02.28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講究?

新大風歌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講究?

食無邊、良有界,更多美食問答,請關注覓源良食,讓我們給您答疑解惑,相信付出愛是讓自己幸福的最好方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題主詢問的這道問答題,其實比較好理解,我們可以將這句農村的俗語,上升一個高度,可以從那些我們知道或者不知道的文明禮儀開始說起;

《論語》中孔子這樣說過:“食不言、寢不語”,其實這句話是告訴我們,嘴裡嚼著東西的時候不要說話,按時睡覺不要發出聲音吵到別人,孔子說的這些規矩或者是習慣,是告訴我們“禮”是至高無上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各種禮儀方面告訴我們,日常行為必須依照禮儀的原則;

同理,“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也是在告訴我們一些禮儀,讓我們通過這些禮儀,讓我們的生活和諧美好;

童年時,家中吃飯,老爸為了讓我守規矩,特別是吃飯時的一些禮儀,我沒少捱打,比如:拿筷子的姿勢、吃飯時不要吧唧嘴、不要拿筷子指人、不要敲碗敲筷、夾菜的時候,不要翻來翻去、不要用筷子去夾圓桌對面的菜餚等等;

回顧題主的這道問答題: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自然也是同吃飯時的禮儀相關,告訴我們的是餐桌上的一些規矩;

一、我們先來給大家解釋,什麼是菜不擺三?

在我們傳統文化的認知裡面,家中來客,招待客人的菜餚,肯定是越多越好,而且還不能是蔬菜,越硬的菜越好,以此來體現主人家的真誠和慷慨,我們換位思考,如果您去別人家做客,端上餐桌的就是那麼三道菜,是不是有點尷尬,讓人不免產生不悅的想法,是不是主人家不太歡迎我,這是其一;

其二,“三”是單數,好像不太符合我們的傳統認知,我們平時不都是說好事成雙,我去你家做客,你給我上三道菜,怎麼想都感覺怪怪的;

其三,我們在祭拜時,給先人上香用的就是三根香,三盤菜、三碗酒,而且“三”同“散”音調接近,我去你家做個,你給我上三道菜,是不是有散財的意思;

可能這些在另外一些同學眼中,屬於繁文縟節,但是,從主人家的角度來說,讓客人愉悅才是最應該做的,所以,菜不擺三,在我看來招待客人上三盤菜,看上去確實太好;

二、我們給大家解釋,什麼是筷不成五?

“筷不成五”是不是可以這樣解釋,我們在吃飯時使用筷子,這幾種形式是不是非常的不禮貌,所以才有“筷不成五”的說法:

1、我們給先人上香時,都會將香直接插在香爐裡,我們吃飯時,不應該將筷子直接插到飯碗裡,搞的好像上香似的,給人不太吉利的感受;

2、筷子要乾淨,洗過的筷子給客人時要擦乾淨,筷子上有水珠,給人的感覺好像不那麼衛生;

3、吃完飯,下桌前,放下筷子,不能放在碗上面,給人不太禮貌的感覺,顯的自己缺少禮儀;

4、不要用筷子指人,不要用筷子敲碗、擺放筷子的時候,不能散亂一長一短等等;

三,最後給大家解釋,什麼是席不成六?

這個比較好理解,意思是說,如果是6個人一起上桌吃飯,我們擺放碗筷座椅的位置,不能擺放成烏龜的樣子,就是說,頭尾各一人,兩側各兩人,這樣的座位安排,給人感覺好像是烏龜席一般,讓客人覺得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好像是在罵人一般;

最後感謝大家的閱讀,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給我們留言,聊一聊您的看法,分享帶來快樂,我們在評論區都等您;


我們儘量做到恰如合適、通過原創圖文,在文字與圖片之間為您分享一道道菜餚,它們美味、漂亮、營養,您要什麼樣的美食,在這裡希望我們能夠給您!

覓源良食


農村的俗語都有其蘊意,但是每個地方相同的說法,其表達的意思卻不大一樣。“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在以前,不管是自家人還是來客人,都要遵循這些俗語。

菜不擺三

看了幾位老師的回答,“菜不擺三”這句話跟筆者本地表達的意思差不多。三個菜是祭祀的時候常見的,比如三杯酒、三樣水果,還有三牲雞、豬、魚。一般都只有在祭祀的時候才出現的情況。所以在以前人們的心目中就認為三樣菜是祭祀用的,招待客人的話就會顯得不敬。


筷不成五

在筆者剛剛來到福建的時候,那時候家裡只有五個人吃飯,我在發碗筷的時候,就如下圖擺的。老人家就不樂意了,說這是烏龜席,吃飯不能這樣擺碗筷的,教導我以後不管是自家人吃飯,還是來了客人都不可以這樣擺,也是對人不敬的意思。

席不成六

像下圖這樣的桌席我們這邊叫“抬轎席”,以前還有一句俗語叫“請神容易,送神難”,本地老一輩的人說擺“抬轎席”就是有逐客的意思,所以家裡有客人來千萬不可擺這種桌席。



雖然現在看起來這些俗語好像無厘頭,但確實形象,如果家裡老人家比較介意的話,我們做後輩的遵循就是了。


農村蔣小蘭


在中國農村禮儀中,吃的禮儀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很多農村老人說,從一個人的吃相中可以看出這個人的人品,此話確實不假。吃的規矩很多,也很有講究,像什麼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等等,這些都是什麼意思呢?我一一來講給您聽。

所謂的“菜不擺三”,其實很好理解,遠方的客人來了,你弄不出一個“十全十美”的宴席,至少也得是“四菜一湯”吧。絕對不能弄三個菜喲,三為單數,本就不吉利,更何況,中國農村很多地方在給先人祭祀時,就有上三個菜的習慣。

這要是給客人上三個菜,客人還沒有動筷子,只要是看一眼,就會拂袖而走的,因為客人會覺得這根本不是在招待他,而是侮辱他的人格。這樣的主人家,恐怕以後也不會再有客人上門作客來了。

“筷不成五”的意思就更好理解,中國的筷子一直以來就是雙數,吃飯前擺上桌子的要麼是三雙六隻,要麼是二雙四隻,沒有擺五隻筷子的,那一隻是給誰用的呢?筷子本為一對,你硬是要分離掉一隻,你這是要趕某位客人走嗎?

而“席不成六”的意思不太好理解,這個一定要到過農村,吃過農家飯的人才會清楚。農村人擺席用的桌子是大八仙桌,四四方方,一邊可以坐兩個人,一共可以坐八個人,所以叫八仙桌。

但是如果來了六個人話,會出現什麼情況呢?一定是一邊坐一個人,另一邊坐兩個人,這種坐法就好像一隻烏龜王八趴在廳堂上,是大凶之兆,沒有人願意這樣吃飯的。所以主人請客一定會算好人數,要麼就是四個人,要麼就是八個人,絕對不能是六個人,因為席不成六是老規矩。

中華文明五千年,是堂堂禮儀之邦,禮儀同樣表現在飯桌上。直到今天,雖然有些老規矩我們不再遵守了,但是還有一些基本的禮儀我們是繼承下來了的。例如如果一桌人吃飯,年長者一定是坐上位,長者不動筷,大家不動筷,長者動了筷,大家才能吃。

文明進餐,不發出各種怪聲音,不自顧自的狼吞虎嚥,而是和別人一起邊吃邊聊。席間如果來了女士,一定要站起來身來讓座,並且幫女士拉開座椅等等。

飯桌上的禮儀如今已經和我們生活中的其他禮儀一起,成為中華禮儀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地融入了國人的血脈中。儘管現在農村條件變化很大,很多人都富了起來,但是“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等等規矩始終還是沒有變,一代一代往下傳著。

因為在很多老人看來,這不僅僅只是飯桌上的規矩,它代表的實際上是一個人的人品問題。以小見大,如果你連飯桌上的這點規矩都無法遵守,都要逾越,那麼將來你到了社會上,那麼多條條框框,還能指望你去主動遵守麼,所以老一輩傳承下來的老規矩是不能丟的。


小小嬴政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講究?

農村俗語,都是過去農村某些地方在農民之間產生的,具有一定意義的,約定俗成的,在一定區域內流傳的,農村通俗語言。就這一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卻成為一時的農村待客的鄉規民約,否則是不成敬意,對客人有侮辱、欺負、輕視、不敬等等的意思,是不道德的行為。



“菜不擺三”,在我國古代禮儀中,招待客人,一般都不能使用三碗菜。三碗菜是祭祀上使用的,是專供給神佛、已死去亡靈,使用的“三牲”,即豬、雞、魚,是對先人祖輩的敬奉。古代,在農村若是家裡來了客人,切不能使用三碗菜橫擺在桌子上,是對客人大不尊重,把客人當作死人來招待,是對客人最大的詛咒和侮辱。這種行為,在我國古代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是被公眾所反對的,會受到世人指責的。


“筷不擺五”,“五”是指古代“五福”,有“五福臨門”之說。五福臨門中的五福,源於《書經·洪範》,“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是古代中華民族關於幸福觀的五條重要的標準。由於其中的某些漢字,與古代帝王的名字相同,產生大諱,一度停止流傳。後在東漢桓譚在《新論·辨惑第十三》中把“考終命”改為子孫眾多,把五福改為“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流傳至今。在農村,人人都祈求五福,對幸福無限追求和嚮往,吃飯時,桌子上擺放五雙筷子,意味著“吃掉了五福”,再沒有幸福了的意思。這是古代人的主觀意識的反映,是不合客觀事實的說法。


“席不成六”,在農村招待客人,不能圍繞桌子擺放六把坐椅。原因是侮辱、歧視和不尊重客人的意思。一桌酒席就象一隻可惡的王八一樣。王八就是水產品鱉魚和烏龜,在古代,烏龜、王八都是罵人的話,如“烏龜王八蛋”就是這個意思。因此,在農村招待客人,不能使用六個坐位的酒席,只有六位客人,也要多擺兩個閒置的坐位,表示對客人的尊重。

總之,這句農村俗語,是沿襲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元素,在當今農村,是過時的,被淘汰的,沒有現實意義。當然,在農村有些農民對古代文化素養非常高,經常向周圍的人傳播這些古代文化。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旭日東昇付先,一起探討三農問題!】

鄂東三農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講究?

這個俗語牽扯到中國古代餐桌禮儀。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演變出非常獨特的飲食文化。所謂民以食為天,和老百姓關係最密切的就是吃,不吃飯是不行的。中華民族演變出八大菜系時,也創造了一套嚴謹有序的餐桌禮儀文化,再加上古代君主常以孝治天下,所以古人非常餐桌上的尊卑有別,尊老愛幼。

菜不擺三

意思是飯桌上不能只擺三道菜

1、諧音。菜不擺三中三諧音散,意思散夥。古人非常重視諧音,俗稱討口彩。三同散字,擺上來就是散夥飯,趕人走。這對於客人是很不尊重的,沒有誠意。所以有菜不擺三一說。

2、鬼神。我們知道古人比較迷信,重視鬼神一說。古人在祭祀時通常擺三道菜,如果在宴席上也擺三道菜,就會有不好的意思。古人非常忌諱神鬼之說,上三道菜是對客人很不尊重,可能請客吃飯出發點是好的,但這樣不管餐桌禮儀隨時上菜,是很容易讓人誤解的,嚴重的還會因此結仇。

筷不成五

意思是不能“三長兩短”

古代人非常注重討口彩,三長兩短意思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也是對人的死亡的一種婉轉說法。一旦有三長兩短,輕則破財消災,重則危及生命,代表不吉利的事情發生。再加上古人農村地區生活水平低,家庭收入少。一般是承受不起災禍的。所以在餐桌上有筷不成五的習俗,也是有討口彩的意思。

席不成六

意思是六個人不成席。

這個也是諧音討口彩。古代人吃飯大多用八仙桌,就是正方形桌子,一邊坐兩個人。如果六個人坐的話,那就會有兩個面做一個人,兩個面坐兩個人的情況。這麼看似乎沒什麼,但從俯視圖看的話,就會像烏龜一樣。

烏龜雖然有長壽的意思,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烏龜同王八一樣是貶義詞,不吉利的意思。古人非常講究討口彩,自然有席不成六的說法。但隨著時代發展,現在的餐桌花樣越來越繁多,八仙桌已經很少使用。所以這樣的餐桌禮儀也漸漸不再適用。

關注宅大貓,貓哥每天回答美食問題,發佈美食菜譜


宅大貓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講究?

其實對於很多的知識,我們同樣可以在農村學到,尤其是那些老人總會念叨的一些俗語,其實都是傳統知識的傳承,雖然有些已經不能適應現在這個時代,但是大多數都有著很有價值的意義,即使是現在也值得我們去借鑑,即使是俗語的內容可能過時,但是對於思想方面也同樣很寶貴。

現在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回到農村吃宴席,在吃飯時也同樣有不少講究,例如座位的排布,有著很嚴格的定義。而且吃飯時的一些吃相也有規矩,例如亂敲筷子,筷子插在碗的正中央,吃菜時總是亂翻菜,都是讓人反感的行為。不過對比這些問題,有一句俗語甚至專門是為宴席吃飯準備。也就是“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不過它到底是什麼意思,估計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

——【飯桌禮儀之“十萬個為什麼”】——

1、菜不擺三是什麼意思?

答:首先來講一下這個菜不擺三的意思,也就是說在農村吃席,即使有時候人很少,也不能只在桌子上放三個菜,因為在很多農村的俗語中,非常講究諧音,而三代表著散,而散就是非常不吉利的話,寓意家裡要妻離子散,這在農村是大忌,所以上菜一般都不會上三個。而且"三"在古代中是個很重要的數字,一般都用在比較隆重的場合,類似於祭祀或者皇慶,正常的百姓不能用。而且家裡祭奠先祖,一般都是擺放三個菜。

2、什麼是筷不成五?

答:而對於筷不成五,意思是不要在桌子上面放五雙筷子,因為這代表著著三長兩短,畢竟三加二就是五,而為什麼大家討厭三長兩短呢?因為棺材在總共有六片木材組成,上下加側邊的兩長片,而且還有兩個小短片棺木,不過在棺木沒蓋定之前,一共是五片,所以說是三長兩短,而棺材畢竟不是代表活人用的東西,大家自然就很忌諱了。

3、什麼是席不成六?

答:還有就是席不成六,其實我們農村都講究吃席時雙數最好,但是一般都是十人桌,或者是八人桌,但是從來沒有六人桌,因為這個位置排座位,就像是一種烏龜的形狀,而這一般都是罵人的。所以很少有六個人一桌的。而現代的社會已經很開明瞭,沒有了那麼多禁忌,即使是六個人也沒什麼想法。

4、敬茶敬酒的技巧是什麼?

答:其實在農村敬茶敬酒也有講究,如果給人敬酒時,倒一滿杯酒,這是代表尊重客人,表示感情深厚。而茶水如果倒上一滿杯,就代表輕視客人,是攆客的意思。所以我們敬茶敬酒時,一定要分清這些問題。

5、酒席位置有什麼講究?

答:酒席的座位擺放,一般位置正對著上菜的方向,是為上席,一般好菜好酒先出現在這個位置,代表著對上席客人的尊重,而上席一把都是輩分大,地位高的老人。然後上席的兩邊依次往下,都是輩分更低的後人。

【飯桌禮儀小貼士】:

1.給長輩敬酒的時候,酒杯一定要比對方更低,以表示自己的謙卑。

2.在長輩沒有動筷子之前,小輩的孩子最好不要先吃。

3.吃飯時不要大喊大叫,喝酒最好適量,不要喝多失酒品發瘋,會讓人看不起。

關於飯桌禮儀大家還有什麼好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感謝大家的關注與支持!


小董美食


農村俗語諺語都是我們老一輩人人生活經驗的結晶,能流傳下來的都是經過時間沉澱下來的瑰寶。這其中就有我們今天的主角“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它究竟是啥意思?有何講究?今天就由老賈為大家一起分享。


菜不擺三;

中國人自古就是熱情好客的民族,當擺宴席的時候都是大請四方,隆重而盛大,這個時候就是主人的桌上的菜越多越能顯示出對客人的尊重,如果只擺三個菜的的話會讓人感覺到小氣寒酸。還有一點就是這個三和散諧音,中國人最講究寓意,這三和散同音不就預示著分離,離開嗎因此大家都會盡量避開。


筷不成五;

我相信很多朋友小的時候因為吃飯用筷子沒少挨大人的訓吧,什麼把筷子插在米飯上,把筷子橫在碗上。這筷不成五可不是說在飯桌上不準拿五雙筷子的意思也不是無根筷子的意思,它是指不管你在桌上多少雙筷子,一定要長短一樣不要出現長短不一。而且要擺放整齊你胡亂往那一放會讓人感覺到沒有禮貌。還有就是這個筷子長短不一跟“三長倆短”寓意相合會讓人感覺到不吉利。


席不成六;

這個從字面意思我們就能看出來,意思是飯桌上不能坐六個人,因為我們以前的飯桌都是圓的你坐六個人從上面看會有點像烏龜的樣子,會讓客人感覺到非常的不禮貌,在老人眼中這是罵人的非常不好。不過隨著現在時代的發展人們已經對這個席不成六沒有那個講究了。


在我們的俗語諺語中關於飯局上的俗語諺語絕對數不勝數,雖然有一些以我們現在的眼光看上去有點迷信和愚昧,但是等我們深層次的去理解它們的意思發現其主觀意識都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老賈聊三農


大家都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能有這個稱呼,其不僅僅是因為歷史悠久,還與古人留下的文化禮儀等等,都有有所關聯。比如我國劉徹已久的餐桌禮儀了,這個就有很大的講究,而古人就用一句話來表述了一些餐桌禮儀。農村俗語中有一句“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6”,這句話身什麼意思呢?又有什麼講究?

大家都知道古人對於諧音很看重,比如在婚嫁時,如果日子裡帶四和十之類的,那這天指定沒有人結婚。而古時候這些俗語大多也是類似的原因。菜不擺三,這句話從表面上理解,就是不要在桌上擺三道菜,這麼理解就錯了。這個菜不擺三一般指的是古人家裡來客人時,桌面上的菜不能太少,這樣不僅顯得小氣,還是對客人的不尊敬,這在重視禮儀的古代是極為不禮貌的行為。

筷不成五的說法也很多,大家都知道,古人一般製作的筷子很多時候長短不一,如果來客人了,筷子上了桌上,客人入席時,發現自己的筷子比人家短,這時人們的想法會是什麼。在古人的眼中這就是差別對待,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現。還有一種說法是5是單數,筷子本是雙數,有分離的意思,這也是古人的忌諱所在。

而席不成六的說法就很好理解了,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一般使用的都是四方桌子,一般聚餐時,6個人坐了4方桌,很容易做成兩頭一邊一人,而兩邊卻是一邊兩人,很容易讓大家聯想到烏龜,所以古人6人時儘量不要入席。

從一句農村俗語中就可以看出古人的禮儀文化,將吃飯的禮儀考慮的頭頭是道,不得不說古人真的是智慧。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不再在意這些了,所以這些文化也只能漸漸消逝在歷史中了。


策馬揚鞭心飛揚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在飯桌文化上也充分凸顯出了主人家的禮節、好客、熱情,我們從來都講究規矩,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在酒席上同樣存在一些這樣或那樣的規矩和禮儀。而這些酒席上的禮節,除了親朋交流感情外,還包括商務談判等生活的各個方面,主要是為了給大家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大家能夠互相之間更體現尊重和禮貌。到如今農村還依然保留著很多席上的規矩,雖然有時候覺得沒必要,但講究起來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比如這句“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就是眾多餐桌禮儀上的一種形式,下面我們就來逐一分析一下這句話的講究。

(1)菜不擺三。

菜不擺三,其實是我們的一個忌諱,一個是中國人講究好事成雙,像“三”這麼個單數,怎麼聽都感覺怪怪的。

而中國人還講究“三為天”,祭天或祭祀時通常擺放三盤菜,插三根香,在這層上來看,上三盤菜容易讓人感覺不舒服。

而且中華文化還表現在字音字形上,“三”與“散”同音,往往讓人感覺你是在驅客,對客人不尊重。而“菜”與“財”諧音,“三菜”又有“散財”的感覺,對主家感受不好。

所以菜不擺三,一直以來都是農村的一個忌諱,現在的年輕人也有很多人漸漸地不再講究這些老規矩,甚至一些人都不知道有這樣的規矩。所以隨著時代進步,這些繁文禮節,也在逐漸消淡。

(2)筷不成五。

筷子是中國人吃飯的基礎物件,筷子的講究通常也與餐桌上的利益密不可分。“筷不成五”在我看來說的就是筷子不能有的五種形式,免得給人以不尊敬沒禮貌的嫌疑。

1、筷子不能插到飯碗裡,這個規矩從小我就知道,只有祭奠死去的人,上香時才會將香燭插著,吃飯的時候筷子插碗裡,給人的感覺不好,讓人感覺不吉利。

2、筷子擺放時一定要整齊擺放,不要一長一短。這個也容易理解,中國人的待客之道,往往體現在細節上,人們吃飯都是用對齊的筷子夾食,如果筷子擺放好成一長一短的樣子,並不能方便別人使用,稍微講究一點的人都懂的這個道理,斷然不會因為擺放筷子問題,落下待客不周,不尊重的人的問題。

3、筷子不要交叉擺放。筷子交叉擺放,在視覺上是一個“X”,給人的感覺像是在否定對方,客人見到了,這頓飯還能吃痛快嗎。

4、不要用沾有水珠的筷子,不要用不乾淨的筷子。這基本上是一個為衛生問題,讓客人來家吃飯,自然不能忽略這些細節。

5、筷子尖朝向桌子裡側擺放,不要對著人。這既是為了方便客人拿起筷子吃飯,也是一種類似“劍道”的禮儀,劍尖永遠不要對著自己人,這是基本利益。

(3)席不成六。

席不成六,在我看來不是說席不能有6個人,而是指的6人的餐桌桌椅擺放不要擺成“烏龜席”的樣子。

正所謂“六人莫坐烏龜席”,烏龜席就是下圖這樣,兩頭各一個座位,兩邊各兩個座位,視覺上就像一隻烏龜一樣。烏龜是罵人的意思,這樣成席是非常不尊重人的。

不過這裡我要說一下,這些禮儀和講究都是過去留下來的,現在看來頗多繁瑣,農村老一輩人還比較講究這些,新一代的年輕人往往不那麼在意這些規矩,都比較隨心所欲。但是我還是建議大家能夠多多少少了解一些這些規矩,生活中免不了成席,你不講究,總有人講究,別因為自己不講究鬧出笑話來。


李阿冰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道德禮儀之邦,儘管這三句話,並非是有明文規定的禮節,但也算得上一種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

餐桌禮儀,無論時代怎樣變化,向來都被認為是一種最佳的社交資源,儘管現如今對於禮節的變化,也逐漸趨從於方便得體,沒有那麼多的繁文縟節,但當中所蘊含的美好寓意,卻讓人不敢不重視。

菜不擺三

桌子上擺三個菜意味著什麼呢?

顯然與中國聚餐文化是背道而馳的,大家好不容易抽空聚一起來,但是桌子上卻擺放三個菜,顯然湊不成好事成雙,其實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即使沒有人專門叮囑。

但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雙數自然是要比單數好的,往往會因為強迫症,或者是一種完美心態,硬是把單個的都弄成成雙成對才甘心。

與此同時,3這個數字對於中國人而言,儘管沒有特別的情緒,但是它與漢字“散”諧音,多代表著分散離別之意,儘管我們可能不會注意,但這一點對於那些比較講究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大不敬。

所以既然知道了,以後就儘量避免這些小細節,別人怎麼做,我們可能不會介意,但是我們的做法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別人的心情。以前是無知者無畏,往後大家可要注意嘍!

筷不成五

根據字面意思理解,那就是5雙筷子嘍,這5雙筷子又犯了什麼忌諱呢?

假如家裡面真的有5個客人,難道剩下的一個人就必須要用勺子代替嗎?還是再補一雙,湊夠6雙呢?其實這裡的五指的並非是筷子的個數,其實更深層次的理解應該是指筷子的長度。

不知道大家可否聽過“三長兩短”這個詞,自從它被創造出來的那一天,在國人心中的印象還是相當不好的,儘管這個詞本來沒有錯,但它背後的寓意也不甚美好。

所以沒有人希望自己乃至家人有三長兩短,儘量保證筷子齊齊整整的,這樣也充分表達了對別人的尊重,不知您是否瞭解呢?

席不成六

席不成六可就有意思了,其實大家都不難發現,家裡面的餐桌一般都是方桌或者是圓桌,很少出現那種長方形的,一方面不利於菜品的擺放,另一方面對於座次的排布也有很大的尷尬之處,大家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張長方形的桌子,恰好又有6位賓客,該怎樣坐最合理呢?

既要分清主次,還不能有親疏遠近之分,這確實有點難為人了。按照最佳的排序,長方形桌子的旁邊各排布兩人,剩餘兩人,分佈在短邊,看似沒毛病,但這樣的排布規律,難免不會讓人想起一種動物,那就是咱們俗稱的“王八”。

這樣的玩笑可是萬萬不能開的,如果因為這點小小的錯誤,讓客人心生芥蒂,那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好不容易讓人家坐了個首席,但這樣的位置恰好位於烏龜頭部,想想都覺得有點可怕。

總結綜述:相信大家對於“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句在農村流傳很廣的俗語,有了進一步的清晰認知,儘管也不是提倡,大家必須要遵守。

但是儘量還是避免這樣的尷尬出現,無論是對於自己還是對於賓客都是一種保護,即使那樣做了,可能也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僅僅一點小小的改變,有時候就能讓你在長輩以及領導面前,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所以注意一下也並沒有什麼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