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每次長時間離開家鄉時,最留戀家鄉的哪一種美食或小吃。具體做法分享一下?

八戒小廚


每次長時間離開家鄉時,我最想吃的美食就是:豬肉燉粉條,既香又暖,遠遠流長。


青春永駐229251720


問:每次長時間離開家鄉時,最留戀家鄉的哪一種美食或小吃。具體做法分享一下?

答:我生在寶雞,長在寶雞,工作和家庭在西安,地地道道的陝西人,陝西的美食和小吃不計其數,但是也會偶爾出差,一兩天還可以,超過1個星期,我回到西安,第一件事情就是吃個肉夾饃,來個涼皮,就是所謂的“三秦套餐”。

西安有牛肉夾饃,臘汁肉夾饃,但是我祖籍是寶雞,我更喜歡寶雞的“臊子肉夾饃”和“寶雞烙麵皮”。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這兩種美食的做法。

【臊子肉夾饃】

1、用肥瘦相間的肉切成薄片,肥瘦分開切。

2、起鍋燒油,放入薑絲翻炒出香味。

3、放入肥肉翻炒3分鐘左右,豬肉顏色變得透亮。

4、倒入瘦肉,快速的翻炒均勻。

5、加入1勺鹽,1勺老抽,1勺生抽調味,快速的翻炒均勻。

6、加入香醋1湯勺,開水一碗,八角、桂皮、香葉、肉蔻快速翻炒均勻,蓋鍋蓋小火燜煮8分鐘。)快速的翻炒均勻。蓋上鍋蓋小火燜煮8分鐘左右。

7、加入適量的幹辣椒麵,翻炒均勻就可以出鍋啦。

8、剛出爐的白吉餅切開冒著熱氣,加入炒好的臊子,兩個手壓一壓餅,讓醋臊子的油浸到燒餅裡,咬一口,不說了自己看圖片

【烙麵皮】

1、麵粉500克加入適量的水和成均勻光滑偏硬的麵糰,餳面半個小時。

2、將麵糰放入一個大盆裡,加入沒過麵糰的水,兩手“捏、抓”的方式洗面。

3、一共洗四次,直到麵糰變成“麵筋”。剛開始奶白色的面水到清澈。

4、洗面的水統一盛入一個盆裡沉澱4小時以上,一定要4小時以上,第一次做的建議6小時。

5、倒掉沉澱過的水,留下面漿攪拌均勻。

6、用平底鍋,不粘鍋,電餅鐺都可以。像攤煎餅一樣烙熟。

7、烙麵皮切成條,加入黃瓜絲、黃豆芽、麵筋;再加入大料水,醋,蒜泥,油潑辣子,鹽攪拌均勻就可以吃啦。

我的主頁有這兩個菜譜更詳細的圖文說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流量,供大家參考。











豆媽maomao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高中沒畢業就外出打工了,之後又遠嫁外地。由於是外地,很多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都和我老家的不同,因此沒少鬧笑話。

那是結婚後的第二年,小寶貝出生了,剛生完小孩一點力氣也沒有,老公給我一碗紅糖水讓先喝了,說一會兒婆婆會給我帶飯過來。很快,婆婆就來了,遞給我一個飯盒,我打開一看,眼淚都下來了,一飯盒的小米湯,真的是湯,滿滿一飯盒米湯也就十來粒小米,生小孩坐月子不是要吃雞湯鯽魚湯之類的嗎?怎麼是這個?婆婆說他們這裡都是喝這個,要喝一百天,慢慢可以吃點雞蛋,但不能吃肉,怕不好消化…正在這時我媽給我打來電話了,我一接電話就哭了,我說他們讓我喝米湯不給我飯吃,我要吃我爸做的大餅卷肉!結果第二天我爸媽就從老家帶上肘子、雞、烤腸等等好多東西就趕火車奔我這來了,我記得他們光帶肉就整整裝了兩大編織袋。我當時還打趣我老公說:看,這才是親爹親媽!可想而知,後來我胖了多少…

說起來,這個大餅卷肉是很普通的,就是家常飯,但要是能做好那也是難得的美食。

“食材”:

麵粉230克,溫水130克,油酥,五花肉500克

調料:醬油100克,料酒5克,白砂糖5克,大蔥5克,姜5克,八角3克,桂皮5克

“做法”:

大餅

1.麵粉加水和成光滑的麵糰,醒30分鐘

2.把麵糰擀成長方形或圓形,把油酥塗抹均勻,接下來就是把面片捲成卷狀,兩頭捏緊

3.把卷好的面分成兩份,團成圓形,收口朝下

4.把麵糰擀圓就可以烙了

卷肉

1.選豬五花肉切成八分的方塊;

2.蔥塊成段,姜切成片;

3.先把肉塊入鍋炒至發白色時,放入料酒、醬油,白砂糖,再加蔥、姜、大料、桂皮,稍加翻攪後,放入高湯,煮開後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燉一個多小時,肉酥爛即成。

4.肉剁碎,可加上青椒,香菜,解膩






曼曼妞的美食日常


手擀熗鍋面。

我從15歲就離開了家,常年漂泊在外,嚐了不少天南海北的地方美食,到底最能解饞並吃到心裡的,還是媽媽的手擀麵。

所謂熗鍋面我也是近幾年才這麼稱呼的,因為小時候我們家吃麵條就只有這一種吃法,做法簡單,麵湯融為一體,吃麵帶著喝湯都有了。以前在外面聽別人說起熗鍋面我都一臉茫然,這兩年才突然發覺,我們老家的這種麵條吃法就是熗鍋面啊。

我是在皖北農村長大的,15歲之前幾乎沒有出過遠門。由於常年父母農活繁忙,我們家吃飯也都是怎麼簡單省事就怎麼來。我們當地盛產小麥,自然地就常年以小麥麵粉原料為主食,也就是說常年就是吃饅頭和麵條。

麵條吃法也比較單一,就是鍋裡倒上油燒熱用蔥熗下鍋,倒上水燒開,放進擀好的麵條,開鍋後放點簡單的菜為輔,調好味就能吃了。

就是這麼個簡單的麵條,讓我常常饞地醉生夢死,。多少個春夏秋冬,每每想家時都會首先想到媽媽做的熗鍋手擀麵條。它像一根串子,串起了我童年裡的一幅幅畫面,勾起我記憶裡的好多好多人…

當然小時候我媽做麵條時,尤其是夏天,也不忘再炒上一盤青椒菜,就是辣的青椒,偶爾也會撒上個雞蛋。炎熱的夏天,我坐在小板凳上吃著麵條就著青椒,儘管辣的汗珠子啪啪掉,嘴裡像被燒一樣灼熱的疼,也停不住我的手不住地往嘴裡扒拉,實在疼得忍不住就跑屋裡舀一舀子生水喝,然後回去接著吃。

如今媽媽年紀也大了,也擀不動面了。家裡吃麵也很少自己擀,不是乾的掛麵就是機器壓的溼麵條。有時候很想饞的時候就自己下手做一頓,不過怎麼做都找不回當初的那個味道了。




小崔說食


自從爺爺去了天堂後奶奶就漸漸的得了阿爾茨海默病,可能是一個人生活太孤獨的緣故吧。隨著奶奶的病越來越嚴重,奶奶只記得我們人名,以前的事基本上都忘了,一天在家要換幾套衣服,好幾雙鞋,哎。說這麼多就是想說奶奶忘記了她的做飯絕活,我最想吃的就是奶奶做的鹹酸飯、麵湯。那時候每年放暑假放寒假奶奶給我們做的早飯就是這兩樣中的一樣,過年的時候還要做十幾個飯。

鹹酸飯其實就是炒飯,不過在我們老家是要用柴火大鍋炒,而且不能用隔夜飯炒。首先米下鍋煮至七八成熟撈出,切點自家醃製的臘肉(非常香),準備點油麥菜乾,切點土豆塊,一起下鍋翻炒,炒至六七成熟的時候把剛撈出來的米飯鋪在上面再調味,蓋上鍋蓋調小火直至燜熟,緊接著就是馬上翻炒,炒的越亂越好,噴香啊!想了好幾年了,五年多沒吃那個味道了。

麵湯也是奶奶最拿手的,其實就是用擀麵杖擀的麵粉皮,然後再折起來切成麵條,我們吃的就是這個麵條的勁道。








壯遊記美食狂


樓主您好:

看到你的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我家鄉的黃粑,我的老家在四川瀘州一個叫觀音打坐的地方,兒時物資匱乏的年代能吃到黃粑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在我的印象中,家裡會在過年前準備好黃粑,春節來臨黃粑就成了招待親朋好友的一道小吃。一般我們用黃粑作夜宵或早點,可以直接蒸著吃,亦可以煎著吃,還可以同 “醪糟粑粑”(四川話,就是糯米粉搓團)一起煮。各種吃法中我鍾愛煎著吃,可能是我喜愛它外脆裡糯的感覺,外面還撒了點白砂糖,獨特的良姜葉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更是一絕。

黃粑顏色金黃、香味宜人、入口微甜、一般外形成條狀,其獨到之處在於包料選擇的是良姜葉,使其散發的香味充分融入黃粑。

如今我雖長期居住在成都,但我記憶最深處的味道依舊未變,每每回家老媽總是在我的行李包裡裝上幾個,這種感覺甚好。

如果有對黃粑感興趣的朋友我可以分享具體的製作步驟:

準備好優質糯米、大米、紅糖(最好)或白糖、良姜葉,前三者的比例大約為1:1.3:0.15

1、先將20%糯米與大米洗淨打製成混合的米漿,我們一般使用石磨(不要太清了,如果清了可以用棉布瀝水)。

2、將剩下的80%糯米洗淨泡水1小時左右,瀝水放入傳統的蒸籠中蒸到七八成熟後備用。

3、將打製好的米漿與蒸好的糯米飯倒入大木盆中再行混合,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少量的紅糖或白糖。

4、待米漿中的水分被糯米飯完全吸收後,便可將糯米飯搓打成一個個大飯糰了,並摔打成長條型。

5、用洗淨晾乾的良姜葉將成型的糯米飯條捆綁好,然後放入蒸籠中大火蒸至熟透即可。


廚房大兄弟


我是成都人,說起成都小吃擔擔麵、龍抄手、麻辣兔頭、夫妻肺片……數不勝數。但是每次長時間離開家鄉,最想吃也是回去後第一時間去吃的是:粉蒸牛肉。

那種老店小時候就一直在,是過去殺牛以後,剩下的骨頭,然後把骨頭上的肉,用刀慢慢地剃下來,送到店鋪,然後碼味幾小時後,分裝小土碗,據說這種小土碗長達幾十年蒸牛肉,牛肉的香味完全侵蝕進去……

記得那時候,每碗蒸牛肉兩毛五來上十碗,再上一碗熱騰騰的牛雜湯,那美味吃在嘴裡,越嚼越香連吃幾大口,喝一口牛雜湯,神仙都沒這麼爽……

雖然現在老店已不在,可我覺得那種味道一直在我腦海,一直陪伴著我。


東方6625


常年在外定居。每次離開家鄉的時候,總想念家鄉的味道。比如我家鄉的小吃。有鍋快。米粉,油條。熱乾麵。等等……還有就是想念家裡面的味道。媽媽做的一桌子菜,都是一家人喜歡吃的。感覺這麼多年,一直在外面。每逢過節特別想念家鄉的味。就自己去菜市場買菜回來照著媽媽燒菜口味來做。只有每年過春節回來玩一段時間,一家人在一起吃飯。感覺比什麼都重要。我想對媽媽說。辛苦了。從小到大為了我們兄弟操了不少心❤謝謝媽!



煙子熙ym27066037


當年長時間在外的時候,最想念的就是老家的鹽水鵝和幹拌麵。每次回家第一頓必須要吃鹽水鵝。外出之前愛吃幹拌麵。這兩樣東西就是我在外時候最想念的味道。

1.鹽水鵝鹹鮮肉嫩,老鵝都是瘦肉越吃越香,老鵝的滷汁配上一碗米飯,一次能夠吃下兩大碗飯。那老滷汁的香味真的是無法形容。不肥不膩,吃完嘴巴上還會殘留著滷汁的香味。我老婆不是揚州人,也從來沒吃過鵝,吃過一次之後一下就愛上了。

鹽水鵝的做法實在是不會,只知道揚州的老鵝都是各家各味。有很好吃的,也有不好吃的。都是秘方一般人學不到。

2.幹拌麵,這個是揚州早餐最平凡的一種早餐。也是最方便的,這個我自己到是會做的。不過每家的醬油也是秘方。我在家做都是,黃豆醬油加入香葉八角橙皮白扣。加水加冰糖熬到粘稠。碗中放入適量的醬油倒入胡椒粉,加上蒜花和豬油。將下好的面盛入。拌勻即可。配上一個煎雞蛋。一早上的滿足。

現在的物流後方便了。但是這些吃的也只有到了地方吃,才能吃到那熟悉的味道。







精緻揚州


殺豬菜:我的第二故鄉在大興安嶺一個叫克里河林的地方,東北人喜歡在開春時抓個豬崽養到年底,一是為了改善家裡條件,再就是到年關是個盼頭。我十歲那年開春,父親去鎮上抓啦一個豬仔過來,到年關殺年豬是東北地區特有的風俗,一般到年關喂的好的豬都能長到兩三百斤,那時候的豬都是不喂飼料的,叉豬食(就是做豬食不知為啥叫叉)便成了母親日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的任務,我有時會去採一些野菜回來,採的一部分當時就給豬吃了,多的部分都給曬乾了留著冬天用,總感覺那個豬好能吃,家裡有一口鐵鍋專門插豬食用的,母親總是用剩菜和剩飯 在加一些土豆 野菜燉一大鍋,那個豬我總覺得它吃的多,長的慢,總盼望著它長大,可每天看著好像還是昨天的樣子,夏來過,秋也來過,期末考試就要到了,我不再每天去豬圈看它,寒假終於到了,有一天看見它,突然發現,它變的很大,走起路來,有點費勁,肥嘟嘟的,在母親的嘮叨中我知道它的生命離終點很近了,臘月二十三前後它的生命將會在父母的期盼中,在我和弟弟妹妹的歡樂中劃下句號,完成它的來到這裡世上唯一的使命。 記不清是臘月多少,在爺爺和父母的商議後,這頭豬,長了十個多月的豬,我不知採了多少野菜的豬,每天母親要餵它四五頓的豬,生命到了盡頭,我看它躺在豬圈裡,用三角眼看著我,我衝前它喊;""我要吃你拉,我吃你了,""它都懶得理我,我真想踢它一腳,笨豬死到臨頭都不知道。 母親一天沒餵豬,晚上父親約了在左鄰右舍在家喝酒,我知道了這個二師兄,明天就要到西天,那晚豬在圈裡哼唧一夜,忙碌了一年父母也很興奮,宰豬臥羊情景終於在自家發生了,殺豬是林廠喜慶文化的代表,只要一殺豬,整個林廠充滿了喜慶。主家都會約幾個好友幫忙,先是殺豬的消息不脛而走,後是大人小孩地跑去看熱鬧。後來我才知道頭天就斷了大肥豬的口糧。不是無情,也絕非仔細,純粹是為了第二天好倒腸肚乾淨,第二天一早,爺爺老早也過來了,爸爸在前院掃開一片雪地,當院支起一口大鍋,架一抱木材,一袋煙功夫,那鍋裡的水便翻了花,頃刻間,庭院裡熱氣騰騰,東北人憨厚淳樸,與鄰為善,房前院後,左鄰右舍,不喊自來。院裡人逐漸多起來,看到屠家進了院,那大肥豬好像早有預感,死活不肯出窩,幾個人跳進豬圈,連打帶推,才把它能出來。早有準備的年輕人眼疾手快,,眾人蜂擁而上,按胯的,壓身的,拖腿的,將豬放倒,將四個蹄困牢。隔壁得慶海叔用尺把長的屠刀準確捅入豬的咽喉要道,李大娘把早準備好的一個大盆遞給慶海叔,慶海叔問放鹽啦沒,李大娘說放啦,慶海叔將大盆放在刀口下,刀峰一轉,豬血四濺,可大部分都流入盆中。李大娘端走了豬血,可我知道一會端上來的就是,嫩的可口的灌腸,應啦那句話沒見管過,可我吃過,院裡一片聊天的笑聲,父母朗朗的笑很大,驅散了嚴冬的寒氣,也笑掉了起早貪黑的辛苦。退豬,吊豬,去內臟,一切都在有條有序中。爺爺上場了,他把我叫到身邊說,你看好了,一把刀在爺爺手裡變換著各種招式,在一塊大案板,那頭豬一會被爺爺卸的七零八碎,後來知道這個是廚師的基本功,分割。隨後殺豬菜開始上場,溜豬肝,,兩大碗豬槽頭,三大盆肥肉粉條燴酸菜,一籠灌血腸姍姍來遲,一大桌,摸一把嘴茬上的油,乾一杯北大荒酒,炕上,屋裡屋屋外全是是濃厚,豪爽的笑語,多年後,我才知道,真正的殺豬菜就那幾樣,,那個豬頭和豬蹄一直在倉方掛到二月二,而現在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好轉和富裕,“殺豬菜”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時,其做法和種類已經變得非常豐富,豬身上幾乎所有的部位都成了製作殺豬菜的材料。豬骨、頭肉、手撕肉、五花肉、豬血腸、酸菜白肉還有全套豬下水等。  現在東北“殺豬菜”裡面包含了好多幾菜。蒜泥白肉:將大塊的豬肉烀熟後切成大片,蘸著鹽面或蒜醬吃,解膩增味,最是原汁原味的鮮香。蒜泥護心肉:就是專門吃豬心臟和肝臟之間的那部分肉,口感筋道,吃的時候同樣要蘸蒜醬吃才好。拆骨肉:就是從大骨頭上剔下來的純瘦肉。蘸料由醬油、醋、辣椒油、蒜泥、芥末、腐乳、麻醬等調製而成。四是手掰肝兒:豬肝沾了鐵腥氣就會敗味兒,所以煮熟的豬肝不能用刀切,直接用手掰成塊兒吃。這種吃法很是能讓人找到一種原始粗獷豪放的感覺。酸菜燉白肉血腸:酸菜要用東北長白菜靠自然發酵變酸製成,色澤微黃透亮兒,好品質的酸菜甚至可以直接蘸醬生吃;白肉是帶皮的大片兒五花肉;這血腸做起來講究功夫,要用絕對新鮮的豬血,加入蔥花、鹽等料調味後灌入腸衣,煮時掌鍋的要拿根長針,不時地在血腸上扎一下,待到針眼不冒血時立即出鍋,才能保證血腸的鮮嫩。這三味共入一鍋,“咕嘟咕嘟”地燉出來的時候,豬肉中的肥油已經被酸菜拿淨,吃起來香而不膩,入了肉味的酸菜和著血腸特異的香味,非常棒。可我還是覺的是原來的味道醇厚。那次殺年豬,爺爺告訴啥是裡脊,啥是內外裡脊,啥是上下五花,啥是後臀尖,我和他可能都沒有想到,我不知不覺中,已被他影響。在那個曾留下我生命痕跡的林場,殺豬菜對我是一種回憶,每次再吃的時候都會打開我塵封的記憶,想起那片林海,想起淳樸厚到和熱情好客的林場人,更會想起爺爺的刀法,因為後來我,最需要就是那套刀法,可惜當時爺爺年齡已高,再沒見過他的刀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