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大家學習書法都很在意追求“神似”的境界,有沒有從形似到神似的好方法?

千千千里馬


這個問題非常好,但做到並不容易,本身就是臨摹或學習書法較高一級階段的事。正如題主所言,學習書法有一個從行似到神似過程於境界。要想做到神似首先要做到形似,形準是基礎。當然這時臨摹學習書法的角度來談的。

形似是通過描紅和對臨,加上不斷的理解與認識的深入而實現的。

神似靠的是對原作的深入的理解與體悟所得。這仍然離不開讀帖,這時候的讀帖,我們所關注的將不在是形與法的問題,而是態與勢及氣韻格調的問題。

就是要在讀帖在找對感覺。其實在古代的書法理論就已經告訴我們了,比如“永字八法”,“橫如千里之陣雲”就是一種神韻或態勢,是我們讀帖時對橫畫的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和我們的生活體驗密切相關的,也就是說欣賞時的感覺來自現實。實際上書法家創造的那個橫畫中之所以有那樣的感覺,同樣源於生活。

我們讀帖時就要感知到點畫或字形態勢中的這種感覺。又如,撇,如陸斷犀象我們就要能夠撲捉到這種感覺並於書法中表達出來。

無論是點畫或結構乃至章法實際上就是大同小異,要想的字之形神,首先就必須能夠感知到字或點畫之形神。字為心畫,心中無法感知到的東西是不可能表達出來的。


翰墨書道


從形似到神似,是臨摹的高級階段,也是臨摹後期最重要的內容。臨摹力求形神兼備,但真正能做到的為數並不多。不少的書法愛好者臨了十年數十年的顏體歐體,也還只能停留在形似的層次,神質始終出不來。

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還是有些抽象的。臨摹的前期,主要是筆畫的線條與粗略的結體輪廓,說白了就是通高形態仿寫去依葫蘆畫瓢,實質上高是畫字。即便是把筆畫結構加以解構去強化技法練習,依然還是“畫字”。當然,這是很有必要的,從無到有,就是要先從感性、技能的層面去熟悉,把大略的技法技巧先拎起來。這一時期,主要是技法練習,不需要思考太多內在的理性的規律與聯繫。

仿寫與畫字到了一定的階段,通過有形的模仿,逐漸掌握用筆的方法技巧,以及結字的特點規律,使形態愈發接近所臨摹的帖。但是,書法不是簡單的線條畫,它具有嚴密系統的藝術邏輯,線條結體的形態是感性的客觀的,但這只是書法的一小部分。除去有形之外的,還包括書寫節奏、取勢特點以及章法佈局的技巧,這些因素混合起來,才能完整地詮釋書法的藝術特性。

因此,從形似到神似,通常有兩個途徑。

一是從臨摹本身的技法層面尋求突破。作品的神質必然仍是通過線條來體現,要從原帖中抓住用筆結字的關鍵細節,包括用筆緩急、提按輕重以及由此體現出的疏密肥瘦快慢枯潤等特點,從中解析出用力、行筆與結字的決竅。

二是從理性感悟與書寫實踐中向原帖上靠。跳出原帖,從作品氣態神質上去總結探索規律技巧,在書寫實踐中去對比檢驗反覆揣摩,由線條到結字,從行氣到章法,著眼形貌神采,以個人的實際書寫往原帖上去靠,先分後合,直至與原帖在神質上交融切合為止。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在美術中有以形寫神的說法,就是把人物頭像的形刻畫得惟妙惟肖,那麼神采自然流露出來。

神采是依形而生,形是神釆的載體。學習書法也是這樣,只有臨帖精到才能從形似過渡到神似,學到字帖的精華。和字帖的整體風格才更接近。

文徵明行晚年行書《醉翁亭記》賞析:

文徵明詩、文、書、畫皆精。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學吳寬,書法學二王、智永、趙孟頫。畫學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此帖剛健生動,灑脫豪邁,出奇而脫俗。

(下圖為文徵明書寫的《醉翁亭記》局部。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神韻軒書法


學習書法的要義在於順其自然,你在意的東西可

能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重要的東西,“神似”也好,

“形似”也罷,這些都是你書法實踐中的附屬產物,而

通過書法修身養性豐富自己可能比你要追求的“形似”及

“神似”重要的多。😴😴

其實整個書法藝術的實踐是圍繞著優秀的古碑帖進行的,這

是這個行業的主軸線,只要你緊緊的抱著這個主軸線,就

不容易跑偏,而你要追求的從“形似”到“神似”的飛躍

也會自然完成,從程序上來說“形似”就是一個吸納的過程,

而“神似”則是一個消化的過程。👀👀🎆🎆

在吸納的時候要吸收優異的精細的高質的原材料,就是要

找到好的碑帖法書,找到適合你的資料,必須保證這些

資料的質量和潛力,讓你的“形似”建立在健康的基礎上發展。

而進入“神似”之時,就是你個人加工處理的過程,此時你

必須開動腦筋展現智慧,能不能在這個階段騰飛,是註定你

在書法方面能否成功的關鍵,這個時候也是庸才與大師的

分水嶺,我認為真正能在“神似”階段實現目標的人少之又少。

一句話,不要太在意什麼“神似”與“形似”的事情,書法是個

漫長的時間磨合,在“形似”與“神似”之間也很難找到一個

明顯的邊界,踏踏實實寫字,快快樂樂生活,在書法的每一

比劃中間尋找塊樂是最重要的事情。🎈🎈🤓🤓

附圖照片:清代陳奕禧【行書詩卷】臨摹作品

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清代卷)



素里布衣楊半


書法要“形神兼備”才能稱的上好作品。有了“形”從而也就有了“神”,有了“神”也就有了“形”。古往今來能夠在書法中做到“形神兼備”的沒幾個。“形”就是字的結構造型,“形”都沒有了那還有“神”呢?“神”從“形”來。這個字寫的有“神”它的結構造型就差不到哪裡去。


“形”從哪裡來?“形”就是從筆法技法技巧以及線條結構中來。臨帖是先學習再總結經驗的過程。要不然書法怎麼學習呀!任筆為體顯然是不行的。

在臨帖過程中儘量做到“形似”抓住了“形似”也就抓住了“神似”。但不一定非要一模一樣,做到一模一樣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學習人家的帖子,是吸收人家經驗與方法的。不是叫你死摹的。所以一模一樣也沒必要。做到點到為止也就差不多了。歡迎大家一起探討!孫過庭《書譜》我把所有空格里沒有的字,我都把它標註上了。孫過庭書譜是學習晉人書法必學之帖。



傳承文化繼承傳統


首先,要知道傳統臨摹方法有多少種,它們都有哪些獨特的功能,然後對症下藥。比如:

求形似採用摹帖法,如: 雙勾法、填廊法、單勾法、擴描法、摹寫法、描寫法、響拓法等。多用於筆畫、結構訓練。

求神似採用臨帖法,如:對臨法、劃空法等。多用於筆法、字法解折。


眾所周知,形似、神似,兩者任取其一比較容易一些,想達到形神兼備非常難。

那麼,有沒有從形似到神似的辦法呢?我可以肯定的說,有! 我研發的〈潘氏分步摹臨法〉,就是為了解決這樣問題的。目前,尚未正式公開推廣。

〈潘氏分步摹臨法〉是一種新型的訓練模式,核心技術是〈摹臨法〉。它是將摹帖法、臨帖法兩大系列所含十餘種方法的主要功能特點集合在一起,重新配置,設計成一個完整的工序化訓練套路,把先摹後臨的概念具體化,變成了摹臨並舉、平行推進、分步實施的操作規程,一環扣一環,比單純照著字帖寫的練習方法,可提高效率10倍以上……



由於諸多原因,無法在此詳細講述,請大家多加諒解。

希望能有更多的書法愛好者,有機會親身體驗這一研究成果,如有條件的朋友可幫助推廣該項目,讓眾多人受益。

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支持!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中國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

書法以漢字為基礎,思想性、抽象性都讓它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更為緊密、直接的關係。

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瑰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吸收了江河山川草木、飛禽走獸的形象美,借鑑音樂、舞蹈、戲曲的節奏美、旋律美,使文字的形象被創造性的藝術表現出來...

正因為書法有這些特性,書法家在創作書法作品時,也會為所表現文字、詩詞、文辭裡的所含的思想所感染,離不開當時自身文化底蘊和情感思維,並傾注在筆端毫間,表現在每個字裡間。所以,後者學習臨摹古貼,為了儘快從‘’形似到神似”,個人粗淺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充分了解所臨摹書法家創作古貼的時代背景,創作動機,相關資料。有利理解作者的創作思路,創作目的,有利提高臨寫效果。

二,保證一定量的臨書時間,儘量使形能準確與原作一致。量是質變化的前提,量積累到一定度就會質的提升飛越。但做一件事情必須盡力而為,持之以恆!雖然人水平不一,悟性不同,學習過程有長短之分,但沒有勤奮是換不來收穫! 正像飛機起飛時,沒有經過一段動力預加熱,從慢跑逐步加速到一定時段,上升力起來,飛機自然就飛上藍天。

三,注重書法發展源流,發展史以及書法技術相關書籍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藝術美學水準,有利加快書法臨寫從形似到神似的轉變。注重向高手請教學習,避免走彎路,儘快‘’達標‘’。


靜遠書齋


好方法就是先提高眼力,即先做到“眼高手低”。眼力高了,對形神兼備的好作品能看出,才能通過不斷練習來達到“神似”的境界。

那麼問題又來了,如何提高眼力呢?這裡有些天分在裡面,但也可以通過後天努力達到。首先當然是多看,看其整體,也看其細節,同時多比較,例如古人和今人作品的比較;同種書體不同人寫法比較等等。其次多讀書,提高涵養和眼界。讀書是提升自身品味和審美能力的捷徑,可讀歷代書論、文學理論、文學名著和相關美術、藝術書籍等等,看看歷代大書法家、學者、專家是如何認識書法和藝術的。第三是增加閱歷。包括對其它藝術如美術、陶藝、音樂、雕塑、建築的瞭解和鑑賞,同時也要多多親近大自然,領略天地之大美。如此,逐步解決了眼力高的問題,要做到從形似到神似也就容易了。

中國書法講究意在筆先,這裡的意也可以理解為神韻。就是說無論在臨帖還是創作,都要先有“意”,對於臨帖來說,就是要先看懂它,不僅理解了形,也領悟其中的神,才能去下筆臨習,這樣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創作也然,胸中無意、無神氣,下筆只能是鬼畫符。當然“意”也不是臨時故意醞釀出來,而是多年對上述三方面的積累,而涵養出來的!

書法是慢活,急是得不來的。古人有云:十年得一慢。就是說書法首先要打好基礎,能慢下性子來,才能進入書法的殿堂,逐步到快,揮灑自己的天地性情。就好比沒學好走路,是跑不起來的。

預祝你通大道,找到形神兼備的感覺!


藝術的真相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不要去追求神似,更不要去追求任何人的形似。

我們知道顏正卿,王羲之,米芾等等書法大家,但卻沒有人知道第二個顏正卿,王羲之,米芾。我的意思是,不要在目標的設立上就成為第二個誰誰誰,而是要成為第一個你自己,獨一無二的你自己。

這是文化上的自信,更是做人上自信。

君不見今天的書法,繪畫臨摹者,有些模仿相似度甚至讓專家也難以辨別,可是因他一直沉迷臨摹的技法,沒有自己的風格,這麼多年辛苦卻依然屬於不入流的模仿者。

我的建議是,下苦功把基礎打紮實,點橫撇捺折勾,和他們的組合架構,然後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打上自己的標籤,這才是應有的書法之道。

我們說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文化鼎盛,都是一個標準,那就是在那個階段,各領域的文化藝術都呈現百家爭鳴,沒有一家之大,然後其他人都跟風模仿的。

我們要做那個廣告詞中所說的主角,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明師指路


學習書法不全在手筆也不全在意上,神似的境界,也只是不少書家追求的必然過程,神似之後,還有出神,出神之後,還有入化。

從形似到神似的學習方法,一般來說都是臨帖摹碑,學二王也好,追魏晉也罷,都無非是一個千練萬練之後的結果。但為何許多書法愛好者即使能一筆一劃學到非常形似,也無法達到神似困於桎梏枯槁失去書法應有的靈動呢。

這是因為內心把書法看成純粹的技術活,匠氣由之而生,歷代書家並不是死板的機器,而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流芳百世的作品,也都具有當時一刻激情澎湃的藝術感覺,這些也與書家的人生閱歷,修為,境界有關。所以說,我們要想神似,只是從筆意上接近,還是不夠的。

還要從精神上心境上接近他們接近作品,我遇見過很多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痴迷於字的體構,行距,氣勢,甚至一點一畫的形成,似乎很懂書法了,但字寫出來還是機器人字,還是無法具有神韻,這都是因為沒有心墨合一。

書法這藝術一定是與精神世界通聯的,王羲之,張旭,懷素,歐陽詢,顏真卿,無一不是把心境和一生的感悟融入筆尖。

所以要想學習書法達到神似,需要去體會什麼是放達通達的心境,什麼是飄逸不羈的心境,什麼是寧靜致遠的心境,這種心境不是說喝兩杯酒去尋找的,而是用自我的人生修為去體認和對應才行。

書法不拘泥於技法,而產生獨特的神韻,不離開古人的意蘊又有自我的風采,這才是到了出神的地步。才能偶爾有入化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