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銷量持續下滑、不良反應頻發 中藥注射劑難借疫情翻身

備受爭議的中藥注射劑似乎在疫情期間迎來了“新生”。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接受央視《戰“疫”情特別報道》時表示:“當患者出現呼吸不暢、血氧不穩定或臟器損傷等情況時會加大中藥用量,特別是一些中藥注射液在這個治療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在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佈的第六版新冠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也點名推薦了熱毒寧、喜炎平、痰熱清、醒腦靜、參附等8款中藥注射劑用於新冠肺炎臨床治療期。

中藥注射劑因安全性和有效性屢遭行業和社會質疑,特別是在中成藥“限方”、醫保支付、重點監控以及修改說明書等政策影響下,近年來中藥注射劑市場整體下滑,前景也不明朗。

多款中藥注射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被廣泛使用,同時入選診療方案,中藥注射劑的“命運”能迎來轉機嗎?

中藥注射劑銷量持續下滑

事實上,早在第四版新冠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公佈之初,首次被納入診療方案的中藥注射劑就引起了廣泛關注。

診療方案中將喜炎平注射劑、血必淨注射劑、參附註射液、生脈注射液分別列為新冠病毒肺炎中期和重症期治療的藥物。

隨著診療方案更新換代,第六版新冠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新增了熱毒寧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醒腦靜注射液、參麥注射液4種中藥注射劑,適用於重型和危重型患者。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王林元2月27日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中藥注射液對熱病、急症等有一定的效果,能夠被納入診療方案,是對中藥注射劑在新冠肺炎治療價值上的認可。”

根據時代財經瞭解,上述被推薦的8款中藥注射劑中,有5款為獨家產品,分別為江西青峰藥業的喜炎平注射液、天津紅日藥業的血必淨注射液、江蘇康緣藥業的熱毒寧注射液、上海凱寶藥業的痰熱清注射液、華潤三九的參附註射液。此外,有3家廠商生產醒腦靜注射液、8家生產生脈注射液、8家生產參麥注射液。

2018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的銷售額數據顯示,上述8款中藥注射劑年銷均超10億元,其中醒腦靜注射液和參麥注射液均突破30億銷售規模。

儘管多數企業依靠獨家中藥注射劑產品佔據了大半的市場份額,但由於近年來中藥注射劑亂象頻出,加上醫保限制、重點監控、修訂說明書等政策影響,從2017年開始,中藥注射劑市場增速出現了下滑趨勢。

销量持续下滑、不良反应频发 中药注射剂难借疫情翻身

從2018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的銷售額數據可以看到,8款中藥注射劑中6款為負增長,其中喜炎平注射液下降幅度最大,降幅高達24.32%

此外,華潤三九作為唯一一家名下參附註射液、參麥注射液、生脈注射液均被納入診療方案的企業,其三款產品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對此,華潤三九董秘辦2月28日回覆時代財經時表示,參附註射劑是公司銷售額最大的中藥注射劑品種,雖然近年來銷量額受市場影響確有一定程度下滑,但由於中藥注射劑佔公司總體營業收入比重較小,對公司整體業績影響不大。

不良反應高發

事實上,中藥注射液作為臨床上的大品種,曾多年位列國內藥品銷售榜前列,不過由於中藥注射劑類藥品不良反應問題頻頻出現,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始終遭受質疑。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發佈的《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7年)》指出,2017年中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注射劑和口服制劑所佔比例分別是54.6%和37.6%;2017年中藥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按照給藥途徑分佈,靜脈注射給藥佔84.1%。

針對中藥注射劑備受詬病的不良反應問題,王林元認為,主要是因為中藥成分複雜,“不同地方中藥材的化學物質含量不盡相同,中藥的安全性和療效會出現不穩定的情況。”

他進一步對時代財經指出,除藥物本身之外,大眾對於中藥的認知也是原因之一。“中藥主要是通過增強人體抵禦外邪的能力來達到抗擊疾病的目的,但大眾對中藥以及中藥注射液在治療疾病上的理解始終難以擺脫‘一對一’的治療。事實上,沒有任何一款中藥能夠針對性治療疾病。例如在新冠病毒上的運用上,我們始終無法解釋中藥是靠什麼機理去殺死病毒的。”

在他看來,西藥同樣有很多不良反應,例如白血病、腫瘤患者出現掉頭髮或者牙齒脫落等現象。他強調應該辯證看待中藥注射液的治療效果,如果副作用遠遠小於治療價值,那中藥注射劑有存在的必要。

從政策層面來看,國家對中成藥特別是中藥注射劑的監管日趨嚴格。2019版中成藥限制目錄顯示,2019年被限制的中藥注射劑品種由2018年的26個擴大到了45個,涉及到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黃芪注射液、舒血寧注射液、益母草注射液等,這些品種裡面不乏有年銷售幾十億元的大品種。

與此同時,中藥注射劑醫保支付範圍也受到約束。在2019年醫保目錄中,常規目錄中有36種中藥注射劑僅限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而且使用範圍偏向重症,進一步限制了中藥注射劑的銷量。

2019年7月公佈的第一批重點監控目錄更是為整個中藥注射劑市場戴上了“緊箍咒”。雖然國家版目錄20個品種並未涉及中成藥,但此後各省陸續下發的重點監控目錄中,中藥注射劑出現頻率頗高。

與重點監控目錄通知同一時期下發的的限制西醫中成藥處方權,也引起行業震動。其規定“非中醫類別的醫生需要至少一年以上的培訓才能開中成藥處方”,這也意味著普通西醫如果不經過培訓,不再具備中成藥處方權。

王林元對時代財經表示,中藥注射劑雖屬於中藥,但以往開這類藥物的大部分是西醫大夫。由於多數醫生不再具有開中成藥處方的資格,對大部分運用於臨床的中藥注射劑品種以及整個行業來說影響巨大。

借疫情翻身恐難實現

疫情發生以來,政府多次強調堅持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地也在積極推動中醫藥及時全面深入介入診療全過程。2月20日,中央指導組成員、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中醫藥局黨組書記、副局長餘豔紅表示,新冠肺炎的救治實踐顯示,中醫藥早期介入、中西醫結合治療,是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的一個重要方法。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2月17日,全國中醫藥參與救治的確診病例共60107例,佔比85.20%,湖北以外地區中醫藥參與救治病例的治癒出院數和症狀改善者佔到87%。可見中醫藥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上“功不可沒”。

與此同時,多個省市的採購平臺對診療方案中推薦藥品開闢了綠色通道,這對於已被納入診療方案中的中藥注射劑來說也是利好消息。“限方”問題在特殊時期也在一定程度上放開。

華潤三九董秘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公司已經調整藥品生產計劃,將產能開至最大已備各省疫區所需。他還表示,參附註射液主要供應湖北、河南、安徽等地區。

在新冠肺炎特效藥物尚未出現的前提下,被視為有效的中成藥產品也迎來了一波漲幅,但是這是否意味著中藥注射液就此迎來了“新生”呢?

王林元對此並不樂觀。他表示,中藥注射劑在此次疫情中受到重視有“救急”因素,隨著疫情進一步得到控制、重症新冠病毒肺炎患者人數減少,中藥注射劑的使用量很快就會恢復到正常水平。

王林元對時代財經分析稱,新冠肺炎患者雖然逼近八萬,但僅靠疫情期間對中藥注射劑的消耗量根本不足以帶動整個行業銷量的上升。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創始人史立臣2月28日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也認為,在政策嚴管沒有鬆動的情況下,中藥注射劑市場想要翻身很難。

史立臣表示,中藥注射劑最本質的問題是安全性、有效性不明確,目前市面上大多數中藥注射劑並沒有通過相應的臨床試驗,“中藥注射劑想要翻身,只有啟動中藥注射劑上市後再評價,通過嚴格的質量標準控制體系來保證有效性和安全性。”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