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疫情之下,“社區電商”比“某團”更靠譜

某團在疫情之下似乎成為了“救命稻草”


此次疫情爆發對餐飲業幾乎是毀滅性打擊,為了活下去,每家餐飲店都開始思考如何做外賣,於是外賣成為了大家共識的“止損”途徑,某團等線上平臺也就自然成為了“救命稻草”。


<strong>但現實情況怎麼樣?

1、外賣配送人員不足,消費恐懼並未消除,點單率下降。

• 因疫情還沒有解除,很多外賣小哥並沒有復工,客戶等餐時間過長,消費體驗感大打折扣。

• 已復工的企業人員大部分人的消費恐懼並未消除,所以選擇自己備餐從而導致外賣點單率比較低。

疫情之下,“社區電商”比“某團”更靠譜

2、外賣平臺的抽成讓商家難以承受

• 以某團為例,每單的抽成高達20%左右,無疑讓商家雪上加霜。

• 意合回訪一些客戶得知有些地區甚至有單不接,一定要等到商家額外增加配送費才接單。因為是分區管理人員到位與各地調控都不一樣,所以出現各種雜亂象。

疫情之下,“社區電商”比“某團”更靠譜
疫情之下,“社區電商”比“某團”更靠譜


3、對於商家的幫助杯水車薪且效果並不理想。


• 據瞭解大部分商家通過外賣來止損所得到的結果並不理想,意合回訪部分客戶得知開通外賣之後,產生的營業額大部分只有疫情前的20%左右。

• 而有些品牌目的只是告訴消費者他們還在營業還活著而已。

疫情之下催生了很多外賣形式,它是一股浪潮,幾乎把所有業態都往互聯網上去驅趕,讓一些之前覺得不合適做外賣的業態也倒逼到線上,讓一些沒有起初沒有流通產品意識的企業也開始思考線下產品與線上產品結合的運營模式,這可能也算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strong>那疫情之下有沒有其他的途徑選擇?


最“接地氣”的“社區電商”

1、大部分消費者還是“家裡待著”。

• 小部分企業開始復工並不代表疫情解除,絕大部消費者還待在家裡,在線上辦公或延遲開工,一家老小在家整整齊齊。

• 當政府已經嚴厲禁止“報復性消費”時,就已經說明短時間內還沒有辦法恢復堂食。

• 你的大部分消費者不一定全是上班族而大部分上班族當下幾乎自己帶飯。


2、“主動”把外賣送貨到家。

• 小區業主群是天然的外賣+團購平臺,疫情期間如果有留意你會發現業主群特別活躍,不論是疫情防護小貼士,還是各種採購,因為人對吃的慾望是不會停止的。

• 家庭有采購消費需求,但為避免聚集採購更多是需要配送自提,疫情期間業主家庭對各種原材料及餐飲的需求非常大,幾乎涵蓋了糧油、青菜、火鍋、烤肉、麻辣燙、燒烤等各種業態。

疫情之下,“社區電商”比“某團”更靠譜

• 商家負責將安全的食材配送到小區門口錯峰領取。

這樣的形式相對網絡平臺或許比較原始,但在當下卻是時效性最高的,以小區為單位幾乎每個小區都存在這種業主討論購物群。


3、社區團購安全防護與消費體驗全面升級。

• 食材安全的標註,儘量做到每一個食材的標註與生產人員信息。

• 包裝的配送消毒防護。

• 錯峰自提避免接觸。

• 包裝安全方便,不要過度和繁瑣等

疫情之下,“社區電商”比“某團”更靠譜


還有更多,大家各抒己見吧。

(盡最大努力想到如何讓消費者放心,為物業減少工作壓力。

更多方式可自己思考)

以上做不到,所有都是白搭。


疫情過後,你會不會思考一下

你的品牌該如何更好的嫁接互聯網呢?

你的品牌要不要做延展流通產品呢?

你的品牌對於食品安全問題將投入更多?


(相關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