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評論:科技股泡沫仍在可接受範圍

金學偉

若干年前,我在某地講課,一位朋友趕來看我。當時大盤還在調整中,聊起未來牛市會怎麼走,他說不用想太多因素,看看XX股票現在的走勢就行了,“它已經把下一波大盤上漲的圖形畫出來了”。

我有兩位這樣的朋友,他們有一個相同的本事讓我大為折服——能夠從一些旁人不注意的異動、一些蛛絲馬跡、個別現象去發現“市場想幹什麼”。

但儘管如此,從現在的一隻個股走勢就能推測出下一波牛市的大盤圖形,還是有點匪夷所思。所以兩年後,當大盤如其所言,走出與該股大體相似的走勢時,我好奇地問他,你是怎麼推斷出來的?他笑著說,“我們就是幹這個的”。

此後我花了大半年時間來琢磨這個事,想琢磨出一些名堂來,但收效甚微還是表揚的話,準確說是“驢學馬拉屎”,學不像,反而連驢也做不成了。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股票投資,不僅受個人知識結構、世界觀和投資理念影響,更受到個人的成長經歷和性格影響。因此,儘管同處一個行當,但不同風格、流派間的相隔程度小不了多少。所以,股票投資最適宜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這話有兩重意思:一是儘可能按自己的風格和牌理出牌,不要見異思遷,輕易地去趕潮流。

二是在堅持自己風格、理念同時,虧了不要怨天尤人,把責任歸咎於市場,而是要承認,現在正是“別人的時間”。賺了也不要得意非凡,似乎全天下就我的方法最好、理念最正確,而要知道,我們只是拜了週期、市場潮流所賜。

誠如霍華德·馬克斯說的,“投資最重要的是週期”。尤其在非齊漲共跌時代,不同風格、板塊的週期性強弱格外明顯,對各種投資風格的盈虧帶來的影響也格外明顯。

我做了一張上證50指數和創業板綜走勢的擬合圖,可以清楚看到從2014年以來兩種不同風格的強弱變化。

2014年7月,5178點行情啟動,前面的大半程是上證50指數強於創業板綜。到2015年5月,創業板綜迎頭趕上,並大幅超越。自2016年12月起,創業板綜開始走弱,上證50指數開始走強。到2017年5月,超越創業板綜,開始了“火焰一二分,海水八九分”,令大多數投資人痛苦萬分的結構行情。

近幾個月裡,創業板綜開始明顯地顯示它的強勢。相反,上證50則顯出了疲態。根據不同風格3年到5年一次輪換的規律,這顯然是又一次風格輪換。“循環一次又一次,主要的原則依然適用,不同的是參與的投資者換了一批又一批”。今年內,創業板綜向上穿越上證50指數,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只是成長股的波動歷來就大,無論是公司經營業績還是股價。就回調來說,成長股的跌幅常常要達到大盤跌幅的2.5倍左右。以本週三來說,國證A指跌1.87%,創業板綜則跌了4.31%,為大盤跌幅的2.3倍。所以,成長股投資,對技巧,尤其是信念和風險承受能力是個很大的考驗。

那麼,在經歷了本週大幅震盪後,以創業板指數為集體表現的科技股行情結束了沒有?我覺得沒有。

首先,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它的勢頭擺在那裡,大量的集團主力資金都已擁集在裡面,退,談何容易。

其次,從時間週期、形態目標看,創業板綜都還有相當的空間。

最後,兩個領頭板塊即半導體和元器件,事實上已完成了大形態突破。

市場有投機能量,就得有宣洩口。藍籌股已玩過了,用我當時的話講,都已進入了過度持有狀態,已翻不出花樣。無論從市場角度,還是從中國明日之希望角度,科技股都是不二之選。

至於泡沫,肯定是有一點的。今晨起來,看一份投行研報,推薦某一個細分子行業。根據研報對該子行業全球銷售總額和國內銷售總額計算,統計了一下幾個相關公司的內涵市值,即該項業務在公司營業收入中的佔比乘以股票總市值,目前的市價銷售比已超過5倍。從價值角度講,這肯定已有了一定泡沫成分,但還在可接受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