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畫壇唐代兩宗師掠影


畫壇唐代兩宗師掠影

唐長安——大雁塔

唐代到宋代是中國畫全面發展與完善的鼎盛階段。在這段從公元七世紀初到13世紀下半葉的六百多年的歷史中,中國畫經歷了漫長而穩定的發展歷程,使中國畫的成就達到了舉世無雙的高度。唐代畫壇兩宗師是指在中國繪畫史上盛唐時期大畫家吳道子和王維。吳道子是唐代第一大畫家,被後世尊稱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是詩畫結合的鼻祖。他們都是既有創新又不失法度的畫壇大家,對中國繪畫的貢獻是劃時代的。

畫壇唐代兩宗師掠影

吳道子 (傳)敦煌壁畫 《維摩吉圖》

一、吳道子

吳道子(約公元680~759年),又名道玄。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年時孤苦窮困,隨書法大家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後向張僧繇、張孝師習畫,嫻熟掌握了繪畫的技法。他刻苦好學,年未弱冠,已“窮丹青之妙”。景龍三年(公元709),吳道子在中書侍郎韋嗣立屬下任小吏。他“好酒使氣,每欲揮毫,必須酣飲”。後來,又任瑕丘(今山東兗州)縣尉。約在開元初年,不再為官,開始浪跡東都洛陽,從事繪畫生涯。據說,至今龍門石窟中的一些壁畫,就是出自他手。

畫壇唐代兩宗師掠影

吳道子 《天王送子圖》 (摹本)日本大阪美術館藏

公元713年左右,吳道子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長安,入大內供奉,充任內教博士,為宮廷畫家,並命他“非有詔不得畫”。從此,他多在宮中作畫,輔導皇族子弟習畫,結束了貧苦奔波的生活。有時也隨從玄宗巡遊各地,官至“寧王友”。他擅畫道釋人物,“如以燈取影,不差分毫”;亦擅畫山水、動物,頗能傳神。據說,他在大同殿上曾畫了五條龍,“麟甲飛動,每欲大雨,即生煙霧”,傳得活龍活現。

畫壇唐代兩宗師掠影

吳道子(傳)《維摩經變圖》局部

吳道子發明創造了中國繪畫許多技法,至今依然閃亮。他師法張僧繇又另闢蹊徑,畫風極為簡潔洗練,被稱為“疏體”。“筆才一二,象已具焉”是對他藝術風格的總概括。在繪畫技法上,他抑揚頓挫、粗細變化的“蒓菜條”,可謂力健有餘。點畫之間時見缺落,筆斷意連,有筆不周意周之妙。他的用筆其勢圓轉,衣紋飄舉,世人稱之為“吳帶當風”。同時,他還創立了“敷色於墨痕之中,略施微染”的“輕拂丹青”,呈現出秀淡飄逸的風格,在唐代濃重富麗的重彩繪畫中,獨樹一幟,耳目一新。

畫壇唐代兩宗師掠影

吳道子 《天王送子圖》(摹本)(局部)日本大阪美術館藏

吳道子善於從複雜的物體形態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陰陽面,歸納成為不可再減的“線”,每一根線都符合造型傳神的要求,每一根線都充滿了韻律美,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創造的線。正是他創造了書寫性線描和淡彩著色法,才使後世人物畫進入寫意境界成為可能。他還創造了筆簡意遠的山水“疏體”,為正式確立山水畫作為獨立的畫種做出貢獻。吳道子的畫風為唐代和宋元以來的許多畫家所效仿和借鑑。宋代畫家李公麟的樸素淡雅的“白描”,便是從吳道子“不以裝背為妙,只以墨蹤為之”的白畫發展而來的,白描成為我國繪畫上的一種新體例。

畫壇唐代兩宗師掠影

吳道子(傳)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歷千年之久而依然光彩照人、價值連城的唐代名畫《八十七神仙卷》,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白描人物長卷,被認為是後人摹吳道子手跡描繪的。因場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結構之精確,神情之華妙,構圖之宏偉壯麗,線條之圓潤勁健,被歷代畫家奉為圭臬,從中可以看出吳道子的白描線條之大美。吳道子是一位全能畫家,可惜今已無真品傳世,只有後人託名摹本《天王送子圖》和《釋迦圖》流落日本大阪美術館和京都東福寺,但其風格與唐畫有一定距離。他的弟子盧稜迦尚有傳世《羅漢》圖冊藏於故宮博物院,畫風細緻生動,用筆遒勁,可見當時吳道子風格之一斑。

畫壇唐代兩宗師掠影

盧稜迦 《羅漢》圖冊

在他的遺蹟湮沒殆盡的今天,畫聖吳道子仍被歷代畫壇所推崇。我們見到的唐朝以後的壁畫幾乎都有吳道子的遺風。元代永樂宮、明代法崗寺壁畫等都是吳道子的風格,敦煌壁畫也不乏吳派風貌的作品。蘇東坡在《書吳道子畫後》一文中說:“詩至於杜子美(杜甫),文之於韓退之(韓愈),書至於顏魯公(顏真卿),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能事畢矣!”

畫壇唐代兩宗師掠影

明 《永樂宮壁畫》(局部)

二、王維

王維(約公元699—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唐玄宗收復長安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晚年歸隱藍田輞川,寓居“藍田別墅”。王維著作有《王右丞集》,繪畫理論著作《山水論》、《山水訣》。

畫壇唐代兩宗師掠影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是集詩、書、畫於一體的一代大家。其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王維書畫特臻其妙,畫作魄力雄大,創造出簡淡抒情的意境。雖然他的詩名也許蓋過畫名,但他在繪畫上的成就仍然被歷代畫壇所推崇。他一變古來的鈎斤畫法,打破了精細豔麗的描繪,用水墨作暈染,創造了渲淡的“破墨”的技巧,開後世水墨畫之先河,對後世文人畫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畫壇唐代兩宗師掠影

王維 (傳)《雪溪圖》

這種以水滲透墨彩來渲淡的新技法,被世人稱為“破墨法”,僅用水墨渲淡而成,打破了青綠重色和線條勾勒的束縛,盡去以往山水畫的浮華之氣,把原先富麗重彩、勾線為主的山水畫向水墨推進了一大步,對山水畫的變革做出重大貢獻。他開啟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從此繪畫不再完全依賴色彩,一種以水墨作為表現手段的寫意畫,逐漸取代濃豔富麗的重彩,中國畫家們更是以畢生的精力研究筆墨的審美因素,並賦予了原本單純的表現形式以豐富的內涵和無窮的美感。

畫壇唐代兩宗師掠影

王維 (傳)《伏生授經圖》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王維多才多藝,一生把所有的感情盡情揮灑在山水之間,寄情造意,詩從胸發,畫由意出,情意交融,詩畫同工,以詩入畫,達到了詩畫相融的最高境界。他把繪畫的精髓帶進詩歌的天地,以靈性的語言,生花的妙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靈、或淡遠的傳神之作。王維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但現已無確信的畫跡傳世。

畫壇唐代兩宗師掠影

王維(傳)《輞川圖》

王維的水墨山水超越吳道子,他青綠山水亦不遜於同時代大畫家李思訓。據說,他嘗在清源寺壁上畫《輞川圖》,筆力雄壯,著色豔麗,不失為青綠山水畫的臻品。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收藏的《伏生授經圖》傳為王維畫跡。錄於《中國繪畫史圖冊》的《雪溪圖》傳為王維作品,其黃絹隔水有宋徽宗墨題“王維雪溪圖”,但是否真跡後世尚存異議。王維的畫作歷代讚譽有加。宋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明董其昌認為“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清王原祁亦云“畫中雪景,唐以前但取形似而已,氣韻生動自摩詰開之”。

畫壇唐代兩宗師掠影

唐 長安 《小雁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