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從心理學的角度,如何能不控制孩子又能幫助他健康成長?

璇子心視界


我是心理諮詢師天藍姐,也是個孩子的媽媽,我來回答吧。

一開始,真正完全不控制孩子是不可能的。

孩子從肚子裡生出來之後,剛開始根本沒有生存能力,除了吃什麼都不會。父母不控制,不全方位照顧他,安排好他的一切,小寶貝根本活不下去。他唯一的權利,就是會自己吃,不需要大人把乳頭塞到他嘴裡,硬塞進去他會吐出來。

孩子慢慢大一點了,會自己吃飯,自己走路,不需要抱著,也不需要喂著,這就是長大,擺脫控制的過程。

養孩子,是個父母逐漸放下控制的過程。

從全方位無微不至的照顧,一天天的,一年年的,慢慢長大到完全不需要父母照顧,自己就能照顧自己。

他會自己吃飯了,會挑選喜歡的食物了,會自己盛飯,會做飯,會出餐館吃飯,會自己去餐館。

他會走路了,會自己跑出去玩了,會騎車了,會坐車了,會開車了······

他有想法了,開始有主見了,

如何放下控制?信任。

信任孩子已經長大了,能自己照顧自己,有這些能力了。放下控制,他就慢慢在跌跌撞撞中長大了。或許會吃點小虧,但是總要長大。如此,孩子會越來越多的長大。

越不信任,不信任他自己會吃飯,他就永遠不會自己吃飯,到了十幾歲,還是不會自己吃飯。

更可怕的是,因為你覺得他沒有能力,照顧不好自己,他往外探索世界的心,就被關起來了。這份對好奇的慾望,沒有了。畢竟他照顧不好自己嘛。等他再大一點,你讓他出外,他都會拒絕。錯過了最想長大要自由的年齡,你給他自由,他也不願意長大。

然後,沒有慾望的人,你讓他咋努力,咋有內在驅動力。

在各個年齡段逐漸放下控制,信任孩子會照顧好自己,是家長要做的。當然,如果發現不對勁,孩子根本照顧不了自己,不到忍無可忍父母也不要急著插手。很多時候,他們為難一下,也就啥都會了。

靜待花開,就是這個意思,既不要急著讓孩子長大,也不要總覺得孩子沒長大。

先說這麼多吧。


心理諮詢師天藍姐


我也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從九型人格的角度,我屬於八號人格。這一類型的,控制慾也是比較強的。也就是說,我也自己的控制慾是很明顯的。接下來,說一說我的做法

我是一個需要控制我周圍的人或者事物,這樣我才會有安全感。因為他們都在我的可控範圍內,我能掌握。我覺得,失去了控制,我自己會感到很焦慮。我清楚的認識到,這個控制是源於我自己,是為了滿足我自己,也不是我的控制行為是為了他好,會讓他更幸福。控制,本就是我們自己滿足自己的感覺的。

父母控制下的孩子,可能會成為在以後形成一個懦弱的性格,膽小,不願擔責任,碌碌無為;也可能會很叛逆,逆反心理很強。這兩種性格的任何一種,都是不夠健全的人格。我不想我的孩子變成那樣,所以我會時刻提醒自己,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自己想想,這樣的行為,他會有什麼樣的行為來應對我。一開始很難,控制的行為是不自覺的。後來慢慢的習慣了,對我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我就是這樣,知道控制是滿足自己的感覺,並不是為他好的行為。知道控制下的孩子後形成什麼樣的性格,以後有什麼樣的影響,才停止了我的控制。

也許,停止了我們的控制,他可能會更好更健康的成長。我們給足我們的愛,讓他們的內心力量足夠,相信他們會健康成長。


郭靖黃蓉升級版


可能每個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都會說我這樣掏心掏肺的對你好,你怎麼就感覺不到呢?我原來也經常這樣的對我孩子說,後來我在反思為什麼孩子感覺不到我們對他的好,是我們的方法不對還是我們的說話語氣不對,都不是,如果我還是個孩子,每天有個人在我面前說這說那,還說是為了我好,可能我也會煩,有句話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天天在一起就沒什麼親近的感覺,後來我一段時間不理他,你愛幹什麼幹什麼,愛怎麼寫作業就怎麼寫,愛穿什麼衣服你隨便,我都不參與意見,他說作業多不想寫,我說那就不寫,隨你的心,老師那說不過去我幫你說,以前可能就是催著他趕緊寫,現在他就心裡沒底了,還是自己默默的寫完作業,等他真正遇到什麼問題來問我,我才給他說,順便給他講道理,他才能聽得進去,我們強行給他灌輸道理,那是聽不進去的!


明時秋野


從題主的問題來看,你是否存在一個困擾:一方面,擔心給孩子太多自由,不去控制他,孩子可能會長歪;另一方面,你又覺得控制孩子,並不是一種好的做法。因此有些糾結呢?

不知道你的孩子多大了,目前是一種什麼狀況,不過總體上有幾個原則分享給你。

1、瞭解孩子成長的基本規律

孩子從出生,到幼兒期,到兒童期,一直到少年期、青年期等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特點。

認知方面,有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0-2歲為感知運動階段

,幼兒通過感覺、運動來認識這個世界。比如嬰兒喜歡把什麼東西都放在嘴裡嘗一嘗,很多時候不是為了吃這個東西,而是為了感知它,瞭解它。

3-6歲為前運算階段,幼兒還沒用產生抽象思維,他只能認識具體的事物,你教孩子數數,需要借住具體的實物,比如手指、小木棍等。

7-11歲為具體運算階段,兒童已經產生抽象思維,但還沒法完全脫離具體事物思考,所以這時候的學習最好能借助一些模型和實物作為輔助。

12歲以後為形式運算階段,此時兒童已經能夠熟練地進行抽象思維了。

人格方面,有埃裡克森的八階段理論,此處不再詳述,如感興趣可自己百度。

瞭解了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你就知道在孩子不同的年齡段,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此時教育孩子就不是控制他,而是幫助他了。

2、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

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或私有物,不是你意志的延伸,他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認識和理解事情的方式。

如果你總是要求孩子按你的想法去聽、去看、去做、去想,他要麼會逐漸開始逆反,要麼漸漸喪失主動性,成為一個消極被動,沒有主見的人。我想這是你不願意見到的。

那麼就需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成跟你平等的人。一方面是尊重他的獨立和自主性,讓他按自己的節奏、能力、思維等發展。另一方面是尊重他的人格,這個做起來並不容易。有一個故事說,一個人在公司受了氣不敢跟領導叫板,回到家藉故跟妻子吵了一架,妻子心煩氣躁看孩子在看電視就訓斥了他一頓,孩子感到很委屈又不敢跟媽媽頂嘴,看到自家的貓一搖一晃過來,抬腳就踢了過去。所以要警惕,要反省自己。

3、相信孩子

家長總是認為孩子不懂事,需要有人管著他,不然他就可能肆意妄為、無法無天了。

其實就是因為你一開始管的太多,使孩子喪失了自我管理的能力,然後你對他更加不放心,只能越管越多,最後不管不行,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所以一開始就要相信孩子,相信他自己知道啥時候該吃,啥時候不需要;知道啥時候冷,啥時候熱;知道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知道什麼對自己好,什麼不好……

放權給孩子,培養他的獨立性,讓他在主動嘗試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於是他越來越自信,願意去做更多,你只需從旁提供協助即可。

以上但願能對你有幫助。


雲俠心理師


相信孩子

對於你的這個問題,我想請問你兩個問題 : 一、父母做什麼是你認為的控制了孩子? 二、什麼樣的成長是屬於你認為的健康的成長?

在《有一種天使叫媽媽》中提到,一個孩子快要降臨人間,他說他除了唱歌和微笑什麼都不會,他害怕、恐懼,上帝說會派一個天使照顧、教他,這個天使的名字就叫——媽媽。

當你回答了上面的兩個問題之後,根據孩子的年齡段去找相關的書來看,瞭解各個階段的孩子的發展特點,6歲前的關鍵期、7—14歲學習能力的建立等,孩子需要引導,需要我們幫助他一起解決問題,適應社會,只有我們真正的懂孩子、有方法,才能更好的幫他建立獨立完整的人格體系。

不要想著找一個方式就能解決問題,即使這個方式別人家的孩子適合,你家的也不一定適合,畢竟孩子都是不同的的獨立個體。



心理諮詢師伊華


你好,我是一名心理學專業畢業的奶爸,應該說比較適合回答本題。

我比較喜歡李玫瑾教授的育兒方法,總結了二十條她的育兒理念分享給大家:

1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父母的影響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因為孩子早期的主要學習是模仿父母,所以父母責無旁貸。

2

心理發展有關鍵期,孩子也一樣,未成年時期大體可以分為12歲之前的依戀期,12-18歲叫青春期,依戀期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最關鍵期,同時也是父母最不能缺失的時期。而青春期需要一些社會的參與。

3

以性格為核心的人格,影響了人的一生,尤其是45歲生活的關鍵,所以人格教育家庭要重視。

4

一個從小沒有被善待過的孩子,如何指望他成年之後會對這個社會善良呢?

5

孩子三歲之前,最好由母親親自撫養(父親則是三歲之後開始重要)。人在生命的早期是很無助的,他所有需要的滿足和快樂都和撫養人息息相關。依戀是最早的情感現象,健康的依戀關係是父母撫養孩子的情感資本。

按現代人生活的實際情況,職場女性最好不要把孩子徹底丟給老人撫養,至少需要做到利用工作後的時間高質量陪伴孩子也是很有意義的。

6

有一種人脾氣暴躁、容易激動的人,還有一種人平和大度,前一種人早年的撫養一定是虧欠的,後一種人早年的撫養一定是非常到位的。

7

真正的養育過程,肯定是嘮叨的,是有言語的,這叫做有親情撫養。言語發育和社會性發展(願不願意和人交流、親近)、認知等能力都會在有親情撫養和無親情撫養的背景下表現不同。

8

孩子成長過程的心理陽光比智力更重要,所以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我一定讓他活得快快樂樂,但是現在很多家長在逼孩子,這種教育導致我們的孩子到後來會出現很多的問題。

9

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他的東西不能給他,怎麼辦?做到四個不要:一不要罵;二不要打;三不要說教,這個時候說什麼孩子都聽不進去,在他耳邊的都是噪音。第四,你不要走開,他鬧給家長看 ,所以你一定要看著他鬧,溫柔而堅定的拒絕。

比如他要買小汽車,家裡已經有無數了,他還要買,在商店開始鬧起來,說我就要這輛小汽車,我不走。這時候,父母就一定要對他做一個剋制任性的訓練,把他抱起來抱回家,不要打不要罵,也不要管他,任他鬧。抱回家把他放進臥室,因為臥室沒什麼危險,把門一關,一個人來管。

10

未成年人的很多問題是滯後問題,比如當你發現孩子已經很難教育了,其實問題發生在很早之前。

11

青春期的孩子,教育一定要有方法。我們話有時候只要說到了,孩子知道了,你就不要非得讓他承認錯誤。青春期的孩子讓他承認錯誤是很難得。不要和孩子爭執到底,那吵到最後反而會讓孩子對你不恭敬。

12

我的孩子高考前,她當時很痛苦,怕考不上對不起我,我說沒問題孩子,就這些錢,你考不上你想開店,我把這錢給你做啟動資本,你想做什麼我都支持你。人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一個位置。

13

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到後來承受力就越好。除了他可能暴力一點,有些事情容易暴力,但他絕對不會有天有地,遇到挫折就去跳樓自殺。尤其家裡有兒子的,一定要苦著養,千萬不要照顧太周到。逆子很多時候是百依百順造成的。

14

孩子6歲之前管什麼呢?很重要一點,就是幾個問題,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6歲時候說不行,他大不了在地上打滾,可是你等他12歲再說不行,他可以拔腿離家出走,他可以說你不答應我,我就跳樓。

15

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關,而意志力的培養,不是靠智力培養出來的,而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所以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吃一點體力之苦。

16

二胎家庭兩個孩子發生爭執怎麼辦?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大的身上,不要放在護小的上面。

只要發生爭執,比如吃的,你可以對老大說這個吃的是你們倆的,你來決定怎麼分,如果他都吃掉了,沒關係,你就看著他。下次你還交給他,在這個過程中他就知道了爸爸媽媽挺在乎我的感受的,既然我決定,我也不能虧著弟弟妹妹,這樣老大就在這個過程中成長了。

17

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的成功在於他的自信,孩子學習很重要,但是不是唯一。老師有一個分數線有一個任務,作為家長,我們要顧及孩子的全面發展。分數是老師管的,父母要管的是孩子你上學快樂不快樂,有沒有人欺負你,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我可以幫助你什麼。

18

要讓孩子“參與”到家中的大事,不管他什麼樣的學習狀態,家中的大事都要告訴他,聽他的意見,讓他做一點沒有壞處。

19

關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和家庭背景,孩子最好的朋友往往是孩子最大傾訴者,也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觀察孩子最好的朋友的行為,是瞭解孩子的最好方式。如果交的朋友不太好,你也可以問問孩子認為朋友的優缺點,表達你的意見就好。

20

善於從孩子的態度發現自己教育背景中的問題,有的時候你用什麼方式教育,他就用什麼方式對你。你尊重他,他就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就不尊重你。

這20條經驗如果能夠消化吸收,化為己用,相信你培養出來的孩子一定不會差!

我是心理奶爸,常年免費分享各種心理、公考和育兒的相關經驗及資源,歡迎關注、點贊以及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和困惑,我們一起討論!


心理學奶爸的視界


最記得在寶寶在媽媽肚子裡面或者剛出生的時候,母親總是默唸,我的寶貝,媽媽對你沒有什麼要求,就希望你能快樂,健康的成長。

所以什麼才是快樂和健康的成長,情緒上的快樂,身體上的健康。一開始以為應該不算很難吧,後來才發現,我的天,這是好睏難,好複雜,讓我們好焦慮哦。

而且漸漸地,這個快樂,還很複雜。學習快樂,和家人/小夥伴,甚至再想多一點,和未來伴侶相處快樂;這個健康,還不僅僅是身體健康,還得心理健康,每個階段還有不同的心理發展階段,是不是要都順利度過了才叫健康,這挫折教育似乎不能沒有,又不能過度了,否則現在都說創傷了怎麼辦?

家長處在種種對孩子成長的焦慮,對於孩子同伴間比較的焦慮,對於社會大環境就是很焦慮未來孩子如何立足等等各種焦慮下,所以家長想所謂的控制,在自己的看護,扶持下成長的行動當然在所難免。先允許自己有這部分吧,否則同時也會又因為自己做不到不控制的焦慮而焦慮了。

紀伯倫寫過一首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僅以此詩回應家長。而我想說的其實是,家長也許先放過了自己,才能放過孩子。當放過自己,變得沒那麼焦慮的時候,也許所謂的怎麼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答案都在你心裡。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芋圓Emily


你好,我是心理領域創作者 很高興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關於在不控制孩子的基礎上幫助ta健康成長,這個話題,我分兩點來闡述。

以下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1.首先,控制孩子≠孩子就能健康成長。這兩個觀點是沒有因為,所以的。而且,越是受控制長大的孩子,可能心理健康還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2.如何使孩子健康成長。

•給孩子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父母的關係佔據很大的比重,父母的關係越不好,帶給孩子的影響更大。很糟糕的婚姻環境,還不如雙方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小。

•讓孩子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把ta當成小大人來看,多傾聽ta的想法,把自己多放在ta的角度看問題。蹲下來和孩子進行交流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引導孩子讓ta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任。寫作業,學習是ta自己的事情,完成不了,那麼ta要承擔責任。而不是作為父母的我們來替ta承擔責任。

•肢體溝通有時比言語溝通更能夠事半功倍。經常抱抱孩子,摸摸ta的腦袋,拍拍ta的肩膀。

•經常鼓勵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說正性的話,而不是負性的。而且不要拿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做對比。就好比,孩子拿我們和別的父母做對比,說:誰誰誰的爸爸媽媽就特別好。

•引導孩子多做一些幫助別人的好事情。帶孩子多參加一些課外實踐活動。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祝你生活愉快。


森旅迷了鹿D


這是我的經驗和理解。

 

首先,孩子健康成長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不控制不等於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但是被控制著長大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會心理不健康。

 

其次,不控制並不代表給孩子絕對的自由而沒有規矩。不控制意味著充分了解孩子的獨特性,尊重孩子的需求,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把父母的需求強加在孩子身上。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也需要溫和而堅定的給孩子制定規矩讓他能夠適應社會。

 

最後,為什麼有的人容易控制孩子呢?當我們想要控制孩子時,往往會覺得只有孩子按照我們的想法做,我們的心情才會變好,我們想讓孩子對我們的情緒負責,而真正能為我們情緒負責的只有我們自己。另外,控制我同自我價值有關。只有當我們有非常穩定的自我價值感時,我們才會有了不需要去控制別人的勇氣。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自我價值不會因為別人的肯定、褒獎、支持、讚美或者安慰而得到提升,我們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不需要通過控制別人的行為,來得到借來的價值感。


心理諮詢師夢旅人


孩子;保持;心裡健康

(一)情感投資——讓孩子天天快樂

輕鬆愉快的情緒能使孩子順利地進行各種活動,父母應使孩子經常處於一種興高采烈的狀態。幼兒情緒的發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點,為使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體驗,父母要做到:

1、為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時時處處以自己樂觀向上的情緒去感染孩子。

2、父母之間要建立和諧、默契的關係,以便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臉是父母之間關係的晴雨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要對孩子進行情感投資。美國精神病專家坎貝爾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相應的精神投資。深情地注視孩子,和孩子進行溫馨的身體接觸,一心一意地關心孩子。

(二)尊重孩子--讓孩子感到父母可親可敬

1、尊重孩子,儘管他們年齡小,也要把他們看成家庭中具有一定獨立自主性的成員,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長的架子,蹲下身來與孩子講話,以減少威嚴感,使孩子覺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及與家人融洽的關係。

2、父母要禮待孩子,對孩子講文明禮貌,不要打罵孩子。無論孩子做了什麼好事或有什麼成績,父母都要表示祝賀,絕不吝嗇讚賞。父母對孩子的正確態度應是愛而不嬌,既嚴格要求又和藹可親,在這樣民主自由、寬嚴適度氣氛下成長的孩子,必然表現出熱情、直率、活潑、開朗、自信、活動能力強、善與人共事、社會適應力等良好等優良品質。

(三)循循善誘--讓孩子認識自我

1、孩子是否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估價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為了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發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識水平,父母應使孩子認識到世界上只有一個我。我是獨特的,有動聽的名字、短短的黑髮、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眼睛;我很能幹,能用自己的雙手吃飯、穿衣、剪紙、繪畫、彈琴,能用自己的雙腳行、奔跑、跳躍、攀登,能用自己的鼻子聞出多種不同的味道,能用自己的耳朵聽出各種奇妙的聲音。我有許多優點,當然也有一些缺點,不過,經過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點,做個好孩子。

2、塑造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也十分重要。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時候,父母要寓教於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養孩子自控力的時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訂規章制度,鼓勵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隊長,帶頭遵守家規家法。

3、為使孩子能適應集體生活,從而得到較好的生存和發展,父母還必須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意識,訓練孩子的合作行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要使孩子意識到與人合作的價值,可通過遊戲來進行。例如,父母和孩子玩扶盲人過馬路的遊戲,先讓孩子扮成盲人,由父母扶其過馬路;再由父母扮作盲人,讓孩子扶著過馬路。孩子成長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父母應注意培養孩子戰勝失敗、消除恐懼的技能,磨練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四)撫養方式要正確——儘可能親自撫養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與父母在一起的強烈的心理需要,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感情飢餓和被遺棄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給祖輩撫養,孩子打容易受到溺愛,加之他們的文化水平和觀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確的教育。若把孩子交給其他親戚撫養,由於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這種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巨大的壓力感往往使他們產生緊張和焦慮,因而對孩子的言行過分敏感,這些都是不利因素。

(五)環境的影響——創設良好的情感環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環境,父母對待孩子的正確態度、和諧的家庭氣氛、嚴而適當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樣示範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個性和行為的必要條件。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應當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關心和互相愛護。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環境中生活、成長,他們會感到自由、舒暢、溫暖、幸福,從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家長還應做個有心人,多注意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注意他們的心理變化,特別是在環境發生變化時,如轉學、家庭搬遷等,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緒在開始產生中時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總之,維護和增進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幼兒的整體心理素質,既要注重物質環境的創設,又要關注人文環境的建設;即要注重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又要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即要面向全體,又要關注少數幼兒;即要幼兒園高度重視,又要家庭社會的關注、參與。只有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