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新冠肺炎病毒防控可能影響春耕春種,今年經濟作物生產將怎麼發展?

小辣椒大產業


疫情對農業影響不大,我們農民也會加班加點把疫情影響儘量減小,我把農活也基本幹完,工廠3月1日開井我馬上上班,一邊一班一邊幹農活(幹12小時休息24小時),我們農民不會讓國人沒糧吃沒菜沒油吃!


和諧44229


1、我的老家在黃河流域的平原地區,目前農田裡是去年10月份就種下的冬小麥,所以新型冠狀病毒對老家的春種不影響了。目前農田的活就是噴灑第一遍除草劑,一位農民伯伯花上一天時間可以噴灑10畝地。

2、我目前在大西北工作,當地冬天漫長,春耕一般從4月中旬開始,此時氣溫基本在15度左右,農田的冰雪已經融化,適合春種。現在是2月下旬,所以根據疫情結束時間,應該不太影響這裡的春耕春種。


李醫生聊健康


一瓶礦泉水照樣比一斤大米貴,最後一公里需要N年,村支書睡個蹋穩覺。


用戶9842015004806


2020年是鼠年,開年就受到如此大的創傷,確實是大災之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現時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形式依舊相當嚴峻,不容樂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拉低了社會經濟指標,降低了社會消費能力,今年走親訪友的來了,串門的沒有了,拜年的禮品最好的居然是口罩了,變化如此之大。

2020年武漢首先出現肺炎,接著湖南、四川等相繼出現禽流感,2019年的非洲豬瘟還沒有結束,說到底這些都是單細胞病毒的傳播造成。經濟作物指經濟價值高、技術性高、商品性強的作物,經濟作物有很多:中草藥、烤煙、花生、油菜、茶葉、糖料作物等。

肺炎的出現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1、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每一個生命,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減少對野生動物的殺戮。

2、農村的生活可能會更加舒適,更加適合居住。

3、較少對自然的傷害,遵循自然規律,生活可能會更好。

2020年經濟作物將引來中藥材市場新起,可能會是一片光明,很多人們沒有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如果華南市場沒有哪一隻野生動物的出現,可能不會出現肺炎病毒,經濟也不會受到影響,人們的歡喜將會更多。

大力發展中藥材,以藥材養生,把它帶上餐桌,遠比野生動物來得更加美味,其中養肺養心,病毒傳播注意靠呼吸道,此類中藥材會越來越貴,防範於未然,強身健體,遵循四季變化規律,這應該是我們烙印在心底的主題。






微農視


此次疫情的爆發,正處在春節期間,這時也是全國各地的農閒時節,基本上對於當前的農業生產是沒有什麼影響的,但對於農產品銷售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在春季春耕春種南北地區略有差異,主要春種的農作物大致有早稻、春玉米、棉花、紅薯、春季花生等等,但春耕春種的時間通常要到三月份才能全面進行,目前還處在2月份的上旬,氣溫依然較低,並不完全適合播種的時間。待到春播最佳時間還有些時日,相信屆時疫情早已經被解除了,因此,基本可以斷定疫情對春季耕種的農業生產方面,產生不了什麼影響。

像農大老家山東當地,春季大部分都是種植的冬小麥,接下來對於冬小麥的管理,主要是追肥、澆水與打除草劑的時候,這些工作對於一般的農戶而言,一兩天就可以完成,即便是目前疫情還沒有消失的情況下,也是可以進行作業的,因此,就更談不上受疫情的影響了。

就目前的情形而言,其他行業在生產上,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疫情不同程度的影響,唯獨農業生產受到的影響最小,這主要也是因為疫情是發生在冬季,農業生產中除了溫室大棚等作業之外,其他方面基本上在短時間內不需要太多的管理。要說對農業方面其他的影響,最大還是農產品受封村管制運輸的影響,不過,這也都是暫時的現象。

要說在疫情過後,今年經濟作物發展的方向,我們可以先看下這次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經濟作物類蔬菜產品,在疫情爆發後,由於運輸等多種因素的問題,以至於導致城市蔬菜價格大漲,為此還曝出了某些地方“天價”白菜的出現,從中可見目前城市蔬菜的奇缺性。

然而,與蔬菜價格大漲有著天壤之別的農業採摘經濟作物草莓,在往年的春節期間應處於旺季時刻,今年受到突如其來疫情影響,多地草莓採摘園根本就談不上有采摘的體驗了,即便是摘後也難以運出去,再加上草莓儲存時效性短,以至於有不少的草莓腐爛被丟棄,對種植戶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從以上這兩種情況上看,今後農業經濟作物的種植,是需要進行產銷模式改變的時候了,並且經歷了這場疫情之後,人們對於健康飲食的理念會更加重視,對功能性相應的農產品需求就會增加,這也是與中國傳統的藥食同源文化相關。

在今年甚至明年,像類似於草莓、櫻桃、葡萄等蔬果採摘園,這樣人員較集中的農業經濟作物種植,還有可能會受疫情影響延長,暫且可以改變種植經營模式,只考慮種植硬果類更有利於儲存與運輸的農產品,做好電商方面的發展思路。

今年農村具體如何在經濟作物上發展,也要參考當地的氣候條件與種植環境,適合種植什麼,並且還要做好當地的種植結構調查,切不要跟風種植,不要與當地種植種類嚴重同質化,避免在集中上市時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

更多關於三農的文章,請點上面的“關注”二字。您的每一次轉發與收藏都是對作者最大的支持,您有什麼疑問,請在評論區留言,本欄目會盡力幫您解答,謝謝!(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

農大知事


我是北方人,我們這兒一般過了正月十五以後才有人上地。宼狀病毒對北方農業沒有什麼影響。有一句俗言說,十五十六滿街遊夠,誰要幹活爛他指頭。


芮義民


今年發生了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病毒會對農業春播耕種受到影響,因為全國上下都在防控疫情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封村封路,眼前就是搶種大棚的關鍵時期。越早種,收益越大。我們村裡有好多戶種植大棚萵苣,菠菜,茼蒿。本想著春節買個好價格,由於疫情影響,封村封路,不能運出去。只好全部長老,被耕耘作其它作作物。現由於疫情,沒有肥料種子。只能等待開路,相比平時要晚一點時間,到時價格就沒有優勢。大棚也就越早越好。都是搶季節的。物以稀違規玩。


swt926123


現在預防很重要,有很多中藥對預防冠疫有一定的作用,重點是扶正清肺熱的中藥材,中醫的熱毒內盛和西醫的病毒性炎症是一樣的,只有用中藥把肺部的熱毒內盛控制住,才能起到預防的作用。增強體質的鍛鍊也是提高自身機體的免疫力,心態的平衡也至關重要,心態好了人體的正氣也會更強,才能起到固本培元的功效。只有擁有足夠的正氣,方可抵禦外邪的入侵。前幾天的雪雨對農作物的生長大有益處,相信今年的冠疫不會對農事有太大的影響。


趙大眾


根據歷年統計數據,1949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46,822萬畝,1952年為161,578萬畝,1957年為167,745萬畝,達到峰值。在1958年以後,全國耕地面積逐年減少,1962年為154,355萬畝,1979年為149,247萬畝,1995年為142,461萬畝。1995年比1957年淨減25,284萬畝。然而1996年,在開始部分採用遙感測繪、計算機製圖等方法、歷時十三年完成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後卻發現,一夜之間耕地增加了52,598萬畝!我們的耕地不是比1957年少了15%,而是多了16%,達到195,059萬畝。之後又是逐年減少,到2008年已減少到182,574萬畝。再一個“然而”,2007~2013年全面應用航空、航天遙感、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首次“全國一張圖”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束後的統計結果,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國耕地為203,077萬畝。

但是,兩次全國土地調查後耕地面積的增加實際都是原有耕地因新的技術手段而被“發現”進入統計,並不是真正的耕地增加,實際面積是在持續減少中。尤其是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除了其報告中提到的因生態、汙染等無法穩定利用的耕地外,其納入耕地統計的實際上還有大量雖然確實是土地承包證上的耕地,但已經拋荒或改為園地林地,只因是農戶自行退耕不在國家退耕還林補貼名冊上就計為了耕地。

真實歷年耕地面積應為:1949年為16億畝左右,此後竭盡全力地開荒,圍湖造田,圍海造田,毀林造田……以生態惡化、耕地劣化換來耕地面積逐年上升,至1986年前後達到峰值22億畝左右,一直到1996年前後,此後逐年減少,到2009年減少到20億畝左右。估計全國2013年末耕地面積為19.4億畝左右,其中實際能穩定利用的耕地不足18億畝,能高產穩產的不足7億畝,平均每年減少耕地約0.15億畝。

與之相呼應的是:經濟作物使用耕地面積佔比的逐年上升,從50年代初約10%到70年代末的20%,再到現在的約1/3。

現在,我國可穩定利用的耕地約18億畝,因我國主要處於溫帶,大多數耕地只能種兩季,東北、西北和部分華北地區甚至只能種一季,複種指數在1.3左右,正常年景農作物播種面積最多就是24億畝多。以2012年為例,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24.51億畝,為滿足中國人的衣食需要,其中油料2.09億畝、豆類1.46億畝、薯類1.33億畝、棉花0.70億畝、糖料0.30億畝、蔬菜3.05億畝、瓜果0.36億畝,再加上麻、藥、煙、香(佐)料等經作,可用於糧食的播種面積也就16.68億畝。雪上加霜的是,每年耕地面積還要因建設、汙染和災害減少0.15億畝,及存在大量名義為耕地實際已改為園地(茶園、果園、桑園)和林地(退耕還林計劃之外)的面積。

為保證糧食安全這一底線,最大地減少糧食的對外依存度,同時滿足國內需求,中國甚至已被迫在部分農產品的自給率防線上節節後退,2012年進口了棉花540萬噸(對外依存度超40%),食糖375萬噸(對外依存度約20%),食用植物油近1000萬噸(對外依存度16%,如果加上進口油籽,對外依存度超60%),尤其油籽中的大豆甚至幾乎是全面棄守,進口5838.5萬噸,對外依存度80%以上!所有進口的農產品如果以國內單產計算,相當於約8億畝的境外播種面積。即使這樣,在生產5.9億噸糧食後,我國仍進口了1398.3萬噸穀物。

當然,如果大幅提高糧價,遏止並扭轉耕地棄糧改經改果的趨勢,應該還大有潛力可挖。樂觀一點,在耕地日益減少的大趨勢下確保糧食總產未來10多年仍維持在6億噸以上問題不大。但這一政策牽扯太廣,風險太大,而且雖然農民能增收,在大農業範圍含棉、油、蔬、果在內的總產量增產效果卻不見得會理想。

10年後預計中國可穩定利用耕地將減少到16.5億畝以下,人均耕地1.1畝。如果要維持現在的生活水平(實際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糧食消耗將進一步上升),至少需要6.6億噸糧食。另一方面,如果在此同時單產不能有較大提高,屆時將只能生產6億噸糧食,進口糧食將超過0.6億噸。而全球糧食交易量也不過2億噸,其中大米0.3億噸。

所以,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糧食和各種農產品的消耗總量都必將進一步上升,在單產不能有較大提高的情況下,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競爭將更趨激烈。在這場競爭中,糧食作物是不可能採取提高糧價的方式來吸引人力、物力、耕地的投入,一方面是城市貧民的反對,另一方面是中國不可能關上國門禁止糧食進口。但是,政府也不可能讓糧食作物在這場競爭中敗北,無視糧食安全問題。所以,這場競爭註定是一場漫長的,政府、市場、科技、農民多方角力的競爭。


果凍生活在鄉村


目前新冠狀病毒傳染已得到有效控制,許多省份已無新增病例,全國復工復產已經展開,疫情時間也不會太長。況且病毒傳染在農村基本沒有傳播多少,對農村生產影響不會那麼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