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老安慶的“九頭十三坡”分別在什麼位置?

劉明


這九頭十三坡,就是當時安慶城裡人大概活動的範圍,在安慶以前所說的城裡是一個很小的概念。也就是人民路靠南面那一段範圍。

以前人們出行都是步行,現在人是很難體會的。走到一個坡頭,一個拐彎處都有深刻的印象。即使是現在的30年前,出行主要靠走,有車那也捨不得坐。九頭十三坡就是這麼來的。

具體位置都在安慶城裡和城外的不遠處。這個城不是現代意義的城市概念。是古代攻城拔寨的那種城。

安慶建城很早,有700年的歷史。安慶城自古就是軍事要塞,兵家必爭之地。民國時期南京是國都,安慶是省會,也是南京的西大門。安慶破了南京就不保,所以太平天國時期安慶就是主戰場。

如果你對安慶城裡城外,東門西門南門北門有一個大概瞭解,這九頭十三坡你就很容易找到,從現在角度來看是一個很小的範圍,

衛山頭 (體育場東側)

高井頭 (建設路)

橫壩頭 (大觀亭西側)

大拐角頭(北正街南)

小拐角頭(天后宮)

高山頭 (朱家巷北)

墩頭 (大觀亭西南)

遊山頭 (鴨兒塘對面)

朱山頭 (太平寺旁)

朱家坡 (沿江東路)

卸甲坡 (東門同城巷)

昌甲坡 (殯葬館旁)

任家坡 (胭脂巷西)

鄧家坡 (楊家塘附近)

登雲坡 (胭脂巷口對面)

鳳凰坡 (大南門口)

宣家坡 (大南門附近)

司下坡 (四方城附近)

五壋坡 (西城門口)

黃甲坡 (楊家拐旁)

縣下坡 (五壋坡對面)

墩頭坡 (大觀亭附近)地圖上更直觀。

如果你想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城,你去看看,東圍牆和西圍牆就明白。現在的安慶城衰落了,往日長江五虎成了某些人的笑話。謝謝




九五就是我


老安慶人都知道安慶市有“九頭十三坡”之說,據《安慶地方誌》記載,安慶市實際上有“三十頭二十八坡”,這些“頭”和“坡”,就是安慶城歷史文化的結晶,時間跨越近千年。
(一)頭:

西城內:黃家山頭、高岡頭,

南城內:石灘頭、高井頭、上營盤頭、下營盤頭,

東城內:小拐角頭、藤墩頭,

北城內:大拐角頭、衛山頭、街山頭,

西門外:遊山頭、蟠磯頭、上碼頭、下碼頭、橫磯頭、橫壩頭、墩頭、平山頭、大碼頭、小碼頭、月山頭、砂井頭、陳家山頭、朱山頭,

南門外:新碼頭、老碼頭、潘磯頭,

東門外:高山頭,

北門外:北門營頭。(二)坡:

西城內:五壋坡、縣下坡、司下坡、縣學坡、馬王坡,

南城內:黃家坡、鄭家坡、任家坡、宣家坡、殺兒坡、登雲坡,

東城內:水師坡,

北城內:鄧家坡、純陽坡,

西門外:郭家坡、遊家坡、墩頭坡、成名坡、玉虹坡、白雲坡、白玉坡,

南門外:鳳凰坡,

東門外:卸甲坡、朱家坡,

北門外:塹樓坡、昌家坡、張家坡。


求實雜談


安慶城內興建街巷時,以“九頭十三坡”為街巷定名相響應。至今仍留下高井頭、拐角頭、衛山頭、登雲坡、朱家坡、司下坡、縣下坡等地名。

九頭即:

衛山頭 (體育場東側)

高井頭 (建設路)

橫壩頭 (大觀亭西側)

大拐角頭(北正街南)

小拐角頭(天后宮)

高山頭 (朱家巷北)

墩頭 (大觀亭西南)

遊山頭 (鴨兒塘對面)

朱山頭 (太平寺旁)

十三坡是:

朱家坡 (沿江東路)

卸甲坡 (東門同城巷)

昌甲坡 (殯葬館旁)

任家坡 (胭脂巷西)

鄧家坡 (楊家塘附近)

登雲坡 (胭脂巷口對面)

鳳凰坡 (大南門口)

宣家坡 (大南門附近)

司下坡 (四方城附近)

五壋坡 (西城門口)

黃甲坡 (楊家拐旁)

縣下坡 (五壋坡對面)

墩頭坡 (大觀亭附近)


風雲客棧琵琶女


安慶老城過去多山,如盛唐山、枸杞山、黃甲山等,坡多便是自然,總結起來,有高井頭、衛山頭、拐角頭等九“頭”,又有朱家坡、任家坡、登雲坡等十三“坡”,俗稱“九頭十三坡”。此為安慶老城街巷最大特色。

安慶老城依山而建,所以街巷多坡,坊間統計,為“九頭十三坡”。

下圖:1930年代“懷寧城市圖”。當時懷寧縣治於安慶,故安慶也稱懷寧。

安慶老城過去多山,如盛唐山、枸杞山、黃甲山等,坡多便是自然,總結起來,有高井頭、衛山頭、拐角頭等九“頭”,又有朱家坡、任家坡、登雲坡等十三“坡”,俗稱“九頭十三坡”。此為安慶老城街巷最大特色。

老城街巷稱謂來歷,或以山勢,如坡如嶺如頭;或以景物,如井如橋如坊;或以建築,如廟如寺如祠等。老城街巷一窄,二曲,三短,其中大者為“街”,多者為“巷”,民國後,北方色彩的“裡”、“路”等,也融進了安慶老城。

老城有名無名,生生滅滅的街巷有多少?不知道。清末安徽巡撫朱家寶“老城改造”,曾有一個統計,長長短短街巷,多達260餘條。因安慶是安徽老省城,所以三牌樓、四牌樓以及倒扒獅子等繁華街市,又有“皖省商業第一街”之譽。


最美城市研究


據《宋史、黃幹傳》記載:安慶古城建於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當年老城區座落在一片西北高,東南低的丘陵上,城內外諸多山頭,如盛唐山、黃甲山、楊家山、衛山頭、高井頭、朱山頭、平安嶺、同安嶺等,城牆多傍山而建,周長九里十三步。城內街道爬坡上嶺,起伏疊巖,故爾便有了九頭十三坡,造就了安慶城建的一大特色。


查閱安慶古地圖,得知九頭十三坡初步形成的過程。翻開道光五年(1825年)懷寧城郭街衢圖,九頭十三坡中的高井頭、大拐角頭(北門)、登雲坡、宣家坡、任家坡、黃家坡、五擋坡,遊家坡就明標其上;而民國四年(1915年)懷寧城廂圖,除上述二頭六坡外,又添加了小拐角頭(東門)、司下坡、縣下坡,形成了三頭八坡;到了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安慶市區圖又標加了衛山頭,橫壩頭,墩頭坡、朱家坡,形成了五頭十坡;在1985年安慶市區圖上又增標了昌家坡,形成了有圖可查五頭十一坡。它們是高井頭、衛山頭、大拐角頭、小拐角頭、橫壩頭、登雲坡、宣家坡、任家坡、黃家坡、五擋坡、遊家坡、司下坡,縣下坡,墩頭坡、朱家坡、昌家坡。


翻閱《安慶府志》、《安慶市志》、《安慶地名錄》、《安慶文史資料》、《百年安慶》等圖書資料,關於九頭十三坡的記載,又眾說紛紜、參差不一,除上述有圖可查的五頭十一坡外,還有墩頭、遊山頭、朱山頭、高山頭、上盤營頭、下盤營頭、上碼頭、下碼頭、新碼頭、卸甲坡、鳳凰坡、鄧家坡等,歸納起來九頭變成了十四頭、十三坡也變成十四坡。


帶著疑惑,我先後走訪了編篡《安慶市志》的蔣放老先生、編篡《安慶地名錄》的聶志馨老先生,以及專門研究安慶老城的張健初先生。先生們認為,之所以造成眾說不一的差誤,既有傳訛之記載,也有牽強附會之定奪。


得娛忘筌


登雲坡位居老城“九頭十三坡”之首。順登雲坡一路攀上來,便是盛唐山巔。史載漢武帝曾由此登山一望。東晉建武元年(317),精通陰陽曆算的郭璞也氣咻咻登了上來,結果一抬頭,水樹千帆,雲煙萬嶺,不由擊掌叫絕,連呼“此地宜城”。

登雲坡東接小南門正街,街口過去在康濟門西側,出城門,便是小南門外。登雲坡南的山裙之地,早先建有觀景勝地——三江第一樓,登樓扶欄,“山以前身獻,江以半壁收”,被譽為老城觀江第一佳處。三江第一樓清康熙年間由山東提學任塾修建。後鳳陽府訓尋魯琢在樓南修建私家花園養園,並洋洋自得曰“養園我築大江頭,恰擁三江第一樓”。



登雲坡的“坡”,主要集中在巷西,現仍存麻石條階坡七十三級,坡之高之陡,在老城不多見。民國時期,登上坡頂是小小十字路口,南去為大南門內正街,向北是利民街,穿街而過,便是胭脂巷。南行十多米,另有一條插竹巷。出登雲坡西巷口,曾建有長嘯閣。由於位於盛唐山頂,登閣遠望,長江如練,盡收眼底。與長嘯閣齊名的,是小蓬萊茶館,店內經營點心品種繁多,味美質佳,在老城獨樹一幟。其中出名的有千層油糕、翡翠燒賣、水晶包子、鮮肉大包、重油燒賣等。詩人蘇曼殊在安慶任教時,也常“至小蓬萊吃燒賣三、四隻”。 康濟門、鎮海門被毀之後,登雲坡漸漸失去光彩,雖然路面經過幾次大的翻修,但其中 “登雲”之感已無法找回。近些年周邊高層住宅群拔地而起,更把一條登雲坡巷擠得又窄又細,即使登上坡頂,立在盛唐山巔(大南門街至任家坡、插燭巷的十字路口),也南不見長江之水天上來了。



安慶九頭十三坡

衛山頭 (體育場東側)

高井頭 (建設路)

橫壩頭 (大觀亭西側)

大拐角頭(北正街南)

小拐角頭(天后宮)

高山頭 (朱家巷北)

墩頭 (大觀亭西南)

遊山頭 (鴨兒塘對面)

朱山頭 (太平寺旁)

十三坡是:

朱家坡 (沿江東路)

卸甲坡 (東門同城巷)

昌甲坡 (殯葬館旁)

任家坡 (胭脂巷西)

鄧家坡 (楊家塘附近)

登雲坡 (胭脂巷口對面)

鳳凰坡 (大南門口)

宣家坡 (大南門附近)

司下坡 (四方城附近)

五壋坡 (西城門口)

黃甲坡 (楊家拐旁)

縣下坡 (五壋坡對面)

墩頭坡 (大觀亭附近)


俆正


安慶九頭十三坡之首——高井頭

高井頭是老城“九頭”之首,過去這周邊曾經有一口老井,因為位於高岡之上,約定俗成,稱之為“高井”。高井在安慶赫赫有名,《懷寧縣誌》上曾有記載,但位於何處,歲月匆匆,時光流逝,已經無法尋覓。但高井頭作為地名,卻長期延續下來。即便現在被強行兼併為建設路的一截,老安慶人仍如此稱呼。13路公交車就有“高井頭”一站,下車則是高井頭小商品市場。

上世紀50年代初,高井頭南起小二郎巷,北至錢牌樓,由康濟門進城,過小南門正街,一上一下,正好是一個坡。再往北,便是三步兩橋。高井頭街南,有一條窄巷,叫進士第,在是花鳥市場。進士弟南,現萬豪逸景一帶,為始建於明代的糧庫,後稱為“萬億倉”。萬億倉規模最大時,內有會儲堂、後堂,其間環建南倉39楹,北倉32楹,南外倉15楹,北外倉13楹,後堂南北又分建9楹和11楹,其後又為大曬場。民國初,萬億倉改為省城儲谷處。後部分房舍又陸續改建為學校。最初在這裡圓辦學的馬伯瑤(民初任北京參議院議員,後任安徽省印花稅務局局長),也是安慶自來水的創始人。1919年,他在萬億倉後部創辦成德中學。1920年,饒耀暉也聯合一些教師,在萬億倉前部創建奎文中學,1929年又與郭鹹中合辦,改校名為安慶私立中學。


九頭即:

衛山頭 (體育場東側)

高井頭 (建設路)

橫壩頭 (大觀亭西側)

大拐角頭(北正街南)

小拐角頭(天后宮)

高山頭 (朱家巷北)

墩頭 (大觀亭西南)

遊山頭 (鴨兒塘對面)

朱山頭 (太平寺旁)

十三坡是:

朱家坡 (沿江東路)

卸甲坡 (東門同城巷)

昌甲坡 (殯葬館旁)


任家坡 (胭脂巷西)

鄧家坡 (楊家塘附近)

登雲坡 (胭脂巷口對面)

鳳凰坡 (大南門口)

宣家坡 (大南門附近)

司下坡 (四方城附近)

五壋坡 (西城門口)

黃甲坡 (楊家拐旁)

縣下坡 (五壋坡對面)

墩頭坡 (大觀亭附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