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中华文明形成中的主动融入者和危机者

最近看新闻多,读到很多论述中华文明的文章,颇受启发。笔者也希望抛砖引玉,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中华文明是历史长期发展出来了,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结晶。

中华文明是唯一未中断的古文明,直到现在,依然生机勃勃。但我们的文明不是什么天生或注定这样延续数千年不断地。它经历过很多曲折,历无数风险。之所以文明火种不灭,是历代中国人努力的结果,不是大风吹来的。

中华文明有自己的核心地域部分,即黄河长江流域。自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后,历朝历代都自觉地以维护国家统一来展示其权威及合法性。这是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关键基础。

中华文明有核心的哲学思想,有主线。

贯穿中华文明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要为所有人,或者说为更多人谋福利,是关键。所谓“不患寡而不患均”,甚至提出了民本主义,“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

最早的,圣贤的三皇五帝,都是施恩于天下。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

孔子为至圣先师,是因为他的学说能系统地解决如何发现人才(有教无类),如何治国,回答了什么样是治国成功。

宋朝的赵普甚至说出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正是因为大道至简,中华文明的真正核心其实就是统治者要最大限度地为人民考虑,让大家吃饱穿暖。记住,这里是要让所有人民,不是一部分人民,天下即天下人。这个思想是非常独特的,在几千年前就形成了,被可以被知识分子敏锐地体会和捕捉到。所以古人读书有读透读懂的说法。

正因为中华文明大道至简,所以能够被理解并被执行。尽管中华文明的总内容是丰富无比,让人眼花缭乱,但能读懂书的,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它。而那些掌握了原理,而能成功应用的,就成了中华历史上响当当的先哲、英雄。

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先进性,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战斗力,得以扛过无数风风雨雨。中华民族历史上遭遇了很多挑战,甚至曾经命悬一线。但唯其先进性,保有了它的生命。这就引发它的第二个特征。

(二)包容性:那些主动溶于中华文明的,以及那些险些覆灭中华文明的。

中华文明在历史上不是没有生存危机。这些危机都来自于外部的侵略,其中最显著最危急的有几次,差点让我们覆灭。

有一种说法说“崖山后无中华”,这是不能成立的。

第一次是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极其严重的中华文明生存危机,这就导致晋成了最不受人尊敬的大一统王朝。可以说汉唐威仪完全扫地,文明危如累卵。

但彻底拯救这次危机的,不是一个汉人。而是一个鲜卑人。这是第一次的,大规模的所谓外族融入中华民族,融入中华文明。

北魏孝文帝元宏是值得历史大书特书的关键人物。是这个人创造了历史。尽管孝文帝年代中华文明没有绝望到只剩最后一口气这么危急,但孝文帝的改革,却使得原本特别危急的场面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孝文帝带头汉化,并且几乎是以最坚决的方式,强行推行去胡入汉。

关于孝文帝为什么要推行改革,史书有记载。但具体细节和他的心态,这就没法知道了。但很显然的事,孝文帝觉得融入汉统是正确的选择,慕汉化而成汉统,主动融入中华文明。一下子从敌人变成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孝文帝改革,是划时代的。虽然他不是第一个推动其他民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实行汉化管理方式的。但他是在关键时刻,开创了一个大规模的外族融入的成功案例。从此成为了后世的学习案例。

同时,中华文明也因此实现了一次进化。我们文明中吸收到新鲜的血液,吸收到一些更阳刚、更野性的东西。

无论对这支鲜卑,还是对中华文明,这都是一次史诗级的蜕变。中华文明的近邻,甚至敌人,主动融入中华文明,实施中华传统的生活方式,这应该是中华文明独特,甚至独有的一个特征。

主动慕中华而效之,肯定是因为这个选择有利,是先进的,并且这个先进程度要远高于自己原先的模式。同时,也必须是中华文明本身是相当包容的。我们文明的包容性是非常好的,这点有目共睹。

这次融合太成功了,以至于这股融合成功的力量随后创建了中华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分别是隋和唐。隋唐往往被连着说,但并不意味着隋不强大。另外,这两个王朝本身也是千丝万缕相联系的。

很大程度上说,孝文帝是中华文明的关键人物,虽然他并不是那么有名。

然后说第二次。第二次是相当危险的。

就是蒙古国蒙哥时代。关于元,吵吵的声音很多。笔者的观点是,蒙古国和元朝,不可混为一谈。蒙古国只有四个皇帝,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元朝是忽必烈建立的,然后追赠前面四人为元朝皇帝,但元朝的开国皇帝实际上是忽必烈。

把蒙古和元分开看,就能理解问题了。

蒙哥是一个非常强悍的蒙古皇帝,四个蒙古皇帝中,他能比肩成吉思汗。蒙哥进攻南宋的站整性质,是征服战,是灭中华文明的战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蒙古的体制不是中华文明的。蒙古吸收了很多中国的优点,但其本质上是不同于中华的。可能有很多相似点,但总体属性上是不同的。

相反地,窝阔台的元就不同。元基本就是蒙古贵族主导的孝文帝版本的融入中华文明。对比来说,元融和的还不如北魏好。但其性质还是中华文明,体制基本是遵守中华文明的管理运作方式的。元也有很大的一些不同,比如废除科举,划分四等人。这是很不好的。比如重商主义,管的不那么严。这是不错的。元是具有一定优势的蒙古的一部分主动转向中华文明的产物,由于有优势,所以转的有一点勉强。但确实是转了,因为政体和理念的主线确确实实是中华文明的。这算一次不那么成功的融合。总之,元由于有明显缺点,比如暴政,享国不长。

那么回来说蒙哥。蒙哥是统一的蒙古的皇帝(汗),在他手上时,蒙古还未分裂。他和弟弟忽必烈是不同的,蒙哥曾因为忽必烈“过于”亲近汉人采用汉人的办法治理属地非常不满,甚至要杀他。

蒙哥攻宋,就是实实在在的征服战,要灭国的。大概率地说,如果蒙哥攻宋成功,中华文明恐怕前景会非常黯淡,甚至大概率要被灭。也就是说,当时在欧亚两个战场,东方的中国和西欧同时遭受蒙古两线进攻,都有文明覆灭的可能。

幸运的是,蒙哥死于钓鱼台。笔者甚至认为,蒙哥之死导致的蒙古攻宋失败是一种必然。因为蒙哥是要攻灭并取带中华文明,因此当时中华文明一定迸发出了其当时最强大的战斗力,这是生死存亡下的必然选择。而蒙哥的蒙古体制,显然还是落后于中华文明体制的。虽然占军事优势的是蒙古,但天时地利人和的是中国。或许还有许多冥冥中的力量。

总之,蒙哥死于钓鱼城。蒙哥之死是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蒙古从此基本结束了其征服的脚步,尽管蒙古分裂成四大汗国后延续了很多年,但西方所谓的“黄祸”终结。“钓鱼城的农民,打死了蒙哥,拯救了欧洲。”欧洲得以幸存,直至文艺复新,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又一次在生死关头幸存下来。蒙哥的弟弟忽必烈一看自己牛逼哄哄的大哥都被打死了,深刻反省,彻底投向溶入中华文明。所以元朝是继承了宋的朝代更替,而不是文明之火熄灭。由于元没有很好解决民族等问题,享国短,被明朝取代。

元朝相当于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它开启了少数民族在中国大地完成大一统的先例。这次融合是伴随着很多痛苦的。在元之前,辽和金,都是类似北魏的主动溶入中华文明的案例,融合程度也非常的深,但都是和北魏一样,没有完成大一统。

那么,清的问题,就是更成功一点的元朝版本。满族携蒙古等族主动溶于中华文明,建立大一统的清朝。清的建立者是直接在明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所以其溶入难度小一些,造成的挣扎虽然也很痛苦但融合的是可以的。享国很长,但其闭关锁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清得天下是很有偶然因素的。明其实主要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崇祯帝本身也有问题。这个问题不讲了,以后有机会单写。

中华文明遭遇的第三次重大危机,是二战。虽然到了近代,但日本法西斯的进攻也是灭国之战。日本一直以中国为师,持续千年。到德川幕府时,学习中华,实施类似中华的体制非常有模样。但维新后日本迅速西化,日本由此转变为一个很复杂的体制,总体是西化体制,但还未完全忘记中华文化。所以日本攻华是彻底的灭国侵略,文明毁灭之战。法西斯最终败于英雄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之手,世界由此进入现代社会。

中华文明历尽风雨沧桑,能存续至今,既是幸运的,也是必然的。我们要有文明的自信,但也不能盲目。观历代得失,我们文明遭受苦难时,往往主要先出在内因。萧墙之祸是中华文明面临风险的最大因子。内部的腐朽和倒行逆施,才是我们文明真正的挑战。作为一个爱好和平发展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也是属于世界人民的。

文明智慧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人类是命运共同体,谁也离不开谁。在进入21世纪第三个10年,中华文明将要实现又一次的复兴,但我们依然会保持谦虚、宽容,继续和平发展。人类未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疾病,气候,乃至外太空,在高度文明的今天,全球不应该在继续做零和博弈。各个文明和国家应互相学习,扬长补短。有问题就思考自己的问题,互相学习借鉴。地球很大,容得下全人类。地球也很小,容不得人类折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