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淘木者”王全喜,他在黃龍山“拾”到海量藝術品

“黃龍山到處是怪石嶙峋的景,盤根錯節的樹,這些都是藝術品。”黃龍縣根雕非遺文化傳承人王全喜說。

他說:“有時候,我在河灘邊走,就能遇到一些衝下來的樹根,在農家院、木料場也能看到一些被廢棄的樹根,我就把這些東西撿拾回去,白天看,夜裡也看,最後就把它們看成了禽、獸、物件,或者什麼意境,然後我就用雕刻刀把它們變成了藝術品,讓它們有了生命。”

“淘木者”王全喜,他在黃龍山“拾”到海量藝術品

對王全喜來說,如果根雕是枯木逢春的藝術,那麼盆景就是松柏常青的精神。不知是黃龍大山太偏愛王全喜,還是王全喜太鍾愛這座大山,他總能從大山中發現被常人忽略的美,然後用他粗糙卻靈活的手進行再創造,使大山中的精靈獲得嶄新的生命。

可正當王全喜根雕藝術日臻完美時,誰也想不到,他卻突然來了個急轉彎,走上了另一條路:培育盆景。或許,這兩條道是殊途同歸;或許,他走上了一條更寬廣的快車道。總之,當王全喜把上千棵松樹移植到盆中時,他看到,奇蹟發生了……

王全喜在他獨院的一側,搭起了一個帳篷。帳篷內,藝術品琳琅滿目,幾件根雕作品讓簡陋的帳篷內熠熠生輝,八百餘盆松柏盆景佔據了主要位置。

“這些盆景還只是半成品,成品要比這漂亮得多!”王全喜邊忙著他的根雕作品,邊自豪地說。

“淘木者”王全喜,他在黃龍山“拾”到海量藝術品

王全喜的藝術夢是從根雕開始的,可以說,從學習根雕到小有成就,再到成為黃龍根雕“非遺文化”傳承人,王全喜成功完成了一次次人生的“逆襲”。

然而,藝術無止境。正當他創造著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根雕藝術品,藝術靈感和創作經驗越來越豐富時,他遇到了一個從常州來的朋友,從根雕藝術談到盆景藝術,讓他眼前一亮。“把根雕和盆景融合到一起,那就更完美了!做盆景,黃龍有土地資源,黃龍的氣候也佔有優勢,培育出的樹苗在全國各地都適合生長。”王全喜這樣考慮。

眼小聚光,王全喜有眼光。他早就看到了盆景藝術廣闊的天地。2015年,他到過陝西唐苑西北盆景基地參觀,當時他就被基地大規模的盆景藝術深深的打動,內心感到無比震撼。

接著,他開始了到南方考察學習之旅。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見得多了,王全喜眼界更加開闊,他和幾位長期跟著他學習根雕藝術的同行一合計,感覺根雕藝術向盆景藝術轉型是很好的出路,於是,他們制定了一個長期發展盆景的計劃。

“從計劃實施到今年初見效益,僅用了不到5年時間。”王全喜說。今年,王全喜在石堡鎮馬家塔村公路邊培育的盆景苗木被南方一個客商偶然發現,於是他就聯繫王全喜商議購買。

“淘木者”王全喜,他在黃龍山“拾”到海量藝術品

但是,完全賣掉這些還生長在地裡的苗木,王全喜有點捨不得,所以就只賣掉了200餘棵,收益16萬元。剩餘的800餘棵,他移植到盆中,準備用自己做根雕藝術的手,做出一盆盆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盆景嘛,講究無骨不值錢。我用舍利幹做盆景的骨,要把根雕藝術和松柏精神完美融合。目前我培育的苗木主要是油松,接下來,我就要把它們嫁接成大阪松、五針松、千壽丸等,還可以採集山裡的奇石做出深邃的意境。”

王全喜發展盆景,不是隻看眼前,他的計劃已經到了20年之後。

“我還在馮源鎮種了十畝梅花,在旗杆廟培育了50畝叢生盆景苗木,可以打造更高端的盆景藝術。預計到2023年,4萬株梅花就可出售了,而到十年之後,在旗杆廟培育的苗木也就長成了,到時候,不僅南方盆景市場火爆,我想北方人也一定普遍喜歡盆景了,我那些高端的盆景藝術品正當其時,一定很市場受歡迎。”

“淘木者”王全喜,他在黃龍山“拾”到海量藝術品

王全喜的成功逆襲,也帶動了一大批群眾走上發展根雕和盆景的道路。“我這個團隊有十幾個人。三名徒弟,算是領班,另外長期僱用5個工人,還有臨時來幫忙的。做造型樹每人每天200元,鋤草每人150元,普通工人半年可收入3萬左右,徒弟每年可收入十幾萬。”王全喜說。

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但是,勞動創造美。王全喜不僅善於發現美,還善於創造美。在他家院子裡,無論是一件件讓人賞心悅目根雕,還是一盆盆匠心獨運的盆景,都浸透著王全喜和他的團隊辛勞的汗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