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漢初三傑,張良憑什麼位列其中。有什麼功勞嗎?

0051501517


劉邦對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的評價極高,在劉邦的眼裡,他們是人傑,是開國功臣,因此曾由衷感嘆說: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

有人說,韓信戰必勝攻必取,蕭何是劉邦後勤大總管,功勞苦勞無數。年輕時候的張良是有抱負的小青年,事蹟很多,但跟了劉邦之後,好像就沒什麼記載了,他憑什麼功勞當上漢初三傑的?

其實,劉邦在對三傑的評論中,已經將張良的功勞高度概括了:“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那麼,張良跟了劉邦,具體有哪些功勞呢?

在楚漢戰爭和劉邦稱帝過程中,張良至少立有八大功勞:

1、智取嶢關。取嶢關是進入關中的關鍵一戰,入關時劉邦只有數萬軍隊,如果嶢關激戰,不但難難入,即便入了,也難在關中取得全勝,於是張良建議用金錢收買嶢關守將,得以用最少的損失奪取嶢關,順利進入關中。

2、約法三章。如果劉邦沒有退出秦宮,還軍霸上,劉邦不可能建立漢朝,是張良,在劉邦醉生夢死時把他拉出了秦宮,並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才取得了民意,為後來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3、利用項伯。張良救過項伯,所以項羽要進攻劉邦時,項伯給張良報信,張良藉機讓項伯在項羽面前為劉邦開脫,為鴻門宴平安度過打下基礎。

4、解除鴻門宴危機。鴻門宴上,劉邦雖是首領,但居中指揮卻是張良,尤其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時,讓樊噲進去,化解危機,又讓劉邦假裝上廁所逃跑,真是妙計迭出。

5、制止劉邦封六國後代。劉邦聽從酈食其的建議,要封六國的後人為國君共同對付項羽,張良及時制止,因為如果項羽不滅,再封多少人,都只會屈服於項羽,你的事業將前功盡棄。

6、勸封韓信。韓信打下北方後,要劉邦封自己假齊王,劉邦正與項羽打得你死我活,對韓信提此要求很生氣,要派兵攻韓信,張良制止,讓劉邦封韓信真齊王,讓韓信最終沒有反叛。

7、建議追殺項羽。劉邦同項羽在鴻溝議和以後,項羽撤了,劉邦也準備撤,張良建議趕緊追殺項羽。

8、建議合圍垓下。劉邦當時只有20萬軍隊,吃不下項羽的10萬兵馬,是張良建議增加韓信彭越的封地,讓這兩支勁旅加入,才最終滅亡了項羽。

張良的八大功勞,不但讓劉邦打敗了項羽,而且幫助劉邦建立了一個帝國,所以張良的功勞,絲毫不亞於韓信、蕭何。而三傑之中,張良還排第一,可見在劉邦的心目中,三傑中功勞最大的,非張良莫屬。


帝國的臉譜


簡單一點這樣評價,漢初三傑之中蕭何是劉邦的合夥人,韓信不過是個打工仔。而張良的身份卻十分特殊,按照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其的介紹,張良是帝王之師,這一說法十分妥帖,我也深表認同。


張良出身於韓國貴族世家,其祖輩世代在韓國為相,張良年輕時是一個豪俠人物,他曾在博浪沙阻擊秦始皇,這個時候的張良不過有一腔熱血的匹夫之勇。
刺殺行動失敗後,張良及時總結經驗,隱姓埋名,靜觀時變,學習謀劃之術,投身於反秦的社會運動之中,成長為一個深沉明智能隨機應變的人物。

張良善於擇主,一生忠心耿耿為劉邦謀劃,具體所立功勞如下:

一、策劃了鴻門宴的整個劇本,替沛公劉邦解鴻門宴之危;

二、舉薦了韓信、彭越、英布三雄,以助劉邦剿滅項羽;

三、阻止劉邦立六國之後為王;

四、支持劉敬的建議,促成了劉邦遷都長安;

五、勸太子迎接商山四皓以固國本,徹底打消劉邦廢長立幼的念頭,鞏固了大漢的江山;

六、傳授劉邦《太公兵法》,因劉邦深解其意,遂跟隨劉邦終身不悔;

七、勸劉邦燒燬棧道,麻痺項羽;

八、面對韓信的要挾和坐地起價,要劉邦捨棄眼前之利,封韓信為齊王,共同對付項羽;

九、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規勸劉邦搬出咸陽宮,還軍霸上。

張良的智、仁、勇,在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張良因為體弱多病,所以從來沒有獨自帶兵作戰,它只是作為一個出謀劃策的人,每時每刻跟在劉邦身邊。


劉邦的很多決定,皆出自張良之謀,劉邦是張良最滿意的弟子,也是唯一的弟子,張良最大的功勞就是他是一個典型的“王者師”。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你的觀點,和漢高祖手下的大將,非常一致。張良同時代的人,很多都這麼認為。

劉邦論功行賞時,張良排次很低,印象中好像到了60多名。

蕭何排在第一,曹參貌似第二,韓信等人排名都很靠前。

但張良,卻成了漢初三傑之一。

有三點原因:

第一,是劉邦的推崇,即著名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那句話。

第二,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推崇。

司馬遷敬仰張良,張良和項羽一樣,堪稱“戰國最後的貴族”,他們的精神氣質,和劉邦的無賴氣質形成了鮮明對比。

畢竟生活在劉邦曾孫漢武帝的時代,司馬遷不敢直接罵劉邦,但言語裡的諷刺,隨處可見。

為了表達這種情緒,除了言語裡對劉邦暗帶諷刺,還有一個高明的手段:反襯,即通過項羽、張良的氣質,來反襯劉邦。

第三,張良貢獻貢獻很大,但他的功績,都屬於“陰謀詭計”,拿不到檯面上來,有些屬於高度機密,劉邦如果事後不說,誰也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漢初三傑,劉邦少了誰,都成不了大業。

沒有張良獻計,別說在具體的戰術中劉邦會經常吃虧、打敗仗,在整體戰略上,他也不會想到用裂土分封去賄賂韓信、彭越,最終對項羽形成合圍。

可以說:

張良在劉邦的決策層中,屬於決定性的人物;

韓信屬於在劉邦戰爭層面的決定性人物;

蕭何屬於後勤補給、後方的決定性人物。

相當於:

張良是總參謀長,韓信是司令員,蕭何是總後勤長。

張良很睿智,不爭功,甚至主動退讓,劉邦要封他幾萬戶,張良不同意,只要了人口不過幾千戶的留縣,故稱留侯。

他也知道自己的功績擺不到檯面上,所以不求名不求利,專心求道了。

但劉邦兩口子都知道這是個奇才,呂后為了保住兒子的太子之位,還曾讓人脅迫他出山獻計。


高了高


喜歡歷史的老夫子回答您的問題。

漢初三傑,張良位列其一。既然歷史承認張良的地位,必然有其獨到的地方。太史公的《史記》為此將張良列為世家專表其功德,自然也是張良應得的褒獎。且不說張良錘殺秦始皇失敗逃跑,也不說得黃石公贈其《太公兵法》之傳奇,就單說張良追隨劉邦之後的種種作為,就足以證明張良無愧於賢臣良相之名。

先是項羽鴻門宴救劉邦脫險,再就是後來多次糾正劉邦的錯誤決定,不至於讓漢室江山受到傷害。這點,劉邦對張良的建議基本是完全採納。由於張良體弱多病,不能像蕭何、陳平一樣臨陣前線指揮作戰。但是劉邦對張良的評價卻是“運籌帷幄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由此可見,張良胸中韜略絕不是一般人可比的。要說對漢室的功勞,就憑劉邦這句話,足以證明張良在劉邦心中的位置,這是張良用自己的才能贏得了皇帝的高度認可。

再說張良對惠帝繼位的貢獻。漢初四老是劉邦夢寐以求的高人隱士,一直求之不得。在劉邦欲廢太子之際,張良獻策呂后,將四老聚攏在太子身邊以表明太子賢德。劉邦驚異之下,無奈與戚夫人表明態勢,如意終究沒有代替劉盈成為太子繼位皇位。從這些看似簡單但卻錯綜複雜的宮廷鬥爭中,張良的智慧是劉盈繼位的根本原因。同時也從側面證明,張良配得上漢初三傑的身份及地位。

以上老夫子個人觀點,不妥之處,請予指正!


史鑑說文老夫子


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他對劉邦的幫助跟韓信一樣重要,從某種程度上說張良的作用還大於韓信,畢竟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一策更難求。劉邦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在這裡劉邦將張良的作用放在第一位,可見運籌策的作用是大於治國領軍的;張良的作用就是制定才策大謀,蕭何與韓信則是根據張良的大綱去執行與實現才策大謀。張良是劉邦的腦袋,蕭何是劉邦的雙腿,韓信是劉邦的雙手,這樣看張良的功勞確實最大。

一支農民起義軍能否成事,最主要的不在於他兵多將廣,而在於他的長策與大謀是否符合當時的潮流。比如說陳勝起義軍有百萬之眾,因為沒有良好的大綱,很快灰飛湮滅;李自成的起義軍最多時也有百萬之眾,但是沒有提出好的治國理民政策,最終被吳三桂與清軍聯合剿滅。劉備多次寄人籬下,兵微將寡,奔波大半生也一事無成;遇到諸葛亮後,提出三分天下,聯孫拒曹的戰略後,劉備方得三分之一的天下;朱元璋最開始在紅巾軍中勢力最弱,他的軍隊比不過陳友諒,也比不過張士誠,但是在劉基的“廣積糧、緩稱王”長策下笑到了最後。由此可見一個政權的長策大謀十分重要,他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方向找對了,再努力就會事半功倍。

張良除了給劉邦制訂綱領外,還有以下作用:其一、壯大劉邦的實力;其二、拯救劉邦的性命;其三、指導劉邦駕駛群臣。劉邦起事時只有數百農民軍,實力十分的弱;後來張良率領數百人加入劉邦,才奠定了漢軍的基礎。張良的那幾百人可都是百戰之師,另外張良還將自己的家財送給出劉邦做軍資。當時天下群雄並起,除了與秦軍作戰外還相互兼併,張良及時將劉邦所部放到項羽賬下,這才避免了劉邦被別人兼併。項羽在跟秦軍主力相搏時,劉邦則到處招降秦軍,增加了自己的勢力,到鴻門宴之時劉邦已經有了十萬精兵!

鴻門宴之時張良依靠自己的關係與智力成功將劉邦從鬼門關拉了回來,否則劉邦早就成了項羽的刀下亡魂。劉邦被封為漢中王后,僅僅有巴蜀之地,張良又四處活動關係,讓項羽又把漢中封給了劉邦,這為劉邦攻佔三秦大地創造了條件。榮陽之戰時,漢王劉邦被楚軍圍困,齊王韓信派使者來求封假齊王,劉邦原本不充,張良在旁邊踢了劉邦一腳,劉邦立時省悟,封韓信為真齊王,於是齊軍出動擊退了楚軍。楚漢戰爭時,也是張良讓劉邦給彭越、英布許多好處,才讓這兩位名將與劉邦同心擊滅項羽。因此在劉邦看來張良的作用大於蕭何與韓信,張良是帝王之師,而蕭何與韓信僅僅是帝王的爪牙!


大秦鐵鷹劍士


說起張良,人們大都知道他年輕時曾僱大力士暗殺秦始皇,曾給白鬍子老頭穿過鞋子,也知道他曾給呂后出主意,請來了商山四皓,保住了漢惠帝的太子之位,甚至還知道,漢惠帝死後,呂太后假裝哭沒眼淚,張良的小兒子因此判斷老婆子要大開殺戒了。這些邊邊角角的傳聞,足以說明張良是個有故事、有智慧的人,但是若說到他在劉邦建立漢朝這個大事業中具體有過些什麼貢獻,有許多人是不甚明瞭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呢?這是因為,楚漢相爭之際,英雄輩出,戰事頻繁,精彩紛呈,人們的關注點往往放在臺前的韓信、酈食其等人身上,至於那些身居幕後的人,很少會有人注意到他們的存在。

要回答張良在建立漢朝時有什麼功勞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先問問當事人漢高祖劉邦先生,漢五年,關於“功勞”這個話題,漢高祖曾經有過兩句非常著名的言論。

漢高祖說:“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漢高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結合以上這兩句話,對比一下漢初三傑的始末,我們可以隱隱約約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在漢高祖心裡,蕭何是個得力的人,韓信是隻能幹的狗。那麼,同樣,在漢高祖心裡,張良又是什麼呢?我想,應該就是他的大腦吧。

關於張良的功勞,下面我們談些具體的事情。

一,一見如故,言聽計從:在留。良欲往從景駒,道遇沛公。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二,計平宛嶢,先入關中:沛公與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關。沛公欲擊秦嶢下軍,良說曰:“秦兵尚強,未可輕。願沛公使人先行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啗秦將。”秦將果畔,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如擊之。”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三,諫毋安樂,沛公正容:沛公入秦宮,意欲留居之。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沛公乃還軍霸上。

四,陪宴鴻門,巧全沛公:項羽至鴻門下,欲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將奈何?”良曰:“沛公誠欲倍項羽邪?”沛公曰:“鯫生教我距關無內諸侯,秦地可盡王,故聽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項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為奈何?”良令項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項羽,所以距關者,備他盜也。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范增起,出召項莊,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五,使請漢中,正漢王名。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王賜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

六,明燒棧道,以示不爭:漢王之國,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行,燒絕棧道。良說項王曰:“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乃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王。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兵北擊齊。

七,定策破楚,用韓黥彭: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八,藉箸代籌,叫停分封: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漢王恐憂。酈食其曰:“復立六國,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漢王曰:“善。趣刻印。”良曰:“陛下事去矣。”漢王曰:“何哉?”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 漢王輟食吐哺,令趣銷印。

九,請立韓信,順手人情:漢四年,韓信破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漢王怒。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

十,滅楚之際,計召韓彭:漢五年,其秋,漢王追楚至陽夏南,戰不利而壁固陵,諸侯期不至。漢王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漢王用其計,諸侯皆至,併力擊楚。

也正是因為以上這些事情,所以在漢六年正月封功臣之時,漢高祖說:“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張良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於是封張良為留侯。

張良先世世為韓相,他最初也是圖謀復韓相韓,處處為韓設想的。一開始,在劉邦身邊,他可以看做是客卿的身份,那時幫劉邦,一方面是因為劉邦確實是個人物,讓他心裡折服,另一方面主要其實是不想看到項羽一家獨大,他要用戰國的思維搞平衡外交。直到項羽殺掉韓王成之後,他的復韓相韓的夢想破碎,才算是真正能站在劉邦的立場上出謀劃策。到後來酈食其說要復立六國的後代,他已經一心一意為劉邦服務了,一點兒也沒有那種故國即將恢復的欣喜雀躍之情,而是直接指出果真如此“陛下事去矣”!劉邦當然也看到了張良的這種變化,因此在封賞功臣之際,才讓他“自擇齊三萬戶”,三萬戶是個非常大的數字,古時封侯上萬戶已經不得了了,即使是名列功臣第一的蕭何,後來又續封了一次,前後兩次加起來,也不過剛剛萬戶而已。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三傑的功勞與結局:張良是規劃大師,相當於漢高祖的頭腦,他是在大方向上給籌劃,指出完美的方針路線,漢高祖對他自始至終是尊敬的;蕭何是操盤手,相當於漢高祖的手腳,有了大方向,他是個很好的執行者,漢高祖對他基本上是信任的;韓信是克敵制勝的法寶,相當於漢高祖手中的一柄利劍,指哪打哪,一旦他不想只當一個工具了,就變成了漢高祖心裡的一根刺,他死後,漢高祖也只不過是“且喜且憐之”。

綜上所述,張良之功不是在陣前戰鬥,而是在幕後參謀。但是,萬事“謀定而後動”,謀對了,功就不朽了。


吾眼旁觀


劉邦想要攻佔宛城向西進入武關他想用兩萬人前去攻擊鎮守嶢關的秦軍張良勸阻劉邦說秦國的軍隊還很強大,我們不可以輕敵,我聽說秦軍的將領是一個屠戶的兒子,商人容易被小利所打動,我請求您先留守在營中,派一部分人先行出發,籌備好五萬人的糧食,在周圍所有山上多掛我軍旗幟作為疑兵派酈食其帶著貴重財物去誘惑秦將,劉邦說好就聽子房的,秦軍將領真的就叛變了想要聯合劉邦的軍隊一起向西進軍襲擊咸陽,劉邦打算同意他們的意見,張良說邦哥啊現在只是他們的將領想要叛變秦國而已恐怕士兵們不會答應,



如果士兵們不聽他的指揮那我們的計謀不就涼涼了不如乘他們現在正懈怠的時候攻擊他們,於是劉邦帶領軍隊攻打秦軍大敗秦軍,劉邦一路追擊敗兵與秦軍再次交鋒秦軍徹底敗北,於是劉邦來到咸陽城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劉邦進了秦宮後美女太多不想出來,樊噲去勸說都沒用最後張良去說劉邦才出來帶領軍隊回到霸上駐紮,項羽來到鴻門想攻打劉邦,項伯跟張良有私交連夜跑去告訴張良讓張良跟他走,張良沒有走而是馬上告訴了劉邦並邀請項伯和劉邦喝酒,

劉邦一上酒桌一番神侃兩人結為了兒女親家等到項伯見到項羽後雙方就和解了劉邦成漢王后賞賜張良很多財物,張良將這些財物都給了項伯,劉邦一看趁機讓張良多送些財物給項伯,讓項伯請求項羽把漢中地區分給他項羽竟然答應了,劉邦前往封地張良建議燒掉棧道向天下人尤其是項羽表明自己沒有再回來的意思劉邦從之,劉邦彭城戰敗想要用函谷關以東地區拉幾個合夥人但不知誰合適張良說“九江王鯨布,彭越和齊王田榮,假如想要捐棄這塊地就給這三人這樣就能打敗楚軍了。劉邦派韓信攻下燕、代、齊、趙、而最終打敗楚軍,全是憑藉這三個人的力量。

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即害怕又擔憂和酈食其商議削弱楚軍的計謀酈食其說陛下如果能將六國的後代地位恢復,把印信全部交給他們,陛下就能面南為帝雄霸天下,項羽一定會恭恭敬敬的來朝拜您,劉邦說好趕快刻制印信你給他們帶去,酈食其還沒有出行,張良外出回來拜見劉邦劉邦正吃著狗肉喝著小酒,一看張良來了,忙說子房來來剛整的狗肉一塊吃,邊吃邊將酈食其的計謀告訴張良,張良說“這這這誰給邦哥出的計謀啊?假如您真的這樣做了那麼一切就全毀了,劉邦說子房何以這麼說“張良於是說了八個原因,

劉邦拿著筷子張著嘴愣了一會呸一口吐出嘴裡的飯罵道這個沒見識的傢伙險些壞了老子大事立即下令馬上銷燬印信。漢四年(前203年)韓信攻下齊地想要自立為齊王,劉邦十分生氣張良勸說,劉邦就派張良前去授予齊王韓信印信。漢六年(前201年)劉邦封有功之臣,張良從來沒立過戰功,劉邦說“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乃封張良為留侯。劉邦封了二十多個立大功的臣子剩下還有很多一時難以決定所以就沒有封賞,有一天他跟張良遠遠看見將領們圍坐一處竊竊私語,劉邦說這些人在討論什麼事呢?


張良說陛下不知道嗎?這些人在密謀造反啊劉邦擔憂地又說出了他那句經典口頭禪,“為之奈何,張良說陛下生平最恨的人,而且大家都知道的屬誰最突出,劉邦說當然是雍齒了,張良說現在趕快先將雍齒論功行賞,讓大家都知道連雍齒都被封了,那麼人心就會穩定了。於是劉邦封雍齒為什方侯,
大夥都高興的說雍齒能被封侯,我們這幫人還擔憂個毛啊。劉邦身邊的大臣大多山東地區人大夥勸說劉邦將都城建在洛陽,張良建議說建都長安,於是劉邦當天就起駕西行,將都城建在長安。張良跟隨劉邦進入都城天下初定他本體弱多病便請長期病假閉門不出練習道引之術不食五穀修煉成仙。


365小強讀歷史


漢初三傑來源於哪裡,出自何處,根據是什麼?就是漢高祖劉邦實事求是推心置腹說地幾句話:“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作為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給張良、蕭何、韓信做出瞭如此地評價,要知道劉邦是這三個人的主公,是伐秦討楚的當事人,是建立漢朝幾百年基業的九五之尊,他的話有足夠地分量,也是發自肺腑之言,司馬遷等史官所說漢初三傑這個誇獎之詞,便是來源於劉邦這句話。

張良做了什麼不重要,或許也記載不多,後人說什麼如何評價也不重要,重要地是劉邦,他說張良夠資格,是漢初三傑之一,這就足夠說明張良之才,張良對於西漢開國所立下的汗馬功勞了。

簡單舉例:“鴻門宴”劉邦死裡逃生,背後張良居功至偉。沒有張良,劉邦估計都死好幾個來回了。還有就是晚年劉邦要廢太子,呂后都沒有辦法,只好請教張良,張良一個簡單的計策就讓劉邦不敢再動廢太子之心,最重要地謀士不在於他做了多少事,而在於他在最關鍵的生死較量中,一句話或一個計謀便可以讓一個死局頓時起死回生,峰迴路轉,重見天日。張良便是這樣的人。


靜言讀史


顯然,你把韓信這類人的作用看得太重了,而忽視了真正重要的人。

很多人受電視劇的影響,覺得武將最重要,看了三國,又覺得謀士最重要。

一看張良,好像不是武將,說謀士也沒見他出謀劃策,他有什麼重要的?

劉邦集團裡,樊噲是屠狗戶、灌嬰是小商販、曹參是看守監獄的小吏、周勃是編織匠,他們有什麼特殊才能?如果劉邦不給他們機會,誰能想到他們以後能封侯拜相?

可以看出,武將是可以培養的,只要你不太蠢,只要你是劉邦的嫡系,他願意給你機會,慢慢培養你,你就可以成為名將。

無論是張飛、關羽,剛開始也只能帶兵幾百人,到了三四十年後,能打到曹操想遷都,一出道讓他帶十萬人,他能帶?

你看李廣難封,為什麼難封?李家不是漢武帝的嫡系,他不給你機會,不給你精銳兵馬,你怎麼立功?

你再看衛青、霍去病,他們是外戚出身,十七歲就讓你校尉,十八歲就做將軍,

不可否認,名將對打天下的作用,但你要說名將作用最大,實在談不上。

總說岳飛厲害,沒有秦檜、趙構、張浚這些人給他提供兵源、糧草、後勤補給、武器、情報,沒有他們調動其他軍隊提供支援,岳飛有多厲害?

蕭何做的就是這個,穩定大後方,為韓信、劉邦前線提供兵源、糧草器械、後勤保障等,

有了蕭何、韓信,你可以做割據一方,做個諸侯王,完全沒問題,但是,你想統一天下稱帝,就需要張良了。

張良跟劉邦,他倆是集團的大腦,劉邦當時統一天下需要什麼呢?

肯定是造勢了,也就是通過合縱連橫,聯合其他諸侯王,讓他們跟劉邦形成 統 一 戰 線,讓項羽孤立起來,這樣諸侯聯軍圍攻項羽,項羽必死,同樣,如果諸侯聯軍圍攻劉邦,劉邦也必死。

這種戰略藍圖的繪製,這樣懂得造勢,讓“勢”利於自己一方,就需要張良這樣的人了,而韓信這類武將,他們就是執行大腦發出指令的人,即使沒有韓信,其他人也可以執行,

同時,張良要懂得如何調動兵力分佈,如何分配集團利益,平衡武將關係,如何駕馭劉邦手下的驕兵悍將,防止他們自立為王擁兵自重,如何拉攏其他勢力加入集團,如何制定策略稱帝,稱帝后各個擊破諸侯王,如何選擇政治制度等,

這些東西才是這個集團的大腦,也就是他們決策的東西,而不是在前線打仗。

所以,你看任何軍政集團最後立國了,不打仗的人往往封侯拜相,執掌中樞,而武將進入中樞的少之又少,難道帝王都是傻子?不,只是他們看問題高度比別人高。

《太史公自序》:“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所謂上智者無赫赫之功,他們大智慧,普通人看不懂他們怎麼玩的,只覺得他們成功得太容易了。


南朝居士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句話說的就是張良的謀略,在亂世,謀略真的很重要,一個好的策略可以兵不血刃可以打敗千軍萬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