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中國財科院劉尚希:積極財政發力,為暢通經濟循環注入“確定性”

CFIC導讀

◆今年,既要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又要奮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面對這一重大任務,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發力?就此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資料圖片)

劉尚希表示,總體看,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階段性的、短期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應對疫情的短期影響,財政政策在保持積極取向不變的同時,要為抗擊疫情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在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等方面採取更有力的措施,在穩定社會預期、穩定經濟運行方面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關於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劉尚希認為,疫情產生的影響有較大不確定性,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需求方面,表現為旅遊、餐飲、交通運輸等需求收縮;供給方面,突出表現為企業在資金鍊、供應鏈、產業鏈上遇到困難。

在他看來,“需求”影響的不是存量而是流量,不會損傷企業的生產能力,只要企業可以維持到疫情結束,需求就會恢復。相較而言,對供給端或者生產端的影響會沿著產業鏈傳導,更連續且帶有滯後慣性,更應該引起重視。

在此背景下,積極的財政政策可以採取更有力的舉措,在保障資金、優化支出等方面發力,穩定企業資金鍊、供應鏈、產業鏈,穩定社會預期,為經濟發展注入“確定性”。

“當前來看,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疫情,財政工作要全力以赴,為抗擊疫情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絕不能因為資金方面的問題而影響抗擊疫情。”劉尚希指出,無論如何,抗擊疫情必須排在財政支出首位,其次是“三保”支出,其他支出都應當位列其後。

劉尚希表示,財政政策應在穩定企業資金鍊、供應鏈、產業鏈上發揮重要作用。資金鍊、供應鏈得到維持後,產業上各環節趨於穩定,產業鏈才能保持穩定,整個經濟才能循環起來。其中,尤為關鍵的是資金鍊,這是企業的生命線,也是目前企業亟須解決的頭等大事。

財政政策應在公共風險轉化為企業成本的情況下,著力為企業減負,分擔企業的風險,遏制風險傳遞和擴散,為穩就業和暢通經濟循環注入確定性。分擔企業風險方式包括減稅和補貼,在他看來,當前比較直接、有效的辦法是補貼。

一是直接補貼,比如對生產防控疫情相關物資企業補貼;

二是間接補貼,主要是對相關企業貸款給予貼息和對融資擔保費給予貼補。這降低了企業運營和復工復產的風險。

近日財政部出臺相關政策,包括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提供貼息支持、降低對小微企業貸款的融資擔保費等,企業融資成本將大大降低,有利於穩定企業資金鍊,保障企業運轉,維持就業穩定。

他進一步指出,事實上,目前已經出臺的多項政策在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穩定經濟運行提供了良好支撐。

從財政補貼來看,疫情發生以來,財政部門根據疫情態勢和防控需要,持續加大資金投入。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月24日,各級財政累計下達1008.7億元,統籌用於疫情防控,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一線醫務人員臨時性工作補助、基層防疫經費、中央醫藥物資儲備經費,都有各級財政資金的堅強保障。

從稅費優惠政策來看,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產企業為擴大產能新購置的相關設備,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對納稅人運輸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取得的收入,提供公共交通運輸服務、生活服務以及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資快遞收派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稅等,通過減輕企業、個人負擔,支持疫情防控,穩定經濟運行。

同時,各地各級財政部門也積極行動,因地制宜出臺不少政策措施,為穩定經濟運行提供了良好支撐。這一系列政策都彰顯了財政應急兜底的作用。

劉尚希指出,在此過程中,要高度關注那些脆弱的產業鏈、供應鏈及其薄弱環節,防止疫情衝擊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要及時修復因疫情衝擊而斷裂的供應鏈和產業鏈,防止出現永久性損傷。政府與市場要形成合力去解決堵點、痛點問題。此外,為企業解困,要從暢通經濟循環入手,統籌施策,形成“政策組合”,單一的“點狀政策”難以解決問題,如資金、用工、物流以及原料、銷售等都影響企業正常運營。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盡力避免陷入“政策無效而又難以退出”的困境。

他表示,財政是社會共同體的血液,與社會的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細胞都有直接的關聯,但其作用未必都是顯性的。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財政的作用更多是隱形的或隱性的,如乘數效應、槓桿效應、支撐效應、分配效應等。歸納起來,就是提供更大宏觀確定性,避免公共風險轉化為生產成本和生活成本的上升。“財政要發揮上述作用,去支撐宏觀經濟的穩定,社會的穩定。讓整個社會預期變得更好,包括生產經營者、投資者、消費者的預期,這樣大家才能有信心。”

“當前,政府、市場、社會通過協調配合形成一種合力,恰恰體現了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走群眾路線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劉尚希指出,制度優勢是我國的最大優勢,也是戰勝疫情的最可靠保證。只要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就一定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疫”考之下,企業發展的“危”與“機”

2020年春節前後,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對經濟造成較大沖擊,成為經濟運行中突發的不可抗力,也給企業經營管理帶來了諸多難題和挑戰。

為全面瞭解疫情對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影響,瞭解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和具體問題,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新華網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招商銀行等機構,共同推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企業影響的問卷調查》。截至2月24日,問卷總瀏覽量已超過1.2億人次。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本次調查面向大中小微企業,主要通過互聯網渠道發放問卷。截至2月24日,收回有效問卷11743份,參與調查的有國企和民企等內資企業,也有外資(含合資)企業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值得關注的是,湖北省有455家企業參與調查。從調查樣本看,參與調查的企業中,中小微企業佔比較大,有40.48%的企業營收在1000萬元以下,42.1%的企業員工數量少於50人。純線下經營企業佔比為68.3%。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因時而動

變壓力為動力

調查顯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不少企業措手不及。為有效應對這一不可抗力,許多企業把對疫情的焦慮轉換為應對複雜形勢的行動,努力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企業紛紛因時而動,不斷增強自身“免疫力”。

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普遍加強對員工的關愛,幫助員工防疫的同時克服恐慌心理,體現了以人為本和對人力資源的重視。同時,許多企業採取靈活辦公、開源節流等措施,59.5%的企業採取智能辦公、遠程辦公、自動化生產等方式復工復產,也有不少企業選擇節約成本、開拓新市場、發展新的業務模式。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康師傅向武漢市普仁醫院、武昌醫院、華潤武鋼總醫院捐贈物資。圖片來源:中國金融信息網危難時刻,諸多企業展現了社會責任和擔當精神,成為配合阻擊疫情、支援前線、打響全民健康保衛戰的重要力量。

不少參與調查的企業表示,即便是在春節假期,企業也在不斷為戰“疫”一線提供各種形式的援助與支持。截至2月20日,僅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入選企業便已累計向各地捐贈26.2億元現金、價值3.3億元的物資,以及保額50.685億元的保險。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企業抱團“雲自救”, 努力化危為機。盒馬鮮生、沃爾瑪、永輝等在疫情中急需人手的零售商與受疫情影響停工嚴重的餐飲等行業共享員工,實現互利共贏;VR看房、雲賣車、線上新品發佈會等“雲自救”方式讓不少企業轉危為機;還有不少機構和企業自發整理“中小微企業自救指南”“企業復工注意事項”等,幫助同類型企業共渡難關。

疫情之下

諸多行業面臨“倒春寒”

即便採取了多項措施提升免“疫”力,也仍有一些行業面臨“倒春寒”。調查顯示,此次疫情對於我國整體經濟運行以及多數行業都產生了影響,有85.22%的中小企業表示近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其中,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等受影響尤其明顯。有82.58%的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類型的企業表示“影響很大,導致企業經營暫時停頓”。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是指鐘點工、理髮等需要與人打交道的行業,而住宿和餐飲業容易帶來人員聚集,這使得這些行業的經營存在較大困難。因行業特性不同,不同行業也面臨不同程度的影響。製造業以及建築業多面臨人員不足等問題;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製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還有住宿和餐飲業等,則面臨訂單減少、需求萎縮等問題。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調查發現,限制開工、訂單下降、資金短缺和人工成本負擔過重等,是多數企業面臨的難題。70.11%的企業認為受到影響最大的是“停工、停業造成的生產進度拖延”,62.66%的企業“市場訂單減少”。值得關注的是,約半數企業面臨“無法買到足夠的個人防護用品”的困難。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不少參與調查的企業表示,近段時間營業收入減少,運營成本增加,在資金鍊與現金流上存在一定壓力。有46.18%的企業表示略有資金缺口(10%-30%),需要融資。但與此同時,金融業、科學技術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資金缺口較小,其中33.15%的金融企業表示沒有資金缺口。

疫情過去

肯定會好起來的

多數企業表示,有關部門精準發力的政策“組合拳”正在有效幫扶企業渡過難關,62.47%的企業表示需要政府在稅收優惠、經營補貼、租金減免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在已有政策落地的同時,進一步降低門檻,切實降低疫情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值得關注的是,近50%的企業希望幫助調配口罩、酒精等復工所需防疫物品。此外,以市場監管政策需求為例,調查發現企業的具體訴求主要集中在市場監管執法、防疫產品質量控制、企業登記註冊和行政許可、醫療器械應急審批等方面。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政策“組合拳”正在幫助企業有效對沖疫情影響。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人社部、工信部、央行、銀保監會等機構紛紛出臺精準舉措,減輕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的影響。在2月24日舉行的國新辦發佈會上,加大中小微企業金融專項債券的發行力度、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和職工醫保費、繼續研究出臺階段性和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等措施,是不少企業渴望聽到的好消息。為進一步加強對疫情防控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招商銀行還設立了100億元人民幣專項信貸額度,專項支持疫情防控重點企業。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近日,多數參與調查的企業已經開始復工復產,信心明顯增強。調查顯示,多數企業認為疫情對生產經營的影響是暫時的、有限的,這與一些專家的預判相吻合,即如果能在近期基本控制住疫情,那麼疫情對生產和消費的短期衝擊並不會影響到長期生產力。隨著疫情的好轉(2月25日湖北以外新增確診病例數已連續兩天降至個位數),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復工復產也取得了積極進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逐步提高,其中浙江已超過90%,江蘇、山東、福建、遼寧、廣東、江西已超過70%。不少企業表示,隨著上下游產業鏈的陸續復工,將按照原有資本開支計劃或增加資本支出繼續經營,爭取儘快將產能恢復到年前的水平。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2月25日,工人在貴南高鐵二塘雙線特大橋建設工地施工(無人機照片)。 貴南高鐵項目廣西段(除都安地區標段外)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於2月24日正式復工。2000多名建設者按照要求有序恢復施工建設。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疫情對企業的經營發展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總體而言,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可控的。這也可以從一家家企業的“復甦”中看出來。數字化生產、開發新服務、辦公模式升級等等,這背後不僅是企業的積極轉型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更是中國經濟巨大韌性的顯現。戰“疫”勝利曙光就在努力的前方,中國經濟新的春天也在前方。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