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什麼是書法藝術?書法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是從何時開始的?

塞上野馬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談一談個人多年來在書法認識上的一點看法,對於不對自有大家的公論。

書法是重在“法”上,書法藝術是重在“情”上。書法的“法”是書法藝術的基礎,是為書法藝術而服務的,是保證書法藝術的發展做準備的。書法、抒發,書法與音樂一樣都是抒發自己的胸懷和思想志趣的。只有,有了這種能力才能上升為書法藝術的這層領域上,才能上升到“以書代言”的本位上,才能上升到大師的尊位上。

中華民族的書法藝術:必須是以漢字為基礎的,以軟筆為工具的,以表現自我的堅質浩氣的意足神完的心裡品質。更進一步地講,就是個性的、達意的、化法的、得道的一種來去自由的神采飛揚的氣韻。

目前,使用漢字的書法藝術有兩種稱謂:一種叫書法,一種叫書道。我們中國叫書法,日本叫書道。從字面上看,我個人認為,書道之稱比書法之稱更為貼切一些,它直指書法藝術的核心。因為,“法”是一種硬性的規定,“道”是一種能伸能屈的柔性原則。所以說,法與道之間從獨立的角度來講,它們各自有著各自的內涵,各自有著各自的職責,各自有著各自的境界。法無情,道有意,概念不一樣,所屬的範疇不一樣。“法”是無血無肉的機械的死東西。“道”是有血有肉有情的活物。“法”與“道”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通觀古今中外,每個社會從它的內在來說,都是以道德準則為上的,並不是以“法”規為上的。法規也只是為高標準的道德社會而服務的一種工具。法規也只是起到監督每個人,做人做事是否符合社會道德要求而存在的,法規也只是為推進道德的良好發展做保證的,而道德才是社會的良好的真正體現。藝術呢,來源於生活,它和生活的常理是一樣的。“法”是不能凌駕在藝術之上的,也不能把“法”看作是藝術的標準。“法”只是一個對的基礎;“道”測是意美的開始,它們之間還隔著一層。法,一旦被人們所認識、所接受,按照“法”去行事去運作去生活,人人都是可以做的到得。可是,“道”卻不然,道的把握是靈活的多變的因勢利導順勢成型的,不是誰想咋地就咋地的,那是需要修養、閱歷、膽識、才能做到的一個境界。書法的歷史證明:小成於術,中成於法,大成於道。不同的人、不同的修養、不同的閱歷、不同的膽識、做到的境界又各有不同。根本不是以畢業院校、師承關係、社會地位所能為之事,而是和書家的思想創造性有關。最終要看你的見識與學養,你的人生品味與才情,你的胸次與膽識有著必然聯繫。同樣的材料,一個人可能建造一座雄偉的宮殿,而另一個人卻只搭了一個廁所;同樣的一塊玉石,一個人雕出一個賞心悅目的美麗天使,而另一個人卻搞出了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怪物。同樣是一句話,有的人說出來動聽,有的人說出來讓人討厭。同樣是學習書法,有的人得到的多,有的人就得到的少;有的人得到的真,有的人就得到的假;有的人得到了這,有的人就得到了那;有的人掌握了“這”是真理,有的人照搬來“那”就成了謬誤,這就是“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的道理。“道”是包羅萬象的是藝術的涵蓋用詞,藝術就是道的生化,它是簡單的無為的無形的無慾的無衝突的最高境界。說到這裡我要聲明一下,我並不是說我們中國的書法就不如日本的書道,其實並不然,我們中國的書法依然是按照道的大化發展著我們的書法藝術的。只是與日本的叫法不一樣罷了,(日本雖然叫書道,但是,它也未必都能達到道的境界)。漢字是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中國的國粹藝術,我們中國是書法藝術的鼻祖,那我們的發展實力就不用言明瞭。


書法與藝術


目前大都是從甲骨文說起,也有從遠古刻劃符號開始的,但刻劃符號不是漢字

中國的文字最先是象形性的,

然後逐漸開始抽象化,

這就是我們講的甲骨文、金文。

當楚國人最先開始

用毛筆在在竹簡上寫字時。

由於筆軟,就出現了一些

意想不到的筆畫性的東西。

在幾十年幾百年間,

用毛筆書寫了大量的文字,

它就是中國書法的源頭。

楚國的那些先賢們,

把他們叫書法家也好,寫手也好。

他們當時怎麼寫字,席地而坐,

沒有像我們現在高桌子低板凳。

他們寫字的時候

簡拿在左手,

兩隻手手腕的底部靠著,

然後這樣來寫。

包山楚簡

而且它的載體是簡或者帛。

帛很少很貴,

在帛上面寫不可能寫很大。

大量的都是用簡或者牘,

就是竹片或者木片。

而且他們也有對當時審美的追求。

所以在一篇論文裡面特別講到,

楚簡是隸書的源頭,楚有隸書。

為什麼是楚有隸書?

這裡面就牽涉到,

隸書的本質特徵是什麼。

信陽楚簡

隸書的本質特徵,

不是它的外部表現形式,

不是什麼蠶頭燕尾,

不是什麼方折,

也不是它的外形的扁平。

它的本質特徵是筆畫。

《張遷碑》

中國的文字最先是象形性的,

一個太陽就畫一個圓,

打一點表示有光線出來。

月亮就畫一個半圓形,一個月缺的形象。

木就畫成一個,

上面枝條伸開,下面根部發達的形象。

這是圖畫畫的一個階段,

然後逐漸就開始抽象化。

這時候文字進入了第二個階段,

線條化的階段。

這就是我們講的甲骨文、金文。

儘管在金文和甲骨文裡面,

還保留了一些圖像化的文字,

但是基本上都抽象化,成為了線條。

甲骨文是直線條,金文是曲線條。

那麼隸書和它們最大的區別,

就在於隸書已經形成了筆畫性。

筆畫化的形成,

才使得中國的文字最終定型。

中國文字所具備的

結構美也好,音樂美也好,

就是指筆畫化的一個文字形態。

而筆畫化的文字形態是怎麼形成的?

隸書是怎麼來的?

有人曾經講,隸書是由秦隸的基礎上,

筆畫簡化而成的。

其實秦隸才有幾片,我們才看到多少。

這種觀念是發表的時候,

是因為楚簡還沒有大量的出現。

由於歷史,由於見聞,才有了這種觀念。

石鼓文

楚簡卻是楚國人幾百年間,

不斷地積累,不斷地發展。

當楚國人最先用毛筆

在竹簡上寫字的時候,

由於筆軟筆畫就出現了粗細的變化。

由於快慢,筆畫可能就出現了。

停頓斷筆,這時候

就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

一些筆畫性的東西。

而這些可能對於那些書寫者來講,

覺得美、好看或者覺得實用。

從無意識的創造,到有意識的保留,

到有意識的鞏固,再到有意識的發展。

中國文字的筆畫,點橫撇豎捺

在幾十年幾百年間,

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

仰天湖楚簡

所以說中國文字的源頭,就是楚文字。

就是簡帛上面,

用毛筆書寫的大量文字。

它就是咱們中國書法的源頭。

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有不同意見的我們可以互相探討。


翁子涵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大家都知道,所有的文化藝術都有一個非常漫長的發展過程的,象文學、繪畫、書法等也毫不例外。書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真的不是一兩篇文章,就能夠講清楚的!

首先要糾正一個觀點,那就是書法是書法,文字是文字,歷史上出現了文字,並不代表已經出現了書法!很多人一說書法史就把書法史說成了文字史,是非常錯誤的。他們有先後之分,是先有文字,後有書法!

什麼是文字?得從黃帝時期的倉頡造字說起,到秦朝統一正式出現文字。其間經歷了甲骨文,鐘鼓文,金文,籀文等等的發展階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象形文字和線形文字階段。最初,文字只是刻畫的符號,刻在什麼上畫在什麼上就叫什麼文,象太陽就畫個圓圈,中間點一點,象樹就畫幾根樹枝,畫幾根樹根,這就是象形文字。然後人們把這些象形文字簡化了,變成線條,就成了線形文字。當時他們把形聲字稱作字,象形字稱作文,合在一起就稱文字。這時候還沒有所謂的書法這一說,人們對字的審美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或者看法。我們現在回過頭去欣賞這段時間的文字,覺得符號或線條也很不錯,大有可看之處!最有代表性的是李斯的《嶧山碑》。這時期,非得要把文字和書法扯上關係,頂多只能稱作書法的萌芽階段!

到了西漢初期,開始出現了隸書,人們對文字的形象逐步形成統一的看法,統一的審美的觀點,就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謂的書法!當時他們主要用的是隸書,講究的是隸書的筆法,像什麼蠶頭燕尾啊之類的。到了東漢末年,書法就開始覺醒了,也就是說人民對文字已經有了強烈的審美認識!這是書法的形成期,它和文字還沒有徹底地分離開來!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石門頌》丶《乙瑛碑》丶《禮器碑》等等。

到了魏晉時期,文字從隸書開始向行書發展,書法也從形成走向成熟,這是書法的發展階段。當時書法開始影響經濟!象王羲之,曾經在扇子上題字,扇子的價格就翻了四、五倍,說明什麼?人們對書法到了樂意付出金錢的地步!當時出現了不少的書法家,象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王凝之等等,而且開始出現書法理論,像《筆陣圖》!這些書法家,對文字都有自己的一套審美觀點,還按自己的審美觀點,書寫出自己的獨特的書法作品!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就出現在這個時期,可惜我們看不到真跡了!

綜上所述,我覺得書法藝術應該是對文字的一種審美藝術。它作為一個獨立的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的鐘璟!非得要往前推,可以追溯到秦朝時期的李斯!大家認為呢?






小房在練字


書法藝術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我們在談到書法藝術的時候,一般將書法藝術跟寫字進行了對比;書法什麼時候成為了藝術,這個時間段大概是在秦代末期以後。

一、寫字和書法藝術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一個工具,寫字,則是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可以使用本國的文字進行書寫,但是,書法藝術則是中國唯一的一種以文字的書寫當做藝術的。

寫字,基本上就按照文字的規範性來進行書寫。至於美不美觀則不再寫字的規定範圍內,而書法藝術則是在寫字的基礎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一點則是:書法家可以通過漢字的造型來抒發自己自身的性格,情感,氣質等等。

二、書法藝術的產生

早在秦代,秦始皇統一六國進行書同文政策之後,那時候的書法還只是一種技能,跟當時的木工、車伕性質等同。

秦代之後,隨著書法技巧的不斷積累以及字體的不斷髮展。很多書家發現了漢字的造型之美。於是就將之來抒發自身的性格,情感,氣質等。就此形成了書法藝術的開始。

綜上所述

書法之所以成為藝術,最具明顯的一點就是可以抒發了書家的情感。自秦代末期書法藝術出現之後,湧現的很多具有個人風格特點的書家,一直流傳至今。





書法有云


書法這個詞記得上大學時,從《大學書法》這本書序言裡第一次瞭解到什麼是書法,至今清晰記得文字描述: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以毛筆為工具的一種線條藝術。

所以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華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書法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是從何時開始的?這個不可能十分確切的界定,畢竟書寫是書法的前提,其使用功能是最早的目的,但是隨著人們對文字書寫要求的提高,比如到了秦,統一了文字,也就是小篆,小篆的書寫就開始十分將就了,其藝術性就很高了,但還是沒有作為藝術來使用的。之後文人們之間都會對自己的書寫有一定要求,並且會對比,評價書寫水平誰高誰低,特別是到了魏晉時期開始有了公認的書法家了,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父子……就開始了。











劉老師書畫學堂


漢代蔡邕《筆論》:“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書法就是書寫漢字,把漢字書寫出美的效果,讓觀者能夠欣賞、併產生共鳴和愉悅,這就是書法藝術。

書法藝術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一般的書法史專家都認為書法藝術起源於殷墟甲骨文。所謂殷墟甲骨文指殷代王室刻在龜、獸骨上的占卜記錄,由於書寫材料的緣故,甲骨文大部分都是刻的。但是,也有少數用墨或漆寫的,還有刻好後填上硃砂。從書法藝術角度看,它已經具備漢字點畫結構的均衡、對稱、穩定等帶有規律性的特點。所以,一塊刻有卜辭的甲骨,也可以認為就是一件精美的藝術作品。


弄墨人3476384831199


書法藝術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中國的書法藝術興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經過近代考證,關於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000、6000年左右中國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

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漢字書法為中國文化的獨特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天其書法


😎 書法藝術是我國獨有的文化藝術,發展和流傳至今已有三千年之久。所謂書法藝術,絕不同於通常的寫字,它是使用毛筆蘸取濃墨在宣紙上(或其他紙質)按特定的規章與法度、書體,運用相應的筆法書寫而成的文字,書法具有極大的觀賞價值與收藏價值,精美的書法藝術品可流傳千古,為後世所景仰與欣賞。

書法藝術始於商周時代的甲骨文與鐘鼎文,以後的發展是隨著朝代的更迭而逐漸演變,由大篆、小篆、草書、楷書、行書,學習和練就書法藝術往往需要畢生的精力,絕非朝夕之功,因毛筆柔軟不易掌握,字形與字體隨著書家的意志與想象力千變萬化,姿態萬千,這也是其真正價值之所在。


ji霽月


個人認為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從漢代以後才逐步開始的,至於說從甲公開始,我認為這絕對是不正確的,甲骨文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但多說文字並沒有書法,因此書法和文字是兩個概念。

甲骨文是目前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文字的誕生與社會傳播和交流的基礎,他誕生並不是為了藝術而誕生,他是為了傳播、記錄而誕生,各個文字都是一樣的。

因此,文字誕生和抒發藝術是兩回事兒。

從甲骨文到金文以及到篆書,都是為了記載文字內容,而不是作為藝術存在。

把真正把書法分離出來作為藝術,應該是漢代以後。目前我們見到漢代的書法作品幾乎沒有。比較早的是晉代如王羲之的。

因此我認為書法作為一種藝術是從漢代開始。


馬說新語


我認為,書法即是書法,然則好的書法即是藝術的本質。把書法加上藝術那是書協成立後的事了,加了藝術兩個字就更增大了馳騁的天地了。總之,書法也好,書法藝術也罷,都離不開漢字這個娘,或者什麼都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