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盛唐氣象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TomJerry女生


一、盛唐氣象是反映盛唐時代的

盛唐氣象所指的是詩歌中蓬勃的氣象,這蓬勃不只由於它發展的盛況,更重要的乃是一種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時代性格。這時代性格是不能離開了那個時代而存在的。盛唐氣象因此是盛唐時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然而我們如果以為詩歌是像照相機似的,在反映時代的精神面貌時,乃是完全亦步亦趨,則也是不盡然的。因為文學之反映現實經常是通過作者的思想感情來表現的,特別是古典的抒情詩歌,作者的世界觀與作品的藝術形象經常是統一的。當然這並不等於說在古典抒情詩中就沒有主客觀矛盾的現象。例如唐初王績的一首名詩《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童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作者是隋末的遺民,對於唐代新的統一局面是懷著遺民的寂寞之感的。這首詩的主題,所謂「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也正是表達了這遺民之感的。可是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唐初的名作,卻並不因為這個主題,而是由於中間四句「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童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醒目的形象。這形象比一切唐初的詩篇更早地反映出了在新的統一局面下和平生活的環境與人民各得其所的心情,這也就是這首詩之所以具有文學史上突出的價值。而這一種對於時代的禮讚,它原是遺民的世界觀中所沒有的,卻正是客觀上現實存在的。這裡客觀的反映是突破了作者的世界觀而出現的。然而一般的情況,在古典抒情詩裡這樣的現象是稀少的,至少是不明顯的。一般的情況,時代的精神面貌經常是通過它所賦予作者的世界觀與它所孕育的作者的性格而出現的。這就必然發生一種現象:詩歌中所反映的時代精神面貌,不免會稍遲於那個時代現實的發展。因為認識既經常落後於形勢,那麼詩人能充分認識新的現實也就經常需要一段短暫的時間,同時詩人們要改變他們已經形成的世界觀與前一階段所孕育成熟的性格也需要一段短暫的時間,這就不能那麼緊湊地亦步亦趨了。事實上開元之初,繼承了武則天王朝的發展,整個社會已經是進入上升的高潮,然而詩壇盛況卻還要等到開元中葉才更有力地普遍展開。《河嶽英靈集》敘所以說:

貞觀末(近650),標格漸高;景雲(710)中,頗通遠調;開元十五年(727)後,聲律風骨始備矣。

景雲(710)中其實也就是開元(713)前夕。可是為什麼要等到開元十五年後,「聲律風骨始備」呢?這就是說一種「氣象」或「風格」孕育成熟,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遠而如代表建安時代的詩人曹植,他的名作大部分是在建安的後期,有的則還到了建安之後。而歷代歸之於盛唐詩歌成就之一的岑參的大量邊塞詩,卻正是寫在安史亂前不久的。一個時代的影響之來既不是突然而來,一個時代的影響之去,也不會是突然而去。特別是在幾千年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其發展原是緩慢的;人們需要十年八年或更長的時間來充分認識它,乃是自然的事情。安史之亂作為唐代高潮的分水嶺,也作為幾千年封建社會發展的分水嶺,這意義當時人是很少察覺的,甚至除了李白、杜甫之外,詩人們幾乎都沒有反映這一重大的事件。特別由於從安史之亂到長安收復,為期不過兩年,更容易使當時的人們認為這不過是偶然短暫的不幸而已。那麼安史亂前,即使社會上黑暗面的抬頭已經露出端倪,也就還難於立即改變開元盛世所長期孕育的普遍的生活感情。至於黑暗面與光明面的矛盾鬥爭這是任何時代都有的。盛唐時期,其間的對比也是在漸變的發展中,總的說來,在徵雲南戰役(天寶十載)之前社會的精神面貌,光明面仍是佔著上風的,所以李白《古風》說:

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這就是李白對於徵雲南前夕社會的描寫。當時宰相李林甫阿附權貴、殺害賢能,的確是開明政治的破壞者。但李林甫還有自知之明,在開明政治傳統的壓力下,仍然不敢十分胡作非為。歷史上說他為了保持自己的相位,排除異己,卻又儘量地在各項措施上照規矩辦事;這就使得直到天寶十年,整個的情況還是平穩的。而楊國忠則是一個好大喜功大膽妄為的人。這樣到了天寶十一載楊氏獨攬大權,十二載十三載連年饑荒,局勢才顯得嚴重起來。而安史亂後,唐帝國還維持了一個半世紀左右,說明在這劃時代的轉折點後,一方面固然是開始面向下坡路,一方面也並非就立即一落千丈、分崩離析。而安史亂前正如李白《古風》所說:

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

其間雖然有矛盾、有曲折,總的是統一在一個發展的盛況中,這就是盛唐氣象的根據。

二、盛唐氣象與陳子昂

盛唐氣象是反映著時代精神的,然而如果以為一談盛唐氣象便是「歌功頌德」,則顯然又是錯誤的。歌功頌德指的是對於封建統治階級的阿諛,是從來也不代表盛唐氣象的那些應制詩之類的主要內容。而盛唐氣象所歌頌的是人民的勝利,離開了人民的勝利就無所謂盛唐氣象。唐代的盛世是由於隋末農民起義迫使統治階級作了讓步,是由於建安以來成長起來的民主要求在這一基礎上的更為高漲,才使得封建社會順利發展了它的上升階段。而這些都是人民的鬥爭成果(清晨注:本文首發於1958年,受時代影響,與1963遊國恩版《中國文學史》一樣,階級分析過重,言必稱「人民」、「統治階級」……)。

盛唐時代並不是統治階級好心的賜予,歌頌這一時代因此與所謂歌功頌德並無相同之處。相反的,歌頌盛唐時代正是要歌頌那促進現狀更為富於解放的精神力量,歌頌那人民在勝利中飽滿的生活情緒與自豪感。

陳子昂作為盛唐詩壇的先驅,也是盛唐氣象與建安風骨之間的橋樑,而陳子昂就是並不滿足於現狀的。他的最有名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這動人心魄的詩篇,它鼓舞了人們的事業心,增強了突破現狀的豪邁氣質,一種追求理想的熱情,一種積極浪漫主義精神的新鮮品質,它乃是陳子昂在詩歌史上給人們最深刻最難以磨滅的印象。而我們如果卻以為陳子昂主要的是在這裡揭露黑暗,或者說是在這裡反映了一個沒落無望的時代,豈不違背歷史真實嗎?實際上陳子昂在這裡所揭開的正是盛唐的序幕。這就說明反映一個上升時代的詩篇原不是一味歌詠昇平的,當然更不是什麼歌功頌德了。陳子昂在詩歌主張上與李白是先後相映成輝的,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等也與李白的《行路難》等一類篇章有極多共同之處。如果陳子昂所反映的時代竟是沒落的,李白所反映的時代也竟是沒落的,那麼歷史上還有什麼唐代上升的高潮呢?如果他們之中一個是反映了上升的時代,一個卻是反映了沒落的時代,那麼我們將如何來理解他們之間從詩歌主張到詩歌創作上的許多共同之處?事實上陳子昂是呼喚著盛唐時代的,李白是歌唱了盛唐時代的;他們之間原極為相近。而孕育這樣詩人的正是一個半世紀所形成的一個上升發展的時代高潮。把「盛唐氣象」錯誤地理解為「歌功頌德」,或者把富於解放精神的詩篇又簡單地理解為是反映了矛盾的激化,這就必然造成了認識上的混亂。

矛盾是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我們卻要求反映當時上升發展的詩篇中沒有矛盾,這是可能的嗎?不理解這一點,陳子昂喚起了整個時代注意的《登幽州臺歌》發生在盛唐時代的前夕,也就幾乎成為不可理解的事情。

三、盛唐氣象與建安風骨

中國詩歌史上,作為一個理想的詩歌時代,唐代以前大都向往於建安,唐代以後則轉而醉心於盛唐。盛唐氣象乃是在建安風骨的基礎上又發展了一步,而成為令人難忘的時代。對於建安風骨的大力提倡,首先有梁代優秀批評家鍾嶸的《詩品》,之後就是陳子昂了,他的《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說:

漢魏風骨,晉宋莫傳!

這有力的語言指出了唐詩明確的方向。之後李白《古風》說:

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

又《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說: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而專選盛唐的殷璠《河嶽英靈集》則說:

開元十五年後,聲律風骨始備矣。言氣骨則建安為儔,論宮商則太康不逮。

可見「風骨」乃是建安詩歌的特點,也是唐詩的優良傳統。所以論到高適則說:

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

論到崔顥則說:

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

然則盛唐氣象之繼承了建安風骨,蓋為無可爭辯的歷史事實。那麼盛唐時代與建安時代到底有什麼共同之處呢?盛唐氣象與建安風骨又有什麼不同點呢?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就必須瞭解建安時代乃是一個解放的時代,那是從兩漢的宮廷勢力之下解放出來,從沉悶的禮教束縛之下解放出來;於是文學也就有力地從貴族文學中解放出來,帶著人民勝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一種自由奔馳的浪漫的氣質、富於展望的朗爽的形象,這就構成建安風骨的精神實質。而唐代也正是從六朝門閥的勢力下解放出來,從佛教的虛無傾向中解放出來,從軟弱的偏安與長期的分裂局面下解放出來,而表現為文學從華靡的傾向中解放出來,帶著更為高漲的勝利心情,更為成熟的民主信念,更為豪邁的浪漫氣質,更為豐富的朗爽的歌聲,出現在詩歌史上。而初唐社會上殘餘的門閥勢力與詩歌中殘餘的齊梁影響,到了盛唐就一掃而盡。這一種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風骨真正的優良傳統。而這樣一種發展的力量與社會上的落後勢力、保守勢力能沒有牴觸嗎?它乃衝擊為絢爛的浪花,反映為複雜的歌唱,而總的則統一為人民勝利的聲音,這也就是令人嚮往的「盛唐之音」。唐代的宏偉的力量,表現在經濟上,表現在文化上,表現在邊防上,也就廣泛地表現在日常生活之中。這些力量如果不是人民的力量,那麼是誰的力量呢?而解放了這些力量的如果不是人民自己那麼又是誰呢?這也就是蓬勃的盛唐氣象的實質。然而我們有些人卻以為盛唐氣象必然是歌功頌德,在這裡似乎也就沒有看見盛唐時代中人民的力量,或者是以為盛唐時代中人民是沒有力量的,那麼要歌頌只能是歌頌統治力量了。關於盛唐氣象的許多爭辯,問題就在這裡。

建安是一個解放的時代,但也是一個艱苦的時代。這艱苦由於這時代是出現在一個兵荒馬亂的廢墟之上的,這艱苦又由於這時代還缺少一種保證這個解放的有效的經驗,因為一切都似乎是草創的。一種荒涼高亢的歌聲,所謂「驚風飄白日」、「高臺多悲風」,就是建安風骨的基調。而盛唐時代是出現在百年來不斷上升的和平繁榮的發展中,是有了幾百年來成熟了的封建社會中民主鬥爭的方式,它是一個進展得較為順利的解放中的時代。一種春風得意一瀉千里的展望,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黃河之水天上來」、「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這就是盛唐氣象與建安風骨,同為解放的歌聲,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當然,為保證並發展這一解放的高潮,就得不斷地鬥爭,就不得不有能禁得起艱苦考驗的風骨,建安風骨因此是具備在盛唐氣象之中的,也是盛唐氣象的骨幹。沒有這個骨幹,盛唐氣象是不可能出現的,這就是為什麼陳子昂高倡風骨在詩歌史上具有那麼重大的意義,也就是李白之所以讚美「建安骨」的根據。然而盛唐氣象又不止於這個「骨」,它還有豐實的肌肉,而豐實的肌肉也就更為有力的說明了這個「骨」。如果建安風骨無妨以劉楨的《贈從弟》一詩為例: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這正是《詩品》所讚美的「真骨凌霜,高風跨俗」了。那麼盛唐氣象就是「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的大地回春的歌聲。它們在本質上是一個東西,而盛唐氣象卻進一步顯示出這個本質在生活中起了更為豐富的作用。它潛移默化,無往而不存在,因此只能說是一片氣象,而非素樸的風骨所能盡了,它乃是建安風骨的更為豐富的展開。

盛唐氣象正如建安風骨,又傳統的是詩歌上的一個概念。它是反映盛唐時代的,但歷來人們並不把它直接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來理解,雖然它是反映著盛唐時代的精神面貌的。它與人民的力量受到束縛壓抑的時代的詩歌有著顯然不同的基調。這後者正是所謂矛盾尖銳的時代。這在長期封建社會中乃是民不聊生而又找不到出路的時候。反映在詩歌上其基調是黯淡的,彷彿在灰沉沉的天氣裡,一切色調都失去了光彩。而盛唐氣象正如建安風骨其基調是朗爽的,色調是鮮明的。這裡,盛唐詩歌的色調則要比建安更為鮮明,其基調也更為爽朗。盛唐氣象之與建安風骨,其關係正是這樣的。

四、盛唐氣象是一個具有時代性格的藝術形象

什麼叫做「盛唐氣象」呢?或者先說什麼叫做「氣象」呢?唐皎然《詩式》說:

氣象氤氳,由深於體勢。

而其《明勢篇》又說:

高手述作,如登荊巫,覿三湘、鄢、郢之盛,縈迴盤礴,千變萬態。或極天高峙,崒焉不群,氣盛勢飛,合沓相屬;或修江耿耿,萬里無波,欲出高深重複之狀。古今逸格,皆造其極。

「明勢」就是闡明體勢的,所謂「氣盛勢飛」也就是氣象與體勢的關係。而「高手述作,如登荊巫,覿三湘、鄢、郢之盛,縈迴盤礴,千變萬態」,正是盛唐氣象的概念了。皎然與殷璠約為同時人,所謂「氣象氤氳」的概念正是在盛唐詩歌的基礎上形成的,而後人嚮往於盛唐也就是嚮往於這個氣象。姜夔在《白石道人詩說》裡說:

氣象欲其渾厚,其失也俗;體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

這裡所說的「體面」約同於《詩式》所說的「體勢」,所謂「其失也狂」也正可以說明所謂「宏大」乃是「氣盛勢飛」的,所以其「失」才會「狂」。而這裡所說的「氣象欲其渾厚」也就是《詩式》的「氣象氤氳」,因其是「渾厚氤氳」的,所以似淺而實深,似俗而實高。《滄浪詩話》說:「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處,似拙而非拙處」,若竟是粗拙便是俗了;這正是盛唐詩歌「深入淺出」的造詣。使得三言兩語就抵得無盡的言說,這也就是「氤氳」與「渾厚」了。因此《詩式》中序說:

至如天真挺拔之句,與造化爭衡,可以意會,難以言狀。

《白石道人詩說》則引東坡的話:

言有盡而意無窮,天下之至言也。

他們都強調詩歌的最高造詣就是豐富到不可盡說,完整到天真自然。而我們今天應當進一步的瞭解,能達到這樣造詣,固然有待於詩歌的藝術修養,而更主要的還是詩歌的生活內容。沒有豐富而深厚的生活內容,藝術修養也是無法提高的。而盛唐詩歌中普遍存在的「渾厚」、「氤氳」的氣象,證明它不單是屬於某一個詩人的,而乃是整個時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蓬勃的朝氣,青春的旋律,這就是「盛唐氣象」與「盛唐之音」的本質。朱彝尊的《靜志居詩話》裡所以引有這樣的一段話:

唐詩色澤鮮妍,如旦晚脫筆硯者;

今詩才脫筆硯,已是陳言。

這一個富於創造性的解放的時代,它孕育了鮮明的性格,解放了詩人的個性,使得那些詩篇永遠是生氣勃勃的,如旦晚才脫筆硯那麼新鮮,它豐富到只能用「一片」氣象來說明。當然「氣象」二字是一個更為抽象的概念,不像風骨本身那麼具體,然而「盛唐氣象」卻與「建安風骨」同樣是具體的,它是古代詩歌中「理想的藝術形象」。它之所以用了一個比風骨更為抽象的概念,正因其內涵的更為豐富,而當這個抽象的概念得到了具體的說明,它就具有更為廣泛的典型意義。這就是「盛唐氣象」所以在「建安風骨」之後成為古代詩人們普遍嚮往的造詣。

五、《滄浪詩話》論盛唐氣象

論「盛唐氣象」最集中的,莫過於嚴羽的《滄浪詩話》。這一部批評名著,其中心命題就是高倡「盛唐氣象」。

《滄浪詩話》的見解事實上也是繼承了「建安風骨」到「盛唐氣象」這一傳統的認識,集中了自《詩品》以至《詩式》各家的見解,而最後得出了結論:

推原漢魏以來,而截然謂當以盛唐為法。雖獲罪於世之君子不辭也。

他說:

論詩如論禪,漢魏晉與盛唐之詩則第一義也。

這裡所謂漢、魏、晉也就是指的建安風骨,他說:

黃初之後,惟阮籍《詠懷》之作極為高古,有建安風骨。

又說:

晉人舍陶淵明、阮嗣宗(阮籍)外,惟左太沖(左思)高出一時。

而鍾嶸《詩品》論陶淵明則說他「兼協左思風力」(鍾嶸稱「建安風力」與「建安風骨」實為一義)。《滄浪詩話》之所以在傳統的「漢魏風骨」的概念中又加上了晉,也就是認為阮籍、左思、陶淵明是具有建安風骨的。這一優良的傳統,到了盛唐乃發展得更為理想更為豐富,所以說:「盛唐人詩,無不可觀者」,「推原漢魏以來,而截然謂當以盛唐為法」。

滄浪詩話》說:「詩之法有五:曰體制、曰格力、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這裡分開來說則為五,合起來說則都可以說是「氣象」,如曰:

《西清詩話》載晁文元家所藏陶詩,有《問來使》一篇雲:「爾從山中來,早晚發天目。我屋南山下,今生幾叢菊?薔薇葉已抽,秋蘭氣當馥。歸去來山中,山中酒應熟。」餘謂此篇誠佳,然其「體制氣象」,與淵明不類,得非太白逸詩,後人謾取以入陶集耶?

曰「體制氣象」則正如《詩式》所云:「氣象氤氳,由深於體勢。」二者乃是密切相關的。而《滄浪詩話》之論詩體則有「建安體」、「正始體」、「盛唐體」、「晚唐體」、「少陵體」、「太白體」等,則所謂「體制」,這裡正是時代或作家的風格。至於「音節」,則《滄浪詩話》說:

下字貴響,造語貴圓。

孟浩然之詩,諷詠之久,有金石宮商之聲。

則所謂「音節」,也正如《河嶽英靈集》所說:「開元十五年後,聲律風骨始備矣。」所指絕非僅在於平上去入,雙聲疊韻的追求而已。(《河嶽英靈集》對於專意追求這些的人,認為是「攻異端、妄穿鑿」、「雖滿篋笥,何以用之!」)而《白石道人詩說》說:「一家之語,自有一家之風味,如樂之二十四調,各有韻聲。」風味也就是風格,而比之「聲」「調」,這一傳統用法蓋早源於《典論·論文》,則《滄浪詩話》的「音節」也仍指的是形象風格。我們無妨說《滄浪詩話》所舉的五項之中,「體制」、「音節」是比較外在的部分,而「格力」、「氣象」、「興趣」則是其中心環節。《詩式》鄴中集一節論代表建安風骨的曹植、劉楨時說:

語與興驅,勢逐情起。不由作意,氣格自高。

這裡的「興」「情」,也即《滄浪詩話》的「興趣」,這裡的「氣格」,也即《滄浪詩話》的「格力」。它們與「風骨」、「氣象」本質上實為一物。所以《滄浪詩話》說:

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

而用之以全面概括詩人風格造詣的,於《滄浪詩話》中則是「氣象」,如曰:

唐人與本朝詩,未論工拙,直是氣象不同。

所謂:

大曆以前分明別是一副言語,晚唐分明別是一副言語,本朝諸公分明別是一副言語。

又如說:

「迎旦東風騎蹇驢」絕句,決非盛唐人氣象。

這裡更突出的是《滄浪詩話》不但用「氣象」來說明盛唐詩歌,而且也用「氣象」來說明漢、魏、建安或其他時代的詩作,則「氣象」乃是最具有概括性的了。如曰:

漢魏古詩,氣象混沌,難以句摘。

又說:

建安之作,全在氣象,不可尋枝摘葉。

雖謝康樂擬鄴中諸子之詩,亦氣象不同。

然則建安風骨也正是一種氣象。而《滄浪詩話》的《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又說:

盛唐諸公之詩,如顏魯公書,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

然則氣象最高的標準就要達於渾厚,這也是《詩式》、《詩說》所共同的,《詩式》說:

要氣足而不怒張。

《詩說》說:

體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血脈欲其貫穿,其失也露。

《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論對於「盛唐之詩」的按語時說:

於詩則用「健」字不得,不若詩辯「雄渾」、「悲壯」之語,為得詩之體也。毫釐之差,不可不辨。坡、谷諸公之詩,如米元章之字,雖筆力勁健,終有子路未事夫子時氣象。……只此一字,便見我叔腳根未點地處。

「雄渾」、「悲壯」是《滄浪詩話》中所謂「詩有九品」之中的二品,這「品」也即風格的意思,而這裡又說「得詩之體」,可見體實兼有風格之意,而風格的中心則歸之於氣象,氣象的標準則要達於渾厚。盛唐氣象既是氣象的最高理想,所以「用健字不得」,因為「健」字有「怒張」、「狂」、「露」的傾向,所以說「終有子路未事夫子時氣象」,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第一篇就是「雄渾」,所謂:

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

古人以為「健」要累積起來才夠得上「雄」,則「健」的概念還是不夠深厚的,而「盛唐氣象」之所以是「渾厚」、「雄渾」,正因其是「具備萬物,橫絕太空」,這就是「盛唐氣象」的本質。

《滄浪詩話》說:「漢魏古詩,氣象混沌,難以句摘」,那麼與「盛唐氣象」的「渾厚」又有什麼區別呢?這就還要從它另一個論詩的角度來理解,那就是《滄浪詩話》論「悟」的地方。「悟」原是禪宗的說法,有「漸悟」、「頓悟」之分。《滄浪詩話》實是借其「頓悟」的說法來說詩。所謂:

謂之直截根源,謂之頓門,謂之單刀直入也。

《滄浪詩話》借用了這個「悟」字說詩,吳景仙曾表示反對,所以《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說:「我叔謂說禪非文人儒者之言。本意但欲說得詩透徹,初無意於為文,其合文人儒者之言與否,不問也。」那麼《滄浪詩話》所說的「悟」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對於形象的捕逐。韓愈詩:「我願生兩翅,捕逐出八荒。精誠忽交感,百怪入我腸。」詩人們憑著豐富的想象翅膀在廣闊的空間中飛翔,捕逐他要塑造的形象;這正是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了,所以《滄浪詩話》說:

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悟」既是「捕逐」,「妙悟」也就是「妙手偶得之」。而形象乃是最直接的感受,這也就是「直截根源」、「單刀直入」,這個意見也是本於鍾嶸《詩品》的說法。《詩品》說:

至於吟詠情性,亦何貴於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詎出經史?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

《詩品》這裡所說的「直尋」,也就是要捕逐「高臺多悲風」、「明月照積雪」這麼鮮明直接的形象。而《滄浪詩話》又有與《詩品》如出一轍的大段論述。他說:

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公……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蓋於一唱三嘆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務多使事,不問興致。用字必有來歷,押韻必有出處。讀之反覆終篇,不知著到何處!

《詩品》的「羌無故實」、「詎出經史」、「皆由直尋」,正是《滄浪詩話》的「一味妙悟」、「直截根源」、「單刀直入」。《詩品》反對的「補假」,也就是《滄浪詩話》所反對的「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至於「以議論為詩」,又見於他所說的:

夫詩有別裁,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他以為詩人要有高度的藝術成就則需要平時多讀書、多窮理,然而到了寫詩時,卻又要「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正因為詩所要捕逐的乃是最直接的形象,而這個形象應當自然含有平時所「讀」的「書」、所「窮」的「理」在內,所以說「唐人尚意興,而理在其中」。而這個「意興」,到了漢魏則是:

漢魏之詩,詞理意興,無跡可求。漢魏古詩,氣象混沌,難以句摘。

我們若再證之以《滄浪詩話》的另一段話:

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然悟有深淺,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漢魏尚矣,不假悟也……盛唐諸公透徹之悟也。他雖有悟,皆非第一義也。

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

總結上面的話就是說,漢魏是:「氣象混沌」,「不假悟也」,「詞理意興,無跡可求」。盛唐是:「氣象渾厚」,「透徹之悟」,「尚意興而理在其中」,「惟在興趣……玲瓏透徹」。如果「悟」是對於形象的捕逐,那麼,漢魏就是還不曾有意去捕逐,而是聽其自來的,所以說「不假悟也」;盛唐則是認識到捕逐而且達於深入淺出的造詣,所以是「透徹之悟」。漢魏既然還沒有致力去捕逐形象,所以形象是淳樸的,又是完整的,因此「難以句摘」;如同還沒有開採的礦山,這也就是「氣象混沌」。而盛唐則由於致力捕逐而獲得最直接鮮明的形象,它好像是已經展開來真金美玉的礦藏,美不勝收的放出異樣的光彩,這就不能說是混沌,只能說是渾厚了。然則《滄浪詩話》所說的「悟」就是形象的捕逐。所說的「意興」或「興趣」就是「想象」的飛翔。所說的「透徹」就是深入淺出直接了當;所以他說:「詩貴透徹,不可隔靴搔癢。」所說的「氣象」就是風格形象。而所謂的「渾厚」則在於說明這個風格形象的蓬勃飽滿,這也就是盛唐時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六、盛唐氣象的藝術特徵

盛唐氣象正是憑藉著生活中豐富的想象力,結合著自建安以來詩歌在思想上與藝術上成熟的發展,飛翔在廣闊的朝氣蓬勃的開朗的空間,而塑造出那個時代性格的鮮明的形象。那麼這個形象的藝術特徵,就不可能離開那個時代而存在,它的藝術特徵與時代特徵因此是不可分割的。

盛唐氣象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朝氣蓬勃」,如旦晚才脫筆硯的「新鮮」,這也就是盛唐時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藝術形象,在這裡思想性與藝術性獲得了高度的統一,我們如果以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這說法是不全面的,我們只能說屬於人民的作品是有理想性的作品,而人民不一定總是描述黑暗的。以藝術的重要淵泉民歌為例,絕大多數的民歌是歌唱愛情的,以《國風》而論,像《碩鼠》一類的篇章究竟是佔少數的。人民要求幸福的生活,當然就形成與黑暗面敵對的力量,這裡為什麼沒有思想性呢?它的思想性就因為它是屬於人民的。有人又以為唐詩中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是不滿足於現狀的,因此它必然是在揭露黑暗,這說法也是不合邏輯的;不滿足於現狀固然可以是揭露黑暗的,但也可以是追求理想的,而積極浪漫主義精神一般的理解,特別是表現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往往正是屬於後者;屈原的《九歌》不用說,沒有具體揭露什麼黑暗面,就是屈原最有代表性的《離騷》,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也是強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性格形象,很少具體黑暗面的描述。當然追求光明就會與黑暗面形成敵對,這原是矛盾的兩面;可是作者究竟是帶著更多黑暗的重壓,還是帶著更多光明的展望來歌唱,這在形象上是有所不同的,這裡事實上正是一個時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當現實中光明的力量被壓抑而黑暗勢力橫行的時候,揭露黑暗就成為主要的手法;當光明的力量得到發展,而黑暗勢力不得不退讓的時候,熱情的追求理想就成為最直接的歌唱。屈原的時代正是先秦迅速發展的時代,也是中國古代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躍進得最澎湃的時代,屈原作品中華採繽紛的形象正是這一時代的寫照;這與他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以及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乃是一致的。而李白出現在盛唐時代的高潮中,其情形也正復相似。李白《古風》中少數揭露黑暗的詩篇,只是李白詩歌成就的一方面,而李白詩歌上主要的成就,李白在詩歌史上「典型的形象」,卻是他的「斗酒詩百篇」的那些豪邁的「樂府篇章」,這裡「追求理想」乃是它的主要方面。李白之所以被目為是具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的詩人,李白詩歌之表現為採取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主要也表現在這方面的作品上,而不是他那較少的《古風》中。李白是盛唐時代最典型的詩人,整個盛唐氣象正是歌唱了人民所喜愛的正面的東西,這裡反映了這時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漲,這也就是盛唐氣象所具有的時代性格特徵;它是屬於人民的,它是人民所喜愛的,它是與黑暗力量、保守勢力相敵對的,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時代是一個統一的時代,是一個和平生活繁榮發展的時代,它不同於戰國時代生活中那麼多的驚險變化。因此在性格上也就更為平易開朗。《楚辭》比起《國風》來要複雜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詩則反而與《國風》更為接近;這一個深入淺出而氣象蓬勃的風格,正是盛唐詩歌所獨有的。王維的《少年行》:

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

高適的《營州歌》:

營州少年厭原野,狐裘蒙茸獵城下;

虜酒千鐘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

李白的《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直北迴。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以及他的《廬山謠》:

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

……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一種青春的旋律,無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詩歌普遍的特徵。他的《橫江詞》:

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閣。

在風浪的險惡中,卻寫出瞭如此壯觀的局面,這與《蜀道難》的驚心動魄,乃同為時代雄偉的歌聲。而這一首民歌似的短詩,它究竟是說「橫江惡」還是在更深入的禮讚「橫江好」呢?這就是現實生活中豐富的歌唱。在現實生活中矛盾是不可能沒有的,然而那壓倒一切的輝煌的形象,它說明了一個經得起風浪的時代性格的成長。李白的詩歌因此是盛唐氣象的典型。這一時代性格事實上無往而不存在。杜甫的《後出塞》: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平沙列萬幕,步伍各見招;

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

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

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

這真是「雄渾悲壯」的詩篇了,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它只能是屬於盛唐的。而王昌齡的《塞下曲》:

飲馬渡河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暮,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豪;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其深厚、朗爽、典型、形象,正是最飽滿有力的歌聲,至如李白的《將進酒》: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如果單從字面上看,那麼已經是「萬古愁」了,感情還不沉重嗎?然而正是這「萬古愁」才夠得上「盛唐氣象」,才能說明它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氣象」可以匹敵,有著聯繫;才能說明盛唐的詩歌高潮比陳子昂的時代更為氣象萬千。然而我們如果以為「白髮三千丈」、「同銷萬古愁」僅僅是由於說愁之多,愁之長,也還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的理解是這個形象的「充沛飽滿」,這才是盛唐氣象真正的造詣。李後主《虞美人》: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也是說愁多、愁長,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這個形象絕不是盛唐氣象;它說愁多、愁長,卻說得那麼「可憐相」;它的「一江春水向東流」與「黃河之水天上來」,在「形象上」簡直是無法比擬的「全然不同的性格」。難道長江不比黃河更大些嗎?難道一定要用「長江」「大河」才能構成「盛唐氣象」嗎?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也是典型的「盛唐氣象」。盛唐氣象是飽滿的、蓬勃的,正因其在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是充沛的;它誇大到「白髮三千丈」時不覺得誇大,它細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壺」時不覺得細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說明了整個春天的世界。它玲瓏透徹而仍然渾厚,千愁萬緒而仍然開朗;這是植根於飽滿的生活熱情、新鮮的事物的敏感,與時代的發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成長的,它帶來的如太陽一般的豐富而健康的美學上的造詣,這就是歷代嚮往的屬於人民的盛唐氣象。

盛唐氣象是一個時代的性格形象,是盛唐詩歌「普遍的基調」。然而這並不妨礙盛唐個別詩篇不同於這個氣象或基調,也不妨礙盛唐之後的詩篇中偶然出現這個氣象。如劉方平也是曾生活於盛唐時代的人,但是他的詩《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於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又《春怨》: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都宛然是中晚唐的氣象了。而大曆時期的詩人盧綸,他的《塞下曲》: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則依然是盛唐氣象。所以《滄浪詩話》說:「大曆之詩高者尚不失盛唐,下者漸入晚唐矣。」又說「盛唐人詩亦有一二濫觴晚唐者,晚唐人詩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要當論其大概耳。」因為這既然是一個時代的性格,當然只能論其「大概」了。盛唐氣象因此又是一個詩歌時代總的成就,無數優秀的詩人們都為這一氣象憑添了春色。它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造詣的理想,因為它鮮明、開朗、深入淺出;那形象的飛動,想象的豐富,情緒的飽滿,使得思想性與藝術性在這裡統一為豐富無盡的言說。這也就是傳統上譽為「渾厚」的盛唐氣象的風格。

歷史上不知有多少詩人們在追求著嚮往著這個盛唐氣象,然而這到底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和反映;盛唐以後,宋、元、明、清各代,中國長期的陷在封建社會沒落階段的泥淖中,這一個如日之方中的美好的成就,也就成為千百年來古典詩歌中可望而不可及的讚歎。

七、結語

今天我們來說盛唐氣象,它是作為詩歌史上的現象來理解的,也是作為文學遺產中豐富的寶藏而接受的。我們今天正歡欣鼓舞的進入了一個完全屬於人民的更為豪邁的時代(清晨注:類似言語均受當時的社會現實影響,指導思想必然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民創造歷史。但不影響整體分析),當我們回顧祖國詩歌史上曾經有過如此輝煌的時代,我們是含著微笑的;讓古典詩歌優秀的成就,豐富我們今天的創作,鼓舞我們


唐明國亮


史學上盛唐指從唐高宗時代開始到安史之亂爆發前,大致開始於公元650年到755年結束。即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唐高宗,武帝武則天時期的貞觀遺風,唐玄宗早期的開元盛世三個時期。

盛唐氣象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軍事,外交六個方面。

政治方面:唐朝開啟了皇帝—官僚政治體制,唐朝的政治機構基本上承襲了隋朝制度,但有所調整變化。在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相權被三省削弱,加強了皇權。唐朝時期,科舉制度逐漸得到發展和完善。唐太宗時期,科舉考試成為固定制度,每年舉行;武則天時期開創了殿試製度和選拔軍事人才的武舉;唐玄宗時期,詩賦成為進士科考試的重要內容。將選拔官員的權力收歸中央,加強了統治;廣納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緩解了社會矛盾。加強了思想控制,籠絡、控制知識分子。

經濟方面:農業上水利事業發達,耕作技術和栽培方法的進步,出現了新蔬菜品種和茶葉。唐朝時,飲茶之風全國範圍盛行,江南成為種植水稻和茶葉的重要產地。生產工具改進,發明了曲轅犁和筒車。手工業行業,絲織業發達,陶瓷業發達,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商業繁榮,大運河開通,方面了水上商業往來,大都市有長安、洛陽、廣州、揚州。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文化方面:學術上唐代前期思想繼承魏晉南北朝的儒學,例如孔穎達編著的《五經正義》。詩歌上,初唐四傑”最為著名(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盛唐時期詩人可分為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派和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派。其中集大成者為“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最為出名。中唐時期最卓越的詩人是白居易。此外還有元稹、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李賀等。唐朝史學開創了國家正式開館修史這一風潮。唐朝的學校以官辦為主。中央設國子監,下轄六學,為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宗教在社會上的地位與影響力,唐時可謂最高。唐朝時期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淨土宗和禪宗。藝術美術上,由於吸收了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繪畫上以閻立本,吳道子較為出名。

社會生活方面:國家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沒有戰亂,百姓安居樂業,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唐朝時期的社會生活色彩紛呈,別具特色。 唐代飲食深受胡人飲食影響;唐代婦女地位較高,服 飾亦絢爛多彩;唐代改變了以前席地而坐的習慣,飲茶品 茗開始蔚然成風 ,打馬球成為時髦遊戲。

軍事方面:唐朝實行府兵制。府兵是唐初的主要軍事力量。盛唐時期有非常強大的物質保障作為基礎,能夠支持戰爭開銷。社會安定,人口增加,士兵人數不會短缺,兵強馬壯,士兵訓練有素,後備糧草充足,有較強的先進的戰術策略,亦是軍事強國。

外交方面:從唐太宗時期開始,唐朝就與周邊國家交好,友好往來,互派使者。像吐蕃等西域各國稱唐太宗為天可汗。近到亞洲,遠到歐洲各國與唐朝亦有往來,各國使節、貴族、商人、學者、藝術家、僧侶、旅遊者等,人數眾多,不斷來到唐朝。朝鮮、日本等國派來許多留學生到長安學習,派遣譴唐使來訪大唐。

這個時期的唐朝是鼎盛的唐朝,也是當時世界的中心,不論是經濟,政治,軍事方面等都是領先世界的。大唐盛世,享譽世界,輝煌外交,永載史冊











寒梅花末


1、京都

城市作為文化場的內核所在,是各文化圈的文化能量集結處和輻射中心。城市的最高形式——都城,更是一國文化之間的中心紐結。中國自古以來關於都城營建有相當嚴格的規範,《考工記》論述詳細。秦漢以降列朝都城大多依此制修築,而隋溜建造西東兩都,堪稱典型。

2、帝陵

長安的宏麗,體現於宮殿的巍峨,也顯示在帝陵的壯觀。18座唐代皇帝陵墓寢宮,分佈在關中渭水的群峰巒中,連綿延亙200多里。

3、運河

隋唐時期刻意營建洛陽,意在加強對關東和江南地區的控制,並利用東南財賦,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這表明在東晉以降,隨著經濟重心向東南轉移,一統王朝逐漸加深對東南的依賴;此—趨向的另—重要標誌,便是溝通南北運河開通。



麻雀z


盛唐氣象是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唐帝國文治武功極盛與古典詩歌高度繁榮成熟的豐碩成果。

盛唐氣象是盛唐特定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開元天寶四十年,是唐朝,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繁榮繁榮的頂峰。唐玄宗執政後,進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使全國迅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

從貞觀以來勞動人民創造的物質財富來看,盛唐社會經濟發展強勁,人民生活穩定,前期政治比較開明。此外,唐玄宗的科舉制度改革和詩選學者的實施,為普通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進入政治舞臺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盛唐氣象的具體表現:

在前期,盛唐氣象主要表現為:獻身於社會政治的積極性,躍躍欲試的參預意識,強烈的自信心和自尊,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等方面。

晚唐時,李林甫和楊國忠是奸臣。敏感的詩人及時預見到了隱藏在繁榮之下的危機,並用詩歌發出警告。當時盛唐的氣象學主要表現為:敏銳的洞察力,敢於揭露社會矛盾,對國家有責任感,以及即將到來的社會危機優勢。


御前帶刀侍衛


第一盛盛在思想上。大唐近300年間,詩歌方面取得的成就勝過任何一個朝代。前朝的詩作大多是停留在對社會現實的描述以及一些具象的願景,比如漢樂府的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較為直白,易懂,接地氣。而盛唐卻發展出了更為抽象的浪漫主義的詩作,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李白的將進酒等等,已經超脫了世俗,達到了新境界

第二盛盛在文化上,華服之美,書畫之麗乃至建築的恢宏,制度的完善,使得日本樂此不疲的派出一波波譴唐使來華學習,汲取東方上國的文化

第三盛盛在疆土上,大唐帝國開疆拓土,大敗突厥,屹立東亞,重開絲綢古路,復現漢官威儀,巍峨長安,萬國來朝,大明長樂,千宮之宮,怎能不盛呢


孫仲謀l


強漢、盛唐、富宋、剛明,用強、盛、富、剛四個字來概括我們中國這最具代表性的這四個朝代,是很簡明貼切的。

唐朝的“盛”表現在四個方面:經濟、文化、軍事、制度!

先來說軍事:從突厥、吐谷渾、高句麗、吐蕃到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無不體現出了大唐的軍事強悍,另外日本的武士刀的鼻祖就是唐朝的唐刀改進過去的!

第二,經濟:穩定的政治格局加上開放平等的民族政策使得長安城一舉成為世界級的大都市,世界各地的傳教徒、商人、手工藝人紛紛來到大唐,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大發展!

第三,文化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保證著文化的繁榮發展,此時的東亞各國(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琉球群島)、中亞、南亞(印度)乃至歐洲都興起了唐風,最明顯的就屬日本,大化改新基本把唐朝給複製了一遍在日本!

第四,制度:唐律、唐六典的制定使大唐社會制度相對公平化,既給自身創造了穩定的局面,也給外國友邦開創了一個公平交流的窗口!


夢溪暢談


路不拾遺,家家有餘糧,連路上人丟失的好東西,也沒有人去撿,還有晚上睡覺有許多人家門也不關,說明不怕賊,仍然有事情做,也不願意說去做小偷,這都是盛唐的情況,代表了盛世之象。說唐朝是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一點也不為過。


老餘侃大山


盛唐氣象主要表現為:投身社會和參預政治的熱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後期,李林甫、楊國忠等奸相當政,這時盛唐氣象主要表現為:敏銳的洞察力,暴露社會矛盾的勇氣,對國家的責任感,以及對社會危機即將到來的憂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