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人,不要強行去勸一個三觀和認知都跟你不同的人”,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這句話我比較認可。人與人之間最遠的距離,不是深圳到紐約、上海到莫斯科,而是沒有處在同一個維度,三觀各自平行而沒有交集,譬如沒有信仰的俗眾怎麼也不會相信天道的存在,而天人隨時都在俯視如螻蟻一樣的人類。譬如很多人還以為死亡就是兩眼一黑,死了以後一了百了、什麼都不會存在;而有信仰的行者都篤信六道輪迴,明白生命永遠不會消失,此生的“結束”,只不過是另一趟行程的開始,無始劫以來,永無停歇。

如果三觀和認知不同,強勸,只會招致更大的誤解和反感,於事無補,適得其反。強勸,絕對不是智者所為。

哲學家周國平曾經說過:“悟性是天生的,它可以被喚醒,但不可以被灌輸。”

所以,由衷地讚歎佛法的偉大,《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之“九者恆順眾生”,就是講的應對眾生不同的根性,應機、方便、隨順的道理。真的是不可說不可說不可思議說!


宮魅天下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不要去勸三觀不合的人,三觀是一個人對世界基礎的觀念,你眼中的世界和他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他怎麼會聽你勸呢?

舉個例子:孔子的徒弟子貢和一個路人甲吵了起來。

甲:“如果世上只有三個季節,你就給我磕個頭!”

子貢:“哼,怎麼可能,春夏秋冬明明是四季才對,你應該給我磕頭!”

甲依舊和子貢爭吵不休,這時孔子過來了,子貢問:“師傅,這世上究竟有幾個季節?” 孔子看了一眼二人說:“三個” 。

子貢十分不解,又不能反駁師傅只得向甲磕了頭。待甲走後,孔子說:“你看剛才那人,頭是綠的明顯是隻螞蚱,而螞蚱只又春夏秋三季,它一生見不到冬季,你自然吵不贏它,還不如早點拜託他,免的浪費時間!”

老祖宗說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三觀不同、圈子不同,還真不用強融。

對待三觀不合的人,不用留,只當他是個路人早早離去就行,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同時,擁有一個三觀相同的朋友也十分愜意,他在你獲得成就時能分享你的喜悅,在你失意時能明白你的遺憾,在你迷茫時能排除你的猶豫。

相反,三觀不同,甚至三觀不正的人,不會感受到你的原則和堅持,只會嘲笑你的傻氣,當你俯視深淵時,他們做得最多的是“助你一臂之力”,把你推進去。

最後,遇到三觀不合,認知不同的人能遠離一定要遠離!


杉弎


為什麼要去勸一個三觀和你不同的人呢?勸他什麼呢?

每個人的三觀都是不盡相同的。誰敢說誰的三觀就是完全正確的呢?別人與自己不同就是不好的?

這個世界之所以多彩,就是因為人的三觀不盡相同,體現出各色人等。如果人人的三觀都一樣了,世界就大同了。不說大到世界觀,人生觀,只是價值觀,問100個人可能就會有100個答案,但他們誰對誰錯,各有各的道理,只能用時間來慢慢評判。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個人三觀和認知不是一朝一夕就確立了的。總是在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之後,才會找到符合自身的三觀和認知的。這種認知是他存生世間的根本,勸是勸不動的。老話說“四十不惑”。什麼不惑?不是不再有不懂的問題,而是對自身行為選擇的人生道路不再有疑問了。這時候你讓他換一條路走,太難了。

三觀一致的人(不是完全相同的)在一起,會有共同的取向,溝通、做事會暢通無阻。三觀有差異的人,只要能求同存異,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三觀不同,可以探討,不用勸。正確的三觀都是探討溝通出來的。我們每個人的三觀不都是在不斷向別人好的一面學習,不斷修正得來的嗎?

所以不用去勸一個三觀與你不同的人。如果能合作,求雙贏。如果不能合作,各自發展也就是了。

修練自身,包容他人。


靜夜獨行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

又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世間人有千千萬萬,

世間事有萬萬千千。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道路,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

更何況————

人生哪能多如意

萬事只求半稱心

環境不同,

出生不同,

學歷不同,

知識結構也不同,

凡事沒必要去要求別人跟你一個樣!

馬雲有馬雲的支付寶,

銀行有銀行的雲閃付,

芸芸眾生,大千世界。

可以“和而不同”

可以“和諧共生”

也可以相互包容,

………………

這個世界,

除了生,

除了死,

還有什麼不能放下的呢?!




孤獨寒梅697


想到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不同海域,不同深度,不同生態。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每個人的出生、成長環境、教育、選擇、眼界等等因素,造就了認知和三觀截然不同的個體。

同一句話,不同人可以理解出不一樣的意思;同一件事情,不同人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同一崗位,不同人又會有不一樣的成就。

魚缸裡的小魚以為這個世界不大,魚不多,水不深,它遊一圈就回來了;而海里的魚會認為,這個世界非常廣闊,魚非常多,每天都能碰見不一樣的魚,怎麼遊也遊不到盡頭。

這就是不同水域所帶來的差異。魚缸的魚理解不了海里的魚,海里的魚也理解不了魚缸的魚。它們好像處在兩個平行的世界,沒有交匯的那個點。

改變自己很難,改變別人更難。當別人和你三觀、認知完全不同時,你們就像兩條不同水域的魚,永遠無法有交集。

所以,真的沒有必要去勸,因為你會發現,白費功夫。

這是我的理解和回答,你們認可嗎?可以留言告訴我。





堯青


道不同兮不與謀,

徒增煩惱枉奈何。

個人禍福自身定,

病入膏肓有華佗。








費玉山905


本人非常贊同這個觀點,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你和一個三觀跟你不同的人講道理,就像是在對牛彈琴一樣。



摩托騎士888


每個人的生存觀念不同,也就是三觀不同

而三觀是我們對一個世界的認知和生存的依據,我們自以為正確的三觀和認知,只是我們自以為,它是否真的正確,我們無從判別。

我們可以知道的是,我們認可的三觀和認知,讓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他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好,他讓我們過得很開心,那麼這對我們來說就是正確的

但是,我們不能強行讓別人也接受這樣的三觀和認知。這是不禮貌,也是殘忍的,這樣的做法,就等同於強行讓一個天生討厭芒果,對芒果過敏的人去嘗試吃芒果,這會讓別人反感和難受,而你一再的強行灌輸你自己的觀念,反駁他人的價值觀,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這樣的做法,不亞於是在打碎他前期幾十年的認知,這樣的做法,對他來說無情又殘忍

我不能否認你的出發點是好的,或許你真的覺得他的價值觀有問題,他的認知是錯的,但是作為朋友或者是其他的人,我們能做的就是善意的提醒和指出,而不是打著對你好的旗幟去傷害他,這樣的好,我覺得大可不必

如果真的不能接受別人的觀念,那麼有一句話叫做道不同不相為謀


螢火伶仃


我同意這個觀點。

思想觀念和認知不在一個層次上,枉費口舌!

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藍天白雲LGF


同意!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個人從出生到成年因為所處的環境不一樣認知也就會不同,當然三觀也會隨著每個人的特性改變而改變,如果因為某件事去強行說服對方遵從自己的觀點是很不明智的,小則會傷害到雙方的友誼,嚴重的話甚至會大打出手。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