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鍾繇《宣示表》

宣示表,故宮博物院藏,著名小楷法帖,原為三國時魏鍾繇所書,真跡不傳於世。只有刻本,一般論者部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始見於宋《淳化閣帖》,共18行。後世閣帖、單本多有翻刻,應以宋刻宋拓本為佳。此帖較鍾繇其他作品,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更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點畫遒勁而顯朴茂,字體寬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徵。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原文

尚書宣示孫權所求,詔令所報,所以博示。逮於卿佐,必冀良方出於阿是。芻蕘之言可擇廊廟,況繇始以疏賤,得為前恩。橫所盱睨,公私見異,愛同骨肉,殊遇厚寵,以至今日。再世榮名,同國休慼,敢不自量。竊致愚慮,仍日達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淺。聖意所棄,則又割意,不敢獻聞。深念天下,今為已平,權之委質,外震神武。度其拳拳,無有二計。高尚自疏,況未見信。今推款誠,欲求見信,實懷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當護其未自信也。其所求者,不可不許,許之而反,不必可與,求之而不許,勢必自絕,許而不與,其曲在己。里語曰:何以罰?與以奪;何以怒?許不與。思省所示報權疏,曲折得宜,宜神聖之慮。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與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數者,有似於此。粗表二事,以為今者事勢,尚當有所依違,願君思省。若以在所慮可,不須復貌。節度唯君,恐不可採,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用筆沉實古樸,虛和簡淨,充溢著——種恬淡安詳的氣氛。該帖字形偏扁,長橫居多,我們要注意下面幾點。

首先、要求執筆方法要正確,即執筆宜淺,當以指端貼管,因為指端處感覺靈敏。

執筆淺則掌自然虛,掌虛則運動適意,無窒礙之勢。南唐李後主所提出的“撥鐙法”,歷代書家各有不同的解釋,有的人理解為善於騎馬的人,當以足尖踏馬鐙,淺則易出入;有的人理解為撥鐙即古人用指尖持小棒挑撥燈芯,比喻淺執之法;有的人理解為由於淺執筆時,虎口間狀如馬鐙。這幾種解釋儘管不同,但都是說執筆要淺,淺則易於轉動。

否則,若執筆過深,則掌勢必不能虛,指深掌實,運筆時就不能自如地迴旋進退,容易導致氣機窒滯、調運不靈的毛病。但也不能過低,因為執筆越低,筆頭的活動空間越小,特別是在寫長橫時就自然會受到影響。用力不可太緊,也不可太鬆,宜適中。太緊則用筆易於僵硬,太鬆則點畫易靡弱。故執筆當用“軟硬勁”,緊而不死,松而不脫,不寬不猛,有中稱之道乃佳。

鍾繇《宣示表》


其次,書寫時要注意腕宜平、掌宜豎。

腕平掌豎則鋒容易正,鋒正則四面勢全。但在運筆時又不是永遠與紙面保持垂直之狀而平行運。動,當以直為圓心,筆管隨著筆勢的往來,前後左右,翻騰起倒,惟意所使,及收筆時,端若引繩,終則持之以正,筆勢自然圓活。

鍾繇《宣示表》


第三,要注意該帖有些字的正確筆順。

筆順正確是寫好該帖的重要條件。如圖一“所”字,正確的書寫順序是第二筆和第三筆先寫兩個短豎,然後再寫兩豎之間的挑筆,這樣在行筆走勢上就可以和右邊的撇折橫連起來,從而體現筆畫之間的呼應。還有如圖二“棄”字中間的“世”,正確的書寫順序是先寫長橫,再依次寫三個豎,最後寫下邊的短橫。圖三“獻”字左邊開始部分的正確筆順是先寫橫,再寫橫鉤,再依次寫豎、橫、橫,再寫撇,然後寫下面的部分。再如繁寫的“門”字,其正確的書寫順序是:先寫左邊豎、橫折、中間短橫,再寫提,然後是右邊,先寫豎折橫(圖四“聞”字此筆已斷成兩筆),往上依次寫橫、橫折鉤。

總得來說,《宣示表》較鍾繇其他作品,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更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點畫遒勁而顯朴茂,字體寬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徵。所以,如果想把小楷寫活,想讓你筆底小楷通古法、得萬變,必學《宣示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