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你最近讀完的,對你改變最大的一本書是什麼?

今月何又是


《平凡的世界》是對自己影響力最大,也是改變力最大的一本書。《平凡的世界》是自己的精神良藥,是抗爭苦難的力量源泉,多少年來一直都帶在身邊,書雖已破舊泛黃,但是,不影響閱讀,到現在仍然是愛不釋手,有許多段落、章節都能背誦如流。閒暇時看,心煩時看,痛苦時看,堅難時看,看了心裡就舒坦了,一切在瞬間就能得到撫平,就有了力量,也多了堅強。《平凡的世界》讓自己學會了喧洩,學會了平靜;學會了自立,學會了自強;也學會了生存,更有了諸多的改變。謝謝你,《平凡的世界》;謝謝你,對我人生的改變。


閱讀觀世界


遇見一個對的人需要特別的緣分,遇見一本好書也同樣需要緣分。

最近在讀李雪的《遇見一個人》,遇見這本書,源自於群裡一位對心理學感興趣朋友的推薦,她分享了幾年來學習心理學,她的心態性格以及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自己以前也對心理學感興趣,但是沒有一個契機,一直沒開始讀相關的書籍,這位朋友推薦我從李雪的這本書讀起,作為一個入門的書籍。



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讀了幾頁,就發現了這本書非常的好,講透了很多日常生活中讓我們迷惑的場景,背後其實都是由心理狀態決定的,而我們當時的心理狀態很多時候都是由嬰兒或者童年時代母嬰關係或者是跟撫育者之間的關係所決定的。

開始閱讀這本書,也開始了內心的一個覺察,對照書中的理論進行內在的反省。 用了一週多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書中的以下幾點印象深刻:

第一,看見是療愈的開始,無論我們處於什麼年紀,我們心中都有一個內在的小孩,內在小孩承載著我們最真實的喜怒哀樂,當內在小孩被看見時,我們才能感知到愛的流動,進而擁有愛的能力。



第二,放下評判,全然看見。書中講到,對於孩子的每一種欲求,都不去評判其好壞,當父母無法滿足時,父母可以誠實地說出,因為父母的原因無法滿足,這樣在孩子的內心,便種下,我提出需求並不是我的錯的種子,這樣的孩子心理可以健康自信的成長。



看到此理論,想到也可以運用到了日常生活中,如果,當某人跟我們抱怨了某件事,我們不去接這個話題,讓他的情緒得以自然流動,發洩完了也就最快恢復正常;如果你此時去接這個話題,可能引發出對方更多的抱怨情緒。

如果兩個人因為某事在爭論或者爭吵,那就任其吵個痛快,吵完了問題解決了倆人也就恢復如初了。試想下,如果兩人在爭吵,第三個人攪和進來評論了下,那麼會升級矛盾,本來小矛盾可能就升級了,是極其不明智的。



第三,真正的富養是內心豐盛流動。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若父母沒有覺知,把匱乏感和愧疚感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未來跟金錢的關係也將沉重而艱難。

父母無論貧富,都可以向孩子傳遞: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擁有一切最好的東西。那麼孩子未來自然會物質豐盛,而且不執著於奢靡。 請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與他分享工作並獲取金錢的樂趣;請不要再嘮叨“珍惜,不浪費”,而是告訴孩子“你值得擁有富足美好的生活”;請不要再向孩子倒苦水“養家多麼不容易”,而是講述你為這個家庭奮鬥的自豪和滿足。



為了孩子將來物質和精神的豐盛,請父母收起自己的沉重和匱乏感,將希望傳遞給下一代。 本書是一本打開內心世界的鑰匙,認真領悟書中的理論,可以帶我們走向一個豐盈富足的人生。


雨林中的陽光


年已不惑,讀書頗多。細思量,讀書明志,教人育人變人。不同年齡,閱讀內容、範圍、題材各異,認知、心得、感悟也不盡相同。


我是陝西人,七十年代末出生。在社會大背景下,青少年基本上都是在物質和文化生活匱乏中成長起來的。高中的時候,同學推薦了一本書,叫《平凡的世界》,那是他花兩星期的生活費購買的,並視若珍寶。


由於關係要好,得以借讀。整本書令人震撼,原因有三:一是幾近相同的生活背景和場景,包含學習、生活,真實而切貼;二是幾近相同的為實現夢想和理想而努力的樣子,上學努力刻苦,放學辛勤勞作;三是幾近相同的為徹底改變命運的追求,即通過個人努力脫離黃土地,找尋一片實現自身價值的廣闊天地。


不得不承認,這本書對我的成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惡劣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沒有成為自身成長和追求的羈絆和桎梏,反而從精神和心理層面更加激發自己奮發和自強,因為它讓我看到了絕望中的堅持、渴望中的奮發、希望中的執著。


正是在此激勵下,我最終走出了黃土地,上了大學,有了為國家貢獻力量和實現自身價值的更大的空間。


在此,我要感謝路遙先生,要感謝那個年代。生命中越是持久的、越是芬芳的,一定是我們在最艱難、最困苦環境中的不斷克服和救贖。


瓊琚瑤玖


最認真的一次閱讀

沒有看透紛繁複雜問題的智慧,就不能對問題的各個層面進行分析,也不能界定和獲取我們解決這些問題所需的信息,我們就會像漂浮於茫茫大海般暈頭轉向。強大的理性思維工具,能夠助你提升思維的品質,理清自我,洞悉他人,看透世界!

《思辨與立場》是一本會讓人停下來,看看自己內心的書。我認真的做了很多的備註,甚至備註都寫不下又加了便籤。

靈魂拷問

你對自己的思維瞭解多少?

你曾經研究過自己的思維嗎?

你都具備哪些思維的知識,比如發生在你頭腦中的心智過程是怎樣的?

在如何分析、評估和重組自己的思維方面,你到底瞭解多少?

你的思路從哪裡來?

它們有多少是高質量的?

它們有多少是糟糕的?

你的思維在多大程度上是模糊的、混亂的、前後不一致的、不準確的、無邏輯的或者膚淺的?

哪怕是一點點,你切實地掌握自己的思維嗎?

你曾經有沒有發現過自己思維的某個重要問題,並通過自己的意志彌補了它?

從小到大,如果有人請教你對思維有何瞭解,你真的確信那就是思維嗎?

我們正處在急速變化中的世界,變革、危險以及複雜性相互交織。成為批判

性思考者認清自己,認清社會,認清世界。依據批判性思維的原則自我訓

導,時刻記在心上,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運用。

批判性思維運用

思維美德

認知一致、認知謙遜、認知正當、認知堅毅、認知公平、信賴推理、具備勇

氣、換位思考、思維自主。

非理性思維是破壞王

自我中心、自我社會中心、自我道德中心、自我企業中心。在非理性思維下變

得支配或服從。

思維的階梯

無反思意識者→

有反思意識者→

起點上的思維提升者→

行進中的思維提升者→

有所成的思考者→

集大成的思考者

思維8大要素

思維標準

清晰性、關聯性、邏輯性、準確性、深度、重要性、精確性、廣度、公平性

決策質量提升生活品質

變化的世界需要批判式思維,未知的世界需要審辯式思維,複雜的世

界需要審慎式思維。無論你當下在做什麼,你想要什麼,也無論你的

感受如何,你的思維方式決定著你正在做的事情,而思維的品質將決

定著你未來是富裕還是貧窮、強大還是弱小……

改變通常便隨著痛苦和不適,只要我們慢下來聽聽自己的思維,或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呢?!



孫小美O(∩_∩)O


最近在讀《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是偶然間聽一個小弟弟介紹的,讀了幾頁以後便已愛不釋手,欲罷不能了。一口氣將一套七本全部買來,一一品完,直呼快哉。滿腦子全是明朝的那些人,那些事兒。

我素來喜歡歷史。對於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喜歡查閱、比對,以求瞭解更全面、更連貫。大多史書記載史實的語言平直,無趣味,晦澀難懂。當年明月卻用詼諧、調侃,而又不失真的現代人眼光和現代筆調,將明朝三百年曆史寫得那麼好看,那麼流暢,那麼膾炙人口!這種行文方式將死寂的歷史躍然紙上,將已逝去的歷史人物拉回你的面前,與你對話,與你談心,讓你為他想,為他急,為他不捨,為他不值!真可謂感悟很多。寫出幾點,以共享。

一.封建王朝的更替只不過是不同地主的更替。

朱元璋可謂徹徹底底的貧農,一無所有,在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開始起義,最終取得成功。當他一旦成功,將元朝的地主趕跑,他便成了新的地主,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地主是要收租的,每個地主都要實現自己土地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對於廣大窮苦老百姓,並沒有因為新地主的上臺而得到多少好處,反而是無休止地為各個朝代的更替和不同地主的上臺付出長年忍受戰爭之苦,流離失所,一日重似一日的賦稅、勞役和兵役。這一點,各位地主應當反省。

二、要想成功,要耐得住寂寞,要一根筋。

對於這一點,王賢人同志當仁不讓。想當年王賢人沒有悟道之前,被家人、鄰居、同僚視為異端,怪人,傻子。看一棵竹子,他能看半天;看桌上的一茶杯,他能想三天;別人不願去的偏遠山區驛站,他一呆就是好幾年。他沒有因為別人的不理解,沒有因為環境的惡劣而放棄,依然寂寞地,一根筋地獨自前行,直到成功。一代聖賢就此誕生。他的堅持,耐得住寂寞,一根筋的行為方式,值得借鑑。

三、朱棣同志是偉大的。

在眾人的印象當中,朱棣同志與篡位二字是分不開的。所謂篡位,便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我以前對他的印象也大抵如此。《明朝那些事兒》卻讓我瞭解了真正的朱棣。當建文帝對他的各位叔叔下手的時候,朱棣同志是要反抗的,反抗的結果便是造反,造反成功便是當皇帝,這無關緊要。我們關心的是他是不是一個好皇帝。歷史證明,他是。在永樂大帝的統治下,修書——《永樂大典》這一偉大書籍編纂完成;遷都北京――為國人的長治久安和免受蒙古鐵蹄的踐踏作出了明智的抉擇;遠航――派遣鄭和下西洋,為中西文化的交流,為和平與友好樹立了豐碑;親征——六次親征蒙古,最終死於征戰途中,對於侵略我們的敵人敢於亮劍,親自亮劍,強勢,不畏懼!有這樣的國家領導人,我們國人才能放心,才能不被欺負,才能揚眉吐氣。有這樣的國家領導人,國家何愁不強盛!

四、為崇禎同志平反。

大多人對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的印象便是:無能、膽小怕事之輩、亡國之君是也。瞭解了其在位期間前前後後的歷史情勢之後,結論是:一部國家機器,帶病運轉多年,國庫已空,財無所剩,人無所用,所謂氣數已盡。任崇禎同志如何節儉,如何勵精圖治,已無法扭轉那輛失控的破車。他只是不幸運地碰上了那個年代,風雨飄搖中,只能死馬當成活馬醫。他盡力了。他無愧於他的祖先,倒是他的那些不作為的祖先們有愧於他。同情你,崇禎。我以我個人的名義為你平反。





熊貓閱讀


我最近讀完的是王瀟-瀟灑姐的《按自己的意願過一生》。讀完最大的收穫就是開始給自己制定計劃,並朝著計劃努力,開始健身,參加了瀟灑姐的趁早行動,每天堅持運動打卡,現在瘦了很多。自信了很多。自己正在變好的路上加速前進。

王瀟,暢銷書作家,企業家,運動愛好者,Shape Girl馬甲線大賽發起人。出版有《按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等六本書。


看這本書的原因是一是因為朋友的推薦,二是因為在讀《喬布斯傳》這本科技類人物傳記需要一本輕鬆一點的書作為過渡。瀟灑姐是很久之前就知道的,她與丈夫一起互相監督減肥成功可以說是相當勵志的了。於我,無論什麼書,無論是文學性的還是功利性的,只要我能夠提煉出對我的生活狀態有所改善的思想層面有所衝擊的都不失為一本值得讀的書。

我讀完收穫特別大,以前那些看起來傻里傻氣的各種清單和目標管理日程都被賦予了新的感知;我也明白了原來有人跟我一樣時刻記得我們除了可以“活著盡興,去無所羈”,還可以“日復一日,雖千萬人倦怠而吾往矣”。我們要相信,你一旦心裡有了願景,那麼一切都是由規律可循的,一切都是有方法的,我們應該不斷豐富自己的價值觀和行動方式去度過自己獨有的一生。

這本書作為瀟灑姐的第五本書,無論怎麼說,都比第一次寫書積累了更多的經驗,而創業經歷也有了更多的橫向比較,(畢竟王瀟的起點跟普通人都是有所差距的,所以我們可以學習她面對困難時所解決問題的思維),而她通過這些經歷告訴我們,無論面對多麼大的瓶頸,我們都要保持理性。

最喜歡的章節是她創業之前的的背景交待,其中包含:Part1她受她表姐和姐夫的影響決定寫下自己一生的計劃;Part2她有一個高冷的家庭,尤其是她的爸爸對她處事態度又深遠影響;Part3 她秉承著俠客的理念默默練功 與高人交手的大學經歷。


書中寫到,“在北京西部的一個居民區窗口前,我震驚無比地捧著我表姐的記事本,就像捧著她的人生。在那之前,我從未見過,有人敢這樣步步為營地計劃自己的一切,也從未知道,原來人生竟然可以精細落實到這個地步。這記事本上的信息表明,表姐很可能從中學時候起就清晰大膽地寫下了她所有的願望,然後用未來每一天的時間去付諸實現。”

我收穫最大的一段,一個人的一生可以如此精確的計劃,可以制定目標,然後用每一天去實現。

瀟灑姐的文字真的很有力量,每每看得我熱血澎湃。總是會感受到自己心裡也湧動著的那股力量,去奮鬥,去挑戰。


按自己的意願過一生,因為你值得用一輩子去贏得做自己的權利。當你遇見煎熬、絕望、奇蹟、戰友、宿敵,你都別忘,這是你自己的意願,你發了誓。


吳詩含


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如果每天都無過可改,就是每天都沒有進步。

天底下聰明俊秀的人實在不少,然而他們道德上不肯用功去修善修德,德至薄也!



學習做人


《秘密》這本書對我影響非常大,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吸引力法則,怎麼利用吸引力法則得到自己所有想要的一切,其實我們根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而是得到自己感覺到的,你散發什麼樣的頻率磁場就吸引什麼樣的人生!

《秘密》吸引力法則三部曲:第一步,向宇宙發出要求,告訴宇宙你想要什麼;明確清晰寫下你想要的東西的具體細節,比如說你想要輛豪車,你要能在頭腦裡清晰呈現車的品牌,型號,大小,顏色等細節;第二步,相信已經擁有;這一步比較難做到,你需要調頻到你真正擁有了你想要的事物時的狀態和感覺;比如說你已經買了輛保時捷的車時會有的感覺,以及你可以很形象地觀想出你坐在保時捷車子裡開車時真切的感受;第三步,滿心歡喜地接受宇宙給你送的貨,而並不是模稜兩可或經常變換主意,那樣的話宇宙就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什麼了;

相信很多人看過秘密的書或電影,也知道了宇宙秘密吸引力法則,但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不會運用這個法則,看起來似乎不難,為什麼做不到呢?我總結了一下:1、知道不等於做到,再次說明知道到做到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太厲害了,一個人要是能做到知行合一一定是不一般的人物,也一定是能將吸引力法則運用好的人;2、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頭腦裡塞了太多的負面信念系統,對於我們原本具足的神性本質頭腦裡大多數時候是不相信的,也就是說我們的心和腦是分離的,不能合一同頻,我們想要的頭腦裡潛意識其實是不相信的,雖然表意識認可了;3、愛和感恩是有著很高的頻率能量,這也是秘密裡講得最多的部分;現實中的人們糾結、計較、貪婪等狀態完全偏離了吸引力法則的核心;






何潤雅


不是看完,是聽完。由於時間的問題,用聽。所以最近看完這本書只能是走馬觀花。但是印象蠻深的。

《我們仨》

機緣之下,選擇了這本書來聽。雖然早有耳聞,但是對於書名以前總感覺沒那麼想去看。

廢話不多說,聊下看完之後的感想:

1、生活的美好,取決於那個人態度

書中楊絳先生記錄下錢鍾書及女兒一行三人的生活點點滴滴。其實對比下現在的生活,那個時候動盪,足以見我們現在真的可謂是無病呻吟。

但,這一切取決於生活當下的那個人。他看待問題,看待生活的態度。

他覺得美好,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

書中,印象中深刻的,是楊絳先生說,傍晚或者到了任何一個陌生的地方,他們去“壓馬路”,卻可以稱之為探險。當聽到這一處時,感觸頗深。能將一條馬路,一個陌生場景的一花一草,認為是去探險。這樣的生活,好像早已離我們而去。還依稀記得能有這般童趣的,貌似是那一年上小學去的路上。

所以,生活的美好還在乎我們自身。想想現在的我們。汗顏!

2、物質豐富不重要,久香的還是精神

當今之下,我們每個人都很急躁。誠然!社會環境導致我們急躁是一部分。但是誰家沒有那麼點生活所迫得事情呢。重要還是在於自己。

書中楊絳先生一家,比的不是今天誰掙的錢多,而是誰看的書多。

再豐富物質,好像在此刻一下子黯然失色。

是的。精神的豐富,那才是真正的腰纏萬貫。

印象深刻的,不止書中這幾點。而剛好又碰到2020年這樣一個不平凡的一面。

都說,在現在這一場多事之秋,彷彿給整個社會按下了暫停鍵。正是這樣,我們才有時間審視自己。

活著!正好!

讓自己真正充實活著,也許若干年之後,才覺得不枉此行。


匿名故事


很開心能回答你的問題

《菊與刀》對我的啟發與其說是知識上的不如說是對學習有了興趣,對讀書有了興趣,也開拓了思考方式。大學的前一年半過得渾渾噩噩,每天除了上課就是玩,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多讀讀書,直到討論課上聽別人說起《菊與刀》,說日本人對侵華戰爭的看法和中國人對侵華戰爭的看法完全不一樣,抱著“憑什麼”的想法買回了這本書。看完以後突然覺得看書好像也不那麼枯燥嘛。第一是這本書寫得通俗易懂,讀起來不需要費太大力氣。第二,這本書所寫的內容是我們多瞭解的內容,不過換了一個視角,讓人發現“哦,原來問題還可以這麼看”。雖然幾十年前的書今天來看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從這本書開始我才意識到,問題要多面看,要轉換不同的視角去思考,覺得還是很受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