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歷史上著名的“常敗將軍”都有誰?

小小嬴政


有“小委員長”之稱的陳誠絕對符合“常敗將軍”。

陳誠畢業於保定軍校,後入黃埔軍校擔任教官並深得蔣介石的重用。東征和北伐,陳誠的表現還算不錯,但是從中原大戰開始,陳誠可謂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中原大戰時,陳誠的部隊與馮玉祥、閻錫山的部隊交火,損失慘重不說,連陣地丟了。中原大戰之後,陳誠又對中央蘇區發動了“圍剿”,陳誠的部隊又大敗而歸,其土木系起家的部隊第十八軍也損失慘重。抗戰時期, 陳誠也參與了不少大型的會戰,如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等,都以失敗告終。解放戰爭時,陳誠調任東北行轅主任。陳誠一到東北就撤掉了打了勝仗的陳明仁,還將新一軍和新六軍拆分,結果在東北吃了敗仗。


陳誠確實不太適合軍事指揮,他擅長的是治軍和政務,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軍就是陳誠帶出來的。陳誠受到重用在於忠於蔣介石,雖然屢次打敗仗,職務和地位反而越來越高。


歷史軍魂


平心而論,拋卻立場之後,常敗將軍比常勝將軍帶來的故事有趣的多。

不過有人常敗是名副其實,但是有個別人常敗,卻贏得最後的勝利。

名副其實的常敗將軍:

1.李景隆:典型將門犬子

李景隆是朱元璋麾下李文忠,父親可以說是百戰百勝的名將。按理說將門虎子,即便不如李文忠,也不至於太差,但李景隆確是一位常敗將軍。

朱棣造反,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鎮壓,結果幾乎全軍覆沒。

建文帝二年,李景隆統60萬大軍進河北,再次被擊敗,退回濟南。建文帝四年開門投降,結果被封為公爵,比朱棣陣營的功臣封賞還高。

真諷刺!

2.也先帖木兒:一夜葬送元朝29萬精銳

也先是脫脫的弟弟,原本反腐工作搞得不錯,但是被哥哥抓來去平亂就抓瞎了。

也先率領大軍原本連戰連捷,但是誰料到農民軍突襲殺了前鋒大將,嚇得也先連夜後退幾十裡。

幸好脫脫又增援十幾萬軍隊,於是也先率領元朝精銳30萬走到沙河搞起了靜坐戰爭。三十萬軍隊不進不走不撤,看著也先在自己大帳中求神問卜跳大神。

起義軍趁夜搞了一次偷營行動,元軍一下炸了營,但是也先以為是兵變,帶著幾個親兵跑了,沒有統籌的軍隊自相殘殺,最終回來了一萬殘軍,從此元朝進入蒙古軍閥各自為政時期。

3.范文虎:一人禍害兩個朝代

范文虎在南宋時,對陣蒙古軍隊屢戰屢敗。

襄樊之戰,范文虎率水軍主力馳援,蒙古人用炮一轟,范文虎扔下水軍自己跑了。

襄樊爭奪戰,范文虎率軍進襄陽,兩戰送給蒙古人幾萬俘虜加數百艘戰艦。

投降元朝後,忽必烈想要徵日本,此時張弘範等人都已經去世,范文虎成為朝廷最懂水戰的將領,於是率領元朝10萬大軍,不幸遇到颱風損失不少人員。

不過還有戰力的元軍紛紛表示要背水一戰,於是范文虎很高興的扔下幾萬元軍,自己回國了。群龍無首,元軍很快被打敗。

屢戰屢敗卻最後取得勝利:

1.曾國藩:屢敗屢戰

曾國藩借平定太平天國起家,但是最初,被太平天國幾次殺得大敗而回。

曾國藩屢敗屢戰的故事都知道,但是仔細看曾國藩的經歷,竟然有三次自殺未遂。

首戰靖港水戰敗的投湖自盡,幸虧部下救回。石達開攻湘君水營,湖口慘敗,曾國藩座船被俘虜,曾國藩投江再次被部下救回。

祁門被困,曾國藩坐鎮指揮身前放一把長劍,如果太平軍攻陷便自盡,幸虧援軍及時到,才倖免於難。

2.劉邦:屢戰屢敗於一戰

楚漢相爭,劉邦可以說是十戰九敗。齊楚交戰,劉邦率領諸侯聯軍56萬攻陷彭城,結果被項羽3萬精兵大迂迴,以少勝多,劉邦率領數十騎逃回滎陽。

滎陽一戰,劉邦再敗逃回關中;鴻溝協議後,劉邦趁項羽東撤進行追擊,結果再次被項羽打敗。最後給韓信,彭越封王,幾方大軍回合後十面埋伏合圍項羽,才取得最後的勝利。

楚漢相爭,劉邦遇項羽可以說是百戰百敗,但是最終贏下關鍵的亥下之戰,贏得皇位。縱觀中國歷史,一路戰敗著走向最終勝利的皇帝也僅此一位。


妖鬼雜談錄


桂系大佬李宗仁從抗日戰爭爆發起,就一直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從臺兒莊戰役的徐州會戰到武漢會戰、再到苦撐豫西,整整堅持中原抗戰近八年之久。然而就在勝利前夕的1945年2月,李宗仁突然被明升暗降為“漢中行營主任”,實際被剝奪了軍權。



轉正接班的是戰區副司令長官劉峙,李宗仁的漢中行營名義上是督導第一和第五戰區的軍隊與作戰,可胡宗南和劉峙兩個戰區司令都是嫡系,根本不聽他的招呼。尤其是這個新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從抗戰爆發起就一直是“常敗將軍”,意外的是,越敗越升。

1937年七七事變後,劉峙被任命為第2集團軍總司令,指揮中央軍和西北軍各一部反攻平津,儘管關麟徵、鄭洞國等黃埔將領竭力苦戰,然而由於劉峙指揮無方和率先逃跑,不僅反攻未成,日寇華北方面軍僅用一個月時間就佔領了華北大部。劉峙被譏為“長腿將軍”,遭到國民政府重多議員的“彈劾”。



結果打了敗仗的劉峙,卻被任命為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官還升了一級。在抓捕韓復榘的開封軍事會議期間,他指揮的防空火力差點把副參謀總長白崇禧的座機揍下來,雖然不是有意而為之,足已暴露他的無能,白崇禧對這個曾經的“福將”也是哭笑不得和大搖其頭。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劉峙又被調往陪都擔任“重慶衛戍總司令兼防空司令”,任內發生了抗戰三大慘案之一的“防空洞慘案”,舉國與論一片譁然。然而在何應欽等人的包庇下,劉峙最終沒有受到什麼實質性的懲罰,僅僅被撤職了事,不久又被派往李宗仁手下擔任戰區副司令長官。



日本人也不給劉峙面子,他剛剛扶正,鬼子就對五戰區發動猛烈進攻,一路攻陷了戰區長官部所在地老河口。劉峙再次率先跑路,打著後退決戰的旗號一口氣逃到武當山下,幸虧日軍已經是強駑之末,在王仲廉集團軍的反擊下,總算沒有讓日軍進一步深入。

也就是說,劉峙在八年抗戰期間,居然沒有打過一次勝仗,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勝利都沒有。即便如此,他仍然在日本投降後被任命為“鄭州綏靖公署主任”(第五戰區改制),並統轄第一和第五戰區所有在河南的部隊,越敗越升的奇蹟達到高潮。



解放戰爭的全面爆發,就是以劉峙率領30萬大軍圍攻我中原軍區6萬部隊為標誌的,具體時間是1946年6月。五倍的兵力優勢,飛機坦克大炮的助陣,劉峙最後是一無所獲,其中我偽裝主力的皮定均旅,在敵人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中縱橫捭闔,勝利到達蘇中解放區幾乎是全身而退,你都搞不明白劉峙是怎麼指揮的。

三個月後的定陶戰役,劉峙指揮的整3師和整47師被劉鄧大軍全殲,整3師師長趙錫田被俘。趙的夫人也是顧祝同的妻妹,跑到南京“國防部”連哭帶鬧,控訴劉峙見死不救,一時轟動京畿重地,這下子一直罩著劉峙的蔣某人也實在交代不過去了,一怒之下將其撤職,轉任“戰略顧問委員會上將委員”。



清閒一年多,1948年6月劉峙又被起復,就任“徐州剿總”總司令指揮80萬大軍,幾乎佔當時國軍機動兵力的一半,口號喊得山響:“要我做官,不能奉命,要我拼命,義不容辭”!然而上任僅僅第九天,丟失開封,上任三個月時,濟南失守,上任半年後,在淮海戰役中丟光六個精銳兵團,甚至他自己都感覺無地自容,躲到印尼當小學老師去了。

黃埔軍校教官,八大金剛之一,何應欽四大金剛和“哼哈二將”之一 ,第一個教導團的營長,軍閥混戰期間的“福將”,按說學歷和資歷都夠。然而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卻淪為長腿將軍和常敗將軍,並且還能夠越敗軍職越高,有時候真的搞不懂,他當年的校長到底是怎麼想的。


度度狼gg


這可不能少了陳辭修。

陳誠,字辭修,浙江青田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1924年1月,陳誠南下廣東,任粵軍炮兵連連長;9月,參加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炮轟惠州城,由此發跡,由於在北伐期間和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後積極向蔣介石靠攏,得到蔣介石的青睞,官運亨通。

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後,陳誠出任第十八軍軍長,開始搭建自己的“土木系”班底,他大力吸收黃埔學生,以羅卓英,方天,方靖,蕭乾等為骨幹,使土木系成為國民黨中央軍首屈一指的派系力量。

然而,從1932年冬天參加第四次“圍剿”開始,陳誠就開始了自己的屢敗屢戰生涯,1933年2月,陳誠所部第52和第59師在黃陂戰役中被林彪聶榮臻的紅1軍團殲滅,3月,嫡系第11師又在草臺崗戰役中被林彪擊潰,折兵兩萬多人,陳誠羞憤交加,在給蔣介石的信中寫道:“誠雖不敏,以獨生為羞”。

當然,寫下這句話並不妨礙陳誠活得好好的,1937年11月,陳誠參與指揮的淞滬會戰由於兵力部署失誤最終失敗,1938年1月,陳誠歷任湖北省主席,武漢衛戍司令,第六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總司令,軍政部部長兼後勤總司令等,期間他所指揮的鄂西會戰,南昌會戰等均喪師失地,但官卻越做越大,抗戰勝利後,陳誠於1946年6月出任國防部參謀總長兼海軍總司令。

重慶談判時的陳誠

1946年6月下旬,蔣介石在收到陳誠關於“三個月內解決剿共軍事問題”的報告後悍然發動全面內戰,同年10月17日,陳誠在北平向中外記者宣稱:“三個月至五個月內解決解放區問題。”但事實的發展卻並不盡如人意。

1947年2月,陳誠坐鎮徐州,指揮23個師,分成李仙洲的北集團和歐震的南集團,展開對陳毅,粟裕華野的“重點進攻”,企圖夾擊集結於臨沂地區的華東野戰軍主力。

鑑於國民黨軍南線兵力密集、齊頭並進、穩紮穩打,華野幾次調動敵人都無戰機可尋,而北線李仙洲集團孤軍深入、兵力分散的情況,陳粟首長遵照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示形於南,擊敵於北的策略,故意放棄了臨沂,秘密向北集結。

陳誠判斷華東野戰軍放棄臨沂,是由於“傷亡過大,不堪再戰”,陶醉於所謂“殲滅共軍15個旅”的戰果,嚴令李仙洲集團加速南進,實施南北夾擊。

濟南的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得知華野主力向北運動,有包圍李仙洲集團的企圖,採取了“機動作戰”的策略,結果引起了陳誠的不滿,大罵王耀武畏敵如虎貽誤戰機,並通過蔣介石直接指揮李仙洲繼續北進。2月23日,一頭鑽進包圍圈的李仙洲只堅持了3天就被華野全部殲滅,國軍折兵6萬多人,惱羞成怒的蔣介石把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嶽,副主任吳奇偉撤職,陳誠卻基本沒受什麼影響。

擔任“副總統”時的陳誠

1947年8月4日,陳誠奉蔣介石之命兼任東北行轅主任,全面主持東北軍政。他上任不久,就爆發了第三次四平之戰,第71軍軍長陳明仁剛剛因為防守四平有功獲得“青天白日勳章”,獎章在手裡還沒焐熱,便因使用了黃豆佈陣阻擊解放軍,而被陳誠扣了頂“貪汙軍糧”的帽子被免職;而在攻打南滿解放區過程中頗為出力的第52軍軍長梁愷、副軍長劉玉章也都被免了職。

陳誠打著“整肅軍紀”的旗號大肆排斥異己,有能力但不依附陳誠的國軍將領紛紛被罷黜,原東北保安代總司令鄭洞國改任空頭的行轅副主任,徹底靠邊站;不服管教的新1軍軍長孫立人則被調走;孫立人走後,陳誠系人馬第50師師長潘裕昆接任新1軍軍長,而第14師師長龍天武則升任新3軍軍長。

經過陳誠的一頓神操作,東北國軍士氣低落,軍心渙散,此時,林彪、羅榮桓的東北野戰軍突然發動了冬季攻勢:

國軍暫59師在興隆山遭到重創,新22師在沙後所遭到重創,第79師在彰武全軍覆沒,新5軍在公主屯全軍覆沒,第26師在新立屯遭到重創,暫62師在法庫遭到圍殲……

到1948年初解放軍冬季攻勢結束時,東北國軍損失16.4萬人,除了瀋陽,長春等少數大城市外的東北廣大地區基本全被解放軍佔領,當時瀋陽的老百姓編順口溜說:“陳誠真能幹,火車南站通北站”(南、北站均在瀋陽市內)。以諷刺國軍的勢力已經走不出瀋陽市區了。

由於陳誠的指揮實在太糟糕,給解放軍拼命送人頭,國民黨內部“殺陳誠以謝國人”之聲不絕於耳,蔣介石見陳誠智窮計竭,回天乏術,遂將陳誠罷免,成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以衛立煌任總司令。就這樣,陳誠黯然結束了其軍事指揮生涯,退居臺灣。


每日一段歷史


胡宗南無疑是近現代出了名的常敗將軍!唯一的一次"勝利"是解放戰爭時期進攻延安,但這次被他大吹特吹,虛報戰績的"偉大"勝利卻是黨中央毛主席主動撤離而送給他的"軍功"。儘管這樣,也夠讓老蔣"揚眉吐氣”,高興好一陣子了。

胡宗南是黃埔一期中的"高材生",加上同蔣介石有同鄉之誼,故而成為蔣介石最親信人之一。他不僅為復興社"十三太保"之一,而且擁兵四五十萬之眾,被人稱為控制陝,甘,寧,青各省的"西北王"。在蔣介石的大將眾臣當中,胡宗南是個自命不凡的人物。他曾寫過一副對聯:

鐵肩擔道義,

血手著文章。

從中不難看出他飛揚跋扈,好大喜功的本色。他死心塌地追隨蔣介石,嗜血成性,好殺如狂的胡宗南不僅長期在西北積極反共,而且在敗退臺灣後還擔任了一個光桿的"大陸游擊總司令"職務,跟著蔣介石瘋狂叫囂反共復國,報仇雪恥的口號~過把癮。

一,"西北王"胡宗南的由來

胡宗南原籍浙江鎮海。三歲的時候隨父,叔遷居於浙西孝豐縣城西十里的鶴鹿溪。黃埔一期畢業以後參加北伐戰役,曾在胡公冕部下當過營長。胡公冕調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副官長的時候,保胡宗南接任他的團長職務。胡公冕和胡宗南有長官部屬關係,並且有恩於胡宗南。後來,胡公冕,胡宗南,章雲三人結為金蘭之交。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胡宗南接替劉峙任國民黨第一師師長職務。其部隊駐甘肅,師部駐天水,曾參與堵擊北上抗日的紅軍,被紅軍打得落花流水。抗日戰爭初期,1937年8月胡宗南任第17軍團軍團長,在上海參戰,吃了敗仗退到河南信陽。日寇進犯時胡軍一觸即潰,信陽失守。自此以後,胡撤到陝西,名為扼守河防,拒阻河東,山西日寇,實際上是屯兵西北執行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方針。對陝北構成數道"碉堡城",封鎖陝甘寧邊區。

二,在幹部的任免方面,蔣介石賦於胡宗南有獨斷的人事權。凡胡以下各集團軍總司令的去留大多決定於胡,蔣介石對胡的意見無不言聽計從,所有軍,師長家由胡報請蔣批准。胡宗南所用幹部的標準是黃,陸,浙,一四個字即:黃埔軍校畢業,陸軍大學畢業,浙江人,第一師的老幹部(他由第一師起家)。因為這個標準,胡宗南的軍官很少有行伍出身的,大多都是科班出身的書呆子與關係戶(不打敗仗才見鬼了)。

總之,蔣介石在各方面蓄意培養胡宗南的勢力,給胡宗南以各種有利條件,使其在西北黃土高原上坐大,成為嫡系部隊中的反共王牌,因此在這一時期胡宗南聲勢顯赫,反動氣焰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蔣管區都稱他為"西北王“。

三,結交朋黨,培植勢力

軍統頭子戴笠,浙江江山人,黃埔軍校六期畢業。胡宗南在劉峙部任團長的時候,戴笠是胡宗南部的中尉副官。胡宗南認為他機警靈活有"異才",於是推薦給蔣介石。戴笠最初在黃埔同學會擔任畢業生調查登記工作,由此四方攏絡,漸露頭角,為蔣介石所賞識。後來參加藍衣社,一躍而成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因為這層關係,戴笠在蔣介石面前對胡宗南也是隻講胡的好話,不說胡的壞話,使胡的地位,越來越穩固,高升,戴自身也越來越得到蔣到信任。

中統頭子陳立夫是浙江吳興人,曾在湖州中學任教,是胡宗南的老師。兩者之間原本來就有師生關係,陳立夫有意扶植自己的小同鄉和門生飛黃騰達,擁有軍權。以鞏固cc系在整個國民黨中的地位。因此,胡宗南黃埔畢業後在國民黨軍中一帆風順,直線上升,掌握龐大的軍隊。這與中統陳立夫對他的上下各方面關照是分不開的。

四,常敗將軍

①,1944年3月,日寇出動五六萬人進攻河南。蔣鼎文,湯恩伯的部隊一觸即潰。湯部主力13軍等部隊被打得落花流水。鄭州,偃師,洛陽,澠池相繼失守。日寇沿隴海路西進,先頭部隊已達陝西,潼關告急,西安振動。胡宗南在抗日戰爭初期連吃敗仗,得了恐日病,本來不想打。但這時一看老巢已受到戰火的威脅,潼關為豫陝門戶,萬不可失。於是也顧不得與陳誠(陳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為副,不服氣)之間的爭權奪利,硬著頭皮應戰。這時的日軍早已是強弩之末,戰線又長,太平洋失利等等因素造成日軍停止前進了。

這一仗,胡出兵不多,損失也不大(幾乎沒怎麼打),因為時機湊巧了,僥倖佔了個便宜。不僅貶低了湯恩伯的威風,抬高了自己的身價,更重要的是蔣介石因此而改任陳誠為軍政部部長,將胡宗南晉升為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這樣一來胡宗南自然是春風得意精神百倍。蔣用胡宗南的作用並不是要他抗日,這蔣介石是心裡有盤算的,把他放在西北的目的就是為了看住延安。

②,抗戰結束以後,蔣介石打內戰的"工作"又上馬了。194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主動推出延安!胡宗南佔領延安,虛報戰績,獲得蔣介石嘉獎,頒發一枚"河圖勳章",並被晉升為陸軍上將。這期間發生了著名的青化砭戰役,彭德懷將軍殲滅胡宗南部3000人,活捉旅長李紀雲。在此以後,第一野戰軍與胡宗南發生了好幾次戰鬥,什麼清澗戰役,延安重新奪回等。1948年4月22日延安重光,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7月14日寶雞解放,胡宗南率部逃竄漢中。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蔣介石,顧祝同倉皇向西逃之成都,胡宗南主力向西昌逃竄。蔣介石堅持要胡宗南死守成都,爭議未決時,解放軍已經由貴陽,畢節,瀘州,宜賓,挺近樂山,浦江,截斷了胡宗南南竄的去路。胡宗南留在成都附近的30萬人幾乎全部殲滅。數千殘部逃往西昌,最後由成都乘飛機倉皇逃往海南三亞機場。最後由海南島轉飛臺灣,在臺灣因受陳誠的排擠而不得志。不久,死在臺灣。

縱觀胡宗南的軍旅生涯,官至陸軍上將,戰區司令長官,卻鮮有拿得出手的戰績!因反共賣力,深受老蔣青睞。作為軍人,他常敗將軍實至名歸。



BMLGGZSGCS秋水長天


漢武帝時期有兩位常敗將軍,一位叫李廣,另一位叫李廣利。李廣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位武將,在民間一直流傳著李廣射虎和李廣難封的故事。李廣屬於一個武藝高強,卻不擅長軍事指揮的人,每當作戰的時候,李廣總是親自帶著勇士衝殺,卻不擅長指揮大軍決戰,因此李廣只是一個勇士,卻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

李廣共參與了四次對匈奴的大規模作戰,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在四路伐匈奴之戰中,李廣率領的一萬騎兵全軍覆沒,李廣也被匈奴騎兵俘虜。因為匈奴單于欣賞李廣的勇猛,李廣才有機會從匈奴逃回漢朝。

之後李廣又跟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其他將領都打了勝仗,只有李廣的部隊無功而返。漢武帝還曾經單獨派遣李廣帶領騎兵進攻匈奴,李廣和張騫約定好了時間,便帶領軍隊與匈奴決戰。結果張騫沒有按照約定支援,李廣軍隊損失過半,勉強殺出了重圍。

漠北之戰時期,李廣苦苦請求漢武帝讓自己參戰,漢武帝臨行前安排衛青,在決戰的時候一定要把李廣調走,以免他影響大軍的勝敗。衛青發現單于的主力後,派遣李廣偷襲匈奴的側翼,李廣心中十分的不滿,沒有帶嚮導就離開了大軍。

結果李廣的軍隊在大漠中迷路,錯過了決戰的時機,匈奴單于被衛青擊敗後逃跑,李廣也羞愧的自殺。李廣去世十幾年後,漢朝又出現了一個將領叫李廣利。

李廣利曾經帶領大軍去進攻大宛,由於西域城邦都不給李廣利提供補給,李廣利的大軍慘敗而歸。漢武帝聽到消息怒不可言,派遣大軍支援李廣利,李廣利才搶來了汗血寶馬。之後李廣利先後三次進攻匈奴,每一次都損兵折將。

在李廣利第三次進攻匈奴的時候,漢武帝因為巫蠱之亂囚禁了李廣利的家人,李廣利想要通過軍功來彌補過錯,卻導致了十多萬漢朝軍隊陣亡和被俘,李廣利也被迫向匈奴投降。李廣利投降之後,漢武帝下《罪己詔》承認錯誤,停止了北伐匈奴的策略。

除了李廣和李廣利之外,歷史上還有很多常敗將軍,例如三國時期的夏侯惇(史書可能漏記了其部分戰績),三國時期的黃祖,都是經常打敗仗的將領。不過夏侯惇雖然經常打敗仗,卻能夠做到大將軍的職位,黃祖雖然經常打敗仗,卻能夠射殺了孫堅,只能說常敗將軍不一定都是命運坎坷,也有一些人能夠得到好運氣。


史海泛舟擺渡人


劉峙真的是常敗將軍嗎?掛著“常勝將軍”名號總是打敗仗的劉峙,其實有苦難言。

劉峙,是江西吉安縣人,吉安縣是我國十大將軍縣之一。同時劉峙的字經扶曾作為鄂豫皖蘇區的一個縣名,後來改為新縣,也是將軍縣。劉峙的一生,始終和將軍有著不解之緣。

劉峙年少時母親改嫁黃小山,他自己也一度改名黃誼。可就是黃小山這個後爹,給他帶到了日本漲了見識,又讓他考了長沙陸軍小學和保定軍官學校第二期。從此,劉峙就走上了從軍路。

劉峙後來擔任黃埔軍校戰術教官,東征陳炯明時又擔任第一團第二營營長,第一團團長,就是他的伯樂何應欽。陳炯明部隊把劉峙錯認為是自己人,讓劉峙撿了便宜,隨後劉峙又在何應欽團部遭襲擊時及時救駕。第二次東征時,蔣介石直接誇他: “華陽一役, 為成敗最關鍵, 劉團長能出奇制勝, 轉危為安, 誠革命前途大幸也。”

劉峙長期在蔣介石手下工作,越來越發現,捱罵是一件好事,如果委員長能打你,你就福氣更大了。一次閱兵,劉峙第一師軍容不好,被第二師師長王伯齡批評,蔣介石也當眾批評劉峙治軍不嚴。劉峙忍了,在蔣介石看來,劉峙是個忠厚老實的人,可以重用。

中山艦事件,劉峙忠實地執行蔣介石的 命令, 與歐陽格一道逮捕了中山艦艦長、共產黨員李之 龍。當晚, 包惠僧質問劉峙為什麼這樣做, 他大言不慚地 回答說: “我也不完全瞭解, 我是以校長的意思為意思, 校 長命令我幹什麼, 我就幹什麼。”蔣介石聽說,對他更加信任。

何應欽手下有哼哈二將,一個是劉峙,另一個是顧祝同。二次北伐中,顧祝同聽了何應欽命令裹足不前,劉峙則因為沒有接到命令勇往直前,一舉拿下了蚌埠,一舉成為蔣介石五虎上將之首。中原大戰中,劉峙擔任了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儼然是蔣軍頭號戰將。

對蘇區的圍剿中,劉峙也基本保持了常勝記錄。劉峙指揮張鈁、陳繼承、衛立煌、錢大鈞等十一個縱隊, 向鄂豫皖蘇區大舉進犯,第四方面軍不得不離開鄂豫皖,轉戰川陝。為了表彰劉峙,鄂豫皖設立了“經扶縣”,後來被解放後改為新縣。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中,國軍一路潰退,劉峙組織命令陳誠、周渾元等猛 烈進攻, 連克金溪、宜黃、進賢等各要點,扭轉了不利局勢。

全面抗戰的爆發,對於劉峙來說是個轉折點,大概還是那句話“國軍軍官官越做越大,軍事能力越來越差”。抗日戰爭初期,劉峙被任命為第一戰區第二 集團軍總司令, 率部由開封進駐保定, 防守平漢路沿線, 阻止日軍南犯。當一線陣地丟失後,劉峙率軍沿著平漢路一路逃跑,別人都說他不是防備日軍,是和日軍賽跑。保定淪陷之後, 劉峙率殘部再次往南狂逃數百公里, 這樣石家莊、邢臺、邯鄲、安陽等重地相繼失守。從此得了“長腿將軍”的綽號。

平漢路戰役,開創了國軍一觸即潰的先例。以劉峙的表現,蔣介石完全應該把他就地正法,激勵國軍死戰不退。可是蔣介石顧念劉峙之前的功勞和忠心,只是給他撤職了。自此之後,國軍將領,尤其是黃埔系,不戰而退、臨陣脫逃、以鄰為壑變得越來越多,但基本都沒有被處理。

僅僅一年多以後,劉峙又復出了,擔任了重慶衛戍司令。就在劉峙任職期間,發生了抗戰三大慘案之一的重慶防空洞慘案(另外兩個是長沙大火和花園口決堤),3000多人在防空洞中踩踏、窒息而死。劉峙成了眾矢之的,老蔣罵他時忽然發問 : “ 你是不是當我是糊塗蛋 ? ” 劉峙唯唯稱是已慣了 , 未加思索 , 當即答道 :“是 ! 是! ”劉峙忽然改口“委座當然不是,卑職才是。”

所以,劉峙最貼切的綽號,應該是”是將軍‘’,只會唯唯諾諾稱是。在老蔣看來,這就是忠心耿耿的表現。

很多人舉例子說劉峙常敗,就以中原突圍戰役和淮海戰役作為例子,其實這兩次戰役,解放軍最不喜歡的將領,就是劉峙這種的。

中原突圍,往常的說法是,劉峙以30萬重兵集團,用各種碉堡炮樓把僅有6萬中原軍區團團圍住,最後還是讓他們突圍走了。可是實施情況卻是,中原軍區突圍出去的解放軍指戰員,只有不到四分之一,劉峙的這場行動,算是基本成功的。中原軍區保存比較完整的恰恰是執行聲東擊西吸引敵人的皮定均旅,李先念和王樹聲的兩路主力,衝出去的人不比皮定均旅多。

淮海戰役,劉峙受到最大的批評是採用了“豬戰術”。罵劉峙的人,其實是潛伏在國民黨國防部的郭汝瑰將軍,所以,解放軍最不喜歡讓劉峙當國軍指揮,因為劉峙當總指揮,國軍很容易逃跑了。淮海戰役後期劉峙駐紮蚌埠,手下的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成了唯一保全的隊伍。

劉峙是常敗將軍嗎?劉峙只是比其他人更聽話,更會保全勢力罷了!

從戰績來看,劉峙是一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將軍,更是一個“遇強能跑,遇弱能戰”的將軍。總的來說,劉峙比那些只會堅守最終被全殲的將領,實在是強太多了!


歷史知事


看到這個問題,我不由得想起了民國時期蔣委員長的心腹愛將劉峙,劉經扶。縱觀其30多年的從軍生涯,上半程是一代名將,下半程不知道得了什麼病,成了著名的“常敗將軍”。

本著歷史唯物論的原則,方城闕就把其30多年的從軍生涯一一道來,讓大家來評判一下。

劉峙,字經扶,生於1892年6月30日,卒於1971年1月5日,江西吉安人。

1913年,劉峙考入保定軍校二期班學習,畢業

後受中山先生思想的影響,劉峙南下廣州到粵軍服役。從連長到營長這幾年時間裡,劉峙的軍旅生涯平淡無奇。直到1924年,經何應欽的介紹劉峙到黃埔軍校任戰術教官,人生進入了快車道。

新舊軍閥的剋星

在兩次東征陳炯明的戰鬥中,二營長劉峙跟隨教導團團長何應欽出征,戰績顯著。隨後又接替何應欽任教導團上校團長。隨著廣州革命勢力的不斷壯大,教導團也擴編為第二師,劉峙也水漲船高成為第二師長,駐防廣州。

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製造了“中山艦事件”。以“校長命令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為人生信條的劉峙,隨即扣押了第二師和海軍中的共產黨人。

北伐期間,劉峙在南昌擊潰了直係軍閥孫傳芳的部隊,乘勝進軍浙江。經何應欽的舉薦,劉峙成了蔣總司令身邊的紅人,一路高升。等北伐結束,劉峙已榮升第一集團軍總指揮。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劉峙任討逆軍第二路軍總指揮兼第一軍軍長,統率顧祝同師、蔣鼎文師、陳誠師,水陸二軍,沿江而上,首戰告捷,直取武昌,桂軍棄城而逃。同年12月,唐生智在河南通電反蔣,北方的馮玉祥、閻錫山態度愛昧,劉峙率第一軍頂風冒雪出武勝關攻克確山,孤軍阻擊唐生智部8天,隨後又暗中聯絡楊虎城斷其後路,將唐生智打敗。

1930年3月,中原大戰開始。劉峙率部與馮、閻聯軍大戰於許昌、新鄭地帶,激戰數回終於從馮玉祥的鐵桶陣中突圍而出。7月在津浦線打敗了晉軍傅作義部,重新佔領濟南,扭轉了整個戰局。

從二次東征,到中原大戰,劉峙三番五次打敗新舊軍閥。彷彿就是新舊軍閥的剋星,怎麼打怎麼有,人生像開了掛。這一時期的劉峙被軍中同僚稱為“福將”、“常勝將軍”。

“五虎上將”之首

1935年4月,劉峙晉升二級路軍上將,兼河南省主席,一時風頭無二。當時軍中有人把中央軍5個二級上將並稱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劉峙、顧祝同、蔣鼎文、陳誠、衛立煌),劉峙名列五虎上將首位。

1937年7月7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蘆溝橋事變,抗戰全面爆發。蔣介石任命自己的心愎愛將劉峙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率軍北上抗日。至此一代名將劉峙從高峰一路跌落,成為人們譏笑、唾罵的“長腿將軍”。

“長腿將軍”的由來

抗戰爆發後,劉峙率軍從河南開封進駐保定。在此設立第一戰區前進指揮部,在琉璃河南岸設置三道防線抵禦日軍進攻。以孫連仲軍守平漢路,以萬福麟軍守固安,保障右翼安全,以孫殿英軍守門頭溝,保護左翼。劉峙則率中央軍鎮守保定。日軍以一個師團的兵力佯攻孫連仲軍,雙方相持一月有餘。給坐鎮保定指揮的劉峙造成了日軍預在此中路突破的假象,突然日軍主力突襲萬福麟軍,只用一天時間變打跨了萬福麟軍,兵鋒直指保定。驚慌失措的劉峙,戰意全無,福氣不在,一口氣跑到石家莊。期間連一次像樣的阻擊都沒有,失地千里,蔣介石一怒之下解除了劉峙的軍權。從此人們把戰時跑的快、跑的遠的“長蹆將軍”稱號授予了劉峙。

瀆職查辦的劉上將

1939年春,劉峙通過何應欽的門路就任重慶衛戌總司令。此時的大後方重慶,“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劉峙也不例外,一門心思全在撈錢、養小蜜身上。利用自己兼任重慶防空司令的身份,一邊在重慶市區及周邊地區構建防空工事;一邊利用防空工程大把撈錢。

1941年6月5日,日軍從早上開始連續出動幾百架次的飛機轟炸重慶。位於較場口的公共防空洞內聚集了上萬人,加上天氣悶熱、洞內人多空氣稀薄。原本在日軍飛機轟炸飛走後,予備警報沒有響起這段時間,人們是可以走出洞外透一下氣。結果因為洞內人多,兩個洞口中的一個洞門還被反鎖,又沒有專人維持秩序。造成洞內人員互相擁擠、踩踏,洞口被堵死,活活悶死了三千多人。

重慶隧道慘案發生後,群情激憤,人們紛紛譴責身為防空司令的劉峙。氣頭上的蔣介石下令組成特別軍事法庭審理此案,劉峙一看形勢不妙四處打點,託人給主辦人送去大把金錢。最終劉峙只是被撒掉重慶防空軍司令一職,安然渡過難關。

再獲“豬將軍”的美稱

抗戰勝利後,劉峙就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統轄陝西、河南兩省軍務。1946年6月18日,劉峙糾集30萬大軍悍然進攻我中原解放軍,打響了國共內戰的第一個槍。只有6萬餘人的中原軍區部隊分兩路突圍,並留下皮定均旅佯裝主力拖住敵人。結果劉峙上當受騙,還被皮旅巧靈擺脫,讓蔣介石大為光火。同年9月,劉峙親自指揮會攻定陶的作戰,結果被我劉鄧大軍將趙錫田整編第3師分割包圍。只用了5天時間便殲滅第3師和支援部1.7萬餘人。一怒之下,蔣介石將劉峙撤職查辦。

1948年6月,國民黨江河日下,蔣介石也是無人可用,於是重新啟用劉峙為“徐州剿總”總司令。9月,陳、粟大軍解放濟南,淮海戰役拉開了序幕。

隨著遼瀋戰役進入尾聲,華北告急。蔣介石集團決定在江淮一帶與解放軍進行決戰。在主帥的人選上,讓蔣介石頗為躊躇。原本看好的白崇禧獅子大開口,要幹就要華中、徐蚌兩方面一肩挑,否則免談。蔣介石對桂系、白崇禧歷來是不放心,無奈之下便讓劉峙任徐蚌會戰總指揮。

此時的劉峙早已被解放軍的氣勢嚇破膽,連連推辭。蔣介石為了安撫劉峙,答應在給他找個好幫手,於是“救火隊長”杜聿明便成為了劉峙的副手。“瘋子”邱清泉聽到劉峙就任的消息後,不無譏諷的對手下說:“徐州是黨國的北大門,不找只虎來守著,也的找只狗來看門。現在倒好,讓頭豬來當司令。”

閒話傳到劉峙哪裡,劉峙也不生氣,反而自嘲的說道:“豬有什麼不好的,只要守住屁股,共軍就拿我沒辦法。”

此話一出,“豬將軍”的帽子變結結實實的扣在了劉峙的頭上。

由於遼瀋戰役吃緊,剛到徐州報了個到的杜聿明又被老蔣緊急調回東北幫忙。進退無據的劉峙,白白浪費了二十天的時間。等杜聿明回來,黃伯韜兵團、黃維兵團皆成了甕中之鱉。劉峙一看情況不妙,找了個由頭,將徐州方面的一切交給杜聿明打理,自己則跑到蚌埠去了。

“豬將軍”劉峙以自己的忍耐,為蔣委員長背了個大大的黑鍋。





方城闕


怕俄毛 怕日本 更怕徐老虎劉志丹

直奉大戰是郭鬼子在打,大家都知道了,影視劇裡面有介紹,脈絡也比較清晰。少了郭鬼子就六神無主也是事實,但是影視劇對於 中東路 事件的衝突鋪墊的不夠。大家需要注意的是27年底南方城市的一起外交事件,國內形勢的交錯醞釀,經過一年的發酵,29年夏他就折騰出來事情了。結果很慘,大家可以搜索,給俄毛揍的很慘,東北局勢的三方制衡被打破。

1930年9月18日中原大戰 人生巔峰

結果就是主力出關,經略幽燕,分兵討伐石友三,感覺人生被算計。

一年後,舊仇未報,新恨又添。

有資料說瀋陽的巨大財富損失,以及小六子的外交信函被起獲證明,這期間他存在一些列的政治外交誤判。

好吧你說成立就成立,他還有機會,就是守住關寧錦走廊。守在這裡就是守衛華北的門戶。守衛這裡,從歷史角度看,代價會比淞滬小一些的,但是你有華北的財富,你有機會喚起全民的熱情支持你和奉軍在這裡幹上一架,拼光不是目的,前提是你有機會取得一次戰術上勝利的機會來改變日本朝野的認識,就算是看在老帥的份上。


錦州事件黑你不虧,守土有責。只要握有錦州,軍事上滿洲割據不現實,政治上滿洲國疆域於歷史上不完整,當然了溥儀在天津地面上受委屈你是地方長官有責任。

固然有國府國聯的外交瞎指導,如果說日軍玩登陸的話,一樣玩完是事實。但是總體戰一開,蔣先生不介入不表態恐怕也很難,事實上你怕了慫了,好嘛蔣先生還懶得表態呢。

海外遊了一大圈,你又來到了鄂豫皖。認識了徐老虎,尾行至陝甘邊。

送糧送槍送編號,真應了你爹說滴,除了老婆我啥都能給你們。

我無意對任何人鞭撻,僅僅是想說:歷史總是不禁感嘆,逾九十年前的那場民族災難,做決定的人稍微處理的好那麼一點,我們的民眾會少受很多苦。


軒轅豆


1、劉備---諸侯混戰中屢屢遭受失敗,先後投靠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2、曾國藩---清末湘軍創始人,同太平軍作戰屢戰屢敗,甚至兩次投水自殺!

1.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30歲時候,劉備依附公孫瓚,被袁紹打敗,投靠徐州牧陶謙;35歲,被呂布打敗,全家老小被俘,無奈投靠呂布;37歲,再次被呂布打敗,投奔曹操;39歲,又跟曹操反目,結果被打敗,關羽被擒,投靠袁紹;40歲,官渡之戰袁紹被打敗,劉備失去依靠轉而去投奔劉表;47歲,曹操打下荊州,劉備又大敗,差點連兒子都丟了...後來劉備請諸葛亮出師後,在軍師的謀劃下依靠五虎上將才逐漸開始起家建立了一番功業。

2.曾國藩---曾國藩被清朝朝廷委任鎮壓太平軍的時候,雙方在交戰前期,卻十戰未勝。

初戰靖港之敗,憤而自殺--1854年2月,曾國藩命褚汝航為水軍統領,率船艦240艘,水陸大軍一萬七千人,揮師東下。3月,嶽州戰事不利。4月,在靖港水戰中又被太平軍石祥貞部擊敗,曾國藩憤而投水自盡,幸被幕僚章壽麟所救。因戰事不利,曾國藩得旨革職。

湖口之戰,佔盡優勢被石達開反殺--1855年2月,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於湖口,燒燬湘軍戰船百餘艘。曾國藩跳船逃跑,座船被俘,“文卷冊牘俱失”。曾國藩自感憤怒又丟人,打算策馬赴敵以死,又被部下勸止。

鑑於率軍與太平軍作戰中屢屢失敗,曾國藩認識到“臨陣指揮,非我所長”,他所長在於戰略規劃、練兵、統籌。因此,此後,曾國藩幾乎沒有再親臨前線指揮作戰了。

圖一圖二 劉備、夷陵之戰

圖三圖四 曾國藩投水自殺、湘軍被太平軍包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