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爆破筒:單兵攻堅利器,《拯救大兵瑞恩》曾翻拍該情節

爆破筒:單兵攻堅利器,《拯救大兵瑞恩》曾翻拍該情節

(M1A1班加羅爾魚雷也被稱為爆破筒)

(本文由桌面戰爭兵棋原創撰寫,圖片來源於網絡。“桌面戰爭兵棋”專注于軍事領域的耕耘,堅持原創,堅守初心。歡迎您的指點。)

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出現過一種奇特的武器裝備,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爆破筒。在1912年,英國皇家工程兵R.L.麥克林托克上尉發明了爆破筒,因為當時麥克林托克上尉駐紮在印度的班加羅爾,隸屬於孟加拉工兵和礦工部,當時通過爆破礦石,意外的研究出了這種單兵可攜帶的輕型爆破器材,最開始的這種爆破器材十分像魚雷,所以取名為“班加羅爾魚雷”(Bangalore torpedo)。後來班加羅爾魚雷慢慢傳入了中國,才被稱為爆破筒了。

爆破筒:單兵攻堅利器,《拯救大兵瑞恩》曾翻拍該情節

(美軍在班加羅爾魚雷基礎上改進的M1A1班加羅爾魚雷)

起源

實際上爆破筒這種武器,早在明末就已經浮現雛形,明代末期張獻忠攻打成都堅城時就是使用了類似於爆破筒一類的武器,張獻忠將一顆十分巨大的樹木掏空,然後朝裡面填入了大量的火藥作為爆破城牆的工具,這就是當時最簡單的爆破筒了,當然這種十分笨重的、爆破效果又不高的傢伙很難與現代戰爭使用的爆破筒相提並論了。

爆破筒:單兵攻堅利器,《拯救大兵瑞恩》曾翻拍該情節

(塹壕中密密麻麻的鐵絲網,沒有爆破筒很難攻克下來)

原理

“班加羅爾魚雷”就是最初的真正意義上的爆破筒,爆破筒主要由一根細小的金屬管構成,裡面裝滿了炸藥,在管部頭處安裝有圓錐形保護帽,可以避免爆破筒在粗糙的地面發生碰損,同時也可以更容易伸進鐵絲網中。爆破筒的設計初衷就是用於敵軍的帶刺鐵絲網下,將其引爆之後,爆炸會在鐵絲網中開闢出一條道路來。

爆破筒:單兵攻堅利器,《拯救大兵瑞恩》曾翻拍該情節

(利用爆破筒破壞鐵絲網的演習)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爆破筒則是用直徑在3.8釐米或者5釐米的輕便鋼管構成,鋼管可以分為數節,每一節大約有2.4米長,可以裝有4.5千克~5千克炸藥,將一節一節的鋼管連接起來深入障礙物內部,在鋼管底端則有由延時引信觸發的引爆器,在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灌木叢的條件下都可以使用,但是整個爆破筒的長度超過了7.3米就變得難以操作。所以較為厚實的障礙物就必須實行分段爆破,爆破筒能夠在鐵絲網或者雷區中炸出一條3至7米寬的通道。

爆破筒:單兵攻堅利器,《拯救大兵瑞恩》曾翻拍該情節

(使用爆破筒進行人工排雷)

應用

爆破筒雖然步兵突擊隊、美軍遊騎兵部隊和英國的“哥曼德”突擊隊都接受過爆破訓練,但爆破通常還是被人們視作專業工程設備,幾乎第二次世界大戰每一個戰區中都有爆破筒的身影。

爆破筒:單兵攻堅利器,《拯救大兵瑞恩》曾翻拍該情節

(美軍使用的M1A1爆破筒)

其中最著名的還是美國第五軍的士兵被德軍火力困住,當時德軍在海灘邊一處45米高、能夠俯視整個海灘的懸崖上架設重火力碉堡,盟軍的士兵只能通過狹窄的溪谷才能登上沙灘,而沙灘上到處都是德軍設下的鐵絲網和地雷,最終美軍的突擊隊員利用爆破筒在這些障礙物當中炸出一條路來,並登上懸崖擊敗德軍。而這一著名的場景被翻拍為了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他們的行動將被世人所銘記。

結語

爆破筒的出現給了突擊隊員們強有力的突擊手段,即便是沒有軍工部所製作的爆破筒,士兵們也可以立即動手製作,將敵人支撐鐵絲網的角鋼樁子拆卸下來,在裡面填裝塑形炸藥,一根簡易的爆破筒就製作完成,用雷管和導火索都能將其引爆,雖然沒有軍工廠生產的爆破筒有效,但是聊勝於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