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果乾隆的皇子們在乾隆駕崩前都薨了,會怎麼樣?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


傳位給皇孫。

歷史上和平的皇位傳承並不是只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還有禪讓和祖死孫繼。當然,父死子繼是主流。今天的問題是在父死子繼之外,乾隆皇帝會選擇什麼?毫無疑問,當然是把帝位給孫子啊!大明的第一第二任皇帝的交接不就是祖父傳給孫子麼,也不是沒有前例。


粵西讀史


你好,我是無憂歷史,很高興和你探討這個問題。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長壽皇帝,在位時間長達60年,也是中國最長壽的帝王。乾隆皇帝一生兒女眾多,其中17個兒子,在其去世時還有4子1女。如果這些皇子都亡故於乾隆皇帝前,我想皇位的繼承會有以下幾個可能,我們一一來分析。

在分析前,首先普及一下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共有四類:可汗推薦制度、嫡長子繼承製度、秘密立儲制度、懿旨確定制度。二乾隆時期主要採取秘密立儲制度,可以最大程度保證皇權穩定,不會出現宗室爭奪皇位的情況。

皇位繼承有三種情況。

  • 第一種情況:兄弟繼位。這種情況不可能出現,乾隆除了早夭的幾個外,成人的還有三位兄弟,兄長弘時在雍正時期被削爵,兩個弟弟弘晝、弘瞻均亡於乾隆皇帝前,所以均不可能繼位。
  • 第二種情況:傳位於兄弟後代。這種情況也不會出現。弘晝8個兒子,最小的乾隆十年出生,即使沒有死也50多歲了,不具備克承大統條件,再說這個兒子24歲就過世了。弘瞻在乾隆三年已經過繼給康熙第17個兒子允禮去繼承果親王爵位了,他的兒子也不可能來繼承皇位,除非乾隆一脈絕種。
  • 第三種情況:傳位於孫子。這是最有可能的情況。乾隆一生有41個孫子,並有多位成年的孫子,挑選一位合適的皇孫為儲君還是可以做到的,清朝皇權穩固,這種爺孫輩的君權交接也不會出現問題。

綜上所述,即使乾隆所有皇子均亡故於乾隆前,乾隆帝也能夠秘密立皇孫為皇位接班人。


無憂歷史


在封建社會,一直遵循著嫡長子繼承製,如果皇帝駕崩之前,不管是嫡子還是庶子都早死了,那皇位怎麼辦?比如乾隆皇帝,活了那麼久,肯定也熬死了不少兒子。

肥水不流外人田,這是肯定的,每個皇帝都號稱後宮佳麗三千,即使皇帝死之前,都沒有子嗣了,這個問題也不難解決。因為清朝前面有明朝,明朝會給他很好的版本。

乾隆皇帝一共有17個兒子,其中有幾個沒來得及起名就掛了,怎麼著也還有十二三個兒子,這些兒子們肯定還會生兒子,這十幾個兒子加起來肯定能比乾隆生的多,這些可都是親孫子呀。兒子沒了,那就在孫子裡面選繼承人,當然嫡長孫排位第一,以此類推,這個難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碰到過,結果沒怎麼處理好。

如果子嗣連孫子也沒有,那隻能尋找乾隆的兄弟了,按照歷史記載,他還有一個弟弟弘晝,當然可能弘晝早已經死了,兄終弟及也不太可能了,但有兒子,也就是乾隆的親侄子,就是弘晝的世子及有可能會直接晉升為太子,當然也有可能立賢,就是從他親侄子裡面選。如果連他親侄子也沒有了,那範圍就直接擴大到康熙的孫子一輩了,其原則一般是選“近”,然後是“賢”。兄終弟及的例子明朝有的是,比如朱厚照和朱厚熜,朱由校和朱由檢。

最後一種可能性,就是被權臣控制,選擇一個幼小的皇室嬰兒來做皇帝,權臣直接左右天下朝政,這種情況一般都出現在朝代末期,比如西漢末年和東漢末年最為突出。

清朝乾隆要是遇到這種情況,多會採取第一種選擇法,兄終弟及(當然是選親侄子),其次是選康熙的孫子輩,也就是他自己的堂兄弟,這肯定不在少數,因為康熙太多兒子了,一定不缺乏孫子,也一定能選到。最後一種可能性也不大,因為乾隆在世時,還處在康乾盛世中,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政治相對清明,也就意味著朝廷君子多,好官多,小人少。

總之,皇帝沒有子嗣,選擇一定以血緣遠近來選,其次才是賢能。





梁一


個人感覺會從他孫輩選擇一個人來繼承皇位。

自古以來,皇位的傳承有兩種方式,一種同姓繼承,另一種異姓相代。

先說說異姓相代,這種方式有兩種,一是禪讓,這種方式從大禹以後就沒有出現過了。二是造反,推翻現有的政權,建立自己的政權,自己當皇帝。但在乾隆皇帝那個時代,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幾乎不太可能,畢竟還在“康乾盛世”,人民生活還過的去。再者,那時候清軍還保存著戰力,能應對小規模的起義。

再說說同姓繼承,清朝一般採取密立儲的方式。但是皇子都死了,這個時候,為了權力穩固,乾隆肯定會從新立儲。而且他也不會讓他兄弟的子孫繼承皇位。再說大臣也會希望能離個小皇子,那樣就能當顧命大臣,位高權重。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乾隆皇帝會第一時間確立太子,認真培養,保證政權的順利交接。


V度


從其他親王或宗族中過繼一位。這事後來也是發生過的,同治病亡無子,光緒皇帝繼位(醇親王奕譞之子)。光緒帝暴崩後無子,傅義繼位(醇親王載灃之子)。當然古代也有兄終弟及的先例。不管怎麼操作,肯定不會讓社稷無主。



大風雲揚17939663479


採用兄終弟及繼位方式。如果皇帝殯天,沒有子嗣的會採用兄弟繼位。例如吊死在煤山的崇禎皇帝朱由檢。朱由檢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明熹宗朱由校臨死之前因為沒有子嗣,所以選擇了當時還是信王的弟弟朱由檢繼承皇帝。當時年僅17歲的朱由檢在登基之後,大力清除閹黨勢力,使得政治風氣煥然一新,給日益衰落的大明王朝打入一針強心劑。崇禎自身存在用人存疑、急功近利等性格缺陷,例如誅殺袁崇煥,不肯從內庫補貼國家。導致大明風雨飄搖,最後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時自縊而亡。朱由檢是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大明王朝實際上是滅亡在了朱由檢的爺爺明神宗的身上。其實,雖然說明思宗朱由檢繼承的是父祖留下的爛攤子,可是如果他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或許就不會當了17年皇帝就亡國了。明朝的滅亡,實際上與明思宗朱由檢有一定的關係。


時光靜好我們不散


乾隆要從某親王的兒子手裡過繼過來一個繼承人,具體方式可參考溥儀皇帝…


星星學長


如果乾隆駕崩前皇子都死了,那麼要看看皇子們有沒有留下孩子,如果有孩子,乾隆提前選好皇孫太子,不過駕崩之前先把和珅拿下,因為和珅位高權重,三國時期,曹丕就對司馬懿說過,我死之後誰能治你。

如果皇子都沒有孩子,那麼也可能傳位給固倫和孝十公主,因為乾隆對十公主無條件的寵愛,讓皇子都羨慕嫉妒恨,乾隆曾經感慨:如果十公主是男兒身,會立其為太子;當時的嬪妃,一看乾隆不高興就找來十公主,見了這寶貝乾隆就眉開顏笑,忘了煩惱,有過武則天做皇帝的先例,如果皇子們都死了,乾隆臨死之際也可能立固倫和孝十公主為皇帝。

還有就是立同宗,同血脈,或者兄弟,或者兄弟的兒子為太子,畢竟同出一宗,如果這樣,也得拿下和珅,乾隆死後,和珅對朝廷的威脅太大,傳位給嘉慶乾隆沒殺和珅,因為嘉慶是乾隆子嗣,名正言順,嘉慶也能降服和珅。

如果不是嘉慶繼位,就必須把和珅除掉,如果是固倫和孝十公主就不用除掉了,因為駙馬是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以後固倫和孝十公主的兒子做皇帝,和珅也是皇親國戚,而且皇帝是自己孫子,固然好好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