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你的每一次堅持,都是一次看不見的進化


你的每一次堅持,都是一次看不見的進化

又一次聽到小徐的抱怨:怎麼辦,我覺得現在做的這份工作實在很無趣,更重要的是,也看不到什麼進步的空間。

小徐口中的“這份工作”,是一家廣告公司的活動策劃,而我這裡說“又一次”也是有原因的,因為這已經是他畢業後的第五份工作了,關鍵的問題在於,從他畢業後找到第一份工作,到如今才剛剛滿一年……

是的,我清楚地記得,小徐上一份工作,只做了三個星期,這一份還好,“長達”三個多月,而實際上最長的一份,也不過半年多。

每一次換工作,小徐都有著自己看似充足的理由,讓我們先聽聽他的抱怨:比如工作環境實在太差;同事競爭意識太強,總是想著勾心鬥角;領導更喜歡照顧那些關係戶,努力拼命加班的新人,在領導眼中從來比不上那些自帶“親友屬性”的員工。在這樣的環境裡,挫折感不斷上升,加上領導說話又不好聽,經常性地打擊小徐的自尊心。

比如,工作壓力太大,對工作本身的熱情不足以對付每天巨大的工作量。長期通宵達旦地加班的模式對於一個在大學四年自由快活慣了的應屆生新人而言,不啻於直接掉入地獄。雖然“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大家都懂,但那更像是高層打雞血般的洗腦,如果一直這麼幹下去,肯定是未老先衰的節奏。

再比如,工作實在無趣,也看不到自我提升和未來發展的空間,每天都在日復一日地做著相似度99.9%的事情,老員工在混,新員工在學著混,在這樣的環境裡待著,遲早有一天意志要被消磨殆盡,變得安於現狀……

每一條聽起來是不是都情有可原?是不是都有的確值得換工作的理由?

憑良心說,我的確也贊同職場勇於放棄,勇於尋找新機會,換一份工作試試的打拼之心,但是這有一個大前提,就是之前的工作真的是職業生涯的一塊絆腳石,或者一直從事它所帶來的弊端,肉眼明顯可見。

你的每一次堅持,都是一次看不見的進化

若非如此,我們就不該輕易放棄工作。

特別是對於那些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而言,他們甚至對於社會,對於職場是怎麼一回事兒還沒有搞清楚,就先給自己找出一堆理由,覺得自己不適合某份工作。這樣的人,要麼是心比天高,認為自己是個不得了的人物,哪裡都配不上他,容不下他這尊大佛;要麼就是喜歡遷就自己,缺乏人生最珍貴的品質之一——堅持。

堅持,看似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在具體聊它之前,我想先說某個人的故事。

有這麼一個二線城市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後手握一張師範學校畢業證,卻完全找不到工作。他的父親在他兩歲大的時候,藉口出門買包煙,就再也沒回來……因此完全是他的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的。

這個畢業生當時已經窮困潦倒,住在一間狹窄的出租屋裡,他想到自己大學時期在學校雜誌投過稿,當時刊發後評價還不錯,再加上他的大腦裡充滿了各種奇思妙想,因此,他堅定了自己的寫作之路,並嘗試著通過寫稿來賺錢。

然而,最開始他的一些短文稿件投出去都石沉大海,不多的回應都是——你的稿件腦洞太清奇了,我怕我們讀者根本接受不來。然而他依然堅持投稿,最終一些雜誌試用了他的稿件。拿到第一筆微薄的稿費時,這個初出茅廬的寫手差點兒哭出聲來。

但是靠著這些稿費,根本連飯都吃不飽。於是他開始構思寫長篇小說。

在他寫小說的過程中,他的朋友、親人甚至是他的大學老師都一再苦口婆心地勸說:你不是吃這碗飯的人,你寫的那些玩意兒根本不會有人看的,這種風格根本就不是市場主流。如果你真的想賺錢的話,為什麼不能找份正經工作呢?

他的母親雖然並沒有反對,但也暗示過,或許可以再去試著找份高中老師的工作,畢竟相比於做寫手,還是一份體面工作要穩定得多。

這些打擊令他覺得有些心灰意冷,許多個瞬間,他也想過放棄,想過或許自己就不是這塊料,但每每這個時刻,他的內心深處就會冒出來一個聲音:再堅持一下,說不定下一次就成功了呢?

於是,他又找到了快消失不見的勇氣,把自己鎖在房間裡,繼續獨自創作著,筆耕不輟……

數個月後,當他拿著人生創作的第一本小說成稿,去找出版社投稿時,對方毫不留情地拒絕了,給出的理由是內容不夠大眾化,過於晦澀難懂,而且有一些描寫他們“不確定”讀者會給出怎樣的反應。

當時出版社方面還提出一個選擇:如果願意把內容修改成讀者喜聞樂見的那些類型,或許可以再考慮一下。沒想到,這個提議被他立刻拒絕了,他絕對不願意為了迎合市場,就改變自己多年以來的創作風格和思路。

不甘心的他,又去找第二家出版社,又被拒了。繼續找第三家,再一次被拒……到最後,這本小說一共被拒了三十次……甚至連拒絕的理由都差不多。

巨大的挫敗感,讓這個性格本就有一些陰鬱的年輕人痛苦萬分,他坐在空無一人的大街邊思考:是否像他這樣處於邊緣的人,就不可能寫出被主流社會所接受的作品呢?一時間,他想起那些歷史上窮困潦倒一生的作家的名字,或許還有更多的寫手,連名字都沒留下來……

是否應該改變自己,去從事那些主流社會所謂“穩定”的工作,而不是堅持自己的理想呢?或者說,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轉而去迎合讀者寫一些媚俗、沒有閱讀門檻的內容呢?

最終,他還是決定堅持自我,趁著年輕,還是應該堅持自己的理想,不向別人,更不向自己妥協。

當他回到家裡時,他發現自己那年輕的妻子剛剛從垃圾桶裡把他出門前憤而拋棄的草稿撿起來,並且看得有滋有味。在妻子的支持和幫助下,這個寫手再一次修改潤色了這部書稿,第三十一次投了出去……

這一次,終於有一家出版社同意出版試試,他們覺得這個講述一個有魔力的年輕女孩在飽受屈辱之後怒而復仇的故事還不錯。

事實證明,他們的選擇是對的。這本帶著濃郁個人風格的恐怖故事,最終賣出了230萬冊。這部作品叫作《魔女嘉麗》。

你的每一次堅持,都是一次看不見的進化

而這個當年默默無聞的另類寫手,叫作斯蒂芬·金。是的,我們都知道,後來他終於成了劃時代的恐怖大師。

他的小說《閃靈》《綠裡奇蹟》《小丑回魂》《肖申克的救贖》,都被改編成了電影併成為經典。可以說正是他那獨樹一幟、強調氣氛渲染而不追求簡單粗暴的風格,讓恐怖小說也成了主流媒體所認可的出版物。

如果他當初沒有堅持下去,而是草率地做出一個又一個改變狀態的決定的話,或許,我們就不會看到這樣一個宗師級的恐怖小說作家,我也會失去一個創作上的導師。

然後我忽然又想到了另外一個人。

他不顧家裡的反對,非要去國外念電影學院,畢業之後由於文化、語言的障礙,根本找不到電影圈子的工作,只能在家一邊做個“家庭婦男”,一邊海量閱讀和看片,研究好萊塢電影的劇本結構和製作模式,構想劇本。

他曾經拿著劇本,兩個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迎來的都是各種冷眼和拒絕。還有一次投資人要求他不斷修改劇本,但改完數十次以後,劇本卻石沉大海……

這一熬就是六年,在這期間無數人勸他轉行,去做那些容易找到工作的行當,比如學個計算機編程什麼的,但最終他還是咬咬牙,選擇了堅持。

是的,大家想必都猜到了,這個人就是李安。

除了他們,還有更多耳熟能詳的名字:J. K. 羅琳、坂口博信、林書豪、哈蘭·山德士上校、奧普拉……

雖然上面這些名字,如今都成了各自行業的佼佼者,但是他們的故事卻幾乎發生在每個年輕人身上。很多年輕人走進社會之後,發現自己根本無法適應,各種挫折和重重困難也撲面而來,這個時候,最容易動搖的,就是自己原本就談不上堅定的本心。

但是,可能我們都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們的堅持,並不是沒有意義的。

生長在野地裡的竹子,在生命的前四年裡,總共只能長高小小的3釐米,它們看起來如此弱小,如此不堪用,彷彿是自然界毫不起眼的某種生命。

然而,從第五年開始,竹子就開始以每天30釐米的速度急速成長,短短六個星期之內,就能長到15米——一個足以傲視其他植物的高度。在常人眼裡,這六個星期一定意味著重大的變化,畢竟竹子的高度正是在這段時間內,才突飛猛進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真正關鍵性的成長,恰恰是那看似不動聲色的四年。

這四年裡,竹子雖然只在地表上長高了3釐米,但是它的根,卻深深地扎進了泥土裡,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根系,只是人們看不到罷了。

而這,恰恰就是堅持的意義所在。當你在堅持,你在克服那些惱人的困難,你在不斷說服自己不要放棄的同時,你的成長,可能你自己都感覺不到。幾年之後,你會驚訝於自己竟然得到了如此巨大的進步。

看似枯燥無味,日復一日的工作,培養的是你不斷增進的業務熟練度;刻薄的領導、煩人的同事,可以磨鍊你的職場心態,以及待人接物的高情商;高強度的工作,帶來的是你對抗壓力的經驗和能力的提升……

這些,或許在你的抱怨和煩惱中,都不會有一絲一毫的顯現,只有當你堅持下去,它們才會如同金子般漸漸發光。而反過來,一旦你放棄了、妥協了,它們可能就不會顯現在你今後的人生裡。

有句話說得很對:堅持,不一定會讓你矗立於山巔之上;可如果不願意堅持,你連靠近山峰的機會都沒有。

你的每一次堅持,都是一次看不見的進化

以上內容來源於《你有多兇猛,世界就有多軟弱》:你的每一次堅持,都是一次看不見的進化


你的每一次堅持,都是一次看不見的進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