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鹽鐵專賣,這一舉措造成了什麼後果?(上集)

漢武帝劉徹在位54年,是中國古代卓有建樹的帝王。他在位期間,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這個號稱“漢武盛世”的時代,卻有兩百萬流民,而且有不少的史學家對他的評價不是很高。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鹽鐵專賣,這一舉措造成了什麼後果?(上集)

影視劇中的漢武帝

漢武帝以前,經過文景之治幾十年的治理,整個社會安定富裕。關於經濟狀況的復甦,我們可以交通工具的細節上來看到一些成就。在漢代初期劉邦的時候,史書上說:“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說,連皇帝都找不齊四匹毛色一樣的馬來給他拉車,至於將相就只能坐牛車了。

文景之治以後,漢武帝初期,不僅國庫豐裕,老百姓也比較富足。關於座駕,不僅天子將相們極其講究,連老百姓也開始講究起來了。史書上記載,“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成乘字牝者,擯而不得聚會”(《史記. 平準書》)。意思是說,走在平民的大街小巷上,到處能夠看到馬。而且當時還有條不成文的規定,聚會的時候不允許並可們乘坐母馬來參加,只能乘坐公馬。

漢武帝登基後不久,當時的黃河在“壺子口”(今河南濮陽)發生了洪災,並持續整整23年。這一狀況影響了十六個郡上百萬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但漢武帝沒有去整治過。另外,在漢武帝晚年,關東地區也出現了大約兩百萬的流民。

經過一段時間的統治以後,到了漢武帝中後期,由於四面征伐,到處都是戰場,朝廷財政越來越拮据。漢武帝趕走匈奴以後,在匈奴的領地上修了一個叫“朔方城”的建築,光這一個工程就花費了幾十乃至上百億。這還不包括獎賞那些在打擊匈奴的過程中建立功勳的將士,而這種獎賞每次就要二十多萬兩黃金。漢武帝徵兵打仗,一發動就是幾萬人,甚至是幾十萬人,這個開支是無法估算的。所以漢朝的國庫一下子就空了,老百姓的賦稅負擔直線上升,但還是應付不了這個局面。

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鹽鐵專賣,這一舉措造成了什麼後果?(上集)

影視劇中的漢武帝

《老子》書中有一句名言,叫做“大兵之後,必有凶年。”意思是說,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以後,必然伴隨著饑荒。因為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要麼去參軍,要麼做後勤負責運輸糧草,沒有多少人來種田了。

而且有時候,禍不單行。當年漢武帝為了搶汗血寶馬,征伐大宛國。同時,關東地區也爆發了大規模的蝗災,西部地區也有蟲災,農業收成更加是雪上加霜,於是社會上就產生了大量的饑民和流民。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山東地區又爆發了大規模的水災。為了解決災民的吃飯問題,漢武帝需要遷徙的人口達到七十萬。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朝廷又是耗資上億,國庫一下子就空了。而這些只不過是一部分情況,並不是漢武帝時期所有的情況。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漢武帝登基的早年,其實抓到的底牌是不錯的,國庫充裕,老百姓富足。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統治以後,國庫變得空虛,民不聊生。因為漢武帝長年的對外戰爭,使得本來充裕的國庫漸漸變空了。可是漢武帝要維持自己的統治,經濟上的問題就必須解決。因此,漢武帝頒佈了改善財政狀況的六項政策。

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鹽鐵專賣,這一舉措造成了什麼後果?(上集)

漢武帝畫像

第一項,鹽鐵專賣。鹽和鐵都是老百姓生產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在漢武帝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是允許私人經營的。從事冶鐵和食鹽生產銷售的人,往往都賺了大錢。漢武帝決定把兩樣收歸國有,由朝廷來壟斷經營。之後,漢武帝下了一道禁令,說老百姓們“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釱左趾,沒入其器物”(《史記·平準書》)。意思是說,敢於擅自鑄造鐵器生產銷售食鹽的,不僅要把生產工具沒收,而且要穿用鐵做成的鞋子。同時,漢武帝讓經營鹽鐵的企業主變成朝廷的吏員,幫助官府一起來經營。這項措施馬上給當時的國庫增加了一大筆收入。

第二項,算緡。簡單的講,就是徵收資產稅。一緡就是1000錢,一算是120錢。漢武帝下達算緡令,讓手工業者和工商業,主動申報現在擁有的貨物價值。工商業者是一緡一算,也就是每一千錢收120錢的稅,換算成稅率就是12%。手工業者是二緡一算,兩千錢收120錢的稅,折算一下就是6%的稅率。頒佈這樣一條嚴格的稅收命令,老百姓當然不願意。所以在算緡令裡面,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如果不如實填報或者隱瞞的話,不僅要把個人財產沒收,而且還要把人發配到邊疆去戍守一年。

雖然懲罰非常嚴酷,但是老百姓還是不願意交稅。伴隨著算緡令的,還有一項叫做告緡令。如果發現有人隱瞞,你可以去舉報。一經查實,舉報屬實的話,那被告人財產的一半就歸告發人所有。史書上說,漢武帝經過告緡沒收這些人的財產,就連奴婢也有上千萬,資產更是上億萬。在稍微大點的縣裡,通過沒收得到的田地,往往都有幾百傾,小的縣裡也有百來傾。

第三項,平準均輸。這個政策是桑弘羊提出來的,所謂的平準,就是中央政府在長安設置買賣機構,通過倒賣貨物來盈利。

漢代的時候,地方上每年都要向中央政府進貢一些土特產,由地方自行負責徵集和運輸。這個政策出來以後,中央政府統一派遣均輸官到地方上徵集運輸,徵集後就把東西運到一個貨物價格高的地方賣掉,從中賺取差價。也就是說,中央政府充當了二道販子的角色。

看起來似乎很合理,但其實這項政策造成了一個非常惡劣的社會效果。因為原來地方向中央進貢,由地方自辦,有什麼就貢什麼。貢的是這個地方的土特產,或者是老百姓富餘的東西。現在政府是要靠這個牟利,均輸官們往往看現在市場上什麼東西走俏,就想老百姓徵收什麼東西,不管老百姓是不是有。所以這其實是變相的盤剝老百姓,增加老百姓的負擔。這項政策,也給漢武帝帶來了很豐厚的利潤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