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這3本書,去重新燃起對生活的信心

1.

《多田便利屋》

這3本書,去重新燃起對生活的信心

扉頁上的介紹是這樣的:故事很溫柔,人生很寂寞。

多田的人生如同一杯無色、無味的白開水,也許這種平淡來自於他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往。為他人提供幫助從而獲取來源以及精神上的滿足感,總要好過像傷疤一樣纏於內心的糾結。即使一切並不是他的錯。
從最初老太太的預言開始,他的人生便開始悄無聲息地朝著另一個方向行進,在這條未知的路途中,他與行天的邂逅絕非偶然,他們的緣分從高中時期的那次事故就建立了,那道小拇指上的疤痕在多田的腦海中自始至終都揮之不去,如此一來,對於多年後的再次相逢,出於對行天的愧疚自然對他種種的怪異行為加以容忍和遷就。

大概只有擁有相似背景和經歷的人才能夠達到某種精神上的共鳴吧?書中的一句旁白將這種共鳴闡述到極致:“多田和行天兩個人,大約懷有相似的空虛。那空虛一直盤踞胸中,每當他們回想起無可挽回的,無法得到的,以及已經失卻的,那空虛便露出獠牙直撲過來。”

盤踞胸中的這股空虛,它的力量足以摧毀一個人,就像行天前妻對多田說的最後一句話:“和他說,別去那個世界。”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外表時而冷酷,時而牢騷滿腹的行天,在他的內心飽含著怎樣的五味雜陳,畢竟,改變也是有限度的。沒有任何的外在因素可以徹底地改變一個人。除了在他自己。

在這樣平淡的故事中,所涉及到的那些人,茉裡、露露、海茜、由良、星、海清、北村…,隨著故事的起伏跌宕,始終覺得在他們這些人的身上,某些很微觀的因素其實也同樣存在於多田以及行天性格中的隱蔽之處,他們就像是一對充滿矛盾又彼此和諧的雙生兄弟,在不同境遇中或相融或相剋。但不管怎樣,每件事情至少都有一個圓滿的結果。當然,這個‘圓滿’是在建立在無數痛苦、危險甚至是用生命之上的。我們看待一個事件的始末開端,其實也完全取決於自我本身。

如同故事最後所說的:
“縱然失去的東西無法完全回來,縱然,以為得到的瞬間,一切便已成為記憶。
可這次多田能確定地說。
幸福是會重生的。它會改變模樣,以各種各樣的形態,一次次悄然來到尋求它的人們的身邊。”


2.

《一加一》

這3本書,去重新燃起對生活的信心

本書卻以艱辛的家庭生活開篇,這種敘述節奏貫穿全書,作者將生活中的那些常見的掙扎和痛苦拿來敘述,不僅沒有產生枯燥感,反而成了最能抓住讀者的部分。因為最容易讓人感同身受的,不是波瀾壯闊的場景,也不是撕心裂肺的感情,而是生活的瑣碎,是情感的壓抑,是柴米油鹽,是家長裡短。因為,這才是我們的生活的大多數,而艱辛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書裡的艱辛,是生活的苦難。不僅僅體現在物質上,也體現在生活上。書中的主角們,面臨了太多的苦難,有物質生活的匱乏、有人際關係的險惡、有充滿欺詐的感情、有難以面對的家庭……每個人心中都面對著不同苦的類型,他們無法逃避,卻也無法面對。幸而命運機緣巧合,讓他們收拾行裝,一起上路。
經過這一路的顛簸,所有的苦難開始融合發酵,以前所未有的重力壓迫而來。他們被擊垮,他們又站了起來,因為這一次,他們不再是單獨的1,他們每一個都是1,當不同的1聚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終於可以承受個體不能承受之重。
1+1追求的並不是大於1,每一個1的呈現,都是千瘡百孔,真正的1+1是,兩個殘缺的1的結合,融合而成一個新的1。

本書描寫最好的就是對於感情的細膩描述,例如作者關於最終艾德表白的對話:“你加上我,也許這會是一個天大的錯誤,但我還是要試一試。”這是如此醉人的情話,而正是故事前面的鋪墊,兩人從相互厭惡,到開始對對方有了新的認識,再到最後的相互依靠。一系列的轉折醞釀出了最終的皆大歡喜,也契合了本書的主題,我的孤獨只有你看得見。


3.

《奇風歲月》

這3本書,去重新燃起對生活的信心

“我寫作《奇風歲月》的時候,根本沒有故事大綱,腦子裡只有一大堆點子。可是,就這樣寫著寫著,不知怎麼這個故事突然就活起來了,而且不止如此,更驚人的是,我從前寫過的書,幾乎沒有一本能夠讓我產生這種活生生充滿生命力的感覺。《奇風歲月》寫作的過程有如行雲流水,那種感覺,好像不是我在寫這個故事,而是故事自己在寫,而我只是像個駕駛人一樣,偶爾轉動一下方向盤。

我想這大概就是寫作的奧秘吧。感覺對了,一切都是活生生的,每個人物都是活的,你會感覺自己像上帝一樣在創造生命。對一個寫作的人來說,天底下大概找不到比這更美好的感覺了。

當然對於男孩科裡成長的描述才是這部小說的神髓所在。冒險、玩耍、叛逆、夢想、反抗、打鬥、離家出走,這都是在經歷青春期時候男孩所必須經歷的那些東西,而在敘述到和奇利-威洛發生的那段小插曲是甚至還展現了那麼一點懵懂的愛情。我相信所有經歷過這些的讀者在閱讀這本小說的時候一定會唏噓不已,覺得這是在審視自己以往的人生。

不過我們的小主人公科裡還經歷的三次讓人心碎的永別——一直用來代步的自行車完全報廢最終化為一堆廢鐵;一直如朋友一般相處的小狗“叛徒”遭遇意外;一直肝膽相照的好友戴維-雷地死亡。這些雖然悲痛,卻有一直在促進這科裡的成長,讓他了解的生命與死亡的意義,懂得了放棄懂得了珍惜。

小說的收尾還是很完美的,無論是整個故事的敘述還是情節上的展現都給出了一個讓人滿意的結局。可能小說的進展緩慢,情節不夠離奇驚悚,這些會讓把這本書當做類型小說的人失望。但是如果你把它當做是一部童話,是和一位年少時朋友的閒侃,你的內心肯定會覺得充實安詳。歸根結底,這是一個講述成長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