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400人的大群吵翻:孩子作文遇困難,是任其苦憋?還是適當指點?


400人的大群吵翻:孩子作文遇困難,是任其苦憋?還是適當指點?


前幾日,家長馬先生諮詢,說最近對孩子寫作文方面,和老婆產生了很大分歧:

當孩子寫作文遇到困難時,比如,不知道選什麼素材,表達什麼主題,文章怎麼構思等等,他都會給孩子一定的提示與指點;但他老婆和他有不同意見,她認為孩子寫作文就是要在平時自己鍛鍊,要靠自己完成,不能對別人有太強的依賴感。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想聽聽更多家長對此怎麼看,就把這個問題拋到一個400餘人的學員群裡,同時把這位馬先生的老婆也拉到裡面(馬先生本就在群裡面)。

好嘛!這個問題一拋出,立刻分出了正方和反方,和這對夫妻一樣。討論得很熱烈,但一直未能達成統一意見。

於是就有學員建議我這個群主來做“裁判”。


著名教育家的案例


我沒有一上來就表達我的意見,而是給學員們分享一段文字:

我看到四年級的尤拉怎樣趴在桌上,費力地寫一篇題為“一個晴和的秋日”的作文。小男孩緊鎖眉頭,竭力強迫自己寫點什麼。實在太難了!在他的腦海裡沒有晴和秋日的鮮明映像,更別說用各種詞彙把它們搬到作文本上了。

直到老師允許他放下筆走出教室時,尤拉才算鬆了一口氣。尤拉壓根兒就不想寫這篇作文,在教室裡如坐針氈,痛苦萬分。但我記得,當我們走近思維和語言的源泉,到田野、森林觀察大自然時,尤拉曾經是那樣興致勃勃,兩眼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我努力地回憶,想起了那些讓尤拉興奮無比的自然景象。我嘗試著抓信這個線索,用這些圖畫來激發孩子的創作慾望。我走近尤拉,輕輕對他說:“回憶一下秋天的那個早晨……想想你是怎樣發現了那些霜——歐洲野菊花的花瓣上凝結著的一個個小小的結晶?還記得嗎,後來太陽出來了,這些小結晶融化成露珠,在花瓣上閃閃發光?”

一下子,孩子的眼睛有了光彩,看來他已經完全放棄了湊湊合合寫幾個字的念頭。他的腦海裡浮現了那個寧靜的秋日的早晨……那些畫畫多美啊,要是能用語言描繪出來該有多好!孩子的腦海在翻騰,他伸出手來,寫啊,寫啊……

400人的大群吵翻:孩子作文遇困難,是任其苦憋?還是適當指點?


這段文字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其思想對中小教育產生重要影響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長期在烏克蘭一所十年制學校當校長,這個小尤拉應該是這個學校裡的一個學生。

孩子作文要過“三關”

寫作文難嗎?

確實有點難。難在哪裡呢?我的總結是,孩子要寫好作文必須要闖過三關:材料關、思想關、技巧關。

材料關:要寫好作文,首先要有適合題目的材料,寫事的作文你得經歷過相關的事、寫人的作文你得了解過相關的人、寫景的作文你得看過相關的景……沒有這些你就只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思想關:有了材料還不行,你對材料還要有所思所想。看到原野上的芳草,人家白居易就能寫出“野火吹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麼有高度、有哲理的話;登個樓而已,人家王之渙就能寫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種境界。

技巧關:什麼倒敘、順敘、插敘,什麼誇張、擬人、比喻……這些技巧都得掌握。

400人的大群吵翻:孩子作文遇困難,是任其苦憋?還是適當指點?


是不是很難?難!那有朋友說,不是在學校有老師教嗎?再難,慢慢學就是。問題是老師只能在第三關幫點忙,前兩關老師基本鞭長莫及。比方說,如果要寫篇旅遊的作文,但孩子沒旅遊過,你讓老師有什麼辦法?孩子經歷了事、讀了書,腦子裡有沒有思想、有沒有感觸,老師也無能為力。

那作文補習班呢?告訴你,和學校的老師差不多。

孩子的作文,最需要的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小尤拉的那種幫助。在這點上,正常來講(別指望正常情況下,學校老師能對孩子能有蘇霍姆林斯基這麼用心的指點),學校老師和補習班都發揮不了作用,能發揮作用的只有家長。


現在學習比的是效率

任何一種知識的學習,大概都要經過三個過程:輸入——消化——應用。對於輸入階段,又分兩種:外源性輸入、自源性輸入。外源性輸入是指讀書、看報、聽講課等方式獲得,比如,對寫作文來講,蘇霍姆林斯基告訴小尤拉可以寫“秋天的那個早晨”,就是外源性輸入;如果小尤拉自己想到的,那就是自源性輸入。

很多人認為,自源性輸入要比外源性要高級,對以後個人的發展會更有幫助。或許,對自己想到的東西印象更深一些,但在孩子學習的階段,還是要講效率。你不能指望人類所有的學問都靠孩子自己,那就失去了教育的意義。

其實這就像你家裡的人民幣,你自己賺的,和別人送的,購買力是一樣的。

對於孩子寫作文,需要快速、大量的輸入,這種輸入可以來自老師,可以來自家長,不必一定要求來自孩子自己。如果家長一天可以跟孩子分享5種寫作思路,孩子兩天想出一個思路,假定質量差不多的情況下,你選哪種?現在的學習,比的是效率。資質相同的孩子,學習知識的速度快,效率高,誰就會率先一步出人頭地。

400人的大群吵翻:孩子作文遇困難,是任其苦憋?還是適當指點?


天才如蘇東坡,在作文方面,都從老爹蘇洵那裡有很多受益,何況我們的孩子大概率比上蘇東坡。

所以,對於孩子作文,不是要不要家長幫助,而是要家長怎麼來幫助。


只要用心,你就可以

蘇霍姆林斯基就是有說服力,群裡的意見基本統一:對孩子作文的幫助,絕不是捉筆代勞,而是啟發引導。

最初說幫不上孩子的,基本分兩種情況,我們先說第一種:認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覺得幫不上忙。當然,家長水平越高對孩子幫助會越大,但水平不高也並不是幫不了。我們的觀點(已被無數家長學員驗證)是:只要有心,都能幫上忙。

有位家長,經常把看電視、刷手機看到的各種新聞給孩子分享(孩子平時功課忙,沒時間看電視或手機的),結果孩子就經常拿這些新聞作寫作素材。由於素材新穎,貼近時事,竟形成了自己的“文風”,經常受到老師表揚。這是在“第一關”上幫孩子。

有位家長,特別喜歡體育(這在男性家長裡比較常見),不但喜歡看各種比賽,還對體育明星的事蹟和成長經歷瞭如指掌。這些明星刻苦訓練、努力拼搏的精神,常與孩子分享,也經常被孩子寫進各種作文裡。這是在“第一關”、“第二關”上幫孩子忙。

還有位家長,特別愛看影,一年都要從網上看幾十部電影。孩子有時間,就和孩子一起玩。孩子沒時間,就自己看,然後有空就和孩子分享電影裡的情節、以及他看後對這個電影有什麼感想。孩子寫作文時,有時就取材於這些電影,有時在作文裡不知不覺就表達家長分享給他的思想。這位家長對孩子作文的幫助既在“第一關”也有“第二關”。

……

400人的大群吵翻:孩子作文遇困難,是任其苦憋?還是適當指點?


所以,只要你用心,就能給孩子幫上忙。

我們再來說第二咱情況:嫌麻煩,不願幫!這樣的家長要轉變思想,如今競爭激烈的學習,已經不是孩子一個人的“戰場”。不要光看“別人家”的孩子,也要看看“別人家”的家長。


摸索不如學習

幫孩子作文過“三關”,無論哪一“關”,“前輩”們都總結了許多好的經驗。在知識學習要求更高效的時代,經驗、知識的快速獲取,遠遠勝於自己“在黑暗中摸索”。

把這些經驗分享一下?沒問題,但這一篇文章寫不下,如有興趣,可關注後續文章,陸續學習。

最後,再次致敬蘇霍姆林斯基。

·END·



【輔你做更好的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成長。我們彙集上海數百位教育專家(同時是成功家長),給您分享有效的教育經驗、方法、理念和思想。

若有孩子學習、教育方面的問題,也可私信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