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牛李黨爭對唐的影響是什麼?

l湖湘客


牛李黨爭是唐朝統治後期宦官專權的時期裡,朝廷中反對宦官的官員大多遭到排擠打擊。依附宦官的又分為兩派:以牛僧孺為首的牛檔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結束,鬧了將近40年,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朋黨之爭稱為“牛李黨爭”。

從表面上看,牛李黨爭似乎是庶族官僚與士族官僚之間的鬥爭,實際上兩黨在政治上也有著深刻的分歧。兩黨分歧的焦點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什麼途徑來選拔官員。牛黨多科舉出身,主張通過科舉取士,李黨多門蔭出身,主張通過門蔭取士;二是如何對待藩鎮,李黨主張對不聽朝廷號令的藩鎮用兵,以加強中央地位,牛黨則主張對藩鎮姑息遷就。除了政治分歧外 兩黨之爭還牽扯進了個人恩怨。

毫無疑問,這場統治階級內部的宗派鬥爭,對唐代政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加深了唐朝後期的統治危機,使本來腐朽沒落的唐王朝逐步走向衰亡。同時由於政治格局的演變,對文學也帶來了很大的衝擊,應運而生出一種具有攻擊傾向的文學作品。但是不管牛黨還是李黨,都必須與宦官合作,倚靠宦官提拔,牛李黨爭雖然對唐代政局有一定的影響,但是與宦官相比,只能算是當時政治上的二流角色而已。





老寶說歷史


牛李黨爭使原本衰弱腐朽的唐朝走向滅亡。

牛李黨爭(808年-846年),是唐末時,兩派士大夫結黨互相爭鬥排擠的事件。

唐朝末年官官爭權,朝廷的士大夫中反對官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擊。依附宣官的又分為兩派——以牛僧儒為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將近四十年,歷史上把這次的黨爭命名為“牛李黨爭”。

長慶元年(821年),禮部付郎錢徽主持進士科考試,右補闕楊汝士為考官,中書舍人李宗閔之媚蘇巢、楊汝士之弟殷士及宰相裴度之子裴撰等登第。前宰相段文昌向唐穆宗奏稱禮部貢舉不公,錢徽絢私舞弊,錄取都是通過“關節”。穆宗詢問翰林學士李德裕、元鎮、李紳,他們表示段文昌所揭發的是實情。穆宗派人複試,結果原榜十四人中,僅三人勉強及第,錢徽、李宗閔、楊汝士皆因此被貶官。於是,李宗閔認為李德裕存心排擠他,便對李德裕非常不滿。之後,李宗閔、牛僧擂就跟一些科舉出身的官員結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人結成一派。長慶三年(823年),牛僧儒入相,李德裕出為浙西觀察使,從此之後,兩派“更相傾軋,垂四十年”


V度


“ 牛李黨爭”,是指唐代統治後期的九世紀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的爭鬥。鬥爭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持續時間將近40年,唐武宗時,李黨達到鼎盛,牛黨紛紛被罷免;唐宣宗的前期,李黨紛紛被貶謫到地方為官。最終以牛黨苟延殘喘、李黨離開中央而結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之嘆。

唐憲宗時期,長安舉行考試選拔人才,舉人牛僧孺、李宗閔在考卷裡批評了朝政。考官認為兩個人符合選擇的條件,便把他們推薦給唐憲宗。事情傳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親)的耳裡。覺得牛僧孺、李宗閔批評朝政,揭露了他的短處,於他不利。就比李吉甫在唐憲宗面前汙衊主考官包庇牛僧孺、李宗閔。憲宗信以為真,就降了考官職,牛李二人沒有受到提拔。此事件使得百官譁然議論,為牛李鳴冤叫屈,認為是李吉甫嫉賢妒能,打壓牛李二人,後憲宗貶李吉甫為淮南節度使。這件事情使朝臣分成了兩個對立派。牛李二人未進入朝廷供職,派系鬥爭不嚴重。

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牛僧孺入相,牛僧儒和李宗閔進入官場,標誌著牛李二人與李德裕兩派人之間的黨爭較量開始。

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宣宗即位,李宗閔病故。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牛僧孺病故。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李德裕病故。三人故去,標誌著長達四十多年的“牛李黨爭”在宣宗時期落下了帷幕。

“牛李黨爭”是中唐朝時期的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的宗派鬥爭,導致了社會各種矛盾開始趨於尖銳化,加深了唐朝後期的統治危機,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滅亡。其次“牛李黨爭”不但影響到中晚唐政治格局、政治文化的演變,還產生的一種具有攻擊傾向的文學作品,塑造了中晚唐詩風。

兩黨派的差異性除出身背景不同外,最重要為對邊患和藩鎮問題的爭議,主戰、主和的不同。牛李黨爭雖和內廷宦官黨派之爭互為表裡,自甘露之變後,宦官進入官場,同類相聚,不再讓外朝大臣有所依附,雖使得牛李黨爭自宣宗以後不再出現,然卻使得外朝大臣轉而依附擁有地方兵權的藩鎮,釀成崔胤結合朱全忠殺盡宦官之舉,朝政大權落入藩鎮手中,加速唐朝走上滅亡之路。

牛李黨爭是唐朝後期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宗派鬥爭,是政治腐敗的一種表現。從表面看,牛李黨爭似乎是庶族官僚與士族官僚之間的權力鬥爭,實際上兩黨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兩黨分歧的焦點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什麼途徑來選拔官僚;二是如何對待藩鎮。








寒梅花末


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之內容

唐朝官僚按其出身而言,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門蔭出身者,一是科舉進士及第者。就其政治傾向來說,門蔭出身者多傾向於沒落的門閥士族,進士出身者傾向於與士族有矛盾的庶族。兩種不同出身的官僚之間的明爭暗鬥由來已久,其中歷時最久、鬥爭最烈的是所謂“牛李黨爭"。

牛黨以牛僧孺、李宗閔、楊嗣復為首領,多是進士及第者,代表庶族地主。李黨以李德裕、鄭覃為首,多以門蔭入仕,代表士族地主 元和三年對策案拉開牛李黨爭的序幕。並從憲宗時期開始,一直延續到宣宗時期,前後鬥爭數十年。最激烈的時期是在文宗時,當時兩黨勢力不相上下,武宗時,李黨得勢,牛黨的首領被貶逐。宣宗時,牛黨重新得勢,李德裕又被貶逐,死於崖州。至此牛李黨爭才基本結束。

基於出身,政見的差別以及個人恩怨的關係,兩黨圍繞的主要問題有兩個 :一是如何對待科舉取士。李黨主張按門第取士,牛黨則贊成科舉制度。二是如何對待藩鎮割據。李黨重視統一,主張以武力討伐藩鎮叛亂,而牛黨則主張對藩鎮妥協姑息

牛李黨爭之意義

從形式上看,牛李黨爭是歷史上士族地主與庶族地主之間鬥爭的延續。但經過二百多年的科舉制的推行,在唐後期,一部分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已發生質的變化,他們已掌握了大權,早已壓倒處在沒落之中的士族地主,並已轉化成社會上的腐朽勢力,因此,這時期的士族庶族之爭,在性質上已與以前有所不同由於沒落的士族地主和掌權的部分庶族地主都是當時的腐朽墊力,所以代表它們利益的牛黨和李黨,無論誰掌握大權,都不可能較大地改進當時的社會狀況。就此點而言,牛李黨政是沒有積極意義的,另外兩黨在勾心鬥角中,都勾結宦官作為後臺,與宣官同流合汙,致使唐後期的政治更加腐敗,在這點上也無積極意義可言。

牛李黨爭之影響。

所以其影響對當時社會實無過多影響,更多的是官場內鬥,結黨營私,是讓朝廷的政策施行不便,影響行政效率,消耗朝廷實力,為唐朝覆滅推波助力。

另外極為重要的一點是,使得皇帝對官員的信任度降低,從而加大了對宦官的任用,致使宦官在唐末做大,甚至能主導皇帝生死和朝野變動。所以牛李黨政為唐末國運留下極大隱患。


掃地僧人不說話


牛李黨爭,是中國唐朝後期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宗派鬥爭,也稱“朋黨之爭”。“牛黨”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官僚集團;“李黨”是指以李德裕為首的官僚集團。牛黨大多是科舉出身,屬於庶族地主,門第卑微,靠寒窗苦讀考取進士,獲得官職。李黨大多出身於世家大族,門第顯赫。他們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進入官場,稱為“門蔭”出身。 牛李黨爭對唐代政局有其一定的影響,這場統治階級內部的宗派鬥爭,導致社會各種矛盾也開始趨於尖銳化,加深了唐朝後期的統治危機,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滅亡。牛李黨爭不但影響到中晚唐政治格局、政治文化的演變,而且參與塑造了中晚唐詩風,同時在牛李黨爭中產生的一種具有攻擊傾向的文學作品。





LHC否極泰來


黨爭,是古代朝廷內部爭鬥的表現,歷朝歷代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黨爭。在唐朝後期出現了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危害最大的一次黨爭—牛李黨爭。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的感嘆。

唐憲宗在位時期,有一年長安舉行考試選拔人才,舉人牛僧孺、李宗閔在考卷裡批評了朝政。考官認為兩個人符合選擇的條件,便把他們推薦給唐憲宗。這件事傳到宰相李吉甫的耳裡。李吉甫見牛僧孺、李宗閔批評朝政,揭露了他的短處,對他十分不利。於是李吉甫在唐憲宗面前說,這兩個人與考官有私人關係。憲宗信以為真,就把幾個考官降了職,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但此事卻引致朝野譁然,大臣們爭為牛僧孺等人鳴冤叫屈,譴責李吉甫嫉賢妒能。迫於壓力,唐憲宗只好於同年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另任命宰相。這樣朝臣之中分成了兩個對立派。但此時李德裕、牛僧孺尚未進入朝廷供職,所以派系鬥爭色彩尚不濃厚。

唐穆宗長慶元年,禮部侍郎錢徽主持進士科考試,右補闕楊汝士為考官。中書舍人李宗閔之婿蘇巢﹑楊汝士之弟殷士及宰相裴度之子裴撰等登第。前宰相段文昌向穆宗奏稱禮部貢舉不公,錄取都是通過"關節"。穆宗詢問翰林學士李德裕、元稹、李紳,他們也都說段文昌所揭發是實情。穆宗派人複試﹐結果原榜十四人中﹐僅三人勉強及第,錢徽、李宗閔、楊汝士都因此被貶官。於是,李、楊等大為懷恨﹐從此"德裕、宗閔各分朋黨,更相傾軋,垂四十年"。雙方各從派系私利出發,互相排斥。

唐穆宗長慶三年,牛僧孺入相。李德裕出為浙西觀察使。唐敬宗寶曆元年,牛僧孺多次辭相,出為武昌節度使。唐文宗太和三年,李德裕改任兵部侍郎。宰相裴度推薦李德裕擔任宰相,未成功。李宗閔通過宦官的關係當上宰相,將剛剛入朝的李德裕調出,任義成節度使。唐文宗太和四年,李宗閔引薦牛僧孺入相。曾經推薦過李德裕的裴度辭相,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唐文宗太和五年,吐蕃維州守將悉怛謀請降。西川節度使李德裕派兵入據其城。牛僧孺令縛還悉怛謀及從者,被吐蕃官吏盡殺於維州城下。唐文宗太和六年,李德裕入朝任兵部尚書。京兆尹杜悰向李宗閔提出建議,通過推薦李德裕任御史大夫的方法,與李德裕修好。得到李宗閔的同意後,杜悰造訪李德裕,提出這一方案。李德裕非常高興。但李宗閔在與楊虞卿商議後,終止了上述方案,錯過了這個很可能是雙方和解的最好的機會。

唐文宗太和七年,李德裕升任宰相,將楊虞卿、張仲方、張元夫、蕭浣等牛黨人物降職,出為地方官。不久,李宗閔出為山南西節度使。唐文宗太和八年,當權的李訓、鄭注為了排擠李德裕,再次引薦李宗閔入相,之後,李德裕出為鎮海節度使。此後在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除去大和九年甘露之變前前夕,牛李兩黨都被當時掌權的反宦官的李訓﹑鄭注排斥朝外﹐大體上是兩黨交替進退,一黨在朝,便排斥對方為外任。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

開成五年,文宗死,牛黨和他們依靠的宦官所支持的繼承人未能繼位,另一派宦官擁立唐武宗即位﹐牛黨失勢。李德裕自淮南節度使入為宰相,開始了李黨獨掌朝政的時期。牛黨被排斥出朝廷之外,其領袖牛僧孺、李宗閔雖然早已身在外地,也被貶職流放。李德裕雖在會昌年間討平澤潞叛亂﹑破回鶻﹑廢佛教等幾個方面作出成績,但他獨斷專行、排斥異己的作風不但為反對派所憎恨,也為宦官所不滿。唐武宗會昌元年,武宗召李德裕入朝為相,信任有加。之後數年間,李德裕對李宗閔、牛僧孺等一再貶黜。

唐武宗會昌六年,宣宗即位,為了奪回朝政大權,故出李德裕為荊南節度使。此後,宰相白敏中(牛黨)等人一再貶黜李德裕。至此,延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最後以李黨的徹底失敗告終。

唐宣宗大中元年,牛僧孺病故。唐宣宗大中三年,李德裕病故。牛李黨爭前後持續40年之久,這場統治階級內部的宗派鬥爭,導致社會各種矛盾也開始趨於尖銳化,加深了唐朝後期的統治危機,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滅亡。


有史記載


牛李黨爭是唐朝後期朝廷中的派系之爭,是以牛僧儒為代表的庶族官僚集團與以李德裕為代表的世族官僚集團的衝突。他們在宦官的操縱下為了個人利益互相傾軋,爭權奪勢。這種衝突從唐憲宗時期開始,直到宣宗時期才結束,持續了將近40年,使唐王朝內部矛盾激增,陷入混亂,進一步加深了唐王朝的政治危機。

公元808年,李宗閔與牛僧儒在參加朝廷選拔人才考試的文章中批評了朝政。時任宰相的李吉甫看到後勃然大怒,誣陷李宗閔和牛僧儒與主考老師有私人關係,主考官徇私舞弊。牛、李因此沒有被提拔,這為日後的牛李黨爭埋下了伏筆。

公元829年,走宦官門路的李宗閔當上了宰相。李宗閔當上宰相之後多次推薦牛僧儒,在文宗面前誇讚牛僧儒極具政治才幹。之後牛僧儒被提拔為兵部尚書。在此之後李宗閔與牛僧儒援引同黨,驅逐李黨,尤其是對李德裕極力打擊,將李德裕趕至西川任節度使。但李德裕因治理有方,後又被朝廷召集任兵部尚書。從此牛李兩黨黨同伐異,爭鬥不覺,致使唐王朝政治危機加重,走進了死衚衕。


洋哥說歷史


唐後期的朋黨之爭是指以牛僧儒為首的官僚集團和以李德裕為首的官僚集團之間的鬥爭,所以又稱為“牛李黨爭”。

形成牛李黨爭的原因,是由於他們進入仕途的門徑不同。唐朝時,官員主要來源於兩個途徑:有些人是通過科舉考中進士而當官的,這些人喜愛詩賦,情趣相同,認為自己是憑真才實學入仕。另外,還有一些人,是通過父祖門蔭而當官的,他們推崇儒家經學,以門第清高自居。這兩部分官員,因為入仕的門徑不同而互相鄙薄,形成兩個集團。這實際上,還是唐初以來門閥地主與庶族地主之間鬥爭的延續。

官員兩派之間的矛盾鬥爭由來已久,公元808年(元和三年),在一次制科考試中,考生牛僧儒、李宗閔、皇甫湜通過對策,“皆指陳時政之失,無所避”,結果被主考官錄取,當時李吉甫為相,認為是對自己的人身攻擊,乃“泣訴於上”,並指責考試中有作弊現象。結果,不僅牛僧儒、李宗閡長期未能升遷,主考官也被貶,這是牛李黨爭的序幕。

公元821年(長慶元年),翰林學士李德裕(李吉甫之子)揭發李宗閔在科舉中舞弊,取士不公,結果李宗閔被貶官。不久,牛僧儒任宰相,與李宗閔共同排擠李德裕出朝。從此,牛李兩黨正式形成。朝廷官員,從此也分成了兩派,兩派之間互相攻擊、排擠,勢不兩立。唐文宗(827—840)以後,牛李黨爭日趨激化。公元833年(大中七年)李德裕以兵部尚書任宰相,李宗閔被排擠出朝為興元節度使。公元834年(大中八年),李宗閔回朝,李德裕又出為興元節度使。武宗時(841一846),李黨為實相,牛僧儒貶往循州(今廣東惠州市東北),李宗閔流放封州(今廣東封開)。宣宗時(847--859)牛黨白敏中為宰相,李德裕貶死篷州(今廣東瓊山)。兩黨鬥爭,直到公元860年,懿宗即位後才平息下來,長達四十年之久。

牛李兩黨宮員,為了小集團的利益,互相攻擊,置國家於腦後,“每議政之際,是非鋒起”,凡是牛黨認為是者,李黨必非之,李黨以為是者,牛黨必非之。皇帝對此束手無策,文宗曾哀嘆說:“去河北賊(指河朔三鎮)非難,去此朋黨實難!”牛李黨爭期間,分歧很多,其中較大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在選官上。以李德裕為首的士族官僚集團,反對科舉取士,他們認為:“朝廷顯官,須是公卿子弟。何者?自小便習舉業,自熟朝廷間事,臺閣儀範,班行準則,不教而自成,寒生縱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後,始得一班一級,固不能熟習也”。牛黨則反對門第,主張取士“地胄詞彩者居先”,極力提高科舉地位。第二,在藩鎮問題上。安史之亂後,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隨著藩鎮勢力的膨脹,唐穆宗時不得不承認了藩鎮節度使的世襲權。對此,李德裕等極力反對,主張平叛,對藩鎮用兵,認為只有用兵才能消滅造成國家分裂的禍源,而且在他的親自主持下,也平定了一些反叛的藩鎮:牛僧儒等則主張對藩鎮採取姑息放任的玫策,反對用兵。第三,在吐蕃問題上。唐朝末年,國力空虛,吐蕃奴隸主時常發動對唐朝的進攻。李德裕在四川任西川節度使時,訓練士卒,積極防禦,曾多次打敗吐蕃,對維護邊疆地區的安定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可是,當時身為宰相的牛僧儒,卻以“守信”為藉口,主張罷兵。

第四,在佛教問題上。李黨反對佛教,李德裕做地方宮時,曾禁止僧人以騙術為人治病。會昌年間,李黨主持了全國性的滅佛運動,毀掉許多佛寺,使僧尼還俗,取得很大成績。牛黨則持反對態度,白敏中為相後,又恢復佛寺,廣度僧尼,佛教勢力又有所發展,“僧尼之弊皆復其舊”。

由上述牛李黨爭的內容可知,在兩黨鬥爭中,已失去了是非標準,你支持,我則反對,你反對,我則支持。雖然牛黨代表著庶族地主集團,李黨代表著士族地主集團,但這時的庶族地主反士族地主的鬥爭已與以前有所不同。因為在唐後期,無論士族官僚地主還是庶族官僚地主,都已經腐朽,他們之間的鬥爭,完全是為了本集團的利益,鬥爭的結果造成了政治的黑暗和政局的不·穩。因北,牛李黨爭並沒有積極意義。




御前帶刀侍衛


唐代後期,與藩鎮、宦官問題並存的政治矛盾還有朝廷大臣之間的黨派鬥爭,這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牛李黨爭。雙方的起因是“元和三年的制策案”。唐憲宗元和三年制策考試,應試的牛僧孺、李宗閔等人在對策中指斥時政激烈被考官錄取。當時宰相李吉甫認為矛頭是針對自己並向憲宗哭訴,錄用的牛僧孺不予任用,雙方由此結怨。牛黨代表人物牛僧儒,李黨代表人物李德裕,故史稱牛李黨爭。雙方主要設計的問題又兩個方面。

一、通過什麼途徑選拔官員。牛黨主要以庶民階層為主,主張以科舉考試任用官員。李黨以士族為主,主張門蔭入仕反對科舉。雙方提出的方式明顯帶有各自背景色彩。

二、對待藩鎮的態度。李黨主張平叛,牛黨主張姑息。在這個問題上牛黨採取了比較務實的態度,因為當時唐朝中央政府已經沒有能力解決藩鎮問題,只能承認和維持現狀,消極姑息的態度是不得已的選擇。

從唐憲宗元和三年,牛李黨爭一共持續了40多年。高潮在文宗朝牛黨排擠李黨,李黨有排擠牛黨雙方各有往來。甘露之變以後,文宗啟用了雙方人員,其實皇帝並不是惹不起兩黨官員而是控制朝政的宦官,朝廷黨政其實是宦官派別附屬之爭,各有後臺。唐武宗時期,李德裕為相牛僧儒被貶為地方刺史。唐宣宗以後,特別喜歡進士出身的官員中用牛黨,完全清楚了李黨分子,李德裕於大中二年死去,牛李黨爭到此結束。





巴山瘦馬


牛李黨爭是唐代中後期出現的朋黨之爭,其中牛黨以牛僧孺 李宗閔為領袖,李黨以李德裕 鄭覃為領袖。鬥爭持續了近40年,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最終結果是牛黨苟延殘喘、李黨離開朝廷中央而結束,兩敗俱傷。

牛李黨爭是導致唐朝衰滅亡的三大主要因素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唐代後期的政治格局,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加深了唐後期統治危機,推動了腐朽的唐王朝快速走向滅亡的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