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海南歷史上有哪些傳染病,你瞭解這些嗎?


海南歷史上有哪些傳染病,你瞭解這些嗎?

美麗海南,空氣質量高


人類歷史,就是一個征服自然、認識自然的過程。這當中,大規模爆發流行的疾病是令人極度驚懼的災難之一。從19世紀開始,人類戰勝各種傳染病的進程一直在提速,科學上的每一次發現,都是人類邁向自由的一步。

海南是一個高溫多溼的區域,在歷史長河裡,海南曾是傳染病高發的區域,尤其是中部少數民族聚集的山區。但是建國以後,經過政府的多方努力,這些傳染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尤其在2003年非典肆虐全國時,雖然海南靠近非典疫情高發區廣東、香港,但海南最終無一非典病例,成為“無疫區”。這些和政府的管控是分不開的。

在24種法定傳染病中,海南歷年出現在前10位的有18種,其中歷年前5位病種所佔比重平均達97.8%。過去那些年裡,海南的優勢病種是瘧疾、痢疾、麻疹、病毒性肝炎、百日咳等5種。另外時起時伏和新發病種是:登革熱、霍亂、淋病。

我們介紹一下海南發病率較高,流行地域較廣,危害性較大的傳染病:

1.瘧疾

瘧疾俗稱“北寒病”。新中國成立前,海南很多區域被視為“瘴癘”到處流行。民國十四年(1925年),像瓊中中平白水苗村惡性瘧疾流行,全村170人,死亡110人,佔全村人口的64.7%。黎、苗族人民哀嘆道:“六月穀子黃,‘北寒鬼進村。十屋九有病,村村添新鬼。”

海南解放後,各級政府和衛生部門重視瘧疾防治工作。1952年冬,開始在瓊中紅島、營根地區作瘧疾流行病學調查,並進行小面積防治試驗,總結經驗,培訓幹部。翌年,全島掀起防治熱潮,人人服抗瘧藥,消除體內傳染病源,每年春、夏、秋三季堅持噴藥滅蚊。到了八十年代,瘧疾發病率逐步下降,死亡率為零。

2.麻風

新中國成立前夕,海南各地都有麻風病流行,尤以中部黎母山山區的村莊更甚。病人無法治療,或被逐出家門,或被活埋。海南解放後,各級政府設麻風病防治組,開始對麻風病進行普查防治,經多次調查,統計患病人數。各縣建麻風病醫院,配備醫務人員。為搞好群治,及時發現病人,及時治療,各縣衛生部門從1952-1980年,舉辦多期麻風病防治員培訓班,受訓人員逐步增多。由於防治及時,發病率逐年下降,到了六十年代,發病率就慢慢降低到萬分之十五。這個困擾海南人多年的病也就慢慢消失了。

3.天花

新中國成立前夕,海南某些縣域天花流行,天花患者死亡率高達92%。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什密峒(今瓊中縣和平鎮長沙一帶)6個村莊天花流行,死亡464人,其中自石村8戶46人,3天內死絕。生者逃離,死者露屍,村莊荒涼。解放前,海南種牛痘收費高,種者很少,達不到預防效果。發病時,無醫無藥,鄉民們除求神驅鬼外,就是“插青掃壁”,嚴禁進出病區。


海南歷史上有哪些傳染病,你瞭解這些嗎?

天花病毒


海南解放後,各級政府把防治天花當作要事來抓。男女老幼免費種牛痘,除培訓專職種痘員20人外,還動員教師和區鄉幹部兼種痘員。不到兩三年功夫,天花就絕跡了。

4.霍亂、副霍亂

霍亂、副霍亂俗稱“吐瀉病”。發病急,死亡率高。民國九年(1920年),瓊中縣中平鄉一竹坪村霍亂流行,全村30戶,100多人,兩天內全部死光。民國二十九至三十一年(1940-1942年),霍亂、副霍亂在瓊中縣境域內發生6次大流行,死亡2730人。當時民間僅靠土方草藥治療,療效很微。

也是解放後,各地人民除“四害”,滅病源,搞好飲水衛生和加強疫情報告,做好霍亂、副霍亂防治工作。1980年起,海南也再沒有發現霍亂、副霍亂病例。

5.痢疾

痢疾俗稱“屙血病”,是常見的傳染病之一。解放前,發病率僅次於瘧疾。主要病因為飲食不衛生,造成細菌性傳染。後來發病區域採取措施,進駐疫區施治,迅速控制病情。到了八十年代,海南各地都注意管好飲用水,講究衛生,發病率下降。

現在的海南,是一個著名的長壽島,人均壽命都居前列。海南也積極推進健康島的建設,更加重視健康事業的發展。過去那些陰霾,都一掃而光。這些和傳染病抗爭的過程,就是追求幸福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