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現在內蒙古的唐古特人是西夏的後人嗎?

酒鬼丁大虎


西夏亡國後不久,馬可·波羅就來到中國,當他經過西夏故地時,聽到元政權對西夏及西夏遺民的稱呼—“唐古特”。

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最初十年,英國學者卜世禮曾經對消失的西夏人很關注。1895年,他在專著《唐古特的西夏王朝及其錢幣和奇特的文字》裡面這樣寫道:唐古特是中國西北地區一個獨立國家,這個名字在中世紀的中亞旅行者中廣為人知。唐古特在1227年最終亡於著名的成吉思汗,其後被劃分成了五個州,馬可·波羅用了好幾章的篇幅來描述這片地區。當時這裡叫甘肅。

生活在黃河之北、大漠之南的党項人,對於蒙古人來說並不陌生,蒙古語中把党項人稱為“唐兀” (tangu)或者帶複數詞綴的“唐古特”( tangut)。從馬可·波羅到卜世禮甚至更多的國外學者,更多地也把西夏王朝或党項人稱為“唐兀”或“唐古特”,可見,西夏人還是有不少遺留在上述地區。

西夏王朝的疆域東北部曾一度延伸到今內蒙古的五原縣、烏拉特旗、和林格爾一帶。契丹人最早也稱西夏人為“唐古”,這是用河套地區的方言來稱呼党項人的。

西夏亡國後,西夏故地被劃歸給成吉思汗的幾個兒子管轄,《蒙古秘史》中有這樣描述:“成吉思汗崩,後將唐兀惕百姓,多分與了也遂合墩。”今內蒙古毛烏素沙漠和鄂爾多斯高原之間,鄂托克旗的布拉格蘇木、巴音陶亥蘇木和查不蘇木一帶,仍住著稱為“唐古特”、“斡索黑”的党項人後裔,應該就是也遂合墩的屬民。鄂托克草原上的唐古特都不對外說自己的名字,這個習俗保持了700多年。”在草原上流傳著一個巨大的秘密:整個鄂托克草原上分佈著一支神秘的人群,他們是唐古特党項後裔。

他們是從鄂托克前旗北邊的杭錦旗過來,他們是唐古特,來到上杭蓋落戶。據一位那雅老人介紹,僅他所在的哈沙圖嘎查就有20多戶唐古特,他們都將自己的唐古特姓氏藏在心中,填寫的名字都是蒙古化的名字。我們是布力也沁唐古特,也就是吹號的唐古特。我們的祖先是西夏的樂手,從西夏時就傳下來的一個木頭做的長號,長15米,專門用蒙古包供著,解放後交到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在那裡供著。”布力是“號角”、“號管”的意思,也是語助詞,沁表示“的人”,布力也沁就是吹號的人、號手或掌管吹號的人。

鄂托克草原上有4萬多蒙古族人,唐古特就佔20%,這8000多唐古特是西夏王朝湮滅後最大的西夏後裔聚居地。

和那雅老人這樣的布力也沁不同的是,在鄂托克草原上還有主要聚居在鄂托克前旗布拉格蘇木(今屬上海廟鎮)的上唐古特、主要聚居在鄂托克旗陶亥鄉、查布蘇木的下唐古特和從原寧夏陶樂縣黃河邊聚居後遷入鄂托克旗境內的河畔唐古特,共同構成四大唐古特聚居區。780年過去了,生活在鄂爾多斯高原上的西夏後裔,一直堅持著自己作為唐古特的秉性,保持著隱名埋姓的習慣,仍然堅持自己就是“唐古特”。

在鄂托克前旗,那裡保護的比較完整的1座古城中,有9座是西夏前期党項人的古城。西夏建國後,這裡依然住著大批党項人,他們一直伴隨著西夏王朝的盛榮衰枯,直至其滅亡後,才歸降了蒙古勢力。在整個西夏時期,從祁連山到賀蘭山之間的地域全歸西夏所有,而處於這兩山之間的阿拉善地區遍佈著西夏民眾,這裡就是連接西夏和整個河西走廊的巨大紐帶,駐紮不少兵士且設置了一個監軍司,管轄不少臣民。西夏人留下的藝術巖畫,在如今的曼德拉山上。

曼德拉是西夏騎兵和商旅往來旅途中的驛站,處於西夏都城銀川與河西走廊之間的沙漠路上,因為其遠離軍隊交接地帶,也遠離其他民族的騷擾,所以,對西夏而言這也是一條安全性和隱蔽性都很高的“國道”。1028年,元昊發動對甘州的長途奔襲戰,帶領富有傳奇色彩的西夏“鐵鷂軍”突襲甘州並取得勝利,走的就是這條路。如今,生活在曼德拉山四周的居民,身份證上顯示的幾乎全是蒙古族,這裡的居民不像鄂托克前旗的那雅老人、丹必老人那樣爽快地承認自己就是唐古特。因為民族情感,沒人談及這裡和西夏的關係。

當年,這裡不僅有定居的西夏居民,還有駐軍,更有來往於西夏國境北部的大量的商旅、僧人。成吉思汗對西夏發動的幾次戰爭中,這裡也並不是重災區。從曼德拉山岩畫上大量的北山羊、駱駝畫像來看,古時候的曼德拉山周圍,應該是一個水草肥美的地方,適合養殖北山羊、駱駝,可以承載牧群和遊牧民族的活動區域很大,而西夏時期的重要交通工具一駱駝的最大產區就在這一帶。這裡的西夏牧民們,在阿拉善草場上放牧,在山上休息,當他們發現這種黑色的岩石上有先民們創作的巖畫時,自己也開始了巖畫創作。

其中有一幅巖畫上刻著幾行西夏文,這段文字是“懷念自己的姑娘”的意思,是作者對心上人的一種情感寄託,這種把情書刻在石頭上的方式,在國內很少見。另一幅是一個家族的繁衍生息圖,整幅畫呈正三角形,三角形的頂端畫著一個人,旁邊站著一個懷孕的婦女,三角形下面是兩個、三個、四個,到最後發展到四個人,沒有文字,完全用畫的形式表現了一個家族的發展。巖畫從側面反映了這裡當時良好的放牧條件和人們的生活自足狀態。

馬可·波羅抵達這裡時,這個王朝已經消亡了,但西夏留給這位世界著名旅行家和文學家的影子還是很清晰的,他在《馬可·波羅遊記》中稱讚這裡的羊絨是世界上最好的。


匹諾曹jun


準確的說現在內蒙古有的不是唐古特人,而是有唐古特這個姓氏,而這個姓氏的人被認為是西夏党項族的後裔。

公元1227年,西夏末主李晛在蒙古大軍的威逼下,無奈獻城投降,存在了189年的西夏王朝滅亡。但李晛的投降並沒有換來蒙古人的心慈手軟,李晛被殺,無數的西夏百姓慘遭屠戮西夏民族幾近滅亡。而在這場滅國浩劫中倖存下來的西夏族人的去向也成為了歷史之謎。

經過歷代學者專家的考證研究,西夏族後裔的去向主要分為這麼幾種。

(一)融入其他民族。西夏滅亡後,一部分人分散到了今天的寧夏、內蒙、甘肅、四川、西藏、青海等地,而經過千百年後,這些人的後裔已經完全融入了所在地的其他民族之中,像是回族、蒙古族、藏族、漢族等,已經很難分得清了。

(二)唐古特人。“唐古特人”是元朝時期蒙古人對党項族人的稱呼。就像題目中提到的,現在內蒙古的一些地區有“唐古特”這個姓氏,而他們中的一些人認為自己就是西夏人的後裔。

(三)木雅人。一部分倖存的西夏遺民南遷到了四川貢嘎山周圍的康定、道孚、九龍、雅江等地區,並和當地的党項原始居民弭藥人相互融合而形成木雅人,而且他們還有自己的語言“木雅語”。

(四)夏爾巴人。現在生活在尼泊爾、中國、印度和不丹的夏爾巴人也被認為是西夏人的後裔,藏文資料和其內部傳說都說他們是西夏國王族逃難群體的後裔。現在我國西藏境內大約有1200人。夏爾巴人沒有姓氏,只有名字。


嚐嚐歷史這塊瓜


並不是哦。

唐古特這個詞的指代含義,在不同時期都是不同的。元朝時,蒙古人稱党項或西夏後裔為唐古特;但是在清朝時,這個詞用來指代青藏地區以及藏族。

唐古特這個詞,來自於蒙古語的tangγud。

元朝時,漢文史料將tangγud翻譯為唐兀惕或唐忽惕,詞語所指代的對象就是党項或西夏後裔。

例如,在《蒙古秘史》中,就有類似這樣的記載:

在出徵唐兀惕人的征途中,成吉思汗所乘兔斑赤馬被奔騰而來的野馬群所驚,墜成吉思汗於地。成吉思汗渾身不適,便到搠斡兒合惕一地下營宿夜。

這是成吉思汗離世前一年的記錄,也就是他征討西夏的經歷。總而言之,在元朝時期,唐古特指的就是党項或西夏人。

不過,詞語是會發生變化的。

等到了清朝,蒙古人說的tangγud指的是青藏高原地區的藏族,這在很多滿蒙文資料中都有明確的證據。

既然說的是“今天的內蒙古”——也就是說已經經過了清代文化的洗禮,很顯然這個時候的唐古特指的仍然是藏族。

党項或西夏人,在今天早就已經不存在了。

因此,這裡的唐古特人指的是藏族。



HuiNanHistory


公元1227年,是中國戰爭史非常重要的一年,但對蒙古人來說,這一年的春天卻格外寒冷。

在我國西北的六盤山深處,他們有史以來最傑出、最偉大的領袖-成吉思汗鐵木真,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

這一年的成吉思汗六十六歲,他帶領的蒙古軍隊征服了從漠北高原到黑海的大片土地,他擁有的帝國版圖相當於四倍的亞歷山大帝國,兩倍的帝國,他是人類戰爭史上征服足跡最遠的人之一,然而,他所有的夢想止步在六盤山。這次南征,一個國家讓他和他的軍隊受到重創,人類戰爭史上偉大的征服者帶著不甘和仇恨倒下了。


波斯人拉施特在《史集》中記載了成吉思汗的遺囑。

成吉思汗自知病危,大漸已近。遂對異密們遺告說:‘我死後,你們不要為我發喪、舉哀,好叫敵人不知我已死去。當唐兀惕國王和居民在指定時間從城裡出來時,你們可將他們一下子全部消滅掉!

《蒙古秘史》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成吉思汗命令他的軍隊,每次飲酒前,必須高喊“滅絕唐古特”!沒有任何一個對手在歷史的記載中,讓成吉思汗如此仇恨,遭受前所未有之重創的成吉思汗要讓每一個蒙古人都記住,他們仇人的名字叫唐古特!

面對蒙古人最恐怖的復仇,唐古特的命運是怎樣的呢?

拉施特的《史集》中這樣記載,(唐兀惕京)城國王和居民全部遭屠殺

《蒙古秘史》中也記載了,不留孑遺,故有此記,唐古特在戰爭中灰飛煙滅。


蒙語中的“唐兀”或者是“唐古特”指的就是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項人。

在成吉思汗去世五十年後,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了唐古特的故地,此時統治這裡的是蒙古人建立的元帝國,馬可波羅提到沿途的幾個城市都隸屬於唐古特州。

事實上,沿著絲綢之路,一直到今天的寧夏和陝西北部,都屬於唐古特的故地,這片廣闊的土地相當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七倍大,約佔今天中國疆域的十分之一。

國家滅亡後的唐古特人去哪了?

經過七百餘年的歲月標變遷,各種族相互融合,唐古特人已經不再作為單一的種族存在歷史中。

西夏滅亡後,有一部分唐古特人仍然居住在了故地。他們隱姓埋名,與當地其他民族融合。《西夏佛教史略》一書記載了從忽必烈到元仁宗時期先後五次印刷190部,計687800卷西夏文佛經,佈施於寧夏、永昌等寺院,也可佐證元代寧夏、甘肅及周邊地區的西夏遺民人數相當可觀。

在鄂爾多斯臺地邊緣,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的布拉格蘇木、鄂托克前旗的巴音陶亥鄉和查布蘇木聚居著一部分被稱為“唐古特斡孛黑坦”的党項後裔。據不完全統計,在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共計約四萬餘蒙古人中,唐古特約佔20%,共八千多人。


我是安六七


這個問題不能站在農耕民族的角度來談,因為蒙古部統一草原各部之前是沒有與漢族有接觸的。滅西夏時,將西夏人編為唐古特一部,納入蒙古陣營,他們便成為了蒙古帝國的屬民,一代一代繁衍,便融入蒙古,成為了蒙古人的一支。唐古特這一部族名稱可以直接知道他的部族來源 就像蒙古還有克烈 康裡等突厥部一樣。現代人總以國家概念理解古代遊牧地域政治,這樣是永遠不會理解遊牧人的,北方遊牧部族包括匈奴這些都不是國家稱號 ,這些都是部落聯盟,匈奴這一部落代表了好多部落,其中就有後來崛起的突厥,還有歷史長出現的丁零,柔然,鮮卑等,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先秦不還有齊楚燕韓趙魏秦嗎 。蒙古人稱現在的漢族叫“合達的”,“合達”就是契丹,合達的是契丹的複數形式,契丹是漢字的音譯,蒙語稱契丹以南的人都是“合達的”。為什麼党項人建立的西夏要叫唐古特,為什麼出現“唐”這個音,這是因為西夏國的國土之前都是唐帝國的版圖,唐古特是形容唐那部分人的意思,這是當時北方遊牧人的歷史地域觀念,很直白。北方遊牧部族眾多,就像中原各諸侯國一樣,都由很多氏族組成一樣,姓張王李趙等等的名稱,但操著一樣的語言,一樣的文化背景,區別是各地方言。草原也一樣,就像現在的蒙古族與達斡爾族說著相互聽的懂的語言 但不同的是兩個民族的歷史發展脈絡不同,時間又讓語言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同處,他的差別同方言差別又有什麼區別,總不能說同一句話在山西和河南的不同叫法就說這不是漢語吧。所以,蒙古各部是很多遊牧部落的集合體,最早的蒙古部才有多少人,最後由說著滿通古斯語的人,操著突厥語的人,操著蒙古語的人 組成了一個國家,都成了蒙古人,蒙古成了部族集合體的統一代稱,這其中就有唐古特這一支 。


兵器80206586


是的,唐古特人建立過西夏王朝 ,唐古特人即党項人。

元朝時蒙古人稱党項人及其所建立的西夏政權為唐兀或唐兀惕,後漸用以泛稱青藏地區及當地藏族諸部。清初曾沿用此稱,作唐古特。

西夏的党項人與蒙古人一樣都是遊牧民族,尚勇好鬥,驍勇善戰。西夏的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全國共計50餘萬的軍隊。面對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的進攻,西夏的党項人頑強抵抗,重創了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就連成吉思汗也在此戰中喪生




測繪地理信息研究


党項人和吐蕃人都被稱作唐哥特。


Khargha


看看長相,看看歷史


李楠152425956


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