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論歷史地位和貢獻,同意稱秦始皇為千古一帝嗎?

終南悠然翁


對於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的說法我是同意的,但我看事物都是從一分為二看的。


  • 從正面看秦始皇的貢獻有:
  1. 統一六國,結束了長髮幾百年的戰亂。
  2. 修建了保護中原兩千年的長城。
  3. 統一了文字、度量衡等
  4. 制定了以後使用了兩千多年的制度。

等等,反正有他為中國以後的發展制定了一個大大的框架,這是後來者根本做不到的,因為他就是開創者。

說完了秦始皇在我們這個時空做的貢獻,我們承認他即使上個制度的終結者,也是這個制度的開創者。但是我們想一下,如果秦始皇沒有終結上一個制度,那麼我們現在會是什麼樣子。我們還可以繼續想一下,如果是別人開創了另一種制度,那麼我們又會是什麼樣呢?


上一個制度是封建制度,他的種種我們已經不知道了。但是我們知道封建制度下的那些國家,開拓了我們現在國家的基本版圖。齊國向東一直到大海,開拓了現在的山東。楚國向南開拓了長江流域,中國南方大片地區。秦國向西開拓了西北地區。而趙國和燕國開拓了北方和東北地區。當然開拓這些地方的不止他們,而是周朝下的無數國家,他們只是最大的幾個。看起來很弱小的他們,卻是把我們的版圖擴大了無數倍,並且一直在開拓,從沒停止。直到秦統一天下,以後的王朝基本也就是在上面修修補補,今天丟了,明天搶回來。基本沒有再開圖過。

當然,你可以說是因為科技原因,他們已經開拓到了當時的極限。但是為什麼剛走出黑暗中世紀的歐洲列國,卻可以發展出大航海。為他們的文明佔領了三塊大陸,無數殖民地呢?而當時的中國卻正被少數民族統治呢?難道所謂的科技只能存在這種割裂的文明中,而不是秦始皇建立的新文明中嗎?難道秦始皇建立的新制度,比不上以前的那種封建制度嗎?秦始皇之前的封建制度有周朝下各國的大開拓。秦始皇之後的封建歐洲有大航海、大殖民。

到這裡真的已經不知道秦始皇新建立的制度優越在哪裡。這只是和上個制度比,而我們假設的別人統一天下後建立的一種我們未知的制度,卻是不得而知了。

所以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在我們的時空是千古一帝。但在和未改變,或不是秦始皇改變的時空對比中那就顯而易見,或不得而知了。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刻刪除。


昨日光


千里萬里路,不如讀書路。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論歷史地位和貢獻,同意稱秦始皇為千古一帝嗎?

眾所周知,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這歷史長河中,出現了許多朝代,誕生了494位帝王。有的帝王奢靡殘暴、壓榨百姓,遺臭萬年,有的帝王處處為老百姓著想,勵精圖治,帶領百姓過上好日子,得以千古留名。不過,要說誰有資格被稱為千古一帝,也就只有幾位罷了。

首先第一位便是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

開啟了中國大一統先河,無論後面到那哪一個王朝的建立,無不想著大一統。

秦始皇嬴政,對於秦朝,以法制治國,對於法典,很推崇,所以韓非子在秦朝得到了重用。秦始皇,是一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注重改革,推翻了以前腐朽的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第一個統一的國家,秦始皇建立了大統一王國秦朝以後,是以漢族人為主的中央集權國家,是君主制國家,並且他還廢除了各國的文字,統一了文字漢字。

1.統一文字

秦朝統一後,丞相李斯提出“書同文,車同軌”的建議,秦始皇採納了他的意見,並下令全國禁止使用各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小篆作為統一的書體。在此之前,中國的文字從甲骨文開始,再到金文的出現,經歷了一個漫長髮展和演變的過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禮崩樂壞,各諸侯國的文字各不相同,這一時期漢字產生了地域性的差異。因此秦朝統一後,急需要一種官方的文字使得全國上下統一,李斯便奉秦始皇的命令製作這種標準的字,這就是小篆。

李斯為了推廣統一的文字,親自寫下了《倉頡篇》七章,此後不久,李斯又採用了秦代一個叫程邈的官員創作的另外一種書體,打破了篆書的曲折迴環,形成新的一種書體,這就是隸書。後來隸書就作為官方的正式書體,開始於秦朝,興盛於漢朝。直到魏晉時期被楷書所替代。李斯的功勞,身在千秋,福澤萬代。

2.統一度量制度

最早是商鞅變法在秦國實現,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應用於全國。

3.統一貨幣

秦權錢的出現,秦始皇統一貨幣的象徵。

秦始皇兼併天下、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果斷措施,來鞏固這個新生的、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政權。其中統一貨幣,是一系列革新措施中重要一項。

秦王朝建立之前,六國貨幣形態各異。齊燕使用刀狀形貨幣,韓趙魏行用布狀形貨幣,楚國流通小型蟻鼻錢。秦統一中國後,廢除各國原用貨幣,採用“半兩”圓錢為通行全國的法定貨幣。從此這種外圓內方的錢幣形式,在中國保持了2000多年,一直到清末民初。

統一貨幣不但加強了全國各地的經濟聯繫,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而且也可以從財權、財力上防止六國殘餘勢力,利用其原來的貨幣破壞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防止地方分離,民族再次分裂。

4.郡縣制

文字、度量制度、貨幣統一的實施都必須要有一個強而有利的中央達到對地方的完全控制,如果沒有中央對地方的完全控制,一切都是空話。郡縣制的出現,把各地的統治權掌握在最高統治者手中,使得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控制,有利於國家實力的發展,政令的傳達。對國家的統一,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始皇帝還修建秦直道便利國內交通,也是世上最早的高速路吧,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修建長城,抵禦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長城長期成為國界。開拓疆土,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至此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的貢獻和地位絕對是在歷史上排在第一位的。

還有倆位,如漢武帝,唐太宗。今天不說了。

今天就到這。

我是千河,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


小主千河


秦始皇能夠成為“千古一帝”,自然和他的功績有關。秦始皇執政時有三大貢獻。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的人物,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影響深遠,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的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稱讚為“千古一帝”。

統一了中國: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大概用了10年的時間消滅了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中國長達500多年的諸侯混戰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秦始皇統一中國不僅僅是地理概念上的統一,還包括了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文化上的統一。在秦朝以前,夏、商、周只是地理上的統一,政治、經濟依然處於分裂狀態。

開疆拓土:夏、商、周時期,中國的領土不是很大。夏朝以及商朝的領土只包括今天的河南、山東、山西、河北、湖北等地區。周朝時東北地區達到了遼東半島,西北地區達到了陝西南部,往南就是長江流域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首先征服了嶺南。嶺南就是現在的廣東、廣西、海南全部地區,以及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面積超過了50萬平方公里。

其次,秦始皇在征服嶺南之後,又將目光投向了北方。北方的匈奴屢屢南侵,成秦始皇的心腹大患。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令蒙恬率30萬大軍征討匈奴。在蒙恬進攻下秦朝收復了河套地區,匈奴被迫向北方的大漠深處遷徙。這也是歷史上中國第一次將匈奴趕出了中國的領土。

修築水渠:靈渠在世界上已經存在了好幾千年了,這是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兵50萬征伐嶺南。因為戰線拉得太長,秦朝軍隊的軍糧運輸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秦朝的戰果。為了改變當時的情況,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下令監御史祿率領民夫在長江水系的湘江與珠江水系的灕江之間修建了一條人工運河,運載軍糧。

靈渠修建之後,秦朝軍隊征服嶺南就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說靈渠是居功至偉。戰爭結束之後,靈渠又經過了多個朝代的修正,可以說靈渠文化已經深入人心,長達2000多年。在這2000多年的時間裡,靈渠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加強了中國的統治,起著積極的作用。2018年,靈渠被列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公元前


很多人都認為秦始皇是暴君,實際那都是被史書所汙,秦始皇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功績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政治上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制度,後世幾千年都是按照秦始皇制定的制度運行。首先創制了皇帝制度;其次創制了郡縣制,取消了封國,現在我們所用的省市縣就是秦始皇一脈相承的。中央設置了三公九卿,廢除了世襲特權,人才流動活躍起來。

二、疆域上

統一中華民族,統一六國,開疆拓土,北征匈奴,南擊百越,把中國打造成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三、經濟上

統一了度量衡,統一貨幣,便利了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四、文化上

廢除了六國文字,統一使用“小篆”,後又創立了“隸書”,讓中華文化大融合,各民族可以方便交流。

秦始皇對中國的巨大貢獻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是秦朝卻只經歷了十五年就滅國,主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天馬行空的思想做了在當時來看被世人所不能理解的事情。秦始皇修建長城,與匈奴作戰,對中華民族的疆域的鞏固作用巨大,只是因為國家剛剛經歷戰亂缺少了休養生息的時間,百姓不堪重負。

秦始皇所做的一切事情是開天闢地的,前面沒有經驗可以借鑑,後人也仿照他創立的制度改進和完善。他超越了前人,也超越了後人,換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建立起來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漢承秦制,充分的說明了秦始皇制度的優越性。所以秦始皇“千古一帝”的稱號受之無愧。


歷史大觀園


完全同意秦始皇為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是第一個完成中國大一統的帝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開始“親理朝政”,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秦始皇一生叱吒風雲,他勵精圖治,不僅統一了文字、統一了貨幣、統一了度量衡,還實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修長城等等,建立中國第一個大一統朝代秦朝,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基本政治格局,對後世中國和世界都影響深遠。秦始皇的功績是不容置疑的,明朝思想家李贄評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這種說法基本得到後世的公認,雖然漢武帝、唐太宗等皇帝都被冠上千古一帝的頭銜,但如果千古一帝只能選一位,無疑是秦始皇。



冀風心語


大家好,我是品讀歷史者,我來回答。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最後一個末代皇帝溥儀,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有過近五百位皇帝,具有開創性的皇帝被尊稱為“千古一帝”。那麼歷史上能稱為千古一帝的皇帝可能在大家的心裡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覺得是秦始皇,有人覺得是漢武帝,有人覺得是唐太宗,也有人覺得是宋太祖,正所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各領風騷。

按題主要求,我們今天來聊一聊秦始皇,他能被稱為“千古一帝”嗎?

論歷史地位

秦朝以前,統治者最高的稱號是王。但是自秦王統一六國後,秦王面對自己的成就,深感“王”的稱號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地位,於是,秦王下令說:

寡人以渺渺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於是在王綰,馮劫,李斯等人與博古通今的博士們商議後,對秦王說,“以前五帝時,不過統治方圓千里之地,而且周邊的少數部落只是時向時離,但是天子也沒有辦法,現在陛下興義兵,平定天下,這是自古以來沒有的功業,三皇皇帝也沒法與陛下相比,所以請陛下尊稱泰皇,自稱為朕,命令稱為詔。

”但嬴政認為應採用上古帝位號,稱“皇帝”,後世繼承皇位者以數計,為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這樣,秦始皇就成為秦王嬴政的稱號,皇帝也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專稱。

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也就自然是中國第一個皇帝。

論歷史貢獻

一.在確定皇帝的稱號後,秦始皇為了加強集權,對原來的中央和地方管理體制進行了變革,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在地方實行郡縣制,官吏都由皇帝任命,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秦朝的三公指的是:

  1. 丞相,丞相是百官之長,他的職責是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秦丞相多設左、右二人。秦朝建立之初,分別以隗狀,王綰為左、右丞相,後來則有右丞相馮去疾和左丞相李斯。但秦始皇統治時期,不但丞相的任免完全由皇帝決定,而且各項政事的處理,也完全取決於皇帝,丞相併無決斷之權。
  2. 御史大夫,負責監察工作,同時還要幫助丞相處理政事,在秦朝以前就有御史一職,但只是很低微的一種官職。秦始皇為了牽制相權,加強監察,於是改設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3. 太尉,太尉的職責是協助皇帝處理軍事事務,是中央政府中的最高軍事長官。太尉在戰時有領兵作戰的權利,但是沒有權利調兵,軍隊的調動權只屬於皇帝一人。

在三宮下秦朝還設有九卿(但是數目不止是九),分掌朝廷和國家的不同行政事務,分別受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領導,並直接聽命於皇帝。秦朝的九卿主要有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與馬的太僕、掌刑辟的廷尉、掌少數民族事務的典客、掌宗室的宗正、掌谷貨的制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的少府、掌列候的中丞、掌皇后太子家的詹事。

以三公九卿為主的中央行政機構,是秦朝封建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核心,是絕對聽命於皇帝的最高權力機關,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二.秦統一六國後,為加強統治、維護統一,實行了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的措施。

  1. 統一文字。漢字產生後,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至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的動盪和急劇變化,各地文字的形成和讀音都有所不同,出現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現象。當時,同樣的字,不同的國家往往寫法不同。這不但不利於文化的發展和各地人民間的交流,而且給秦朝的各種文書、檔案的書寫、閱覽和傳播造成巨大困難。面對這種情況,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於公元前221年發佈“書同文”的詔令,規定以秦國小篆為統一書體,與小篆不同者全都廢掉,為了在其它六國推廣小篆字,秦始皇命李斯、趙高、胡毋敬分別用小篆書寫《倉頡》、《爰歷》、《博學》3篇,作為文字範本。秦始皇統一文字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從此漢字的結構基本定型。
  2. 統一貨幣。幣制的不統一,嚴重阻礙了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統一國家的財政收支。所以,秦統一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全國貨幣,採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項:首先將鑄幣權收歸國家,禁止地方和私人鑄幣,對於私自鑄幣者,不僅沒收其所鑄錢幣,還要拘捕和嚴懲私自鑄幣者。其次,明確規定貨幣種類,秦朝的法定貨幣為黃金和銅錢,黃金屬於上幣,銅錢屬於下幣,銅錢的圓形方孔錢,上面鑄有“半兩”的字樣,每錢重十二銖。再次,廢除原來六國使用的布幣、刀幣、銅貝等各種貨幣,不準以龜貝、珠玉、銀錫等充當貨幣。秦始皇統一貨幣,消除了各地區間的幣制上的不統一狀態,秦王朝制定的圓形方孔錢,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貨幣的基本形制,沿用了兩千多年。
  3. 統一度量衡。度量衡是商品交換中所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國家收取賦稅的重要標準,秦統一後,秦始皇下令,以秦國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其他六國的度量衡器。具體措施是將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全文刻在新制作的度量衡標準器上。這樣既可以提供更多的標準器,又可以宣傳秦始皇的功績。統一後,秦朝的度制以寸、尺、丈、引為單位,以十為進位制度;量制方面以龠、合、升、鬥、桶(斛)為單位,也是十進制;衡制方面以銖、量、斤、鈞、石為單位,進位是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

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成為維護中國封建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

三.開疆拓土,秦朝統一後,秦始皇南伐越族,北擊匈奴,並通西南夷,不斷開疆拓土,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1. 在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雲南一帶,很早就有一個人數眾多的民族,越族。越族部落眾多,而且部落差異很大,又稱作“百越”。依據其分佈地域不同,可分為于越、閩越、甌越、南越、西甌等八部分。在大規模征服嶺南的軍事行動中,秦軍習慣於在中原開闊地區做戰,不習慣於在嶺南的密林中作戰,在加之後勤補給出現了問題,出現了較大的傷亡。南方河流縱橫交錯刑拘,面對這種情況,不知所措。為了解決糧草運輸問題,秦始皇於公元前219年派監御史祿負責開鑿靈渠,靈渠又稱湘桂運河,也稱興安運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是中國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靈渠溝通了湘江(長江水系)與灕江(珠江水系),為開發嶺南起重要作用,靈渠的建成保障了秦軍南征的糧食和物資供應。秦軍於公元前214年攻佔嶺南,並在這裡設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基本上統一了嶺南。促進了中原與嶺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民族融合。
    靈渠的建成,即使到現在,對航運、農田灌溉,仍然起著重大作用。
  2. 公元前214年,蒙恬率軍渡過黃河,大規模進攻匈奴,頭曼單于難以抵擋,只好北移,蒙恬乘機率軍,佔領了高門闕、陽山、北假等地。秦朝一方面在這些地區設置44個縣,實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還大量遷徙刑徒,並鼓勵一般民眾移居邊地。秦朝反擊匈奴的勝利,是匈奴貴族遭受的第一次沉重打擊,使河套地區的廣大人民在很長時間內有了安定的環境。這對於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邊遠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了鞏固抗擊匈奴取得的勝利成果,秦始皇又開始修建秦長城。長城作為古代軍事建築工程的傑作,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

明代思想家李贄在《藏書·世紀列傳總目》中是這樣稱譽的:“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總結:

雖然秦始皇在晚年“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焚書坑儒”壓制了思想,嚴重摧殘了文化的發展,但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貢獻還是大於他的過失的!

“千古一帝”,實至名歸!

謝謝您的閱讀。


品讀歷史者


加關注,不迷路!

論歷史地位和貢獻,秦始皇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

後人評價古人,無非是從功過兩個方面,雖然,我們看到的歷史或多或少含有史學家個人情感的成分,但是對於基本的史實,還是能夠確定的。

先來看秦始皇的功勞:

一、秦始皇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的軍隊攻破了齊國都城臨淄,標誌著春秋戰國幾百年來諸侯割據,戰亂頻生的局面到此結束,從那時起,一個強大的統一的國家建立,給在戰爭中掙扎的老百姓一個喘息的機會,讓老百姓的生活得以安定,和平的局面也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二、封建時代的到來

史書記載,秦始皇在滅六國以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於是稱自己為“始皇帝”,對此,後人嗤之以鼻,認為老嬴這是自賣自誇,可是,三皇五帝都是傳說中的人物,說到底不過是部落酋長這個層次的村幹部,只是被後人當做華夏文明的精神圖騰,神話了而已。事實上究竟是什麼樣子的,誰也不知道。反而,秦始皇的結束了奴隸社會,開創了封建社會的先河。這樣的歷史意義,是不是就像清王朝的覆滅,共和制的到來一樣?

三、奠定了後世中國的版圖

自古以來,一國之君最高榮譽莫過於開疆拓土,秦始皇統一六國,把原本六國的土地盡數劃歸大秦旗下,按理說也該好好休息,享受人生了,可要不說嬴政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呢,吞併六國尚不滿足,又北擊匈奴,南取百越,不斷開疆拓土,不僅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還奠定了後世中國的版圖。

四、統一意識形態

在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廢分封行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從那以後,七國人使用一樣的文字,說一樣的話,用一樣的計量單位, 坐一樣車輪距的馬車,遵守同樣的禮法。秦國不僅僅通過武力征服了六國,而且通過這樣意識形態的統一,讓所有人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人一樣,都是大秦的子民,再也沒有了七國之分。這種制度,文化的凝聚和統一,要比武力征服難得多,更珍貴的多。

五、修長城,通運河

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對於中原政權來說,就是個強盜加無賴,沒吃的沒穿的就來搶一把,殺幾個人,你不理他他就繼續搶,你來打他他就跑,你一撤軍,他又回來了,機動性非常強,讓人頭疼。為了防止少數民族犬戎的侵襲,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希望據敵人與城牆之外。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民夫都會被累死、餓死甚至病死,人數不下十萬,這也成了所有人攻擊始皇殘暴的藉口。可是,不妨想想,面對這樣一個無賴鄰居,打又打不死,不打又噁心,除了修個牆防著他,還能怎麼辦呢?修長城,死人,可能能管幾千年,不修,死的人更多,而且還是年年死,你要是皇帝,你修不修?至於修靈渠,那更重要了,運河溝通水系,不僅具有經濟意義,而且具有戰略意義,要不然南征百越時,部隊的糧餉武器運輸問題如何解決?總不能讓士兵扛著米袋子去打仗吧?

其他的,不再一一表述。

至於秦始皇的過,想來無非是焚書坑儒那點事,且不說焚的什麼樣的書,坑的是什麼樣的儒,就單從加強統治這方面來說,哪個朝代還不幹點思想道德建設的事?歷朝歷代文字獄死的人,可比秦始皇坑殺的人多得多。只不過,歷代的統治者怕被後人詬病,幹著當失足婦女立牌坊的事,秦始皇對此表示無所謂而已。






徽州大司馬


千古一帝是李贄對秦始皇的評價,後人用此代指秦始皇,此語出自《藏書·世紀列傳總目》。

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 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煜芹趣說歷史


秦始皇與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並稱為千古一帝。拿秦始皇的評價和另外三個皇帝相比感覺秦始皇的差評是非常多的,甚至有人覺得秦始皇不配被稱作千古一帝。對於這個觀點我不同意,我認為秦始皇不僅是千古一帝,還是古代所有帝王的典範。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首位皇帝

秦始皇的歷史地位是所有皇帝無法比擬的。因為皇帝這個名詞還是出自秦始皇。秦始皇用了20多年的時間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自稱為皇帝,也算得上是萬皇之宗了。

二.秦始皇修建了萬里長城

秦始皇時期,匈奴蠢蠢欲動,總是騷擾秦國的邊境,妄圖從邊境打開突破口以對中原地區發動進攻。公元215年,秦始皇為了消除北方匈奴的威脅,派大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蒙恬的軍隊一路上勢如破竹,迅速攻下了河套。

經過此次戰鬥,匈奴再也無力抵抗,頭曼單于被迫退出了陰山和賀蘭山高地,北撤七百餘里,退到陰山以北的漠南一帶遊牧。

秦始皇為了防止匈奴對邊地的騷擾,修築了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長城。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朝把過去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修築一條從臨洮(甘肅岷縣)一直到遼東碣石的萬里長城。這條長城,對於抵禦匈奴的騷擾,保障內地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秦始皇統一了一系列的標準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由於地域的不同,因此七個國家的字體,貨幣,制度等都不相同。

秦始皇當上皇帝后制定了一系列統一的政策,如在全國實行郡縣制,統一貨幣,把小篆當作國用文字等等。可以說秦始皇制定的這些措施成為後代皇帝得一個典範。

總結:秦始皇雖然做了一些昏庸的事,比如在修建長城的時候累死了大量的勞動力,花費大量的人力和金錢去修建豪華的陵墓。但是秦始皇總體來說還是功大於過,因此稱其為千古一帝當之無愧。


小生子講歷史


非常贊同稱秦始皇為千古一帝。



前言


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前面三個文明,早已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只有中國的華夏文明延續下來。而作為文明最主要的、不可或缺的標準之一的文字,是讓華夏文明延續下來最主要的因素。而秦始皇為文字的發展做了最大的貢獻。文明的延續和國家政權的統一更是分不開,這一點秦始皇更是做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稱其為“千古一帝”,一點也不過分。


一,歷史地位


秦始皇是第一個讓中國大一統的人。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嬴政生於公元前259年,去世於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47年,13歲嬴政即王位,攘外必先安內,經過努力,慢慢長大的嬴政,殺嫪毐,除呂不韋,攬回政權。漸漸露出統一天下的霸氣。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用了9年時間,將其餘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滅掉,建立秦朝,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後來又 打擊北方的匈奴,平定了南方的百越。



統一之後,嬴政認為自己的功勞大於“三皇五帝”,稱王已經不顯其威名。於是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稱號。這是第一次有人稱“皇帝”,故自稱“始皇帝”。


二、歷史貢獻


自古以來,開國君主都是先清明,後昏聵,概莫能外。秦始皇也是這樣,但我覺得,他的歷史貢獻要更大一些。


政治上,秦始皇深知“分封制”的弊病,改全國實行“郡縣制”。將全國分成36郡。

在朝廷裡,實行“三公九卿”制度,來管理國家大事。


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九卿即

  1.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 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 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 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 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 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
  9. 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


這一套管理制度對後世影響極深,一直沿用直至晉朝。隨後隋朝實行的“三省六部”制度,就是直接脫胎於“三公九卿”。直至明朝,勤勞的朱元璋廢掉“丞相”一職、而後朱棣建立內閣之後,這種構架才算壽終正寢。但在中國歷史上這濃濃的一筆,再也抹不掉了。



軍事上,北面打擊匈奴,南方平定百越。修萬里長城。


匈奴歷來就是中原王朝的一大隱患,時常來騷擾邊境,襲擊掠奪邊境百姓財物。為了一勞永逸的解除這個威脅,秦始皇派遣蒙恬率30萬大軍打擊匈奴。經過幾次打擊,匈奴不敵,向北方敗去,從此再無力侵擾邊境,讓和平環境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為中原的經濟恢復發展提供了時間。



百越此時還不是秦朝的領土,秦始皇派遣大將趙佗和屠睢帶兵50萬,用了三年時間,平定百越,從此將嶺南地區第一次劃入中國的版圖,其意義非凡。隨著趙佗留下來治理嶺南,使中原地區和嶺南地區的各種交流日趨繁榮,為嶺南地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長城作為防禦北方民族、保護百姓生命和財產的主要工具,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減少了士兵防守,也變相的減輕了百姓們的負擔。善莫大焉。


經濟上,最有貢獻的就是秦直道和靈渠。秦直道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也讓“車同軌”成為了現實。靈渠作為最古老的運河,連接通了珠江和長江,從開鑿通行之日起,至今2000餘年,至今還在使用。說其造福千年,亦不為過也。


文化上,“書同文”是華夏文明史上最大的貢獻之一。文字是文明的不可或缺的標準之一。正是文字的統一,為文明以文字的形式延續下去,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統一的文字讓我們有書可讀,也有了可以讀懂的書可讀了。



結語

秦始皇一生,創造出了很多的第一次。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種種貢獻,不可勝數。然而,在晚年也有了昏庸的表現,焚書坑儒,迷戀長生不死之術。但瑕不掩瑜,怎麼樣都磨滅不了秦始皇在歷史上的貢獻。稱其為“千古一帝”,名副其實,恰如其分,名至實歸也。



參考文獻

  •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