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

勇往直前vvvv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不是說“一頭獅子帶領一群綿羊能打敗一頭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嗎?

這是有道理的。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我始終認為,要創業,要做事,必須有一個好老闆。

而且這個老闆是天生的。

劉邦就是那個天生的好老闆。

沒有劉邦,蕭何就是個小縣吏;

有了劉邦,蕭何就是丞相。

沒有劉邦,韓信就是一個四處遊蕩的潑皮無賴;

有了劉邦,韓信就是戰無不勝的大將軍。

我清楚,我這麼說,許多人不服氣。

其實,我自己也很難說服自己。

但我從樊噲身上,切切實實感受到了這一點。

秦末漢初,蕭何、曹參、張良、韓信、樊噲等人,恐怕並不是唯一的,肯定還會大有人在。

之所以他們默默無聞,就是沒有遇到像劉邦一樣的君主,才沒有發揮自己的才能。

樊噲就是一個沿街叫賣狗肉的,最終也成了大將軍、左丞相,還封了侯。

看一下樊噲的人生經歷吧。

劉邦做亭長,樊噲做攤販。

劉邦吃狗肉不給錢,樊噲見了劉邦就逃跑。

君臣沒發跡之前,活脫脫就是城管與小販。

小販的日子自古以來就不好過,老大不小的樊噲一直也娶不到老婆。

劉邦就忽悠樊噲,說自己的小姨子很漂亮,可以介紹給他做老婆。

如此一來,樊噲就屁顛屁顛地把狗肉主動送給劉邦吃。

劉邦還真忽悠的小姨子嫁給了樊噲。

既然劉邦的老丈人呂太公會相面,預知劉邦非等閒之輩,那麼追隨劉邦的人自然也會大富大貴。

要不,呂太公會把女兒嫁給一個賣狗肉的嗎?

當蕭何、曹參共同擁戴劉邦,起兵反秦,劉邦做了沛公,樊噲便做了他的隨從副官。

在前期,樊噲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才能,看一下他的戰績吧。

與司馬橺在碭東作戰時,斬殺十五首級,被封為國大夫;

抵抗章邯時率先登城,斬殺二十三首級,被賜列大夫;

攻城陽,下戶牗,破 李由,共斬首十六級,被賜上間爵;

圍攻東郡守尉,斬首十四級,俘獲十一人,被賜五大夫;

破秦河間守軍,屢次率先攻入敵陣,斬獲有功,被賜爵為卿,封號賢成君;

攻武關至霸上,斬殺都尉一人,首級十人,俘獲一百四十六人,降二千九百人。

從這個經歷看,樊噲作戰勇敢,力大無窮。

一般人都殺不了他,只有他殺人家的份。

能殺狗就會殺人。

不過殺人也是個力氣活,連續殺人幾十個,不要說人家還會抵抗,即便不抵抗也不是一般人就有力氣幹這活的。

但也看得出來,樊噲並沒帶兵打仗,就是一個猛士罷了。

除了最後霸上一戰,所殺的人都是一般士卒,最多是級別很低的士官。

沒有誅殺過級別較高的將領。這也是樊噲殺人不少,但提拔很慢的原因。

這麼說,並不是否認樊噲的能力,樊噲還是具備一定能力的,這毫無疑問。

但具備樊噲這樣能力的人,何止樊噲一人?

韓信或許是千年一遇的將才,但樊噲這樣的將領,不敢說比比皆是,但絕對是不乏其人。

都清楚湖北紅安縣一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的故事吧。

樊噲就是類似這樣的情況。

有時候,人的潛能是巨大的,只要有合適的機會施展,就可能做出意想不到的成就。

樊噲真正的露臉,還是在鴻門宴上。

但也僅僅是一個目眥盡裂的大力士。

真正的工作,是由那些謀士們背後策劃的,樊噲就是勇敢的執行者。

樊噲真正的發跡,是在劉邦做了皇帝,開始剷除異姓諸侯王的時候。

這時候的劉邦,不缺乏出謀劃策的,給他出主意的人多得是。

但劉邦最缺少的是忠心耿耿的執行者。

這就是樊噲在韓信之後,也能成為大將軍的原因,而且還做了左丞相。

如果沒有劉邦,不好說樊噲就一輩子賣狗肉,但是大概率的事情。

起碼成不了大將軍、左丞相。

如果樊噲跟項羽單獨摔一跤,他肯定辦不了項羽。

再說韓信,本事是很大,可項羽不用啊,項羽失敗是他的事,韓信出不名,建不了功;

劉邦不待見,韓信也沒有機會;

項羽、劉邦都不待見,誰敢說別的人就會重用韓信哪?

假如沒有蕭何月下追韓信,最大可能就是韓信一直提著劍在遊蕩,就沒有這個大將軍啦。

誰敢說同時期就沒有另一個韓信在遊蕩哪?

沒有了韓信,也就沒有了劉邦,也就沒有垓下之圍,也就沒人辦得了項羽。

但歷史沒有如果,因為劉邦有蕭何,有了蕭何,也就有了韓信,也就沒有了項羽。

再看看張良。

張良的祖先,五代都在韓國為相。

秦滅掉韓國後,張良不服,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沒有成功就隱姓埋名逃亡到下邳。遇到黃石公,得到了《太公兵法》。

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也組織了一百多人的隊伍想造反,可由於勢單力薄,難以立足。

聽說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已經成了氣候,就想率眾去投奔。

正好在路上遇到了劉邦,二人一見傾心。

張良把《太公兵法》說給劉邦聽,劉邦大部分都能領悟。

於是,張良就果斷改變主意,決定投奔劉邦。

如果張良沒有投奔劉邦,而是追隨景駒的話,結果就不一樣啦。

只有在劉邦這裡,張良才充分發揮了其聰明才智。

項羽也有謀士,誰敢說范增就不如張良、陳平哪“

如果項羽採用范增的建議,在鴻門宴殺死劉邦,還會有後來的那些事嗎?

儘管樊噲很牛逼,如果項羽真要殺劉邦的話,不要說目眥盡裂,就是把眼珠子瞪出來也沒用。

有能力的人很多,一是要看有沒有機會,更重要的還是看有沒有一個好的帶頭大哥。

象韓信這樣的機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更多的人還是需要象樊噲那樣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打拼才能取得成就。

但這也少不了一個機遇。

實際上,劉邦結交的並不都是“狐朋狗友”,蕭何、曹參、陳平等人都不是。

只不過他們都不是安分的人罷了。

亂世之秋,本本分分的書呆子是沒有多少前途的。

不安分的人,往往都是有理想的人。

在合適的時機,遇到合適的帶頭大哥,創造一番事業,既是幸運的事,但也是不足為奇的事。

天分固然重要,但在實戰中磨鍊,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七色海棠


劉邦從舉事開始,直到當上九五至尊的皇帝,他的身邊,確實是一群“狐朋狗友”在為他或出謀劃策,或衝鋒陷陣。試看看那些謀臣武將的出身:韓信是平民,蕭何是官差,陳平是遊士,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彭越是強盜,婁敬是車伕……可謂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麼人都有。

而這群“狐朋狗友”卻極不簡單,他們出身不顯,卻各有優長,所以,後來他們都成了治國大才,試舉二人為例:

比如樊噲。樊噲與劉邦同鄉,沛縣人,他出身於貧苦家庭,早年以屠狗為業,劉邦好酒也好狗肉,經常到樊噲那吃蹭吃,久而久之,兩人成了狐朋狗友。後來,劉邦娶了呂雉,樊噲娶了呂雉的妹妹呂嬃,二人成了連襟。然而,就是這個屠狗出身的人,卻在劉邦面臨人生和事業關鍵抉擇的時候,挺身而出,給劉邦提建議,那建議真是智慧之言,而樊噲也因此而顯示出大臣之風。

前207年,劉邦西征拿下了咸陽,進入秦都,頓時被秦朝府庫裡數不清的金銀財寶和後宮三千佳麗迷亂了眼睛,他進入後宮,竟然陶醉於溫柔之鄉,不願意出來了。在項羽手握重兵之時,在諸侯虎視眈眈之際,這時為財色所迷,肯定會功虧一簣,一個屠狗的樊噲,不但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去瘋搶秦宮珠玉珍寶,反而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想到了這個高度。

於是,樊噲闖進內殿,力勸劉邦趕快還軍灞上,不要貪戀奢美色。劉邦不聽,他又拉來張良,一起苦口婆心的勸諫,才最終讓劉邦清醒起來,還軍灞上。在關鍵時候,他能考慮到如此長遠,真是非尋常輩所能比。

又如蕭何。在秦朝時,蕭何任沛縣主吏掾,一個職小吏,他卻是個無論學、識、才、幹都非常全面的人,有如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辦事穩妥:在沛縣,蕭何辦事熨貼是非常有名的,當時,秦朝一御史來監察郡政,因工作需要,與蕭何一起辦公,蕭何事事妥當,大獲御史賞識,事情辦完後,蕭何因此被委任為郡卒史,考核名列第一。

深謀遠慮:劉邦西征進入咸陽後,手下那些謀臣悍將紛紛奔向秦府庫瓜分金銀財寶,唯獨蕭何趕往丞相府和御史府,將二府所藏秦朝律令、山川圖籍等珍貴資料拿到手中,既懷大局,又有遠見。

精明強幹:劉邦還定三秦的過程中,蕭何以漢丞相留守漢中,全面主持大後方的事務,鎮守地方,徵收賦稅,源源不斷地為前線輸送給養,確保了後援的充足。楚漢戰爭最艱難的那幾年,蕭何輔佐年僅五歲的太子劉盈,坐鎮櫟陽,制定法令,管理郡縣,建宗廟、立社稷、修宮室、治縣邑,井井有條。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隨著戰線不斷拉長拓寬,後援需求越來越大,蕭何在後方想方設法,朝乾夕愓,竭力使前線的糧草得到供應,兵源及時補充,給漢軍提供了堅強而有力的保障。可以說,劉邦如果沒有蕭何的後勤保障,他是打不過項羽的,更不可能奪取天下。

因此,可以說,是這樣一群“狐朋狗友”,把劉邦抬上了皇帝的寶座。


帝國的臉譜


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成了漢朝的元勳;劉秀的狐朋狗友,成了雲臺二十八將;朱元璋的狐朋狗友,都成了與國休慼的國公王侯。看起來,似乎人人到了那個位子都可以,其實大不然。

首先,從古至今的農民起義不計其數,大部分都是在規模很小的時候就被撲滅了,偶爾有規模很大的,比如黃巢、洪秀全,也是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失敗了,真正能夠成功的改朝換代的,只有劉邦和朱元璋兩個人而已。

其實每個人最信任的資源,就是自己身邊的人。只有當自己身邊的這些『狐朋狗友』湊巧足夠強的時候,才真正完成了改朝換代。而哪些不夠強,都死在了半路上。所以我們看到的劉邦集團的成功,已經是殘酷的歷史篩選的結果了,自然其集團中大多數都是響噹噹的強者。而黃巢洪秀全呢?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第二,很多時候人們都是沒有機會來鍛鍊和展示自己才華的。比如樊噲,如果不是劉邦,估計一輩子就是賣肉的;蕭何如果沒有劉邦,終其一生也就是一個縣裡的小官;其他夏侯嬰、曹參之流,也大抵如是,如果沒有劉邦,他們就像普通的小官小民一樣,會非常平淡的度過一生。

但是秦末的亂世,劉邦的起義給了這些小人物充分發揮自己才華的舞臺,他們也和劉邦共同成長,在漢朝建立之後也成了王侯卿相。

這就像當年淘寶創業的時候,很多人都不好看淘寶的前景而半途離開了,難道說後來淘寶上市,成為千萬富翁的那些人,就一定比離開的人能力強嗎?當然不是,而是淘寶給了他們發揮的舞臺,再加上早年作出的『留下』這個當時看起來不怎麼樣,但是事後看來無比英明的決定。

歸根結底,機緣和能力,兩者缺一不可。並不是『別人能做,我們也可以做』的。


經史通義


劉邦年輕時是有名的地痞,可與他交好的五名“狐朋狗友”樊噲、曹參、蕭何、夏侯嬰、王陵,卻都成了漢王朝的國之棟樑。

一個縣城為何能夠出現這麼多人才?是後天學習還是先天因素?

《史記》劉邦朝功臣列表:蕭何第一,曹參二,張敖三,周勃四,樊噲五,酈商六,奚涓七,夏侯嬰八,灌嬰九,傅寬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

關於這群朋友,還發生了一起小鬧劇。

1、飯完了

劉邦年輕的時候,不種地、不工作,與老大、老二比起來,劉邦的父親對這個兒子各種搖頭,認為他“不務正業”。

儘管風評不好,但劉邦這樣的人,也有一個強項:重義氣,社交方面很吃得開。

因故,不務正業的劉邦反倒是結交了很多好哥們,其中包括樊噲、夏侯嬰、王陵、曹參等人。

不過,與劉邦、樊噲不同,曹參和蕭何當時已經考上了公務員,並且在地方上頗有影響力。

交友甚廣,卻沒有收入,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劉邦想請朋友們吃飯,卻發現自己掏不出錢來。

於是,劉邦便想了個法子——專門挑飯點去大哥家蹭飯。

次數多了,大嫂就很討厭這小叔子,故而在劉邦下次來蹭飯時,故意使勁鏟鍋底,假裝飯吃光了。

劉邦等大嫂不注意,跑去看鍋底,發現裡面還有飯時,他懂了:得呢,自己是被嫂子討厭上了!

2、為何這群人能夠成功

提到一個人的成功,我們要從多維度去觀察,而不是單單從對方身上的某種缺點出發全盤否定對方這個人。

要說劉邦身邊的人,但凡能夠成為治國棟樑的人,無論從天生條件,還是後天實踐上,基礎都打得非常牢靠,而這樣的人寥寥無幾。

歷史的真相,是絕大多數沒有能力的人都無法經過考驗,成為王侯將相。

孔夫子開私人講學風潮以來,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文化爆發的高峰期,諸子百家的學說為當時的讀書人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曹參和蕭何,看似都身處於基層當中,但這卻不代表他們能力上限。

他們在諸子百家的思想中汲取養分,又在基層切身感受過民生疾苦,等到劉邦打下咸陽後,他們直接接受了秦王朝的治國經驗。

由此,這批本身就很有天賦的人,在得到劉邦給予的平臺上,逐漸閃耀出自身的光澤。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劉邦從一個市井無賴一路往上爬,最終打敗了貴族出身,文武雙全的楚霸王項羽,建立了漢朝。<strong>劉邦的人生可以說是逆襲的典範。在他稱帝后,曾經在村子裡與他交好的幾個朋友也都成為了國家的棟樑。為什麼這些別人眼中的“狐朋狗友”能夠逆襲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

不斷地學習

要知道劉邦從發跡到最後打敗項羽稱帝,前前後後經歷了好幾年。他的朋友們也並非一開始便是治國能臣或者蓋世猛將。都是在與秦軍作戰,與諸侯博弈中慢慢成長起來的。如曹參,起初他也沒有表現出過人的才能,但是在韓信手下做副將時,他就嚴格按照韓信的指揮辦事,學習韓信的方略。後來成為宰相,他又學習蕭何治理國家的方式最後成為一代名相。所以他們能夠成功離不開磨礪與學習。

自身的潛力

由於劉邦市井無賴的作風,沒有表現出過人的才能,導致人們對他的印象不佳。自然而然,劉邦所結實交好的友人也是各行各業什麼人都有,自然就被被人們認為是烏合之眾。然而立志出人頭地的劉邦又怎麼會費力去結交一群酒囊飯袋。

劉邦的這群好友,每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才能。所以才能在後來建功立業,成為國之棟樑。如蕭何,他做事穩妥,在沛縣做官時就能把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條,後來劉邦的後勤軍需也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

蕭何謙虛謹慎,不嫉賢妒能。他為劉邦請來張良,絲毫不擔心影響自己的地位,坦然在劉邦面前承認才能不如張良。而且他知道自己不足就努力彌補。攻入秦宮時,別人都在蒐羅錢財,只有他在蒐羅書籍,希望能夠學習更多的知識。他們能夠成功離不開自身良好的品質。

劉邦知人善任

這群人能夠成功也離不開劉邦慧眼識人,劉邦稱帝后也說過。單論能力他不如這群人中得任何一個。但他能發現並讓他們發揮自己的長處。認清自己,不狂妄自傲。善於發現人才,敢於重用人才。這就是為何項羽敗會給劉邦。我們對劉邦得印象多是奸詐狡猾,貪生怕死。但劉邦被項羽射傷時,為了不動搖軍心,大笑著說只是被射到腳趾,可見其還是頗具膽識,並非一無是處。


一史千金


那我們來看看劉邦都有哪些狐朋狗友吧。

樊噲-屠狗

樊噲是劉邦的妹夫,他娶了呂后的妹妹,他在沛縣的職業是殺狗賣狗肉,那麼樊噲都有哪些出色的表現呢?

1.劉邦進入咸陽城的時候,想享受一下秦皇宮的奢華,樊噲就勸劉邦不能貪圖享受,要將秦宮寶物封存,駐軍於灞上。這一點很重要,第一,讓劉邦不貪圖享樂,第二,給秦人好印象,第三,將咸陽城留給項羽,避免觸怒項羽。

2.鴻門宴上,樊噲強行闖入宴中,怒斥項羽,劉邦搶先打入咸陽,卻駐軍灞上,就是為了等項羽進來,而項羽聽了小人之言,卻要加害劉邦,幾句話把項羽說得啞口無言,項羽就不好意思再對劉邦下手了。

3.在英布叛亂的時候,劉邦剛好生病了,不想見任何人,宅在宮中,樊噲直接闖入,以秦始皇和趙高的例子點醒劉邦,劉邦終於精神振作,與大臣們見面。

樊噲的這三次闖入,說明樊噲其實是謀略過人,並不只是一個陷陣殺敵的猛將,粗中有細,能文能武。

夏侯嬰-車伕

夏侯嬰是沛縣裡面的車伕,那我們也來看看夏侯嬰有哪些出色的表現呢?

1.韓信剛入劉邦陣營的時候,犯法應該當斬,韓信看到夏侯嬰的時候,就大喊,漢王不是要平定天下嗎?怎麼要殺壯士呀?夏侯嬰看到韓信氣度不凡,及時將韓信解救下來,而且還推薦給了蕭何。所以夏侯嬰不僅對韓信救命之恩,還有知遇之恩。

2.彭城之戰,是夏侯嬰帶著劉邦出逃,順便還帶上了劉盈和魯元公主,劉邦多次將劉盈和魯元公主踢下車,是夏侯嬰重新救上來的,所以夏侯嬰是救了劉邦一家子。

3.滎陽之戰,還是夏侯嬰帶著劉邦逃出滎陽,跑到修武的韓信軍營,直接拿走了韓信的兵符,然後率原張餘和韓信的部隊再與項羽戰鬥。

4.白登之圍,還是夏侯嬰帶著劉邦,慢慢的從匈奴人的缺口走出來,最後得救。

另外,周勃是養蠶吹笙的,灌嬰是賣生織品的,盧綰是劉邦的小跟班。另外蕭何是縣吏,曹參是獄卒,算是比較有文化有水平的。

其實,這個說明,只要有一個平臺,有一個好的團隊,每個人都從中獲得鍛鍊,發揮自己的特長,就能成就大業。


歷史簡單說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


看了一下其他回答,都對劉邦周圍的人瞭解得比較清楚,對劉邦的領導能力也分析得明白,都回答得很好。可惜如果這道題目是考試的話,這些花樣回答都不及格。

因為都跑題了。

我們要把主題目下面的附加條件看清楚,才找出真正重點在哪兒。

這麼巧,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這麼巧,朱元璋玩伴們都是將相之才?還是人人到那個位置都可以?還是後天學習就可以?

很明顯,劉邦和朱元璋以及他們的身邊人不過都是問題的藥引子。題主真正想問的是這些“大才”是名副其實,還是因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然後被後世美化成為了“大才”?

用今天的話說,到底是能力決定了待遇,還是位置決定了名聲?

這才是題主的問題所在。談不談劉邦、韓信、蕭何其實根本沒有什麼關係。

這是個大人物如何煉成的問題。是時勢造英雄,還是將相寧有種?

大人物的出現雖然在國家動盪,戰亂頻起的時代更多,所謂“亂世出英雄”,但是大人物並非一定是指開國功臣、戍邊猛將,在中國歷史上比這些馬上英雄流傳更久的諸子百家、當時代的互聯網風雲人物,都是知識型、和平型的大人物。

所以,我們說時勢造英雄的時勢,並非專指國家政權交接、天下鏖戰兵馬的時勢。只不過題主在這裡舉的這兩個例子,一個是劉邦滅秦、滅楚,建立漢朝;一個是朱元璋抗元、誅陳友諒,建立明朝,都是在戰爭中贏得天下,建立漢人王朝的典型。

在群雄並起,攻略天下的戰爭年代,武人的機會會比在治世中多,成為名副其實的大人物,甚至功高蓋主。

而在文治經略,四海一統的和平年代,文人、才子、思想家則面臨著更多的機會成為老百姓眼中的大人物,掌握權利,揮斥方遒。

這說明不論什麼時代,時勢這個東西都是存在的,只不過是以不同的形態存在。就好比打麻將,手氣有好有壞,但是手氣是一直存在的。但是對於一個麻將遊戲的長期參與者來說,手氣其實是平均的——也就是說,對於高手來說,時勢雖然重要,但未必決定成敗。

在英雄逐鹿,問鼎天下的遊戲中,每個人都曾經面對過和牌和放炮的機會,從命運的角度來說,老天爺給亂世和治世的人——參加遊戲的角逐者——給出了不同的時勢,也創造了不同的機會。

就好像麻將過了一圈,一切推倒重來,進入下一場賭局。

我們會發現,每一局笑到最後的雖然是手氣最佳的,但是長久下來,基本上穩贏的人只有兩種——一種是天才,另一種就是老千。

混天下是一樣的道理。想在人世間出人頭地,時勢這個手氣一樣的東西,雖然某個時間段可能不公平,但是平攤下來,總是一樣的。為什麼有些人提前出局?因為他扛不住,一個人只要能扛過最低潮,就有機會翻盤。和在桌上一樣,大浪淘沙,能夠成為大人物的人也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天才,另一種就是老千。

老千就不說了,那些繼承皇位、爵位的,生下來就站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即使是個無比昏庸的君主,人家照樣可以在歷史書上留下名字——這不就是大人物的待遇?雖然身後名聲不好,別人在生前可照樣鶯歌燕舞,一呼百應,怎麼看都是個大人物。這是祖上積德,就好比如今的富二代、官二代,這些人在人生遊戲中起點不一樣,雖然最終結果可能也是敗亡,但是和普通老百姓比起來,他們的人生不就是開了掛?什麼是“開掛”?不就是作弊。所以說他們實際上是老千。

另外一種人就是天才。

沒錯,能夠成為大人物的關鍵就是天資。劉邦從泗水亭長成為漢高祖,前來投奔他的人何止千萬。就算他只信任最開始的老人,也必然不止那麼幾個吧。家族父老子弟那麼多,為什麼成為大人物的也就是了了幾人呢?

因為這些人是“麻將桌上”的高手,在跟對了劉邦這個東風時勢之中,憑著自己的天資取得了勝利。而同一起點,卻在桌上倒下的人又何其多呢?因為倖存者偏差,歷史不會記錄那些沒有成就的人,所以我們看到的都是大人物,而這些人就算是在劉邦的身邊人中,也是自身才能和素質冒尖的人物,才有可能真正出人頭地。

朱元璋的情況也一樣。不要以為你是皇帝的老人,就一定會功成名就。就好像現代社會的家族企業,老闆的遠房親戚一大堆,憑什麼要用你?你得拿出真本事,在同樣想要競爭上崗的人中殺出一條血路來。除非你是老闆兒子,那在競爭中屬於開掛作弊。但是老闆能有幾個兒子?大部分人還是憑本事晉身,和老闆是遠房親戚的又不是你一個。

最終還是憑本事。

這個本事有後天的培養,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天資。

能成為有影響的大人物,沒有一個不是天資聰穎的。

只有在天資足夠的情況下,環境、經歷、平臺才起作用。沒有天資,外部條件再好,就好像劉禪,也會被認為是“扶不起的阿斗”。

比如老子,作為周朝的圖書管理員,成為道家學派創始人。周朝的圖書管理員不止老子一個人吧,為什麼其他人沒有成為老子?我們上世紀的北大也出了個圖書管理員,為什麼兩千年才出兩個偉大的圖書管理員?這個平臺不是一直都在嗎?時勢不也動盪反覆了兩千年嗎?

為什麼只有他們脫穎而出?天分、機遇。經過歷史長河對機遇的平均對沖,剩下來的就是天分。

為什麼春秋時期從事殯葬業的人那麼多,卻只有孔子對“禮”進行深刻地思想,開創儒家?為什麼手工業者那麼多,其中文化人不乏其數,卻只有墨子思考“兼愛非攻”?韓非這樣的貴公子,在戰國時代也是很多的,但像韓非這樣深入思考的就少,有思想成就的也就這麼一位。春秋戰國時期的四君子,比他名氣大,但學問不如他。

同樣的外部條件,雖然排除了一部分民眾,但是留下的人在起跑線上基本一致,為什麼只有他們衝了出來,成為大人物?

只能是天資的不同。

劉邦身邊的大人物、朱元璋身邊的大人物皆是如此。他們有天分,然後抓住了機會。

至於後世的美化,也是他們成為大人物之後的添油加醋。

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成功,要實力。

實力是什麼?天分、機會,再加上努力。

這個天分、天資並不一定是博聞強記——這只是學習上的天賦——天資會體現在人的很多方面,成為的“大人物”也是多方面的,並不一定是學者、武將。新時代社會的選擇更是多姿多彩。便是一個千萬粉絲的直播播主,在當代的影響力,在他們那個圈子裡,我們同樣可以用“大佬”、“大神”來稱呼——這不就是大人物?

朋友們也不要氣餒,雖然天資很重要,但是每個人的天資不一樣,並不一定就沒有。而機會這個東西就相對被動,至於那些“創造機會”的論調,其實也歸於天資。

有些朋友看了我上面的奇論,就會說:“天分和機會最重要,那還努力個屁啊?”

努力還是要努力的。

萬一你有天分呢?


梧桐樹邊羽


大漢帝國的開國君主漢高祖劉邦出身低微,卻憑著自己的一幫泥腿子好兄弟,推翻了暴秦,打敗了軍事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可謂不是一個奇蹟。

我們看看劉邦的班主底都有些什麼人,劉邦本人就是一個縣的派出所所長,他所重用的大將,樊噲就是一個殺狗的,夏侯嬰就是縣政府的專職司機,曹參就是個普通獄卒,而絳侯周勃,是個表演藝術家。

只不過他的表演場所不是維也納金色大廳,而是別人的葬禮。說來也怪,就是這麼一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士,成為了劉邦的武力依靠,最終都成為了大將。

其實我認為,這幾個人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成為將才,一開始和他們死心塌地的追隨劉邦有關係。這些人很有眼力見,從一開始他們就看準了劉邦。

在劉邦起義之初,劉邦手下的士卒不多,他所參與的戰鬥規模也不大。在這種規模的戰鬥中,能夠運用策略的空間並不大,

反而是個人的勇武在這種規模的戰鬥中,能夠發揮極大的作用。

我想樊噲,夏侯嬰,曹參,周勃,這一些劉邦的好兄弟,既然看準了劉邦能夠成大事,自然在這些戰鬥中,奮勇向前,從而脫穎而出,逐步被劉邦委以重任。

隨著戰鬥經驗的豐富,這些泥腿子出身的將領們,也逐步掌握了一些行軍打仗的技巧。但是,這些初步的東西,並不足以使得他們名垂青史,幸好他們及時打開了學習系統。

在與秦軍的交戰之中,他們肯定會招降納叛,吸收一些優秀的秦軍將領,加入到劉邦的隊伍。而這些人在投靠劉邦之後,在一般情況下,不會成為一隻部隊的主將。

但是劉邦也深知自己手下那幾個將領的能力並不足,這些秦軍將領,有豐富的領兵帶兵訓練的經驗,不讓他們發揮自己的特長,彌補這幾個好兄弟的不足,實在是太不上算。

所以我想劉邦這個精明人,很有可能安排這些人擔任樊噲等人的副將,用他們的經驗,做好傳幫帶的工作,使得樊噲等人的帶兵能力迅速提升,最終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軍事將領。

不僅如此,這些人的成長還得感謝項羽。項羽第一次見到劉邦的時候就給了5000人給他,這其中還有十個軍事貴族,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財產。

在當時千軍易得,良將難求,這些有家學淵源的將領的加入,也使得周勃樊噲等人有了一個偷師的平臺,他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使自己的指揮作戰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

所以這些人確確實實是泥腿子出身,他們也不是什麼所謂的天才,他們的軍事能力是通過一場場戰爭,通過其他人的教導,一步一步提升起來的,並不是一步登天的。


歷史評說


這個問題還是挺有意思的

我覺得問題答案,是這樣的,劉邦的這幫狐朋狗友在剛剛開始的時候絕對不全是治國大才,就像朱元璋的一幫夥伴一樣,也不都是將相之才


最大的原因是什麼

要分開來說

首先看看劉邦的手下,劉邦的狐朋狗友,還真沒有什麼治國之才,真正的治國之才是蕭何

蕭何是當初的秦國的沛縣的縣裡的官吏,是劉邦的上司,是非常有才幹的

在劉邦率軍佔領咸陽的時候,別人都在搶奪金銀珠寶的時候,蕭何做的什麼?蕭何是到了丞相府把丞相府裡的書卷全部帶走了,這些才是真正的寶貝

這些寶貝也是幫助蕭何治理後方穩定後方最重要的文獻和資料

他是在整個戰爭的過程中,在劉邦底盤的的不斷的擴大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成長起來的,哪裡是一下子就成了治國之才的

而劉邦的那些狐朋狗友是刀口舔血一步步的通過自己的征戰沙場打下來的戰鬥經驗,最後成為了有名的猛將!

第二個成為丞相的治國之才就是曹參,但是曹參是蕭規曹隨啊,他就是黃老思想,自己只用繼續執行蕭何制定的治國策略就可以了,各個部門各司其職!

第三個是項羽那裡過來的陳平,是個治國之才!

其實也都是一步步的成長起來的!哪裡是生下來就是治國之才的!


鵬程日誌


這裡是芒果論史!

這裡的“狐朋狗友”我姑且認為是劉邦的沛縣老鄉。

劉邦的朋友並非天生的“治國大才”,他們只是活到了最後,有了充足的時間成長。其實真要說劉邦的朋友有天生大才的,其實僅蕭何一人而已。

楚漢之爭:劉邦老鄉名不見經傳

實際上,在楚漢之爭的過程中,劉邦的老鄉們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他們擔任的角色大多是“跑腿”類型。劉邦有一個著名的“功狗論”,他把蕭何比做獵人,獵人可以窺破獵物的痕跡,指出獵物的方向,而曹參、樊噲等戰功卓著著不過是獵狗,僅僅是執行獵人的命令而已。


整個漢軍陣營中有很多“功人”,也有很多“功狗”,但劉邦的老鄉中只有蕭何可稱之為“功人”,其餘如張良、韓信等皆為劉邦後得之士,下面來仔細梳理一下。

張良,韓國貴族,得黃石公授《太公兵法》,與劉邦在留縣相遇,並非沛縣之人。韓信,出身不詳,熟讀兵法,是從楚軍陣營中投奔漢軍的,並非沛縣人士。酈食其,又被稱之為高陽酒徒,是漢軍陣營中的第一說客,劉邦帶兵經過高陽時主動投奔,並非沛縣人。

其他諸如陳平、英布、彭越、張耳等基本都不是沛縣人士,都是劉邦遍遊全國各地所結交的友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楚漢之爭的歷史中,張良、韓信、酈食其、陳平等幾人最為活躍,他們為劉邦擊敗項羽提供了戰略層次上的指導。尤其是張良、韓信,他們於劉邦就好比范增於項羽,他們是具備“不可替代性”的,這些人可以被稱之為“功人”。

劉邦的老鄉中,“功人”只有蕭何,如果耐心讀完了楚漢之爭的歷史,其實就會發現曹參、樊噲等人基本沒有太多出色的表現,但到了論戰功封侯的時候,曹參位列第一,劉邦試圖將蕭何排第一,眾人基本都不支持。

這是因為西漢排功臣是依據戰功來的,而這個戰功是根據敵人的首級進行量化的,韓信進行戰略戰術上的安排,曹參、樊噲根據韓信安排去具體執行任務,所以說韓信取得的敵方首級不一定有曹參多,張良、酈食其這些謀士就更無法和曹參比了。

但是曹參、樊噲的工作具有“可替代性”,換一個不知名的歷史小人物到他們的位置上,一切也可以照常運行。但是蕭何、張良、韓信等人的工作具備“不可替代性”,這些東西就他們會玩兒,就他們玩兒得好,沒他們就不行。

西漢建立以後:他們逐漸成長

其實建國以後,楚漢爭霸期間的這批“功人”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了,酈食其沒等到楚漢決戰就被田榮烹死了,韓信被劉邦收繳兵權,先從齊王遷為楚王,最後從楚王被廢為淮陰侯,最後為呂后所殺,張良為保全自身,基本不過問國事,一心修道,在政壇上影響力驟降。

但即便如此,劉邦的老鄉們仍然沒有展露出太強的能力,擔任西漢官員集團主幹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如叔孫通這般的秦王朝遺臣。而蕭何去世之後,曹參為相留下了一個成語叫做“蕭規曹隨”,曹參基本沒有大的舉措,都是沿用蕭何的東西。

陳平和周勃一同擔任左右丞相的時候,周勃這個劉邦的老鄉一問三不知,而陳平這個外鄉人對答如流。

其實“功狗”還是“功狗”,“功人”還是“功人”。


建國以後,“功人”死的死,隱退的隱退,只剩下“功狗”們出來挑大樑了。當然,曹參、周勃等“功狗”在身居高位之後有了足夠的資源充實自己,豐富自己,他們雖然始終不及蕭何等“功人”,但也超過了普通人很大一截,也遠遠超過了當初的自己。

所以說,劉邦的“狐朋狗友”(老鄉)們都是治國大才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是治國大才,而是因為有一批“功人”為他們撐住了一片天,讓他們有機會,有時間,有資源去成長,這才是根本原因。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