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致力深度融合 服務大灣區發展——專訪香港天文臺新任“掌門人”鄭楚明博士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美麗

2020年2月,鄭楚明博士出任香港天文臺第十六任臺長,中國氣象報記者日前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

記者:首先恭喜您履新香港天文臺臺長。鑑於內地朋友、氣象界同仁渴望對您有更多瞭解,您能介紹下個人情況嗎?

鄭楚明:我於1989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物理系,取得博士學位,研究課題是量子力學,與現在從事的氣象工作很不一樣。在畢業前一年,我投考香港天文臺,幸運被錄用,成為科學主任。工作半年後,我被選送到英國氣象局受訓5個月,回香港後成為一名天氣預報員。受訓的經歷,目的是讓每名科學主任都能認識到預報工作的重要性。

除了天氣預報之外,我初期的工作範圍還涉及水文、微氣象、氣象衛星接收系統運作等領域。這期間,我參與“電視天氣報告”,當上了天氣主播,做了十多年,直至2010年為止。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的工作領域轉向航空氣象,並參與國際民航組織相關工作。2003年至2011年成為機場氣象觀測和預報研究組觀察員;2010年至2012年被選為亞太區航空計劃及實施區域組的通信/導航/監察及氣象小組共同主席;2013年至2015年成為亞太區氣象小組副主席。

2011年,我晉升為助理臺長,轉為負責公眾天氣服務;2020年2月,晉升為香港天文臺第十六任臺長。

記者:您認為,近年來,香港氣象事業取得了哪些進展?

鄭楚明:在臨近預報方面,2018年,香港天文臺被世界氣象組織指定為亞洲區臨近預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近年來,香港天文臺積極發展的社群版“小渦漩”臨近預報系統,供亞洲或其他區域的氣象單位採用或試用。2019年,憑藉臨近預報服務,香港天文臺獲得2019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和第十九屆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

在航空氣象領域,2018年7月,香港天文臺與中國氣象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共同建立的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正式運作,主中心位於北京的中國民用航空局,而香港天文臺作為備份中心,致力為亞洲區內航空業界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此外,2019年11月,香港天文臺開發的“我的航班天氣”電子飛行包流動應用程序在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航班上投入服務,為機組人員提供最新的氣象資訊。這是全球首個由官方氣象機構開發,並獲官方民航機構接納供業界使用的電子飛行包天氣流動應用程式。

隨著互聯網和智能電話的高速發展,香港天文臺亦重點發展官方網頁和流動應用程序“我的天文臺”APP,向公眾發佈信息。2019年,香港天文臺的網上服務用量達到1.87億頁次。此外,還積極拓展社交媒體傳遞氣象信息。面對網上資訊氾濫,香港天文臺透過社交媒體有效提醒市民留意網上出現的流言,並提供正確的信息。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香港天文臺亦引入這項新技術,提升預報技術和加強服務,在臨近預報、衛星圖像自動辨認大氣重力波等方面有不錯應用。

致力深度融合 服务大湾区发展——专访香港天文台新任“掌门人”郑楚明博士

鄭楚明(右)與香港長者安居協會在2019年12月4日舉行記者招待會,向市民提示寒潮將到,做好準備。香港天文臺提供

記者:近年來,香港天文臺與內地、澳門氣象部門合作愈發緊密,在哪些方面取得進展?民眾能否從中切實獲益?

鄭楚明:粵港澳三地合作源遠流長,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近年來,三地氣象部門合作愈發緊密,在多方面取得了進展:

2017年8月,在中國氣象局的組織下,粵港澳三地氣象部門合作,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依據,編制《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將為發展大灣區氣象事業提供依據。

2019年4月,香港天文臺與廣東省氣象局、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合作推出“大灣區天氣網站”,提供涵蓋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東省11個城市60多個地區的7天天氣預報等信息,為穿梭大灣區的民眾提供便捷可靠的優質氣象服務。

三地共同開發以網頁為基礎的港珠澳大橋氣象數據顯示平臺,已於2018年10月投入使用。

在粵港澳的氣象業務合作基礎下,三地實現氣象數據交換,並在有需要時進一步共享數據,這對三地監測惡劣天氣起著積極作用。廣東省氣象局提供南海北部的石油平臺和氣象浮標數據,對監測南海臺風特別有幫助。近年來在中國氣象局的協調下,三地氣象部門針對重要天氣過程會進行會商,彼此交換情報,分享三地對重要天氣過程的分析和評估,提高三地公眾氣象服務水平。

記者:為配合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氣象合作,香港天文臺正在推進哪些工作?

鄭楚明:《規劃》的主要發展目標,包括氣象科技創新、氣象深度融合、智慧氣象服務、智能網絡業務、氣象協同觀測等。目前,粵港澳三地每年都會通過合作會議和研討會分享業務和技術經驗。香港天文臺今後會積極與粵澳加深合作協調機制,共同推進《規劃》。

香港天文臺正與廣東省氣象局、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合作建設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落地深圳的中心已於2019年底運作。香港天文臺亦會繼續與粵澳一同籌建《規劃》中“三中心三平臺”的其他項目。

記者:您對未來香港天文臺發展,以及與內地、澳門的氣象合作有何展望?

鄭楚明:在《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氣象科技長期合作安排》(以下簡稱《安排》)下,香港天文臺與中國氣象局每兩年進行高層管理人員會議,回顧合作項目進展,探討未來合作的大方向。《安排》有利雙方未來持續和更深入的合作。

未來,在《規劃》指引下,通過現有合作會議和科技研討會機制,粵港澳將會進行更密切的交流合作,加強氣象科技創新,發展智慧型氣象服務,強化氣象協同觀測,共同推進《規劃》設定的合作項目,構建現代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體系,最大程度地保護大灣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高生態文明保障水平。

記者:隨著互聯網社交媒體快速發展,香港天文臺如何做好防災減災公眾教育?未來將如何開展相關科學普及活動?

鄭楚明:香港天文臺一向非常重視公眾教育,每年都會舉辦開放日活動,通過展覽和遊戲,讓公眾學習防災減災知識。除此之外,還歡迎公眾到香港天文臺總部參觀,亦會到中小學進行講座和舉辦公開講座。

在重要天氣來臨前,香港天文臺會通過面書、Instagram、微信、推特等社交媒體平臺發放信息,提示公眾採取防備措施,減少惡劣天氣帶來的損失;亦會每星期製作和推出系列“氣象冷知識”公眾教育視頻。該視頻現已推出超300集,公眾反饋很好。

未來,香港天文臺會繼續製作公眾教育視頻,亦會舉辦開放日、參觀活動、學校講座、公開講座及比賽等,讓更多市民參與,通過這些活動增強公眾對防災減災的認識。

記者:今年年初,香港天文臺發佈消息稱,2019年是香港1884年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面對氣候變化的風險和挑戰,香港天文臺做了哪些工作?

鄭楚明:2019年是香港1884年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除氣溫上升外,氣候變化會帶來更強的降雨,造成低窪地區積水、河道氾濫及泥石流,給民眾安全帶來重大威脅。我們擔心的亦包括氣候變化帶來更強的颱風及其相關的風暴潮,威脅香港沿海區域。

2017年的超強颱風“天鴿”和2018年的超強颱風“山竹”先後吹襲珠江三角洲,與兩個超強颱風相關的風暴潮在珠江口沿岸地區造成嚴重積水和破壞,帶來重大損失。

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香港天文臺繼續多方面的工作。一是公眾教育,提高公眾對災害的認知水平。我們會通過系列活動,增強公眾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的認知,瞭解面對惡劣天氣時的應對措施。

二是加強氣候預測。香港天文臺會按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評估報告,評估氣候變化對香港帶來的影響,加強向公眾的展示;繼續提高氣候變化評估的技術和設備水平。三是強化科學研究。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了氣候變化督導委員會,香港天文臺是成員之一。該委員會現正進行研究,分析過去風暴潮帶來的極端海平面事件的出現頻率,研究在氣候變化的情境下未來熱帶氣旋帶來的極端風力,以及對沿岸重要設施的潛在影響。

記者:您如何理解2020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

鄭楚明:2020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為“氣候與水”。水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必需品,水的多寡對人民生活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氣候變化會影響水的循環,造成部分地區乾旱、部分地區洪澇,這些都會直接影響民生,嚴重時更會造成災難。

長遠來說,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對於沿岸城市,如香港的威脅將更大,颱風相關的風暴潮會愈見頻繁,對沿岸基礎設施造成巨大壓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香港天文臺的開放日活動尚需擇機。在此,借中國氣象報社的平臺,祝願廣大氣象同仁平安、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