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用浮漂鉛重比 挑選不同材質的浮漂 讓判斷浮漂的靈與鈍更加地容易

浮漂的鉛重比,是指浮漂的吃鉛量與自重之間的比例關係,跟浮漂的漂型設計,製作工藝,材料優劣有著緊密的聯繫。大部分釣魚人都僅僅只是通過一支浮漂的外部因素,例如,吃鉛量,漂身大小,漂尾漂腳長度來大致判斷它的性能,但真要想去徹底理解浮漂靈敏度與穩定性之間的差異,鉛重比就是一項比較關鍵的參數。今天作者就根據多年使用和製作浮漂的經驗,來談一談不同材質浮漂與鉛重比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根據鉛重比來挑選適合不同魚情的浮漂,相信一定會讓各位釣友在浮漂挑選上有一些新的認識。

用浮漂鉛重比 挑選不同材質的浮漂 讓判斷浮漂的靈與鈍更加地容易

不同漂型的浮漂

本文將從以下兩大部分,為釣友們詳細解讀不同類型浮漂鉛重比之間的關係,在把這兩方面全部理解並融會貫通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參照鉛重比來挑選浮漂,將會是一件非常輕鬆容易的事情。

1.浮漂鉛重比所對應的靈敏度與穩定性

2.不同材質浮漂鉛重比的特點

浮漂鉛重比所對應的靈敏度與穩定性

如果經常購買浮漂,我們就會發現大部分浮漂的鉛重比基本都是在1.5倍-3倍的範疇之內,很多釣友可能覺得鉛重比越大,浮漂的性能就會越好,其實不然,一支浮漂的鉛重比所能體現最根本的地方,是這支浮漂能夠在何種魚情下,發揮出最大的性能優勢,這也就是說要想理解鉛重比,首先要能明白浮漂性能當中的靈敏度和穩定性與鉛重比之間的關係。

用浮漂鉛重比 挑選不同材質的浮漂 讓判斷浮漂的靈與鈍更加地容易

浮漂選擇方法

1.需要靈敏度的魚情下,鉛重比的選擇

通常在魚口少,魚口弱的這種慢速魚情下,浮漂的靈敏度是至關重要的,能不能體現出這種極其細微的吃口信號,是我們能否釣到魚的關鍵,當然這也需要線組餌料搭配上的諧調,這時候大部分釣友都會選擇一支各方面都要偏小的浮漂,因為只有降低阻力,才能讓較輕,較小的魚口信號體現在浮漂上,所以絕對意義上的靈敏,就是鉤,線,漂,餌甚至是水全部都消失不見,這才會讓魚吃起來,不會有任何的阻力。

但在涉及到鉛重比上,很多人會慣性地以為這時應當鉛重比偏小的浮漂,靈敏度才會更高,然而恰恰相反,在這種使用吃鉛量偏小的浮漂上,“小漂體大浮力” 才是最關鍵的,為什麼?兩個字:平衡。一支浮漂的浮力首先是要能夠平衡自身的重量,這在大漂體的浮漂上不是難事,但在小漂體的浮漂上,想要解決這種矛盾關係,是非常難的,要減輕浮漂的自重,漂尾和漂腳能夠縮小的範圍是有限的,首先要能保證漂尾的先徑,能夠讓我們看得見,後漂腳的直徑是否能夠讓浮漂插在漂座上,這部分的自重在相對意義上就是固定的,所以想要更輕,只能進一步的去縮小漂身,這時候漂身的浮力所要平衡自身重量的影響就變得很關鍵,如果鉛重比偏小,那這支浮漂的浮力更多的是要去平衡自身的重量,在對輕微魚口的體現上就會更“肉”。

而且在這種平衡關係中,鉛重比越大,對浮漂信號的放大效果也會更好,讓頓口出現的相對更為明顯。

作者在近幾年通過對比測試,一些非常需要浮漂高靈敏度的魚情下,尤其是冬季垂釣只有3-4釐米長的小鯽魚時,一支能夠體現輕微頓口的浮漂,它的自重在0.4克左右,吃鉛在1克左右。而在使用自重0.6克,吃鉛同樣在1克左右的浮漂時,不論怎樣調整,都會明顯感覺到觀漂吃力,同樣是體現一個黑格的漂像,後者要更難抓的多。所以在使用這種吃鉛量偏小的浮漂上,作者本人覺得鉛重比在2-3倍這個範圍內是相對比較合適的。

用浮漂鉛重比 挑選不同材質的浮漂 讓判斷浮漂的靈與鈍更加地容易

自重輕 鉛重比偏大的浮漂

2.需要穩定性的魚情下,鉛重比的選擇

說到浮漂的穩定性與鉛重比的關係,我們需要從兩方面來理解,是針對魚情滑亂還是針對風浪和水流,這時浮漂的性能是在對抗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所以在鉛重比的體現上也會是完全不同的。

針對滑亂魚情的鉛重比

這時的穩定性,是偏向於可以過濾魚口過多,過亂的虛假浮漂信號,需要讓浮漂的靈敏度變低,通常在調釣上會採取調低釣高的方法,這是在降低浮漂靈敏度,讓其呈現出的漂像變弱。在浮漂自身方面,這個時候的鉛重比需要偏小一些,讓浮漂本身的浮力更多的去用在平衡自身重量上,這樣在針對滑亂魚情上,就會相對穩定性更高。在這種魚情下使用鉛重比在2倍以下的浮漂,會有一定的幫助。

針對風浪和水流的鉛重比

與上面針對滑亂魚情下的穩定性不同,在走水風浪大的時候,浮漂的穩定性是先要對抗住水流,在去呈現魚的吃口,通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使用吃鉛量相對偏大的浮漂,而它的鉛重比是先要平衡自身,再去對抗風浪與水流的衝擊,最後還要保留一部分來體現魚的吃口,這時的浮漂需要的鉛重比就要更大,而且還要考慮一些浮漂自身重量方面的增加,這個增加更多的是為了浮漂抗擊風浪和走水的穩定性。這種魚情下鉛重比在2.5-3倍左右,相對會更好。

用浮漂鉛重比 挑選不同材質的浮漂 讓判斷浮漂的靈與鈍更加地容易

風浪中的浮漂

不同材質浮漂鉛重比的特點

浮漂的不同材質,因其內在的密度結構不同,所以同體積下的浮力也就會有所不同。這種特點也就帶來了不同材質的浮漂,給釣魚人在靈敏度上感覺的不同,而這種材質本身浮力比的不同,跟浮漂製作完成後的鉛重比,有著直接的關係。如果瞭解了每種材質的特性差異,在挑選浮漂時結合鉛重比,會更容易地找到我們需要的浮漂。下面就來介紹一下市面上常見浮漂材質的一些特性,以及需要注意的鉛重比側重。

1.蘆葦材質

帶殼蘆葦與去殼蘆葦在浮力比的範圍內,是可以理解成為兩種材質的,在涉及到鉛重比上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我們分別介紹,

帶殼蘆葦,首先蘆葦外部的那層硬殼是沒有浮力的,在浮漂製作當中,保留外殼更多的是為了漂身強度,它的浮力主要來自內部,外殼會相對的帶來一些自重,所以帶殼蘆葦材質在製作一些小漂體(例如小棗核)的浮漂時,鉛重比會偏小,如果想要更多的體現靈敏度,就需要漂體相對較大的浮漂。

去殼蘆葦,去除蘆葦外殼以後,同體積浮力會相對增大,跟帶殼蘆葦材質對比,就更適合小漂體的浮漂製作,並且漂身形狀也會比帶殼材質更加豐富,所以喜歡蘆葦材質浮漂的釣友,在選擇浮漂上可以參考以上帶殼去殼蘆葦材質的特性,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進行選擇。

用浮漂鉛重比 挑選不同材質的浮漂 讓判斷浮漂的靈與鈍更加地容易

帶殼 去殼蘆葦 材質

2.孔雀羽毛材質

很多人會覺得孔雀羽毛材質的的浮力偏大,但在本人經過對比同直徑,長度的蘆葦,納米泡沫,巴爾杉木材質後,發現其浮力比僅比巴爾杉木大了一點點,而且還是去殼後的孔雀羽毛。

個人覺得因其製作工藝常見的是採用四,五,六,八片拼接,而拼接是需要膠水粘合,四片粘合需要八面接觸膠水,八片粘合需要十六面接觸膠水,大量的用膠就會導致浮力受損,又因為孔雀羽毛受材料本身直徑限制,無法制作過粗漂體的浮漂,所以在挑選孔雀羽毛浮漂的時候,要更多地去考慮鉛重比。

本文作者在長期使用去殼孔雀羽毛浮漂的時候發現,鉛重比偏大會更加的好用,尤其在一些針對中小個體鯽魚的浮漂上,小漂體大浮力,想要在孔雀羽毛材質上體現是非常難的。

用浮漂鉛重比 挑選不同材質的浮漂 讓判斷浮漂的靈與鈍更加地容易

孔雀羽毛材質拼接

3.巴爾杉木材質

在所有制作浮漂的材質裡,是自重相對偏大的一種材質,大多數釣魚人對巴爾杉木浮漂的評價都是穩定性高,其實這種穩定性就是來自於材質本身的浮力比。巴爾杉木是所有制作浮漂材質中浮力比相對偏小的,所以更適合製作一些漂體偏大,吃鉛量相對較大的漂型,例如:混養漂,庫釣漂,深水漂等需要穩定性與靈敏度兼顧的魚情使用。在挑選小漂體的巴爾杉木浮漂,和去殼孔雀羽毛一樣,同樣需要考慮的是小漂體大浮力,讓鉛重比偏大,能夠更好地呈現出浮漂的靈敏性。

4.納米泡沫材質

最適合製作浮漂的合成材質,與其他幾種浮漂材質最大的不同,是人工與天然的差別,這也是很多不喜歡納米材質浮漂的釣魚人,最根本的原因。納米浮漂的優點在於它的材質穩定性和可塑性,其浮力比無論在製作小漂體和偏大一些的漂體上,都能很好的體現靈敏度與穩定性的平衡。

只有在製作吃鉛量特大的浮漂上需要注意增加自重,讓其鉛重比要在一定的比例範圍之內,不能過大。

作者在之前幫助釣友製作一款用於長杆庫釣吃鉛量要求比較大的浮漂時,就是因為沒有考慮全面,讓鉛重比達到了4.5倍左右,結果釣友反饋該浮漂頓口出不來,跟使用阿波釣魚一樣,全是晃動的漂像,再從新制作,通過增加漂尾和漂腳的長度以及直徑,減小了鉛重比以後,才得以改變,這也是在挑選納米浮漂上唯一需要注意的地方。

用浮漂鉛重比 挑選不同材質的浮漂 讓判斷浮漂的靈與鈍更加地容易

納米泡沫材質

全文總結

浮漂的靈敏度和穩定性,從來都是以一種相互矛盾的關係而存在的,想要在它們當中尋找最適合自己所針對魚情的平衡,就需要從其他方面去進一步的瞭解浮漂之間不同的特性,這時鉛重比就是一項相對比較重要的參數。

在閱讀完上述關於如何參照鉛重比挑選浮漂,以及不同浮漂材質鉛重比的特點之後,如果釣友們覺得理解起來還有一些模糊,那麼只要記住以下三點就基本上足夠了,第一,在挑選偏向靈敏度高的小漂體浮漂時,儘量鉛重比偏大。第二,在挑選偏向穩定性高的浮漂時,要結合浮漂自重考慮鉛重比的大小。第三,根據自己喜歡的浮漂材質自身特點,以及針對的魚情的需要,選擇鉛重比的偏向。

非知名釣魚人劉鍇是一位擁有近20年池釣釣齡的資深釣魚人,會以自身的觀點出發,介紹一些關於釣魚方面的技法和趣事,請喜歡的釣友,關注,收藏,評論,轉發。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