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什麼原因使隋煬帝斷送了剛剛完成大一統的隋朝?

非想


一朝代不過幾百年,楊廣的大運河造福至今,對南北文化交通

民族同化,中國的寧聚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東來閣公爺


大隋朝,一個短暫而又輝煌朝代,二代而亡的朝代大多有歸罪於二世的橫徵暴斂 ,無所作為,荒淫無度 ,就如秦二世胡亥,隋朝也是把這個毀朝滅代的重罪扣到二世隋煬帝身上。

從歷史角度說,隋朝滅亡,隋煬帝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了驕奢淫逸,大興土木,造成勞民傷財;為了享受奢靡,更是設館造船,大傷國力;為了張揚跋扈,三爭高麗,無功而返,致使本就國力空虛的隋朝更加雪上加霜。

隋煬帝毀朝滅代的行為只是個徹頭徹尾的執行者,說道真正毀掉隋朝的人,那就是被西方譽為“最偉大”皇帝隋文帝楊堅

猜忌多疑,妒賢嫉能

楊堅本就是生性多疑,好猜忌的主,到老年更是越老越烈,親奸佞,遠賢能,開國功臣不是,被貶就是被殺。晚年重用楊素,為大隋的滅亡鋪上一塊加速帶

猜忌不止是朝廷重臣,包括自己身邊人,太子楊勇就是在種種猜忌中丟掉了東宮之位,也丟掉了自己的小命。這使得本就動搖的隋朝更加偏離了軌跡

法外無度,重典刑罰

隋文帝一部《開皇律》開創了法律社會的先驅,但也僅僅是先驅而已,隋文帝晚期重典刑罰,濫用刑罰,視《開皇律》如無物,法外施刑的案例比比皆是,朝廷上下一片恐慌,朝堂內外也皆學習此法外用刑,上至朝廷大員,下至黎民百姓皆籠罩在酷刑嚴法之中,日積月累,心中不安分因素由來已久。

土地兼併,國力漸衰

隋文帝晚年重用楊素,橫徵暴斂 ,朝堂內外 土地更是兼併 嚴重用,大多數百姓淪為流民,雖沒有易子而食,但生活也極其困窘 ,壓抑的怒火只差一絲乾柴 。

在這樣的環境下,倒黴的二世祖楊廣上位了,他不僅沒看到事情嚴重性,更把一捆捆的“乾柴”加勁扔到了由來已久的“怒火”上,也讓這個隋煬帝披上了“毀朝滅代”這件不可推卻外衣,被歷史的洪流鑄成鐵一般的事實。

隋煬帝在隋朝滅亡的歷程上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由來已久的矛盾,以及深層的激化才是導致二世而亡根本原因。

這也證實前文所說那句話,隋煬帝只是一個隋朝滅亡的執行者,一手策劃這場毀滅大隋的計劃是他老爹——隋文帝楊堅


葉子說史


隋文帝(楊堅)通過北周“禪讓”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帝國。在位24年,勵精圖治,勤奮為政,裁減冗員,精簡郡縣。為後世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試舉兩例:

1、隋煬帝大業二年,全國戶籍超過890萬戶,人口達4600萬。後來的唐朝,一直到了“開元盛世”後,天寶十三年,人口戶籍才達到960萬戶,與之匹敵。但時間上,已經是超過100年了。

2、隋煬帝大業二年,建設了“洛口倉”,用於存放糧食。此糧倉的圍牆,就超過10公里。(可以計算一下佔地面積有多大)。另外還建有一個“回洛倉”,可以存放糧食2600萬石。李密造反的時候,有超過100萬人去這個糧倉搶糧。


由此可見,隋文帝這個老爸,真的留下了很好的家底。


但為何楊廣這個敗家子,只用了14年,就敗光了所有身家,甚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富大龍飾演隋煬帝)

1、即位之初,營建東都洛陽,每個月服役的民工,就超過200萬。

2、南遊揚州。楊廣繼位之前,曾經當過揚州總管,深受南方文化影響。南下時,從首都長安到江都,建有“離宮”40多座。

3、遊玩時乘坐的龍船,“高45尺,長200尺”。整個船隊,前後達100公里。可見數量何其巨大、氣勢何等壯觀!

4、繼位第三年,北上巡視榆林,接見突厥首領啟民可汗。隨隊軍士達50萬!又不是打仗,帶那麼多人去幹嘛?護駕用得著這麼多人嗎?只是為了顯擺威風罷了。這50萬士兵一天要耗掉多少錢糧?

5、繼位第四年,開永濟渠。

6、第六年,通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長八百里,寬十丈。”

7、第八年,御駕親征高麗,發兵超過100萬,分為24支隊伍。其中,有9支隊伍、超過30萬人通過遼東出征,結果生還者不足3000人。(生還率不足1%)

8、第九年、十年,再次討伐高麗。

(富大龍飾演隋煬帝)

不談“野史”、“傳說”中的另外一些故事,比如弒父篡位、謀害太子楊勇、淫亂後宮等,僅僅看上面的八條內容,就能明白為何隋煬帝會斷送楊家皇朝了。總結一下,就是下面幾個詞:


狂妄自大、驕奢淫逸、窮兵黷武、不恤民力、自己作死!


歷史秀才劉伯虎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一統強盛王朝,但卻僅存在是38年,與秦朝一樣二世而亡,而隋煬帝楊廣更是為人唾棄,被認為是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不過楊廣可不是個昏君,他的歷史功績毋庸置疑,只是因為同時做了一些耗費人力、物力的事,才讓隋朝存在時間短暫!

國力日盛

公元589年,隋滅南陳,結束了南北朝更迭頻繁的朝代,統一了南北,也終於讓國人可以安心發展了。

隋文帝也是歷史上有名的雄才大略,在他的帶領下,隋朝的實力達到巔峰,據統計,有唐一代,人口經濟也沒有達到隋朝的高度。

隋朝是著名的藏富於國的朝代,在國家廣設倉庫,考古學家曾在隋朝含嘉倉的一個糧窖中發現了碳化糧食50萬斤,而含嘉倉有259個糧窖,可見隋朝的糧食儲備多豐盛。

正是隋文帝打下的堅實基礎,在隋煬帝即位後,有了雄厚的實力,就希望一展拳腳,結果卻換來了二世而亡。

勞民傷財

1、 隋文帝重新修建了長安,而隋煬帝即位後又興建了東都洛陽,雖說實力雄厚,但都城的修建,必然需要大量人力、無力,國家財政負擔也過於繁重。

2、 廣設糧倉,隋朝是有名的藏富於國,將從農民手中收上來的賦稅全部保存在朝廷的糧倉中,唐朝開國幾十年吃的糧食都是隋朝留下來的。《文獻通考》上也說,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

3、 開通京杭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約1797公里,是蘇伊士運河的20倍,是世界上開通時間最早、長度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也成為了南北交通大動脈,直至近代,都在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4、 與秦朝一樣,在全國各地修建馳道,雖然為交通運輸提供了便利,不過也同樣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

5、 三徵高句麗,作為中國北方的民族政權,隋煬帝三次組織軍隊力圖征服,可惜因為地理條件限制,三次均以參拜告終。

天怒人怨

隋煬帝做的所有的事情,在今天的眼光看來,也稱得上雄才大略,可惜,在一千多年前的隋朝,這些事情全放在一起做,必然引得民怨四起。

隋朝一代,經歷了南北朝的混戰,民生恢復,人口最多時5000萬人。修通運河、營建都城、設糧倉,另外組織百萬大軍親征高句麗,國家人力、財力負擔不可謂不重。隋煬帝在位18年,13年待在了揚州,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都成了擺設,揚州又成為了需要建設的地方。花錢的地方太多,要人的地方也太多。

結語

所以說,隋煬帝不是個昏君,他在位做的事情,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他的暴政卻不得不說,強力驅使國民始終處在征伐之中,不堪重負。


以史知今


隋朝的滅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從歷史上還是個人觀點上說,是隋煬帝一手葬送了隋朝江山。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暴君,他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在登基前善於偽裝自己荒淫奢侈的本性,通過陰謀取得信任,最終成功奪得太子之位,殺害父皇楊堅自己稱帝。要想分析他如何斷送剛剛統一的隋朝,就得看他上臺後幹了些什麼。

大興土木,濫用民力

為了加強對南方的統治及方便遊玩,楊廣徵調了大量民工,歷時6年,開鑿出一條北起涿郡,南到餘杭,全長達五千多里的大運河。整個工程共運用了約1.5億人工,導致了無數民工累死,餓死,有的民工還被楊廣殺死。大運河的修成可以說是累累白骨堆砌而成的。

楊廣在位期間的這一浩大工程,暴露了楊廣濫用民力,窮奢極欲的本性,導致國家大量金錢被消耗。

荒淫奢侈,造船巡遊

楊廣除了好色,生性好動。從大業元年起,他先後三次通過大運河到江都巡遊,每一次遊玩氣派都大的驚人。如第一次巡遊江都,大小船隻數千艘,他坐的船叫龍舟,有四層,隨行的嬪妃,王公大臣船隻數千艘首尾綿延長達二百餘里,光是拉船的縴夫就有8萬多人。船隊所過的州縣,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都是水陸珍奇,佳餚美味,吃不掉就倒掉。這些食物所花金錢都是沿途官員盤剝百姓而來,這就導致沿途許多老百姓傾家蕩產,民不聊生。

東征高句麗,消耗國力

楊廣在位時面對飢寒交迫的人民,楊廣沒有采取有力的措施來改善民生緩解矛盾,而是通過四處征戰的方式來轉移人們的視線。他發動了對高句麗的三次戰爭,這三次戰爭耗盡了隋文帝勵精圖治20年所積累的豐厚遺產,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弄得天下百姓怨聲載道,隋朝也由此走向衰竭、滅亡。

在東征高句麗的過程中,徵用了大量民工與船隻運糧,在大業八年,楊廣下詔大舉進軍,結果水陸軍隊全部失敗,這次征伐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當地的農民起義不斷,給隋朝的統治造成了嚴重威脅。

隋煬帝統治以來數次巡遊以及窮奢極欲的揮霍消耗了巨大的財富,使得隋朝的經濟走向崩潰,而無止境的徭役和兵役,使得千千萬萬的農民無法生存。農民無法生存,只有鋌而走險,舉義反抗暴政了。隋末第一支農民起義軍是由山東長白山的王薄號召起來的,他的口號就是反對遠征高麗,無數逃避兵役徭役的農民參加進來。之後,各地備受兵役徭役之苦的人民紛紛響應。

就這樣,隋文帝楊堅剛剛統一的隋朝在二兒子隋煬帝楊廣的手上斷送了。


古今博學


隋朝結束了幾百年的戰亂,使長期四分五裂的國家,重新回到了大一統時代。但可惜的是,它僅存在了三十七年,就終結在了第二代隋煬帝楊廣的手裡。

隋煬帝年輕時,繼承隋文帝在位時的既定方針,對隋朝的繁榮發展功不可沒,也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

但他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窮奢極欲,剛愎自用,成了葬送隋朝江山的掘墓人。究其原因,大致有五。

第一,好大喜功,勞民傷財。隋朝結束了長期戰亂和分裂,民心所向,最大願望就是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但是,隋煬帝好大喜功,連發徭役。動輒徵發幾十萬、上百萬民夫。掘壕溝,築東京,造大船,修馳道,建長城。連年累月,生民不得喘息。

最嚴重的要數三徵高麗。接連兩次失敗後,已是人口減少,民生凋敝,社會動盪不安。就在這種情況下,隋煬帝不看時勢,一意孤行,仍然堅持出兵攻打高麗。

第二,民不聊生,流民為患。隋初的繁榮發展,使人口激增。大業五年,達到了四千六百多萬。這就需要更多的資源來供養。

但隋煬帝頻繁徵調民夫,破壞了社會的經濟基礎。為了躲避徭役,人們大批流亡,脫離生產,生計無著,只能搶掠,揭竿而起,起義造反。

第三,驕奢淫逸,不理朝政。隋煬帝執政後期,生活奢靡不堪。在揚州修建“迷樓”,遍納天下美女。還在樓中設有很多機關,如“御女小車”,巨大銅鏡等,用於變態享樂。

隋煬帝常年沉湎於 “迷樓”之中,不理朝政,使自己與外界隔絕。煬帝生性多疑好殺,

近臣怕他發怒,不敢據實以報,致使應對遲緩,時局失去控制。眼看大勢已去,近臣決意弒君,隋朝隨即覆滅。

第四,門閥自重,禍起蕭牆。隋朝的門閥勢力不可小覷,也是當時社會的一大痼疾。如果沒有這些貴族勢力一馬當先,光靠流民為主體的起義軍,恐怕一時也難成大事。如太原留守李淵,掌控關右十三郡之軍,卻與突厥聯手,起兵反叛自己的主子。

再者,江都通守王世充,總攬三萬江淮勁卒反水。還有宇文化及於揚州叛亂,這些都是隋朝滅亡的內因。

第五,除惡不盡,遺患後世。隋文帝當初平滅南陳、北齊後,對前朝官員,雖誅殺懲治了一大批權幸之臣,但也有一部分被留用。讓他們掌控了地方政權。這些人本來就有亡國之恨,與隋朝離心離德。遇有風吹草動,便立刻改旗易幟,反叛為患。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隋煬帝失政與朝,失心於民,破壞了隋朝初期繁榮發展的大好形勢,最終斷送了隋朝來之不易的大一統江山。不禁令世人扼腕嘆息。








故事一籮筐603


1.隋亡於門閥

門閥和皇權的鬥爭自東漢以來起頭,到兩晉期間尤盛,包羅隋唐期間依然是皇族的首要敵手。總的來說,隋朝時期門閥勢力是可以影響到皇權的強大。楊堅廢九品,楊廣興科舉,也是和門閥正面臨抗的標記,科舉斥地了寒門的宦途通道,設法是對的,但機會不是很好。大隋初建時,固然門閥勢大,但初開國家的民風都比力清正,楊廣登基之初,就已意想到了門閥對國度的風險。光陰一長,銳意改革的楊廣終究發明,本來本身什麼都做不了,什麼都改不動,一切都力所不及。楊廣固然貴為天子,但若是真地獨行其是,侵害了全部貴族階級的好處,那他某天就會被一支俄然而來的流矢射殺,或死於一杯鴆酒,然後重臣們會擁立另一個宗室上位,並等候他給大夥帶來更多的實惠。

2.隋亡於內亂

從古到今,農民階級僅憑自身起義成事者只有朱元璋一例,還是主要依託於民族矛盾的推動力量。隋末的騷亂中,門閥自然是起兵的中堅力量,這裡咱們不說隴西門閥,更多說的是家賊,也便是隋朝的各路藩鎮,他們有組織,有傑出的後勤,有極強的政治號召力,部下另有林林總總的人材,是一股完全安定的政治力量。藩鎮麾下的戎行武器精良,訓練有素,有些仍是戍邊的勁卒,戰鬥力乃至比朝廷的野戰軍還強並且他們熟知朝廷的各類上風和缺點,選執政廷最衰弱之時爆發,在大隋背上捅下狠狠的一刀。李氏門閥擁有龐大的人脈和半個河東道地盤,太原留守李淵手握關右十三郡的軍隊,是負責國家北部邊防的重臣,隋煬帝委派他在山西一帶防禦突厥。哪能預料到李淵竟然勾搭突厥,奉突厥可汗為君,納貢稱臣,供獻美男,然後與突厥合兵一處,聯手入侵,殺向本身的故國內部。 而江都通守王世充總攬的三萬江淮勁卒原本是大隋最精銳的武裝力量之一,楊廣身後他也擁兵一方,與李唐爭取全國。在隋末河南大亂後,楊廣久留揚州而不北歸長安,並不是如那些醜化他的宣揚中所述,是掩耳盜鈴地迴避,同心專心在揚州混吃等死,爽末了幾年。一場意料之外的叛亂衝破了楊廣的如意算盤,宇文化及揚州叛亂,大隋沒有亡於外敵和農人軍,卻毀於家庭禍變。大隋,竟然兩世而終,著實令人嘆惋。 之後宇文化及敗於河南黎陽,於是毒殺楊浩,自立為帝,過了一把皇帝癮,不久後兵敗被殺。這也是後話了。

3.隋亡於宗教

這個禍根是楊堅埋下的,楊堅繼承了北周的統治後就改變了周武帝宇文邕毀滅佛法的政策,而以佛教作為鞏固期統治權的方針之一。楊廣期間,維繫釋教廟宇等付出已接近於洛陽工程+運河工程的付出了,固然,這只是緣由中的一個。

4.隋亡於人口

楊廣

人口的數量已經決定了大隋的滅亡不過是時間問題。大運河和三徵高句麗勞民傷財不過是加快了它的衰亡罷了。沒有犯這些毛病,大隋還能再挺上幾十年,等人口增長到五千六百萬或許不會再亡國。新朝才剛剛建立起來,前朝的地盤吞併被一網打盡,資本被相對於平均分配,也是人均地盤增加的重要總結起來偌大隋朝,竟然在剛完成統一的不久之後的時候突然崩塌,兩世而終,更在崩塌過程中造成戰亂不絕,百姓流離失所,人口折損千萬以上,這幕悲劇其實是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那個時候的隋朝的建立不過短短數十年,之前歷經了南北朝時期的多年戰亂,民不聊生,而且很多領土都是剛從平滅南陳、北齊所得,所以百姓的國家意識和愛國情節還並不濃重。當時表面看似強盛的大隋朝,私底下其實暗流湧動,根基談不上十分穩固。楊堅交到楊廣手中的,本就是一個隱患重重的帝國。


賓賓說情感


隋煬帝大興土木,巡遊江南,兵役甚為繁重,民不聊生,三徵高麗用兵三百餘萬,使大批勞動力脫離了農業生產,耕稼失時,黃河之北,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則鞠為茂草,農業生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為了巡遊江南他強迫人民製造龍舟及雜船數萬艘,他與皇后乘坐龍舟,掛滿彩旗,動用數千船隻,縴夫幾萬人,所經州縣,五百里之內貢獻飲食,一些地方官為了生官,千方百計搜刮,所獻食品吃不完,便埋掉或倒入運河使沿河人民倍受其害,還徵發大批民工修馳道,勞民傷財,終於激起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隋廷內部發生分解,貴族楊玄感借農民起義,起兵反隋,大大消耗了隋朝的實力,加上各地起義人數達數百萬,直接促進了隋朝的滅亡。





山上一課樹168


帝依富強之資,逞無厭之慾,好大喜功,除諫掩過,暴斂虐民,內外失政,終落得個烽煙四起,身死國滅!

諡法雲:“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這個諡號雖說是唐高祖給他表兄上的,不免偏頗,但也客觀指出了楊廣亡國的癥結所在。所以李淵父子在建國之初就反其道而行之,虛心納諫、重視民生,終開創了一番空前盛世。

楊廣可以說是千古以來最大的敗家子,硬生生把他老子留下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爛,輸了個底朝天。

中國經過魏晉南北朝近400年的分裂和戰亂,人心早已厭戰、思安,一旦迎來大一統的安定局面,爆發出來的生產力是驚人的,再加上隋政府實行了一系列切合實際的制度措施,使得在文帝統治的二十多年間政治清明,人口顯著增長,國庫充盈,鮮有外患,社會呈現一片繁榮景象。這種高速增長的勢頭一直到煬帝大業中期仍未見消減。那麼如此大好盛世卻又為何急轉直下,僅在此後七、八年間就弄至民怨沸騰、山河動盪呢 ?

相信很多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最常見的答案基本上都歸咎到了楊廣身上,說他好大喜功、荒淫無道,對外三徵高麗、耗資鉅萬,以致國本大傷;對內大興土木、橫徵暴斂,致使民不聊生、揭竿而起。據統計,煬帝后期僅歷史文獻中可以確認的反政府武裝就多達二百多個。 這當然都是隋二世而亡的原因,但我認為不是主因。主要原因還應是舊有階級對新生階級的扼殺,從某種意義上看,李唐取楊隋而代之,是舊有士族地主階級的內部鬥爭,是對叛出的異己分子的清除。

魏晉以來,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是門閥士族主導的政權。頻繁的王朝興替使得有識之士早就看清了門閥政治的腐朽落後,九品中正制的不思進取。所以文帝開國之初就創建了完善的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並大力培植由此新興的寒門地主階級,以期將來取士族門閥而代之。煬帝即位當然繼續他老子的既定方針,這本無問題,他錯就錯在一個“急”字,使得階級矛盾迅速激化。尚在襁褓的新生力量又如何是樹大根深的士族門閥的對手,大隋的覆滅亦是不可避免。此後李唐吸取隋的教訓,徐徐圖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直至武后當國時,才基本消除了門閥對朝政的影響,寒門地主階級慢慢發展壯大起來。

個人認為,雖然都是亡國之君煬帝還是不宜同胡亥、陳叔寶之流相提並論的。作為一個頗有成就的詩人,藝術家,他在政治上更像是一位追求極致完美的個人英雄主義者,這種個人英雄主義讓他狂熱的渴求大功業、大成就,導致他做任何事都想一蹴而就。或許正是這種“急”把他自己、他的家國天下、他的生前事身後名統統推進了深淵。這正是: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陳業,只博雷塘數畝田。


泥腿子的陽春白雪


楊堅在位15年,於604年駕崩,隋煬帝楊廣繼位,從楊廣當皇帝的政策,雖然對楊堅有所改變,但未能實現地方政權向中央政權的轉變。
楊廣繼位後,在洛陽“發丁男數十萬掘塹,自龍門(今山西臨汾河津)東接長平(今山西高平)、汲郡(今河南汲縣),抵臨清關(今河南延津),度河,至浚儀(今河南開封)、襄城(今河南臨汝),達於上洛(今陝西商縣),以置關防”,雖然表面上從長安到洛陽變化,但隋煬帝並沒有放棄關中人士,而山東、河北一帶並沒有貴族及士族重用。
後來隋煬帝又經營江都(揚州),並且疏通大運河,促進了關中與江淮一帶的交流,並且對江淮地區民眾稅負降低,但實際上也是為防範山東、江淮勢力。不過隋煬帝重視江淮地區,但並沒有重用江淮地區官僚。當然後來起義反抗隋朝時,江淮地區反民相對較少。
從605年到618年,隋煬帝被殺,楊廣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裡,基本就在東都和江都轉悠。可以說楊廣繼位後,在長安呆的時間較少,他除了巡行以外,大部分時間在東都和東都。這一點也是為了防範山東、江淮一帶反抗勢力。
楊廣徵伐高麗後,山東地區的豪傑起義不斷,後來民眾的暴動也引起了隋朝內部楊玄感的反叛。隋朝統治削弱由此開始,楊廣已經很難控制全國大局。
615年,隋煬帝被突厥圍困雁門關後,他的控制力進一步削弱。但第二年,隋煬帝並沒有回到長安和東都,而是跑到江都。也正是在江都時間裡,楊廣被殺,隋朝滅亡。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隋煬帝不回到長安或者東都,再次借關中勢力,以圖東山再起呢?楊廣不敢回了,因為東都在突厥勢力的進攻之下,況且洛陽這個城市特點,易攻不易守,除非盛世時當作國都,亂世時當國都就是找死。
而長安地區,由於隋煬帝長期在東都和江都,引起了關中勢力的不滿,楊廣怕回去凶多吉少。因此,楊廣選擇相對較遠的揚州。楊廣認為他給江淮地區民眾帶來的福利很多,在揚州地區一定會得到擁護和支持。
的確,楊廣在揚州沒有受到當地勢力的威脅,但他卻死在宇文化及的刀下。因為楊廣所帶大臣及軍士全都來自關中地區,他們想念關中老家,盼望及早回去。而楊廣沒有在江淮地區培植自己的勢力,只關心百姓還不是目的,關鍵要在江淮地區讓當地人出來為官,給他們一部分兵權,讓其忠心於楊廣。但楊廣沒有做到,或者是他的提防心理,或者他沒時間做,但都已經晚了。
歷史上對楊廣三徵高麗不理解,有人認為勞民傷財,勞師遠征一個藩屬國沒必要。還有人認為,征伐高麗,能夠使隋朝勢力拓展到遼東,恢復漢武帝時期中原王朝威風。這些都可能是楊廣徵伐高麗的原因。
但也有學者認為,楊廣徵伐高麗是為了防止河東、河西、山東勢力。他怕河東、河西勢力與突厥勢力聯合對隋朝構成強大的威脅。學者之所以這樣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尉遲迥起兵於河南安陽北,隋煬帝即位後,他的弟弟漢王楊諒起兵幷州反抗他。這兩個因素難道與徵高麗有關?
隋朝建立後,王朝面臨的外部敵人就是突厥勢力。楊堅、楊廣在對待突厥勢力並沒有採取武力解決,而是懷柔和親制度,穩住突厥。而打壓高麗,也能從東北面與東都、江都連成線,進一步擠壓分割突厥。可見楊廣徵高麗最終目的還是防範突厥。
但隋朝防範突厥並沒有直接與突厥有大的戰爭,而是捨近求遠徵高麗,這就給突厥勢力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史料記載,河東、河北反抗隋朝時,的確聯合了突厥。李淵從太原起兵時,也藉助了突厥勢力。
隋朝徵高麗,最終使突厥勢力坐大,而導致隋朝快速滅亡。當然無論楊堅還是楊廣,他們不可能是眼光長遠的戰略家,能實現全國大一統,而且實施了一些有利政策,已經難能可貴了。他們只是皇帝,並不是神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