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農民家中水瓢用了20年,搖身一變成國寶,專家:這22個字無價之寶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有著無數的文化傳承和文物。以前人們不懂文物的珍貴性,導致了許多文物在以前都有著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它們現在是珍貴無比的文物,但沒被專家發現以前卻絲毫不被人重視。

農民家中水瓢用了20年,搖身一變成國寶,專家:這22個字無價之寶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我們如今能夠了解歷史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過文物,所以中國各地都有博物館,就是方便人們可以欣賞文物從而知道每一件文物背後的故事,這些文物每一件都是奇珍異寶,每一件都是一段歷史故事。

農民家中水瓢用了20年,搖身一變成國寶,專家:這22個字無價之寶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件文物,名為西漢上林共府銅升,它的模樣就好像是農村使用的水瓢,在眾多珍貴且氣勢雄偉的文物中毫不起眼。那麼它是怎麼進入陳列眾多精緻珍貴文物的博物館的呢?

農民家中水瓢用了20年,搖身一變成國寶,專家:這22個字無價之寶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在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農民都還不怎麼知道文物的重要性。在河北的一個地方,有一個農民就挖出了這個上林共府銅升。當時因為它的形狀像是水瓢,只是不是木製的而已。於是農民就把它拿回了家裡,用來盛水,甚是好用。

農民家中水瓢用了20年,搖身一變成國寶,專家:這22個字無價之寶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用了二十多年後。隨著當時文物的普及,農民開始意識到自己挖出來的這個水瓢指不定也是一個文物。於是就拿去給專家看,專家開始的時候覺得沒啥,仔細一看卻發現它的上邊竟然有銘文。銘文是這樣的22個字: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琅玡。容一升,重斤二兩,工師駿造。專家意識到了它的價值。於是專家與農民溝通,要徵集這件文物。

農民家中水瓢用了20年,搖身一變成國寶,專家:這22個字無價之寶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農民表示文物放在他手中也是浪費資源,願意為國家的歷史研究做貢獻,便低價交給了博物館,只收了8塊錢。

農民家中水瓢用了20年,搖身一變成國寶,專家:這22個字無價之寶


專家經過分析後發現,這件文物確實是漢朝的,而且看容量,漢朝沿用的還是秦朝的制度。不過這造型確實長得像水瓢,但人家是銅量器。現在它被安放在了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安然的待著。

農民家中水瓢用了20年,搖身一變成國寶,專家:這22個字無價之寶

文物是歷史的結晶,文物有多珍貴,並不是只看外表,就像這件上林共府銅升,看外觀可能只值8塊錢,但確確實實是國寶。

請您在閱讀時點擊一下小程序,您的一次點擊就是我繼續發文的動力!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請您在閱讀時點擊一下小程序,您的一次點擊就是我繼續發文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