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我的家鄉——興鎮

興鎮原名旌士坊,從秦朝有記載的六合堡開始,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從唐朝開元年間祭祀橋陵製造火藥花炮開始,也已經有了1000多年的歷史。近代的興鎮,也屢次成為兵家和土匪圍攻打搶掠的目標,所以也充滿了血淚與傳奇。據縣誌記載: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旌士坊城;同治元年(1862年),同州起義軍攻破興市鎮,駐六日,死傷2000多人;同治年間,捻軍圍攻興鎮,不克而退;民國七年(1918年),靖國軍楊虎城率部攻克興市鎮;民國八年(1919年),軍閥緱保傑部圍攻興市鎮43天,不克而退;民國十九年(1930年),良村土匪張桂支糾合一百多人攻打興鎮,不克被殺;民國十六年(1927年),任子楊駐紮興鎮,漫泉河以東由蒲城縣收錢糧,以西由任子楊駐軍收錢糧。共產黨領導了西鄉荊姚等地民眾,到興鎮發動“交農”運動,迫使駐軍減緩錢糧;縣誌寥寥數語。經過多方查找,尋訪,終於在一些老的版本縣誌中找到一些相關記錄。雖然記載只有隻言片語,但也能夠看出一些當時的一些真實的狀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故事:

一則:孝子救父

在民國蒲城縣誌稿孝義傳中有一篇專門記敘興鎮孝子以身換父的事情。在同治元年同州起義軍攻破興鎮是時,百姓四散逃亡,該孝子年方十多歲,跑著跑著就找不到父親了,回頭就看到父親起義軍被抓住了,眼看這就要被殺了,他就回頭跑了過去,求義軍把他給殺了,讓他父親回去,義軍就放了他父親,而最終將他給殺死了。鄉民因為非常悲痛,悲痛之餘,也非常讚賞他的孝行,亂後專門將其事蹟交付縣史館做傳,民國志孝義傳有記載。

二則:隻身退敵

另外一個故事就是在捻軍圍攻興鎮的時候,興鎮商民大懼,有秀才某義薄雲天,孤身出城,拜會捻軍首領張某愚,說:將軍揮師西來,為解民之倒懸,而同州回軍到處,燒殺擄掠,玉石俱焚,民怨沸騰,因為聽說你們和他們不同,所以才不懼生死,孤身來拜。我想您在亂世,身不由己,也是想尋找機會,報效國家。將軍聽了非常高興,說:先生說的太對了,我是身不由己啊。遂盛情款待之,親送他回城,緊接著捻軍後面就拔寨而去,鄉里人都非常感他的大德,隻身退敵的故事也流傳到現在。看到這個故事,讓我不由的想起了電視《白鹿原》中的朱先生隻身退清兵的故事,歸來一路上唱著“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朱先生是多麼灑脫和飄逸,和我們興鎮的這位秀才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秒。

三則:以身殉城

據記載,同治元年,義軍攻破興鎮,其中興南淵家堡淵家世代經營製作花炮,熟知火藥習性,家中因為製作花炮需要,也藏有大量火藥。城破後,義軍慕名而來,追要火藥,淵某反覆推脫,雖然威逼利誘,最終沒有讓他屈服,後鄰人告知了淵家火藥的藏匿地點,淵某看到實在沒有辦法隱瞞了,就說我帶你們去取,到了火藥藏匿地點,現場引燃了火藥,傷賊無數,自身被炸身亡,以身殉城,縣誌忠義傳有記載。

四則:桂支攻興鎮

據說因為南北朝梁朝時期一個姓吉的孝子(湖北襄陽人)遷居到這裡,為了紀念這個梁朝這個姓吉的孝子,所以稱其村稱為梁村,後改成了良村。良村土匪桂支攻興鎮的記錄,據說其糾合土匪一百多人,於民國19年(1930年)7月30日圍攻興鎮,興鎮商民奮力抵抗,其中有三個十多歲的半樁子小夥,晚上奉命在城上巡視,發現有土匪上城來了,就奮力截殺,最後力盡而亡,土匪因此終未攻破興鎮城池,興鎮得以保全。興鎮商民為了感恩他們的護城之功,後專門修了祠堂予以祭祀。

以上幾則傳奇是興鎮近代史上不可抹殺的一筆,從這些小故事裡面不難看出,故鄉人民的血性,故鄉人民的仁孝,故鄉人民的忠勇和堅貞不屈,希望這些好的風氣,好的品德能夠永遠傳承!

我是興鎮人,我是興鎮娃,我為自己的家鄉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