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這次疫情給國人上了一課,您覺得傳統文化,在今後的生活工作方面有什麼作用和價值?

聿劍傳統文化


建國70年以來這是最大的一次疫情,從來還沒有停工、停產、停課、封城、封村、封小區人員全部隔離防控這麼大的舉措!真是給國人上了這樣大的一課。中國傳統的歷史上發生過怎樣大的疫情咱不得而知,但是我敢保證,至今這麼大的全國性防控在我國以及在全世界也是首次出現!至於對今後傳統文化在生活工作中有什麼做用和價值,那肯定首先是對傳統文化中醫藥有一個新的共識,那就是老祖宗們留下來的東西真是一個寶,到任何時侯都能用的上,病情由重轉輕,由輕到治癒都離不了中醫藥!


陶韻飛楊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離不開這一標準。很長一段時間,中西醫粉論戰不休,多是就理論而理論,最終只有看是不是能把人的病治好,用實踐來證明理論的正確,而不是相反。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回答白巖松問題是說得好:中國人應該感到幸福,有中醫西醫兩套醫學保證,有什麼不好的呢?

這次在武漢抗疫前線,3000多名中醫醫生通過自己的實戰證明了,中醫照樣能治好新冠這樣的未知瘟疫。本人前幾年得了喉咽,上很多醫院醫治兩年未見好,但在草藥市場讓收草藥的郎中拿了五元錢的草藥,竟然奇蹟般的好了。所以後來對中醫越來越信,雖然仍不知道所以然,但其中一定有道理,我們只是沒有研究透罷了。

但讓人悲哀的是,今天在中國,中醫學已經日漸勢微,從業多年的中醫拿不到執照的多的是,只能靠西醫資格證開藥。

我們祖先醫書中所描述的經絡啊等等,肉眼看不見,但古人都有特定的語言解釋,不是玄妙的、講不清楚、而是我們看不見、看不懂而已。如果能用現代的語言進行解釋和解讀,那麼中醫對普通人而言,也就是變得比較通俗易懂了。比如針灸、推拿、呼吸訓練、運動、草藥等等,都需要很多人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和實踐解讀,這樣才能與時俱進,讓中醫成為我們當下時代的大眾醫學。


慢客阿銳


育魂,沒道德感、文化感的人,本事有多大,禍害就有多大,無德難成大器,如高福之流的疾控中心所謂的院士們!把毛主席那套全否定,現在報應了吧?科學家眼中只有名利,民族悲哀,共產黨悲哀,國家不幸,社會精神文明倒退!急功近利風氣養成,中央要負責任,尤其貓論者!


秋風8031636046042


人類總是在思考中不斷進步,在反思糾正自己的路線,使其能夠沿著正確的路線前行。通過這次疫情,國人們也因此上了一課。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說,這次事件之前讓我們反思出四個道理:

敬畏自然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代先賢對自然一直是有著敬畏之心的。孔子有言“畏天命”,《尚書》裡有“唯天地,萬物父母”的句子。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莊,更是對自然推崇備至。

大自然是人類耐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自然中的一切,山川河海、飛禽走獸、花草樹木都與人一樣,同屬於這個自然界之中。它們就像我們的兄弟姐妹,地澤萬物,大地則扮演的是母親的角色。

對於自然,我們應該懷著一顆敬畏之心。敬畏不是害怕,只有敬畏自然,我們才行有所止。行有所止後,我們才可以在大自然中和平、持續地發展。

順應自然

順應自然與敬畏自然不同,順應自然更多的是強調順應自然的規矩發展,做到因勢利導。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的《寡人之於國也》這篇文章中就強調了人與自然的順應關係。就像農民根據二十四節氣種田耕地一樣,只有摸清大自然的規律,並順應這種規律。人類才能在規律的作用下更好地發展。相反,如果違背規律,必然會自食惡果。

防微杜漸

歐陽修的《伶官傳序》中有這樣一句話:“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這是在告誡人們,要注意事情的細節、細微之處,才能更好的防範禍患。

這個道理對於這次疫情也同樣適用,如果疫情初期,有更多的人能夠早點發現它,相關者能夠儘早的重視它。那麼很有可能將病毒扼殺在搖籃中,不會像現在這樣大規模擴散,損失慘重。

仁愛積善

在疫情期間,有很多暖心助人的事情發生。大到世界各國對中國的援助,小到中國民間個人為抗擊疫情所作的貢獻。這些都極大的幫助和鼓舞了中國抗擊肺炎。

出現這些好的現象,也與中國一直所提倡的和平、互助的思想有關,而這些思想落實到傳統文化中就是仁愛積善。

常言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能夠做到仁愛積善,必然會有更好的發展。因為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社會和諧,世界太平,人才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若木語

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精華的部分,值得我們後輩人學習。通過這次疫情,我們也從傳統文化中悟出了很多道理。但傳統文化中也有糟粕,我們在繼承和發展時要注意甄別,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若木小記


這次疫情更深刻地給國人上一課,沒有這次疫的的瘋狂,我們那個又有清醒的頭腦去認識傳統文化。我們國家上下五千年可謂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飲食也是一種文化其中包含酒文化、茶文化、餐飲文化太多太多。自古以來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是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我們食用的家禽、生畜為我們的生活所用,並且能夠和我們世世代代友好相處。這是因為沒有違返大自然的規律,如果執意去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圈,大自然也會給人類相應的懲罰。想當年小時候陽光明媚、風調雨順、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彷彿人在畫中游。而如今人肆虐大自然塗碳生靈,造成生物鏈失衡。大量的森林被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各個國家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發展造成大量汙染水土中毒。隨著社會商品化快速發展,我們吃食物越來越不是原生態了,這也是世界上普遍現象。為什麼現在的人生活雖然都能吃飽,可以不一定“吃好”。看一看為什麼現在有的人出現三高的那麼多,糖尿病患者那麼多,去一小門疹牙科看看無論年齡大的年齡小的壞牙的那麼多,並且牙科醫生忙的還要預約。我們再看一看老一代活著的人,身體硬朗,有的連一顆牙都不掉。雖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一些有錢人開始不滿足現有生活水平開始獵奇了,打起野生動物主意,於是乎撲天蓋地就興起了吃野生動物熱,就連蛇、蛙、猴腦、螞蚱…都成了他們的美餐,這就極大地造成了生物多樣性,打破大自然生物多樣性給我們教訓還少嗎?同時沒有經濟利益的驅使,沒賣買就不會造成野生動物的虐殺。你非洲的象牙賣買造成了大量野生象被殺擄,多麼的殘忍,最後殘忍的一面要我們人類去付出代價。我們要大聲疾呼要斬斷那些打野生動物的利益鏈條,還我們一和睦相處的大自然吧。



閒棋益智


本次疫情的發生,看似偶然,但也存在很大程度的必然性。我們先不說傳統藝術文化,先談談中國的飲食文化。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中國地大物博。造就了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地域的的飲食文化。可謂博大精深,享譽世界。

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快速發展,一部分人短時間財富的積累和他本身的素質、或者說修養,出現不協調!有學者說過:“一個真正的貴族形成,最起碼得一個世紀教育修養。”真因為如此,有些短時間富起來的人,就不會生活了!就拿生活最基本的吃、穿、住、行方面而言,他們穿名牌,奇裝異服,大金鍊子等。不懂得衣服的得體、品味!住的地方以豪華奢侈為傲,不懂得采光、舒適。開豪車。再說吃的方面,根本就不懂得什麼叫做飲食文化,什麼色香味,營養的均衡都無所謂,就抓住一個“奇”,一個“補”。吃野生動物,見啥吃啥,沒見過更想吃!啥補吃啥!這就是導致今年冠狀肺炎的爆發!這裡面存在著很大的必然性!

恩格斯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看看吧,不幸言中了!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任何超越自然規律、違背自然規律的發展都是飲鴆止渴,自然會讓我們付出慘痛代價的。

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個命題太大了,不是我等隨便可以討論的。但至少,在今後我們必須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儒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反應出一些糟粕,但畢竟瑕不掩瑜!正因為有了儒家文化在中華大地幾千年的傳承,才成就了中華千年的璀璨文明!誰都不能不承認,不能批判,也沒有資格批判!否定,更是一種犯罪!歷史要發展,文化要傳承,也要革新,平等,自由,公平是人類社會追求的永恆主題!

筆者粗淺觀點,歡迎各位朋友關注指正,謝謝!


半醉半醒半癲狂


我們是不是在修身、處事和工作中,以古聖先賢的要求和告誡,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並且努力去做飯知行合一!

修身!

我們必須從自己做起,推己及人,一層一層的來真正的提高自己修養。從小事做起,從生活和工作中的點點滴滴做起。在眾多的傳統經典中選取若干本,一邊認真研究,一邊在生活中去實踐,一邊修正和提高自己的修養。

讓更多的人尊重我們自己、認可我們自己!

處事!

讓我們自己更認真、更本分、更懂得珍惜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會、每一次機緣!真正努力去做到“人不知而不慍”。與不同性格的人,都能把關係處理好,讓別人感受到我們的溫暖和真誠!讓他人在與我們的互動中,如沐春風!

工作!

我們的“修齊治平”靠什麼?立業!

我們必須愛崗敬業、真正珍惜服務社會的機會、把自己融入到大社會當中!

用我們的認真、真誠、實幹、努力、不驕不躁、砥礪前行,為他人做出榜樣和示範,大家一齊努力,未來大有希望!


聿劍傳統文化


發生於2020年春節的疫情,儘管後來有科學研究證實在全球範圍內華南海鮮市場並不是這種病毒第一次出現的地方,但是我國首次出現確實是因為一些無知的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利用海鮮市場進行地下買賣,導致種病毒出現並大肆蔓延。除了無知,我認為這還是人們不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結果。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古人就已經提倡併發揚的傳統文化理念。追溯到遙遠的夏商西周時期便有: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到了秦王朝,甚至出現了法律文書《田律》,裡面有一部分專講環境保護,幾乎包括了生物資源保護的所有方面。世界上最早的環保局就是在中國古代出現的。不環保不可以為王的觀念始終是歷朝歷代的治國理念,深受古人重視。在那個物質,科學知識匱乏的年代,我們的祖先便已知道敬畏自然,深深意識到何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儘管因為有些人們忘記了我們的先輩留下的人與自然生物和諧的共存的傳統文化,給全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但是因為這次疫情卻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大國形象,大國態度。這次疫情,我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眾人拾柴火焰高。在我國中央政府的總指揮下,各個省市政府高度重視,人民群眾服從安排,團結一心共渡難關。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國家,短短一個月便基本控制住了疫情。我們的國家用行動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打破了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的扭曲看法。為什麼那麼多的古代文明或早已消失或斷斷續續,而只有我們國家五千年文明從未斷代,這次的疫情我們國家和人民的作為,告訴了世界答案。中華傳統文化到了現在,雖然有糟粕,但也有很多精華。希望不止是我們的國家政府一直在強調和重視,通過這次疫情,讓我們年輕人也能明白傳統文化的價值,運用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讓中華傳統文化繼續弘揚和發展下去。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中國加油。


宮商角徵羽哆瑞咪發嗦


這次疫情,我頗有感悟,這是小編的拙見,與大家分享

我覺敬畏自然應從敬重自己的文化、敬畏我們民族做起!

一個沒有敬畏之心的人,會肆無忌憚,經受不住誘惑的侵襲,把握不住做事做人的度,以至於完全迷失自己。

一個人心存敬畏的時候,他就會有整體意識,懂得感恩自然,把除自己之外的一切視為上賓,而不是利用與踐踏。

一個能夠自然相敬如賓的人,他肯定是一個和諧的分子,一個人在和諧著別人與外物的同時,最終也和諧了自己,圓滿了自己。

 如果我們承認民族與其所處自然和諧相處的歷史過程和價值,我們也應該承認,在當下和未來的自然環境保護中,他們的智慧和知識積澱同樣需要得到尊重。所以,僅僅停留在敬畏自然是不夠的,這樣可能做不到真正的敬畏。我們的敬畏應該落實到在自然環境中繁衍生息的文化上,並將其昇華為對其文化主人的敬畏。這是因為,正是他們、正是那些長期以來精心耕耘和呵護各自自然環境的各個民族,才是這些大自然及其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者。

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優秀品格,愛惜萬物是社會倫理道德的自然推演和延伸。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是一句口號,而應體現在人們日常行為中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護自然。對於傷害動物的誘拍擺拍,一方面需要以法律手段規約當事人行為,有關部門必須依法懲處傷害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另一方面,人們也要提升對自然生態的保護意識,樹立對世間萬物和各種生靈的敬畏之心。 

人類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在人與自然關係上,西方經過了“敬畏自然”、“征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階段,中國傳統文化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其思想的主流,主要體現在儒家和道家思想上,在處理人與自然關係上,中國傳統文化有其優點和不足,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吸取西方思想的優點,以更好地應對發展中的問題。

人們常說要敬畏自然。然而當下,人類的文化已經覆蓋到地球的各個角落。每當我們談論一個地方的時候,那個地方通常已經打上了特定文化的烙印。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自然,都已經擁有自己的文化主人。

  在幾百年乃至數千年的文明進程中,我們生活在這些地方的各族兒女,以他們的智慧和勤勞,構建了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文化架構,為整個人類持續不斷的繁衍生息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任何外來者,都必須珍惜和敬重這些文化傳統及其價值。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很多自然界的悲劇,其前奏曲往往都是當地傳統文化遭到塗炭。這說明,敬重不同文化是保護自然生態的前提,也是其基本途徑。

  


山旮旯子


你說的對,這次疫情確實給國人上了生動的課,特別是在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光大上值得我們深思。

先秦諸子百家中的道家學派,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理論學說,明確告訴人們:宇宙間的自然萬物,都按照一定的自然法則而存,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這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萬物和人之間是互相聯繫的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是不可打破兩者之間緊密聯繫這種平衡關係的,這叫"天人合一”。

可惜,我們把老祖宗的話當成了耳旁風,本來我們應該和野生動物和睦相處,卻去亂獵亂殺亂吃,帶來的是野生動物身上病毒的報復。本來森林是保護自然的屏障,卻遭到無節制的亂砍亂伐,帶來的是沙塵暴的襲擊和旱澇災害;本來我們吃的糧食蔬菜水果是天地自然孕育而生,卻非到外空去改變它的基因,弄出些轉基因食品,它對地球人生存會產生什麼影響也是未知數,反正我認為凡違背了自然規律的結果是不會好的,是否能帶來比新冠更慘的報復,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這一切教訓驗證了一句古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不遵循"天人合”,"道法自然”就不行。

我們天天在高喊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然而怎麼繼承和弘揚?自己做為一名齊文化研究者也深有體會,重視的是理論研究,開研討會,請幾個專家高談闊論一番,彙總個論文集就完事了。弘揚傳統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嘴上,結果在理論上,應該切實注重在實踐上,讓傳統文化從書齋走向社會,用理論指導實踐,真正做到古為今用。

道家莊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