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選帖與換帖

鄧散木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書法家、篆刻家,在藝壇上有“北齊(白石)南鄧”之譽。今天摘取的這篇文章,從實用的角度講解了選帖、換帖的方法,為廣大書法初學者提供參考。大家不妨利用假期去書店轉轉,或者到網上搜一搜相關的書家和作品,挑選一本適合自己的字帖吧。


關於臨帖的基本法則和應該注意的各種問題,前面已談得差不多了,接下來談談怎樣選帖和怎樣換帖。

我國書法藝術,豐富多彩。就書體來說,有篆、隸、正(正楷,亦稱楷書)、行、草,以及行楷、行草等等。就書派來說,有鍾(繇)、王(羲之、獻之)、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以及蔡(襄)、蘇(東坡)、黃(山谷)、米(元章)等等好多家數。各種書體有不同的體制,寫法,各家書派有不同的面貌,風格,我們究應從何入手呢?

先談書體。前人對練習書法的程序,有的主張先學篆書、隸書,然後再學楷書、行書、草書;有的主張先學楷書,然後上追篆、隸。從書體源流來看,自應先學篆、隸,篆、隸基礎打定,再寫楷書、行、草,就輕而易舉。不過我們知道執筆、運筆等基本法則,古今一理,無論學哪一體,都可應用。從實用觀點來看,楷書、行、草的使用面要比篆、隸廣泛得多,而且前面已說過我們今天並不要求每一個練字者都成書法專家,所以我認為先從楷書練起,比較實際。楷書寫得行些,就是行書、行楷;行書寫得草些,就是草書、行草;楷書練好了,再學行、草書,是輕而易舉的事。隸書在今天,那是作為裝飾藝術中的美術字在使用著,還有一·些實用價值,如在楷書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隸書,也非難事。至於篆書,既不易認識,除應用於刻印而外,又並無用處,儘可不去學它。不過楷書有大楷、小楷之分,有人認為應先練大楷,有人認為應先練小楷,我的意見是寫小楷筆尖的活動範圍較小,不易施展,大楷練好了,縮小寫小楷,沒多大問題,所以還是先練大楷。

書體確定了,現在來談談書派。同是楷書,二派有一派的面貌,各不相同,如歐字方而瘦,顏字圓而肥,虞字婉轉,褚字飄逸等等。我們學哪一家,當然可以隨自己的愛好決定,如喜歡肥大的就學顏,喜歡方正的就學歐等。至於選帖,流傳印行的各家碑帖多不勝舉,在本書末了一節裡,擇要開列了一些帖目,可供選擇。

歐陽詢《九成宮》

鄧散木 | 選帖與換帖


顏真卿《勤禮碑》

鄧散木 | 選帖與換帖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鄧散木 | 選帖與換帖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鄧散木 | 選帖與換帖


碑帖選定了,就要專心致志地臨寫,不要見異思遷。比如選定的是歐陽詢的《九成官醴泉銘》,就依著“摹”、“臨”方法,一步步練下去,直到真正成功為止,這時歐字的基礎已打得相當紮實,如有意在這基礎上再提高一步,就可以另換其他碑帖了。但歐字的面貌、風格,不僅僅止於《九成官》,如他寫的《皇甫君碑》、《虞溫恭公碑》等,都與《九成官》有某些不同,因此當練完《九成官》後換臨它帖,仍應到歐帖裡去找。直到把歐書各種碑帖一一臨遍,練習歐派楷書這一階段才箅結束。到這時候,如寫字興趣越來越濃而客觀條件許可的話,就可以換學顏,柳等其它書派,以求由專而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