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電視劇《安家》戳中了中國人的哪些“房情結”?

遊俠愛剪輯


熱播劇《安家》,看到這個電視劇名字就有點感慨,一個是安,一個是家,顧名思義,安定的家。

為什麼中國人一定要買個房子住呢?這件事是從我們的祖先開始,有一個房子住才算真正的有家了。買房是中國老百姓的頭等大事。然而這些對許多的中國家庭來說太難了。

以前人只有發了財,才把錢拿出來買房買地,當財主,才覺得是最大的成功;現在的有錢人喜歡把錢拿去炒房,只有把錢變成了房子才覺得錢保值了也增值了,所以出現了富人買不完房,窮人買不起房的情況。隨著近年來房價的上漲,一些小縣城的房價都能過萬,一直上漲的房價給老百姓的壓力更大。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的婚喪嫁娶費用和條件也越來越高。不買房子孩子娶不上媳婦,如果買了房子,房價實在太高,一套房子能要半條命,準備買房子時發現房子價格一直上漲。老百姓辛苦一年到頭來也存不了多少錢,賺錢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所謂安居樂業,要安於家才有好的生活。自古以來,中國人都非常重視一個“家”字,人,一定要成家,一定要有房子,有家有房才能叫安家,這大概就是中國人的房情結吧,畢竟有了房子,一家人能夠安穩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魚之樂


非常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其實,你的心理活動,可能是萬千國人的同頻共振,至少我就是和你一樣,從極其相似的角度思考過這個問題。

首先,說一下我們這代“房奴人”趕上的時代背景。我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生人。正是從我這一代(可以延續到80後)開始,在生活中出現了房產這一特殊的需求。我的祖輩父輩,房子都是公家分的(當然,我指的是和我一樣的城鎮人口。農村的朋友比我們幸福)。正是從我們這代開始,開門立戶、結婚生子、嫁女娶媳,都得有上“自己的房子”,甚至給子女準備好的房子。再往後看,我想我們的兒女這一代,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會給他們留下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房產。今後的國人,不太會像我們這一代,對房產的需求這麼“飢渴”了吧。

第二,簡單說說《安家》這部劇為何會觸動你的心神。其實,以前我們沒把家和房產聯繫得如此瓷實。以前我們不是常說嗎,愛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現在啊,光有愛還真不行,沒有用來“安”的房子,哪裡會有“家”呢?在《安家》中,最先出場的買房人,正是在電視劇《蝸居》中的海清和郝平。11年前的電視劇裡,他們是為了買房而疲於奔命的苦命夫婦。如今呢,他們是為了改善生活想換大房子的白領夫妻。即使時代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財富狀況,但是房產,依然是座山,不是輕易能扛動的。只不過啊,在《安家》這部劇裡,距離當下更近,所以現在的觀眾看著會更有感覺。形形色色的買房者,有的精挑細選為的是生活品質,有的咬牙購房只是期盼能夠闔家團圓

。劇中給不給兒媳婦在房產證上加名字的“小細節”,這也是在現實中同樣讓人很糾結的“大問題”啊。而且,從房地產商和推銷員的角度進行展示,也讓這部電視劇有了更加全面,甚至更加“刮骨見肉”的透視感。我想,觸動的不僅僅是你一個人吧。

第三,既然我們這代人攤上了“房時代”,就繞不開“房情節”。但是,我們要當“房主”,絕不當“房奴”。1,合理預設自己買房的“初心”。

如果是剛需,自己的生活需要,包括安排子女的生活需要,實在要買房的,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當買則買。而且,適當貸款購房,在長遠的經濟角度來看,是可以承受甚至是符合家庭財富分配趨利取向的。2,在當前形勢下,決不可再用炒房暴富的心態來投資房產。最好的階段已經過去,從炒房無風險到風險與機遇持平在到現在說不準是機遇大還是風險多,沒有實際需求外的炒房已經不再是最有選擇。3、學會充分利用自己、子女等的財富資源,最大限度地支撐起購房需求和生活水平的平衡。從你的提問可以看出,你在思考,是拿出畢生積蓄,能在幾線城市購房。想說幾句,一是,房產的價值和城市的水準還是正相關的,一二線城市比三四線城市,雖然房產價格高,但是貶值風險低。請合理考慮自己的情況慎重選擇。二是,通過這次肺炎疫情,家裡一定要留有應對意外衝擊的資金,切不可真的全部投入房產,而使全家喪失了抵禦突發風險的能力。

第四,簡單點說,電視劇是電視劇,生活是生活,電視劇只能是生活的參考。看了《安家》,可以思考,千萬別沮喪。房子,是用來安放我們的身體,家,才是用來安放我們的心靈!


燃哥侃電影


大家好,我是大鵬的腿跨海的橋,影視領域創作者,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各位小主如有不同意見的可以評論討論哦。

六個口袋買一座房房,中國不是唯一這樣的國家。其實,現在絕大多數年輕人都是無法靠自己獨立買房的。只不過,中國人的愛房情結是溶化在血液中,年輕人自小也深受房文化的薰陶。買房、成家、立業是很多青年的人生目標。

中國人是有落地生根的情懷,這種情結在年輕人身上又是另一種程度的沉重,似乎買房變成了能力的象徵,證明人在這個城市 活下來了。

輿情導向企圖改變這種勉為其難的近乎奢望的想法,強掉租房也是住,不必一定買。而比起這種輿情的影響,住房的“根文化”要強大的多。傳統的“無恆產無恆心”的說教,現實版丈母孃的“結婚不買房就是耍流氓”鼓譟,讓租房文化遁入空門。“根文化”也許陣舊,但陣而不腐,依然在“毒害著”幾代人,丈母孃理論雖然自私而霸道,但依然被無數個家長認為是公理……

青年人買房,買不起正常,買得起才非常。要麼,你非常有才而且已經用自己的方式致富,要麼有後盾支持。當你買不起時,又無後援時,不要勉為其難,過度時期租房住也無妨。社會環境的影響固然很要命,但如果你是一位有主見且現實的人,就會直面現實:有什麼條件打什麼仗!財富不夠自由的時候租房住,有錢的時候買房住。

總之,不要逼自己,更不要逼家長!

一套房子就是九成九中國人的命根子,血汗錢,量力而行,方得始終。


大鵬的腿跨海的橋


中國人對房子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我看來,大多數人與其說是迷戀房子,不如說是迷戀房子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有歸屬,靈魂上的歸屬感可能用盡一生也難以找到,於是我們用物質上的歸屬感來安慰自己。

除了歸屬感以外,房子其實還是回憶的象徵。我們渴望有一個自己的房子,其實是渴望有一樣東西來承載我們的回憶,從進入這個房子到離開一個房子中間漫長時光的回憶。好像每次離開家,然後又重新回來,那些逝去的時光都有見證一樣。事實上我們都是在自欺欺人,不願意放過那些逝去的時光,總要用一些不容易被歲月改變的東西來安慰自己。物是人非是一種奢侈,很多時候都是物非人非。

其實我們都在害怕失去,我們都在不斷緬懷。建一座房子,看著它經歷颳風下雨,經歷春夏秋冬,看著它一點一點得變化,依然堅強地聳立在那裡,直到在那座房子裡結束一生。或許我們都只是想要一個證明,證明我們曾活在這個世界上,證明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還是留有痕跡的。

很多道理我們都懂,其實我們都明白百年以後自己在世上將徹底地消失,可我們都沒辦法釋懷,沒辦法超脫。。


三金觀電影


首先,這部劇真的超級現實!先說一下個人對這部劇的看法和理解。然後在發表一下劇外的看法。


劇中的人物都是大家熟知的演員。孫儷飾演的房似錦是一個幹練,有目標的負責中介。空降到一個小門店,和幾個同事賣房生活的故事。我們從他們賣房的幾個案例,能看到房子對於這個社會所在的位置和在人們心裡的位置。

先說嚴叔這老兩口吧。兩個老人在上海賣了數十年的包子,為了給兒子結婚,不惜將所有的積蓄全部買房。買房的一個細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在挑房子的時候,嚴叔夫婦特別在意房子的主人是幹什麼的什麼職業。一般人看來,很奇怪,你們倆是賣包子的,為什麼還要在意房子的主人是幹什麼。其實不然,兩位老人貧苦出身,賣包子就是個體力活,錢是一塊一塊的攢起來的。二老是想他的後代能夠擺脫這個階層,有更大的出息。所以,就想討個好彩頭,說到底這一切都是為了他的後代。包括後面的使用全款,而不是貸款,老人心裡的想法就是,不能給孩子壓力。兒子想讓二老把他女朋友的名字也加在房產證上。二老剛開始有點猶豫,可是知道未來兒媳懷孕的消息後,激動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嚴叔夫婦是中國當代父母的縮影!為了兒子,為了孫子,甚至為了重孫子。自己可以省吃儉用,唯獨不能讓後代吃苦受罪。

看到這的時候,真的深受感觸,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夠輕鬆一點。

海清飾演的是一個懷著二胎的母親,二胎雖未出生,但是他們已經開始打算換房。小房子太侷促,生活品質低,他們希望給孩子一個寬敞的空間,同時她自己也有對房子的幻想。最終在房似錦的撮合下,她買了一個帶走廊,帶陽光窗的房子。

這個例子,有年輕人追求品質生活的不妥協,有年輕一代對子女未來的規劃。為了這些,情願承受房貸的壓力,這也是當代年輕人面臨的問題,特別是提倡二胎家庭的今天。換房成為了一個很大的需求。


是的,沒看錯,就是這個買兇宅的大哥!聽信算命先生的話,有血光之宅。為了化解兇險,買了一套有兇殺案的房子用來解難。

可能看起來有點離譜,但是我想這也許是有錢人買房的一個誇張例子。有錢人買房可能就是揮金如土,不止一次從新聞上看到,土豪買房都是按單元買。存在即合理,房子對於他們這個群體,可能就是一個普通的商品。

我們在房子上寄託了太多的東西,有愛情,有親情,有對未來的美好向往,有對未來財富的增值願望。房子對於大部分來說,還是用來住的,量力而行,不能為了房子讓自己讓家庭陷入無底洞。因為房子,有很多喜劇上演,同時也有很多悲劇收場。明確自己買房的目的,估算自己的實力,多想想家人和孩子。

希望大家都少被房子困擾,也希望大家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過的好,住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