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在一個親戚朋友少的城市,你們是怎麼給孩子增加社交活動的?

家長的進階之路


親戚朋友多,也不見得常來往,現在的人們每天都很忙,忙於自己的工作,自己家庭,我所在的城市就有同學,但是我門也很少見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這個問題前一個疑問就不需要解答了,中國社會之後發展會越來越原子化,以家庭為主。下面我來說說如何增加孩子社交活動,我又幾點,

一 爬山,遊覽公園,我週末會經常帶著孩子去爬山,爬山一來可以鍛鍊身體,而來可以鍛鍊他的品質,剛開始我兒子不願意,爬一會就要休息,後來每次週中都要計劃著週末去哪爬山,公園一樣,每個公園都可以有一段歷史直得去訴說,遊玩的同時,豐富了孩子的見識,知識

二 各種博物館,歷史性的,軍事性的,文化性的都可以,博覽

三 參加各種活動,城市中的活動很多,都可以鍛鍊他的社交能力

四 結交同學一起去某項活動,結對學習,


it從業


前不久剛看了一本關於孩子社交的書,書裡有一句話讓我特別有感觸,“任何一個孩子,只要他有朋友,就能在童年的很多社交場合免受創傷”,這句話充分說明了社交對孩子的重要性。

因為我和我老公都是外地人,我們在現在生活的這個城市裡沒有親戚,最開始來到這裡時也沒有朋友,然後我們最開始都是比較宅的人(只是宅,不是性格內向),沒有孩子的時候閒暇時光就呆家裡看電視,除了和同事有交流,平時不會主動去結交朋友和參與社交活動。可以說,現在我們的社交圈是因為孩子才建立起來的。有了孩子後,天氣好的時候一定要遛遛娃,於是在小區裡就認識了一些年紀和孩子相仿的家庭,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我們大人在一邊聊孩子就認識了,多見面幾次、多聊幾次,孩子成為了朋友,我們大人也願意約著遛娃,就這樣建立了一些遛娃小圈子。

另外,我也挺注重教孩子學著結交新朋友,有時候出去玩,她的小夥伴不在,我就讓她和新朋友一起玩,孩子也有不願意的時候,那我就帶著她玩遊戲,我發現我和孩子嘻嘻哈哈玩鬧的時候其他孩子就會被吸引圍觀過來,然後有的孩子會主動要求加入我們,我們也會主動詢問那些孩子是否願意加入我們,這樣一來二去孩子認識的人就多了,和小朋友玩之後她會覺得跟小孩玩更有意思,慢慢的就很能結交朋友了。



三土媽媽


麩仔媽看到這個問題先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孩子的社交活動不是隻有和親戚朋友之間才能構建的,有很多方法可以讓孩子達到足夠的社交。

第一鄰居院子裡的小朋友都能成為孩子最親密的小夥伴

我兒子一直是我媽在帶,在成都這個城市我們的親戚也並不多平時我和老公上班,認識的也基本是工作上的夥伴,這種其實你也沒多少工作外的交集。但是我媽在小區看到有孩子的就打招呼,慢慢的我們這個單元哪一樓有孩子多大她都知道。下樓就跟我兒子說看某某哥哥,某某弟弟。漸漸的我兒子就有了自己的一個社交圈子,每天至少6,7個孩子在一起玩兒。很能建立他這個時期的社交圈,也是我目前覺得最有效的方式,因為他可以保證孩子每一天都有社交。

第二週末父母帶外出去玩兒

孩子一定要多多帶出去玩兒,這個出去有錢就去花錢的地方沒錢就去不花錢的地方。地方不限制,可以去鄉下摘菜也可以在商場淘氣堡,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去做就好了。帶孩子去這些地方就會遇到很多的人,這裡就可以教孩子詞彙以及社交禮儀。我們基本週末會外出一天,中午在外吃個飯,吃飯的時候你都能教他說謝謝以及我吃飽了等等。在外面玩兒的時候也會遇到很多帶孩子的家庭,孩子就會自然的融入進去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兒。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教他處理衝突以及表達關心,讓孩子對社交充滿了渴望。

第三孩子自主開發的社交

其實在前兩個裡面都有說到這個問題,這裡提出來專門說一下。我兒子現在會走到路上看到一個哥哥就會打招呼,有的小朋友會給他回應,他們就會自己聊起來。他目前有幾個小朋友都是他跟我媽在中庭玩兒自己上前去打招呼認識的。他也會歸納為自己的好朋友。

所以終上所述,孩子並不是要在親戚多的地方才能有社交的。就算在一個人都不認識的地方也能開發出來很多社交的環境,只要把孩子放在社會的環境裡去,只要不是天天關在家裡只有家裡這幾個人溝通,他很自然就會融入到社會環境中去,就會有自己的社交了。

我是麩仔媽,跟大家一起學習科學育兒!


麩仔媽的育兒經


我們一家人也是在外地生活,親戚朋友最近也是在臨近的城市。

去親戚家串門也是每個月進行一次,其他時間就是自由活動了。

我家兩個孩子,大孩子上二年級,小孩子上早教班。平時固定的就是每個週末大孩子就去上美術班,在班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半天時間。

其他時間我們都是自由活動了。比如開著車到附近的山裡轉一轉,或者領著孩子到兒童樂園裡玩一玩。這是一起的活動。

有時候大孩子自己出門找同學玩,我們就陪這小的孩子在家裡或者看漫畫書,或者玩橡皮泥,或者出門也散散步,拿個小皮球到體育館踢著玩。

我覺得我們家孩子社交方面都還比較好。大孩子活潑,每每都是好多小朋友來家裡找他玩,也不和別的小朋友打架,很好的。小的孩子也能跟著他的哥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都非常省心的。


曦寶和伊寶


現在的年輕人,幾乎都在外面上班,很少會有在家的,而我們的親戚,都在老家,即使有兄弟姐妹,表哥表姐等在外面的,也不一定在同一個城市,那我們是不是就不交朋友了呢?不是的。


很少有一個朋友能陪伴我們一生,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都會有不同的朋友。小孩子也是一樣的。所以我要做的不是幫孩子去找朋友,而是要讓孩子有自己交朋友的能力。

孩子從2歲的時候就開始建立玩伴關係,剛開始是一對一的玩伴,慢慢的建立群體玩伴關係。


◆ 在孩子還小,不會主動找朋友玩的時候,我們可以主動給孩子創造一個有玩伴的環境,如帶孩子到小區裡找年齡差不多的孩子玩,也可以帶孩子到遊樂場跟小夥伴玩。小孩子很容易在玩的過程中交朋友。但由於孩子的記憶力還不是很好,經常是這次是好朋友,下次見面又忘記了。


◆ 這個時候家長也不要焦慮,我們可以經常帶孩子到小朋友多的地方,可以觀察孩子是怎麼跟其他小朋友玩的,如果孩子出現自己一個人待著,不願意跟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我們家長可以適當的跟孩子交流,幫助孩子去認識更多的小朋友。這個時候孩子要做的就是主動、勇敢開口說話。同時也慢慢懂得分享。

◆ 孩子稍微大點,到可以上幼兒園的時候,剛開始孩子或許不適應陌生的環境,我們可以跟老師配合,帶孩子融入這個新環境,到慢慢的孩子喜歡。我們也可以每天問一下孩子學校發生的事,怎麼跟同學相處等,也建議孩子每天主動去認識小朋友。在課堂上積極大膽的發言等。


◆ 我們還可以帶孩子參加社區舉辦的關於孩子的活動,可以給孩子報他喜歡的興趣班,也可以去郊遊,在這些過程中,我們都能接觸到不同的小朋友,即使是一面之緣,我們都可以鼓勵孩子大膽的去嘗試交朋友。


◆ 到孩子上小學、上中學、上大學,走進社會,孩子的三觀、喜好慢慢形成,在交朋友的時候,他也有了自己的選擇,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只要孩子沒有做犯法、出格的事,不要隨便干預孩子交朋友,不管是學習好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

◆ 當然,並不是每個孩子的性格都是一樣的,有外向的,那也有內向的,如果孩子小時候自己不願意去交朋友,那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等孩子長大了,他會找到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我們都不要著急。


老話說的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作為家長的,不管是在交朋友,還是在自主學習上,還是在生活能力上,我們要做的,不是取代,而是鼓勵孩子自己來,教會孩子辨別、思考、動手的能力。這樣的孩子,在哪裡,做什麼都會過的很好!


哈哈育嬰師


導語:曾有相關數據統計,一個人的成功85%以上靠的是情商,智商只佔15%左右,而一個人情商高低的最大體現,就在於人際交往的能力,可見培養一個社交能力強的孩子是多麼的重要。

隨著社會城市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離開自己熟悉的家鄉,去到別的城市工作和生活,當我們選擇到了一個陌生城市的時候,一開始,都將面臨著身邊的親戚朋友少的狀況。

因為受父母的生活圈子所影響,隨著父母一起遷徙的孩子,可能也不得不面對,身邊的玩伴少,小朋友都不熟悉的情況。

復旦大學教授,兒童發展和認知領域的專家吳國宏老師就曾說:和別人交往,是每一個兒童天性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每一個孩子都非常渴望和別人交往,都希望有自己的朋友。但孩子的社交活動,可能會受到家庭環境的侷限。

在一個親戚朋友少的城市,你們是怎麼給孩子增加社交活動的呢?

一個寶媽分享:她和老公都是外地人,剛到工作地的時候,沒有親戚,沒有朋友,除了同事之外,基本沒有社交活動。

有了孩子之後,寶媽決定改變這種狀況,平時下樓遛娃的時候,開始有意識的建立社交圈子,認識了一些和孩子年齡差不多的寶媽。

經常是孩子在一邊玩,寶媽們就在旁邊閒聊,見面多了,聊得也多了,孩子成了玩伴,寶媽們也成了朋友。

利用遛娃的時候增加社交活動,不失為一種既方便又有效的方法。為了幫助孩子更好的發展人際關係,家長們可以參考以下幾點建議:

1、父母樹立榜樣,孩子更願意主動參與社交。

經常會有家長抱怨:孩子不喜歡和別人玩,只喜歡玩手機,看電視。

曾看到一句話說:任何一個孩子,都希望有朋友玩耍。

如果孩子沉迷在電子產品中,往往和幼年時期的陪伴方式有關。例如:有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為了圖省事,把孩子丟給了電子保姆。

也有的父母,自己不是抱著手機,就是坐在電視旁,卻吆喝著孩子去一邊玩。他們不知道的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對象,孩子是通過和父母的溝通,進入了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當父母能放下手機,用心陪孩子玩耍,耐心聽取孩子的訴求,去體會孩子的內心感受,抱以同情和理解的時候,孩子才能體會到和人溝通的樂趣,也就會更願意和身邊人的交往。

如果孩子學會了更情,學會了良好的互動,更容易成為一個社交小達人。

2、多參與,為孩子搭建良好的社交平臺。

無論是興趣班,還是社區,都會開展各類親子活動,父母在節假日的時候,可以帶孩子多參加一些類似的活動,為孩子創造認識新朋友,增加社交的機會。

孩子進入幼兒園,上小學之後,家委、學校也會組織各類活動,都需要父母的積極參與;同學之間的家庭聚會,旅遊,小沙龍等等,都可以帶孩子多參加。

父母的積極主動,和多參與,就能為孩子搭建良好的社交平臺,不但可以使孩子學會和人相處,還能開闊孩子的視野。

重點提示:懂禮貌,守規則,是社交的基石。

家長在帶孩子參加各類社交活動的同時,應該適時的教會孩子,要懂禮貌,守規則,這是一切社交活動的基石。

懂禮貌的孩子,能給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遵守規則的孩子,能成為更受歡迎的人。

今日話題:你是怎麼給孩子增加社交活動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格格親子


1,一般帶孩子去兒童樂園。

2,帶孩子參加社區的課程活動。

3,可以參加早教班(我沒參加。太貴了)

4,公共兒童樂園孩子很多,或者大型社區的公共場地孩子也多,可以帶自己寶寶去和別的孩子玩兒。





豬豬男孩小小樂


孩子社交不只是親戚間的互動,這樣就有點狹隘了,讓孩子多和同齡的陌生孩子打交道,才能讓孩子更熟悉的與人打交道。

平時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去人多的地方,先讓他適應人多的環境,被周圍人情緒的感染,孩子會樂意的接受這個環境,畢竟大部分人都是喜歡熱鬧的。

父母做出表率,先於周圍人打好關係,這樣別人才好接受你的孩子,才會放心的讓他們的孩子與你的孩子玩。

父母善於交流,孩子可以從中學習。

有條件的話可以報些小孩子的活動。


婦產科鄭醫生


給娃辦個生日會,邀請鄰居和同學來參加啊,這個城市親戚朋友少,社交主要靠鄰居、同學吧,小區裡的活動可以多參加參加,有些公司也會辦活動,family day之類的,可以帶娃參加,和同事的娃一起玩一玩。


中智小薪


一個是鄰居,還有小區裡面有小孩的家庭。

一個是每週末去圖書館參加親子閱讀認識共同興趣的朋友。

一個是邀請同班同學一起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