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何評價千萬不要去激怒美國人,否則很容易帶來“殺身之禍”?

普慈賢



實話實說,我倒是沒覺得得罪美國人有多可怕。因為,我們能夠感覺到的是,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可以罵美國。難道“罵”不是得罪?可是,也沒見美國怎麼樣啊?也就是說,得罪並不等於“激怒”。當然,一旦被激怒,美國人的反擊方式也不是一般國家所能承受的。

當然,如果提到得罪或激怒美國的問題,肯定會有人舉出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這三個國家的例子。聯合國有193個會員國,三個被美國“欺負”過,這個比例並不算高。所以說,美國沒有那麼可怕。

對惹來“殺身之禍”的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亞這三個國家,情形也是各不相同的。直白的說,薩達姆是真正的惹惱了美國。所以,在這三個“被虐”的國家中,美國其實真心想打的只有伊拉克。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薩達姆侵略了科威特,這打破了美國的中東地區戰略平衡政策。再者,美國自詡為世界秩序的維護者,如果美國不做出反應的話,美國會感覺臉上掛不住。二是薩達姆試圖建立的小集團不僅有跳出歐佩克的企圖,同時還有破壞石油美元結算體系的趨勢,這顯然不能被美國接受。三是薩達姆的軍事膨脹心態不僅威脅了美國的盟友以色列,同時還危及了美國的中東軍事基地安全。所以,美國對薩達姆欲除之而後快。


其實,美國當初並不想攻打阿富汗。這從美國現在急於從阿富汗撤軍就足以說明。儘管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但阿富汗的“帝國墳場”之稱也早已有之。以美國的戰略思維能力,不可能對此不加研判。即便是如很多專家所說的“掌握阿富汗是為了西亞”,那也不是美國陷入阿富汗的理由。因為,美國完全可以另闢蹊徑。再者,人類社會的軍事科技水平發展到現在的程度,已經嚴重削弱了“地理位置”在戰爭中的作用。美國現在謀求從阿富汗撤軍,以及已經利用其他方式向西亞滲透的事實則足以證明當年入侵阿富汗並非純粹為了戰略利益。

9·11事件的意外發生,令美國手忙腳亂。導致美國人的心態發生了“扭曲”式的變化。那時的美國只想著如何消滅恐怖分子,以免美國再次受到傷害,從而忽略了戰略博弈。實際上,美國的現狀足以說明它們在為當年小布什的盲目衝動埋單。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了唯一的超霸國家。那時的美國也正沉浸在自我陶醉中。基地組織突然來了這麼一下,令美國上下都“懵”了!這種心理上的巨大反差,導致美國在阿富汗問題上的盲動。儘管塔利班拒絕交出基地組織是個理由,但如果美國有足夠耐心的話,完全有能力通過其它途徑達到目的。而小布什偏偏選擇了一個下下策的入侵模式,導致在18年的阿富汗戰場上消耗了5萬億美元,付出了2萬名美軍傷亡的代價。


從去年4月份開始,利比亞局勢再度成為了世界的焦點之一。原因是控制利比亞大片國土面積的哈夫塔爾將軍領導的國民軍突然向的黎波里的民族團結政府發動了進攻。至今,已經有俄羅斯,土耳其,埃及,沙特,歐盟等國家或組織捲入其中。可是,卻唯獨不見了美國的身影。其實,早在去年4月2日利比亞戰事剛起之時,美國的軍艦已經在第一時間從利比亞的近海撤到了公海海域。顯然,美國不想蹚渾水。這也就引申出了當年的那場轟炸利比亞的戰事。也再次說明當年的美國是“被動”參與了利比亞局勢。

美國當年確實參與了對的黎波里的轟炸,那場轟炸也最終導致了卡扎菲的垮臺。但此後的事態進展和逐漸解密的資料都顯示,美國當年是被動參戰的。其實,當年的“倒卡”運動是法,德,意這幾個歐盟中的北約國家首先發動的。在“倒卡”問題上,美國和這幾個國家產生了分歧。原因就是美國準備接受伊拉克戰爭的教訓,在沒有對卡扎菲倒臺後的利比亞局勢完全評估之前,所有的行動都可能導致一個混亂的利比亞產生。可是,這幾個國家卻等不及了!於是,法國率先對的黎波里進行了轟炸。而作為北約成員的美國自然不能不“跟進”。關於這一段“事實”,北約秘書長斯滕爾伯格已經兩次公開證明此事。


提到利比亞問題,是想說明美國並非是沒有能力發動戰爭。以美國的軍事實力,搞掉一個地區性強國還是不需要花費太大的力氣。而關鍵就在於“打下”以後的後遺症。比如伊拉克問題。當年,伊拉克號稱世界第四軍事強國,但在美國人面前連一個月都沒能“堅持”。但此後呢?伊拉克一直都沒能擺脫亂象叢生的局面。恰好在此時,又碰到了奧巴馬這個“政治正確”者,“為了撤軍而撤軍”的奧巴馬從伊拉克撤出美軍後,他去享受了諾貝爾和平獎帶來的榮耀,而將伊拉克完全置於了危險之中。

果不其然,當大部分美軍撤離伊拉克後,伊斯蘭國恐怖組織在伊拉克迅速崛起,並一度差點將巴格達攻下,這也間接導致了敘利亞今日的亂局。直白的說,美國的民主黨政府所謂的“政治正確”理應為今日的伊拉克局勢承擔責任。如果說當年的小布什政府對伊拉克的攻打是個錯誤的話,那奧巴馬政府就是“錯上加錯”。所以說,現在的這屆美國政府完全否定了奧巴馬的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戰略也並非毫無道理。而美國現在力爭從敘利亞和阿富汗撤軍,面對日前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對美國介入利比亞局勢的邀請而無動於衷則表明,美國確實在調整自己的多點出擊戰略。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只要不觸及美國的核心利益”,也就不會惹來所謂的“殺身之禍”,美國也就並不可怕。


其實,美國的真正可怕之處並不在於所謂的“殺身”,也就是說,美國的軍事入侵併不可怕。一來,即便是軍事打擊,也不過是少數政府遭殃。二來,全世界有近200個國家,美國真正軍事打擊的也就是屈指可數的那幾個國家。而美國的真正可怕之處是“圍而不打”。比如美國對付伊朗和委內瑞拉的方式。對伊朗,不管是美國不敢打,還是美國沒有能力打的說法,其實都不是重點,這也至少從側面說明“打”也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美國這種“極限施壓”的方式會使一個國家“慢慢地消耗”。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不僅會使伊朗政府自我削弱執政基礎,同時也會使一個國家在不知不覺中被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拉開距離,如果今後再追趕的話,會付出數倍之代價。伊朗的現狀也多多少少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首先,美國的“極限施壓”已經使伊朗國內的民生問題凸顯。如果說這不會導致伊朗民眾心態變化的話,那顯然是不辯證的。再者,美國對蘇萊曼尼將軍的一個“定點刺殺”,直接導致了伊朗內部的草木皆兵,進而引發了“誤擊”事件的發生,以及伊朗部分民眾的抗議活動。這些連鎖事件的發生則源於美國的“圍而不打”所對伊朗構成的心理壓力。


再來說說委內瑞拉問題。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美國並沒有在軍事上對馬杜羅政府採取明顯的措施。美國僅僅是扶持了一個瓜伊多與馬杜羅周旋,同時輔以經濟制裁,就這麼慢慢地消耗著馬杜羅政府。委內瑞拉局勢的根源問題不是一個小小的瓜伊多,而是委內瑞拉的經濟見底和民生災難。試想,即便是馬杜羅政府可以“屹立不倒”,但在美國的制裁和消耗下,又何時能夠使經濟和民生起死回生呢?而只要是馬杜羅政府做不到這點,也就一直會這樣“懸”著。何時是個盡頭呢?也就是說,馬杜羅現在並沒有“殺身之禍”,可是,馬杜羅也始終無法使委內瑞拉局勢穩定。

美國對伊朗和委內瑞拉採取的這種“消耗戰略”之所以能夠奏效,所依仗就是美國的整體實力。而在整體實力中,軍事實力只是保障。真正的“無解”之處在於美國的科技領先優勢和美元體系的便利。因為,有了這“兩把利器”,也就使美國的整體實力有了保障。之所以使用“無解”之詞,是因為還沒有誰能夠輕易“折斷”美國的這“兩把利器”。所以說,得罪美國後,所謂的“殺身之禍”並不可怕,而可怕的是美國使用那“兩把利器”對觸碰美國底線的國家所進行的“溫水煮青蛙”式的消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