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出自哪?

黃尚街機遊戲


這句話應該出自黃景仁的《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書生百無一用”,是對讀書人的詬病。指讀書人只會讀書,動手實踐能力差,因此在需要的時候往往派不上用場。這肯定是一句誇張的話,一般說這話的人,都有特殊的語境。比如懷才不遇時的自嘲,比如皇帝對提不出建設性意見的讀書人的責難,等等。黃景仁的詩從內容來看,也是表達自己蹉跎半生一事無成(應該是科舉仕途不順之類)的失落自嘲。

這雖是一句“過了”的話,卻也指出讀書人存在的一些問題,即只會紙上談兵,而不親自實踐。這樣的話,也往往會激勵那些讀書人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做純粹的書呆子。

中國古代文人講求“學而優則仕”。所以一味責難讀書人百無一用是不符合實際的。因為國家的人才,絕大多數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一旦榜上有名、位列三甲,整個人生都將迎來飛躍。比如《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在中舉人之前,在樂府胡屠戶面前幾乎沒有尊嚴可言,完全就是“書生百無一用”的寫照。但中舉之後,胡屠戶的態度來了個大轉彎,太諷刺了。

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片首曲最後一句歌詞是“誰說書生百無一用”,可謂道出了讀書人面對這句話時的共同心聲。


師太的元博士


問題: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出自哪?

回答: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出自清朝詩人黃景仁所著的七言律詩《雜感》。

詩人黃景仁簡介:

黃景仁,乾隆十四年生,幼年喪父,家境清貧,十六歲參加童子試,三千人中名列第一,以後鄉試累試不第。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後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

《清史稿·文苑·趙翼傳》中說:“黃景仁為‘毗陵七子’ 之一,而‘毗陵七子’ 以黃景仁詩名最大。”

(黃景仁前往安慶圖片)


《雜感》作品原文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雜感》詩解釋翻譯與簡析:


成仙做佛的希望蕩然無存了,只好獨自在深夜裡作詩來抒發心中的不平。——說的是一事無成,只好借詩洩憤。

蓬草隨風飄轉一樣的落魄生活,把慷慨悲歌之氣消磨殆盡,被泥水沾溼的柳絮一樣,早就沒有輕狂之態,卻落得對女子負心薄倖的名聲。——說的是自己的豪氣隨著落魄的境遇隨風而去了,卻還是被人誤解。這裡概括了自己飄零悽苦的生世和遭遇。負有盛名的詩人,只不過像落在泥淖中的柳絮,飄舉無望,而由於自己的不甘同流合汙,卻被權貴們認作是不識抬舉的“寡情” “薄倖”。

十之八九的人都對我白眼相向,最是無用的就是和我這樣的書生。——說的是是非不分、皂白不辨、世態險惡的情勢下,百無一用是書生!這是牢騷,是反語,是控訴,是憤世嫉俗的不平之鳴!

不要因為憂愁的試卷成了預示吉凶的讖語,無非像春鳥和秋蟲一樣自然地發出自己的聲音。——說的是詩中的愁思不要成了不吉利的先兆,如同春天的鳥鳴、秋天的蟲吟,自己發出的是天籟之音。這是作者不願作盛世的鶯歌燕舞,而只願“獨夜鳴不平”。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在現實生活中的用法:

這句話的一般解釋是,世界上許許多多的職業,最沒有用處的便是讀書人。讀書人雖有滿腹學問,空有一番豪情,卻完全沒處發揮。

不同場合下,用法不一樣。

常見用法示例:

“你是讀書人?讀書人又有什麼用?百無一用是書生!”——看不起讀書人。

“不錯,我是博士生,但我連工作都找不到!”——發牢騷。

“是的,我是讀了點書。但百無一用是書生囉!”——謙虛。


初曉兒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詩,出自清代著名詩人黃景仁的《雜感》一詩,全詩如下:

雜感

清·黃景仁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景仁其人

黃景仁(1749年—1783年),字仲則,是清代的著名詩人,他還是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後人。

黃景仁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有詩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為求生計開始四方奔波,一生窮困潦倒。

黃景仁詩負盛名,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悽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著有《兩當軒集》。

近代文學家郁達夫曾說:“要想在乾嘉兩代的詩人之中,求一些語語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詩人氣質的詩,自然非黃仲則莫屬了。”

《雜感》賞析

黃景仁的這首《雜感》,是抒發其窮愁憤懣之情。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人生處於窮困潦倒之時,往往就會追行宗教寄託,佛教與道教是中國古代文人對搞世俗不如意的精神家園,而黃景仁卻說“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他修仙唸佛都不成功,無法尋找到超脫的精神家園,只能在深夜裡一個人發出不平之聲。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人生如風中的飄蓬,漂泊不定,消磨了內心的慷慨悲歌之氣,萬念俱寂、像沾了泥的飛絮,早已不再輕狂,卻得到負心漢的名聲。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人世間,十有九人白眼相向,空有詩書,卻身無長物,世間最沒有的就是書生了。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有人說,悽苦的詩寫多了,會變成讖語,但我不擔心自己寫的愁苦之詩會成為吉凶的預言,春天的鳥秋天的蟲,都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當代文學史家褚斌傑評:寫書生之清寒身世,真實感人。兩聯對句尤妙,頷聯寫在蓬飛絮飄中銷盡豪氣、蕩盡春心;頸聯寫困境中的孤傲與無奈。擇字頗見用心,以“十有九人”對“百無一用”。平常口語,天然湊泊,選擇即是錘鍊,妙處令人稱絕 。


謝小樓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有名的話是一個名氣不大的清朝的詩人黃景仁說的。

黃景仁因為仕途不順,活著的時候窮困潦倒,貧病交加,在憤懣之中寫下這首《雜感》詩: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這句話一經問世,就迅速流傳開來,因為它戳中了無數讀書人的痛點。

百無一用是書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悲劇

科舉制度下,本來怡情養性,增長知識和才幹的讀書,卻逐漸被扭曲變形為步入仕途的唯一手段。讀書的目的就是步入仕途,仕途的路很窄,想擠上這條路上的人很多,沒有上路的,難免長嘆一聲,“百無一用是書生”。

寫出這句話的清朝詩人黃景仁就是一個例子,從小有才的黃景仁,因為仕途不順,人生就沒有了出口,35歲就抑鬱而死。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就是一個典型的形象。讀書就是為了科舉,一旦科舉失利,就找不到自己在這個社會的位置,受到所有人的嘲笑。


而且為科舉而讀書的讀書人,只會讀死書,知識面很窄,一旦科考失利,所學知識不能轉化為能力,范進,孔乙己都是典型的例子。社會的觀感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

百無一用是書生,讀書無用論的遺毒。

這句話演化到後來成了“讀書無用論”的佐證。在一個蔑視知識的年代,對知識分子的打擊最有力的就是“百無一用是書生”。因此就有了對知識分子的改造。



不尊重知識的社會代價是慘重的。如果這種論調在一個社會廣為流傳是危險的。好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對知識越來越重視,書生的地位也越來越高,知識就是金錢的觀念深入人心。

“百無一用是書生”,希望它最終被掃進歷史的故紙堆,不要再聽到它。


煙花三月09


“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清代詩人黃景仁的《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景仁很小就成了孤兒,家境貧寒,但是很聰明,少年時就已經詩名在外。十七歲為求生計開始四方奔波,但是時運不濟,一生窮困潦倒。三十二歲被任命為縣丞,結果兩年後就病逝了。

他的一生都在愁苦無奈中度過,詩作主要也是抒發心中鬱結。

《雜感》大概在二十歲左右寫成,當時他的師友都勸他不要寫詩過於悲傷,以免一語成讖,所以才有詩中尾聯的“莫因詩卷愁成讖”句。整首詩用字平直淺白,卻寫出了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苦悶心情。

首句“仙佛茫茫兩未成”,平仄是“平仄平平仄仄平”,“佛”字為入聲字,實際上就是仄起平收押韻格式。這是一首符合平仄格律的七言律詩。

首聯“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從感慨自身起筆:求仙修佛都是那樣渺茫,難以成功,我只能在深夜獨自作詩,抒發心中的不平。

頜聯“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承接首聯,為什麼“不平鳴”?四處漂泊的落魄人生早已消磨了慷慨激昂之氣,對女子失去了興趣卻被說是薄倖之徒。因為“楊柳絮”是輕狂的代名詞,柳絮落地成泥,指不再輕狂,卻背上了負心漢的名聲。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說法,詩人也算是奇人。

頸聯轉而感慨天下讀書人,“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最沒有用的就是讀書人了,十個人看見九個翻白眼。

當然,這只是指沒有功名的讀書人。社會是無比現實的,范進中舉前後老丈人對他的態度就判若兩人,讀書無用論也不是咱們今天才有。但是一旦通過讀書獲得仕途,進入了上層,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而這裡,作者就是自嘲自己沒有功名,也無法出人頭地。

尾聯“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合回首聯獨自作詩不平鳴。這裡感謝了師友的關心,並且承接了頸聯激憤的心態。你們不用怕我寫詩成讖,春天鳥兒歡快就能歌唱,秋蟲將死,也得允許我大放悲聲。

黃景仁寫這首詩的時候,際遇不達,四處奔波為了生計,愁苦之情發於心而露於表,直抒己見,並沒有什麼忌諱和隱藏。

作者果然命不長,當縣丞不到兩年就去世了。這跟詩讖是沒什麼關係的,但和這種長期清苦的生活和愁苦的心態以及外露的性格也許有一點關係。


梧桐樹邊羽


此事說來話長!

原詩雖是黃仲則所做,但這句話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孔子政治上失意,孟子也是如此。

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過了不久,晏嬰說了一句極為真實的話“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

到了戰國時期,儒生更是沒有什麼價值。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有一次大擺宴席,請了七十多個博士,有博士建議秦始皇恢復分封制,李期表示反對,說出了一段很殺氣的話“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

“愚儒”一詞出現在了歷史上。

之前秦始皇封禪泰山。這幫愚儒又說什麼要把車輪用草包裹上,壓到了花花草草總是不好的等等,這種建議明顯與情理不符,所以秦始皇乾脆不用儒生了。

劉邦也是討厭儒生,史記記載他,心情不爽時,“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可謂是對儒生極大的諷刺,如果心情還算可以,就“為我謝之,言我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有一個叫酈食其的為其出謀畫策削弱楚國,結果張良一分析,劉邦才知道事不可為。氣得他大罵:“豎儒,幾敗而公事!”

那怕那個叔孫通也是如此,只要穿上儒服,劉邦就不喜歡。害得他為了迎合聖意改穿了短服。後來為劉邦制訂了君臣之別,討了劉邦的歡喜。結果他的學生又不願意了,叨逼叨沒完,氣得叔孫通也說“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

劉盈登基後第二年,曹參為了諮詢民生問題。找到了數百個儒生,結果這幫人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每個人說得都不一樣。最後沒有辦法只好請來一個懂黃老之術人先生來,他說了一個想法,結果齊地大治,人們都稱讚曹參有本事!

到了竇太后時期,史載“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天下最有權力的女人,不喜歡儒術,事實證明,她的不喜歡是對的。

漢武帝封禪前後,儒生的無能又一次記載在歷史上“群儒既以不能辯明封禪事,又牽拘於詩書古文而不敢騁。”結果最後的結果是漢武帝“,盡罷諸儒弗用”。因為這幫儒生除了吵架什麼都不會!提出的方案根本“不經,難施行”。

漢武帝為了穩定政權殺母留子,史載“昭然遠見,為後世計慮,固非淺聞愚儒之所及也”,又是愚儒!

那個張湯麵對說什麼和親的大臣,直接用五個字表達了諷刺“此愚儒,無知。”

太史公曾經說過“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儒者斷其義,這是大部分掌權者對儒生的公論!

歷史以血淋淋的現實告訴所有人,儒生只適合讀書,做學問。讓他們做事,只會越做越臭。

儒,即腐,且豎,又愚!

你想一想就知道,自從有了儒,政治上清明瞭幾年?


亦有所思


出自清代詩人—黃景仁,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

黃景仁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後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

黃景仁無非是覺得自己一輩子,既沒有科舉考上,而且即不會做生意,也不會種莊稼,所以才會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應當說這是非常的無奈,試想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而且又有才,可是卻偏偏無法出頭,不能進入到仕途,不能夠造福一方的百姓,這對於我們的詩人來說,那是非常的苦悶。

 《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小鹿影視剪輯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招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意思是說:世上有千種職業,唯一 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讀書人雖有滿腹學問,可惜有志難伸,空有一番豪情,卻完全沒處發揮。此句顯示現實中無力伸展志向的困境。而這首詩表達的卻是詩人當時志向。

按照通俗的理解,“百無一用是書生”意思就是讀書人是沒有用,所以也有人叫讀書人是柔弱書生。這些東西在以前,也就是農耕時代,或者農耕為主是時期,讀書人幹不了體力活,給家裡幫不到忙,可是考取功名的人有很多,官家需要的人又很少,所以書生能夠考上功名那當然是光宗耀祖,揚名立萬了,可是考取不上,那就是要活在最底層,衣不裹體,食不飽腹時有發生。

但是放在如今這個科技時代,自從有了“知識改變命運”,從社會底層爬到了社會的頂峰,就像曾經不被人看得起的商人一樣。

現在農耕需要科技,科技解放了很多受苦的勞動力,然而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沒有事情可以做,必須要學習知識,學習技術才能更好的生存。

很多大的企業招聘人才,有一些人覺得很不理解,他們用同樣的工作,博士,研究生,本科,大專,不同的學歷工資卻不一樣,心理很不平衡,但是我的老師曾經告訴我這樣一句話:學習好的不一定都是人才,但是絕對不傻。而且在企業裡的工薪階層,越是學習好的人,他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他們的思維更加單純和縝密,做起同樣的事情時候更加事半功倍。

所以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或者可以重新給它定義,讓它的含義上一個新的臺階,但是怎麼定義,我是真的還沒有想清楚。大家集思廣議,給這個名句做個新的定義!





陝西水果二大爺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百度都能搜到,何必有此一問?

如果從深層次來說,這話應該追溯到唐朝。

黃巢也曾參加科考,但是屢試不第,什麼作為都沒有。如果黃巢安於現狀,碌碌而終,絕不會為後世所知。但是黃巢沒有這麼消停,而是舉兵起義,也就是後人熟知的黃巢起義。

唐僖宗政權本就到了風雨飄搖的時刻,被黃巢這麼一鼓搗,更是千瘡百孔。及至黃巢死,朱溫上位,唐朝亡。

從書生轉變成匪首,黃巢完成了人生中達到巔峰的華麗轉身。若是真的一輩子都安分守己的當書生,黃巢還能有半點成就嗎?

由此可見,百無一用是書生,雖然是清代人所言,但在唐朝,早就由黃巢完美的詮釋了。

個人淺見,不喜勿噴。


禁街虎1


百無一用是書生,一句詩流傳的較廣,全詩還是從富縣高塬農先生轉述中首次見。謝過。倒是想到唐人,曹松詩,曰: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無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無題》存疑。但兩詩似乎有一文一武互補之風格!不知是否出入同一個作者手筆?!今日看來詠書生詩太偏頗,詠武將詩倒為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