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最近,由孫儷和羅晉主演的熱播劇——《安家》逐漸走紅,這部電視劇將關注點放在了大城市中房產中介與顧客之間發生的故事,這是孫儷時隔六年再次接拍都市劇,而搭檔的是在前段時間

《鶴唳華亭》中亮眼表現的小生羅晉,在主創賺足大家眼球的同時,這部劇能在近期火爆也離不開它切入了到中國人住房的痛處這一敏感話題,同時,它也新穎地將中介裡發生的職場故事插入其中。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關注普羅大眾關心的話題,將視野聚焦到真實的生活,沒有職場神話和海歸等華麗的光環,電視劇《安家》說的是我們大眾每個人的故事。

01

這部劇除了是一部現實的都市劇,它還是一部真實的職場劇。在這部劇裡,我們看到很多我們自己在職場了看到的同事又或者這其中又有我們自己的原型。

有上了年紀的老油條類型,在房產中介就像在體制內上班,工作缺少積極性,時常倚老賣老。(不過這次出演過古裝職場喜劇《龍門鏢局》的楊皓宇倒是成了這部劇的搞笑擔當)說他沒有能力,也不是,畢竟人家能在這裡待了十幾二十年,一定有其過人之處。但人到中年早已沒了年輕人的幹勁,除了經驗,一無所有。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雖然是高學歷出身,但是在職場裡卻如同個小透明的名校畢業男。同樣,現實中有多少名校畢業自以為能在職場中大幹一場的學生最後在公司默默無聞,有時候高學歷不一定在職場適用,必要的人際交往與應酬能力在這瞬息萬變的職場或許比書本上的知識更為重要,這些也才是可以讓我們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出生農村,不被看好,唯唯諾諾但也十分具有上進心的滬漂族。他們活像剛剛進入職場的我們,不是名校畢業,也沒有過人的才能,空有有一腔熱血,卻沒有好的方法,生活和事業的雙重壓力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也有混吃等死,只吃基本工資,上班就是來混日子的"小公主"

。這類人可能是很多人在職場上最看不得的一類人。我們拼死拼活加班,別人卻可以穿著精緻的衣服早早的下班,工作沒有業績,卻能一直留在這裡,人設十分的真實。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形形色色的員工,每個人對待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態度。而最為亮眼的是是劇中性格截然不同的兩位店長。

一個是好好先生,不爭不搶,能和員工打成一片

,甚至每天的早會都會變成一場演唱會,可以說是很多人夢想中領導的樣子了。他賣房子十分注重客戶的感情,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業績。但這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這種佛系的態度很難在競爭激烈的房地產銷售行業生存,而業績不斷的下滑時最好的證明。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而另一面孫儷飾演的房似錦則是一個雷厲風行的女強人形象。對別人狠對自己更狠,一來就要整頓整個中介所的風氣,每天任務目標總結要及時彙報(有沒有在其中看到自己領導的影子呢?)在劇中,她截胡自己公司人的客戶,搶走了同事的房源,但卻絲毫沒有愧疚之心,認為能力比一切都更加重要。她可以信誓旦旦的說:"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自己每天打仗似的解決早餐租住在鬧鬼的"凶宅"。這樣一個形象是一個優秀的銷精英卻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可以服眾的好店長。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劇中對於中介行業的刻畫也讓人不禁直呼:"真實!"早上打雞血似的早操和企業文化;同行之間的明爭暗鬥;中介和小區物業之間的人情世故,讓我們明白除了買房,房子背後更是一條利益爭奪的產業鏈,沒有一行是容易的。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02

聊完了職場,我們來看一看這部劇的核心:買房。除了十一年前那部《蝸居》,就極少有國產劇涉及這個題材。巧合的是,這兩部劇都處於同一個編劇之手:六六。六六寫的劇一般是婆媳、買房、小三、醫患,深刻切入社會病症中心,客觀而不失火力地討論社會矛盾,穩準狠地打擊社會痛點。《蝸居》中海藻不忍心看姐姐因為沒錢交房貸如此,問有錢有權的宋思明拿了這錢,最後卻成了宋思明的小三,可謂社會的直擊痛處。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催婚、催生、催買房,是當代人的三大焦慮。而其中買房最為迫切。讓人不禁想問中國人為什麼那麼看重買房?

《安家》中作為兩個博士畢業的高級知識分子,一個是醫生,一個是工程師。這麼優秀的兩個人卻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無法實現"房子自由",宮夫婦兩人內心都有著些許清高,非常注重精神空間的塑造。但在上海這樣的高壓環境下,他們的精神訴求是被有限的物質現實所打壓的。又要朝陽,又要是孩子的學區房,必須得有個儲物間……這些需求無疑與現代大眾對於房子的要求不謀而合。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有研究表明:調查發現,63.3%的受訪者表示更願意為高品質的物業付費,比例高於醫療配套、交通條件等。然而高的生活品質卻意味著更高的投入,這無疑又成為壓在人們心上的一座大山。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而另一邊賣包子的老夫婦辛苦了大半輩子就為了攢錢給自己的孩子買一套房子。許多觀眾看了不禁想問:大半輩子的心血就搭在了一套由鋼筋混凝土構成的建築上值得嗎?

用女主角的話來解釋就是:"也許買了房會過的苦一點,但是將來的收入,一定會大大超過現在的預期,優秀的人是會被眷顧的,賣房子買一個超過自己能力範圍多一點的房子,會逼自己變得更優秀。"

中國人所謂的愛買房,其實是一種"無房羞恥感"。對於宮醫生,以及大量靠獨立打拼、在異鄉漂泊的人來說,房子不僅是生活中實打實的硬性需求,更關乎到生活的體面與尊嚴。

馬克思主義愛情觀認為,愛情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的,結婚意味著法律層面上的安定與責任。我們都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結婚買房便是夫妻二人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的保證。在當今社會的更多觀念下,房子更多的還是結婚而且不單單是兩個人的事情,更是兩個家人或者是關係到下一代的事情。如果沒有買房的話,孩子不能落戶,也連上學都成了一件比較困難的事。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根據一份最新的中國當今社會的房價數據報告,從2005年起,我國就產生了房價瘋漲的勢頭,很多一線城市的房價已經處於很高的水平,一些中西部城市和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的城市,房價的增長速度也非常的快。房子很多時候又變成了投資的手段。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無房羞恥感",這是一個在我們的時代背景下被放大出來的新概念,分房-買房-買不起房的三步發展路徑似乎出現在了每一個曾經有過共有產權住房的國家。

"居者有其屋"是孫中山先生在1924年之前提出的理想,但如果買到房子的代價是大半生的幸福,買房的目的是為了 虛榮、攀比、投機,這些說到底只是附加之物。畢竟在最初的時候,買房子,只是為了一個家。

03

隨著電視劇的熱播又關安家與現實的話題也被頂上了微博熱搜。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最為人們討論的一個點就是老嚴夫婦攢了大半輩子的錢給兒子買了一套房子卻在最後要求在房產證上加上兒媳婦的名字,對於房產證上是否該加上兒媳婦的名字很多人也又自己的看法。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而在某一期的《奇葩說》里正好也出現了這個辯題。正反的觀點非常的浪漫:"

往後餘生,風雪是你,平淡是你,目光所及,都是你。"而反方則理性的直接拋棄所有的美麗的修飾詞,把世俗的婚姻血淋淋地撕開給人看,他說結婚就是辦企業,就是籤合同,結婚兩個人的資源包就是不一樣,發揮功效的時間也不一樣。蔡康永則直接拋棄所有的世俗,把最高的姿態擺到世人面前,他說房子這個事情真的不重要,如果你要房子,你的出發點就錯了,你對人生的想象就已經錯了。人生,遠可以比你想象的精彩博大許多許多。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很難說何者是對還是錯,我只是希望,在婚姻面前,我們既不能做一個只知風花雪月的傻瓜,也不能只是一個精打細算的商人。

此外,認真追劇的夥伴們也一定發現像很多職場上的女強人一樣,房似錦也有一個糟心的家庭,房似錦的母親在開頭就像她獅子大開口索要一百萬,不給錢就要到工作單位來鬧。這讓我們不禁想到了《歡樂頌》裡樊勝美的母親,《都挺好》裡蘇明玉的父母,這種種讓原本將極具有熱度的有關原生家庭的話題再次上了熱搜。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圓桌派》裡有一期就聊到了原生家庭的恩怨。心理學專家武志紅說:

"原生家庭問題,其本質是因為權力結構。權力是中國家庭繞不過去的東西,基本上在中國,如果有父母虐待孩子,記者都會說他的教育不當,如果父母怎麼怎麼樣,都說這個父母本意是愛孩子的,其實很多時候,就是為了發洩自己。"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想要體驗做皇帝的感覺是什麼樣的,特別簡單,生個孩子就行了,像怎麼對待都可以,這種心理完全是畸形的。很多時候在東西方的養育之中,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差異。東方文化是他律他制,父母制定了這個規則,你要符合他們的規律,這叫做讓孩子從小圍著父母的意志轉,但是在西方的這些養育之中,其實是自律自制。英國的心理學溫尼科特說,孩子的任何生理現象,如果你嚴重地管制他,都是一種虐待。

大衛芬奇執導的美劇《心靈獵人》裡FBI調查的對象都是些變態或連環殺手。而每一個這種殺手背後都有一個有問題的母親。劇中的臺詞戲謔的說到:

"根源總是母親,挺乏味的"

這部孫儷主演的熱播劇,將中國的住房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可能這個例子有些過激,卻不無道理。事實上,家庭和社會才是一對真正互為鏡像的範疇,社會是放大版的家庭,家庭是縮小版的社會。

我們得承認,現實中仍然有很多家庭是幸福和睦的,而那些痛苦的家庭,除了遺傳性的問題,大多都來源於物質匱乏和心理失衡。而現實是養育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不要說報什麼學習班之類,單是一個學區房就讓人喘不過氣來了。社會正是利用了家長"要讓孩子過得比我好"的心理,將學區房的價格一再抬高的。才有了《安家》裡為了尋找合適房子不斷奔波的家長。

但最終我們都需要明白感情成本和時間成本,更是金錢無法穿越和取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