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武漢女生日記折射出的社會現象:現代女性獨立且“無助”如何是好

朋友圈、群裡瘋轉的一篇《一個武漢女生的日記》在乎這個本就困難重重的時期,讓不少人再度瞬間淚目。從12.21開始,記錄著每天發生的點滴,一開始暖意洋洋的三口之家在短短不到二十天的時間裡,因為疾病疫情蔓延父母相繼離世,小女生也被傳染了病毒,現在生死未卜。

慨嘆世事無常,為小女生祈禱,每一天新聞報道里增長的數字,每一個從前線傳來的故事、消息,除了讓所有人揪心、焦慮、害怕、難過,更多地,我們更讀懂了一份家庭的責任,和家人相守在一起的重要性。可對於社會上大量獨居的單身女性甚至是大齡剩女們來說,這樣的日子裡,孤獨、害怕、難過的感受又該怎麼辦?

《2012》電影上映的時候,就有關於“假如明天是世界末日,你選擇和誰一起度過”的熱搜話題,那時候大家對於世界末日一說還停留在一個假設、未知的概念裡,大家都不約而同選擇了和至親至愛一起,這次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卻在短短二十天又刷新了上上下下所有中華兒女的生命觀、價值觀甚至是對自我生命個體以及社會、家庭關係的重新認識。

還記得若干年前我做關於“90後入殮師”的畢業設計時,前往長沙殯儀館和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校實地採訪,和幾個殯葬服務專業的90後小女生聊起職業規劃的問題,她們或多或少都是在很小的時候經歷了家庭至親的變故,讓她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個被很多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職業。她們的經歷告訴我,每一份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份生命都值得被敬畏,也讓我更加意識到,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逆,好好珍惜眼前人,家人、親人、朋友才是最溫暖寶貴的財富。


頭條的問答裡關於大齡剩女的孤獨感,獨立且“無助”,很害怕生病沒有人照顧的求助帖一直以來熱度都很高,這好像也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數據顯示,中國單身人口比例已經突破了2.6億,也就是說,每5個人中就有1個人單身。有人說,大量女性剩下的根本原因是成本轉移。當轉移的成本超出男性平均承受能力則會出現普遍性的失敗現象,也就是“被剩下”。

人隨著年齡生產能力逐漸下降,生存成本不斷提升,這就意味著需要負擔的成本越來越高。很多大齡女生單身不是因為她們不優秀,而是她們內心錯誤的認知,錯誤的思維方式以及對愛情錯誤的期待。

除了客觀環境因素,原生家庭也是一個影響。發展心理學認為,人的性格在6歲以前形成,如果一個人童年時期在爭吵甚至暴力的環境中成長,她長大以後也會脾氣暴躁,有暴力傾向。更為可怕的是,很多離異的家庭,家長總會給孩子灌輸:“你爸(媽)是個混蛋。”這種思想。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本能的對婚姻產生恐懼,進而拒絕親密關係。

客體關係理論中闡述了關係在性格形成的重要性:

性格,在關係中形成;

性格,在關係中展現;

性格,在關係中改變。

害怕孤獨是人作為社會群居物種本能的反映。所以別再鼓吹什麼,能夠忍受孤獨的人註定可以成為最優秀的人這樣的說法了,實際上,孤獨並不是成功之人的特質,成大事者一定是在關係中磨鍊,一定有著柔情的一面。因為一個人必須在關係中,才能釋放自己的創造力和激情。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讀到武漢女生在日記裡給已逝母親寫到的“請你投胎轉世做我的女兒,我用餘生這條命繼續愛你,請你一定要長的像我,就如同我長的像你一樣”這句話時,惻隱、難過湧上心頭的原因。

很多我們在忙碌於工作、穿梭於辦公室、應酬、活動所忽略的細節、情感、習慣,都在這二十來天的宅家生活裡被放大了出來。我們才發現,

哦,原來母親一直愛吃的是芝麻餡的湯圓而不是花生餡,

父親一直愛吃的是薺菜豬肉水餃而不是三鮮水餃,

身邊的TA吃這個、喝那個會消化不良......

這些本應深深記在我們腦海中的事情,卻能夠在一天又一天無謂的忙碌中被“掩藏”。大齡剩女的獨立且“無助”也不應該成為一個引以為傲的事情,用心發現身邊的美好,與內在的自己和解才是一切關係化解的開端。

只希望疫情過後,我們仍能夠記得這些感動我們的事情,記得當時感動我們的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