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國學智慧:為善之道在於讓,立身處世在於敬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討論:“我這麼善良,卻為什麼沒有得到好報?”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傳統文化經典裡早已給出過答案。

中國自古就有善惡、因果報應的說法,《書》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太上感應篇》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尤其是在改命善書《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中,詳細地論述了“真善”和“偽善”的區別。

國學智慧:為善之道在於讓,立身處世在於敬

俞公自認為是善人,可是晚年卻落得子女不全,處境悽慘,最後得遇灶神點化他:你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所做盡是偽善。可見,對於每個人來說,起心動念間都是很重要的,真正的善良是心地乾淨而不摻雜任何雜念。

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遲與來早”,正義會遲到,但並不會缺席,人生只管一心向善便好。在國學經典中,先賢們留下的智慧就有,為善之道在於讓,立身處世在於敬!

國學智慧:為善之道在於讓,立身處世在於敬

一,為善之端無盡,只講一“讓”字,便人人可行。

做善事的方法沒有止境,只要能做到一個“讓”字,那麼人人都可以做好事。

王陽明雲:“謙者,眾善之基。”便是很好的說明了謙讓與善行之間的關係。一個謙虛禮讓的人,往往更能懂得貪圖名利對自身的危害,而能在為人處世中常懷一顆淡泊之心,在遇到事情時,總能把與人為善放在首位,自然也能因此擴充心胸和受到他人的尊重愛戴。

俗話說:“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利人實利己的根基。”有時候,生活過得不如意、事態變得很糟糕,往往就是因為過於斤斤計較,而不懂得謙讓之禮。若要做善事、修福田,為人謙讓是必不可少的,這亦是君子所應有的品行。

國學智慧:為善之道在於讓,立身處世在於敬

二,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立身處世的方法又怎麼會有窮盡?只要做到一個“敬”字,那麼每件事都能夠做到井然有序。

“立身務須敬”,一個敬字,可以說是涵蓋了人生的方方面面。一是對人要心懷敬意,見到學識品行比自己好的,不可自視甚高,要能懷著敬意去學習。

二是要心存敬畏,曾國藩言:“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在處事中,有敬畏之心,也就能知道自己做人的原則,則能遠避邪徑,慎終於始。可見,做到一敬字,即便世事再艱難,也終能遇難呈祥,收穫人生的福氣滿滿。(來源:國學雜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