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什麼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糧草?

威史


大家好,我是吃瓜。

我來回答:為什麼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糧草?

士兵連飯都吃不飽,誰會為你拼命啊。


1、為什麼怕缺糧食

套一下馬斯洛需求,這個理論認為人首先要解決自己的生理需求才會追求其他的層次的需求,生理的需求這個是最基本的需求。那什麼是生理需求,簡單一點就是吃喝拉撒。

古時候打仗,能夠讓士兵拼命的無非就是兩樣,一個是能夠讓士兵吃飽飯;另外一個大把大把的封賞。

古代打仗,如果連飯都吃不飽,士兵連兵器都拿不起來,連訓練都操練不起來,更別說和敵軍打仗了。

另外一點如果士兵吃不飽,很容易引起嚴重的後果,兵變!

在唐朝的高宗年間,就曾經因為吃不飽飯而導致的兵變!史稱涇原兵變。

2、為什麼容易缺糧草

古代打仗為什麼害怕缺糧草,其實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很容易缺。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古代交通不便利,如果勞師遠征的話,那麼一天的糧草消耗那就是天文數字了。這個消耗不僅僅是士兵們的消耗,更多的可能還是運糧的人的消耗。

那麼當時一般是怎麼運輸糧草,馬車什麼的,但是還是需要人看著啊。所以運輸糧食的過程,馬要吃,人也要吃,那麼這個運輸的糧食在運輸的過程就消耗不少了。而且糧食運了過去,人家回去要不要也要給糧食啊?同樣也是需要的。

所以,打仗其實對於國家經濟是極為依靠的,對國家的消耗也是極大的。


總結,這就是古代打仗害怕缺糧草的原因了。


圍觀歷史的吃瓜群眾


古代打仗為何總是缺糧草,難道平時都不吃飯?其實原因是這樣的

大家都是知道的,古代戰爭由於武器和一些路途的原因其實很多戰爭都是會持續很久的,當然一旦時間長了,可能在吃穿用度上就會緊缺,而小編記得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每次戰爭上報朝廷或者說朝廷所急需解決的就是糧草問題,小編感覺這應該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當然其實大家都是知道的,古代行軍都是依靠徒步的,所以肯定是消耗的很快,所以就會依靠糧食的問題,不像交通工具便捷的如今,但是古代打仗到底有所消耗糧草?還是說古代軍人只是在打仗的時候特別的需要糧草的解決?而且古代打仗為何還總是缺糧草,難道平時都是不吃飯?

一方面,人數的問題上,古代一場戰爭的發動其實不僅僅是國家動盪,百姓不安,上位者都是會派遣很多的人馬想要打勝這場戰爭,所以人數肯定是不會特別少了;當然戰爭不只是有將士還有一些戰馬,管理糧草的僕從,隨軍的醫生,還有一些送信的探子,而且浩浩蕩蕩的一群人,雖說運送的糧草也是很多的,可能也會提前先走一些,但是時間是不確定的,所以雖說是按多的運送,但是打仗費事費時,還可能路程不確定的。

另一方面,想要守住一個城池可能就會阻擋這個地方與外界的聯繫,所以面對很危險的境地的時候,時間要是短一些還好,像是碰見在荒漠草原邊境的匈奴或是其他的,人間都是習慣於長時間的作戰,可能自己的將士在長時間的作戰下,會讓這個城池的百姓也陷入危險,所以糧草的問題是更需要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最後,距離的不確定性,一般小編記得電視中的糧草的運輸都是要很長時間的,所以在古代的戰爭的條件下也是如此的,雖說都是大概時間是可以確定的,但是路途的距離不是不變的,還有就是要上報朝廷,等著朝廷的解決,然後一系列的事件。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平時的糧草問題,當然大家都是知道的戰爭是沒有時效性的,所以他們必須是在保證自己能生存的前提下,去向朝廷申報的,而且一去一回的時間也是不少的吧,所以都會提前很多天的。

所以古代打仗總是缺糧草的原因就是戰爭的時候消耗比較大,糧食能穩住兵心,還有就是人數的問題,糧食運送的問題,都是不太方面的,所以卻糧草的原因也是這樣的。還有就是萬一敵人使用計謀有燒糧草這麼一說,所以為了保持糧草的不斷供應,以防止這場戰爭中將士們的穩定,如果沒有糧草一切都是沒有退路了的。


匹諾曹jun


人是鐵,飯是鋼。這吃飯對人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在古代,行軍打戰,最要緊的也是這個糧草。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可並不是一句空話。一場戰爭,糧草的供應往往能左右著戰爭的局勢。打戰怕缺糧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能看出來。

打戰是重勞力勞動

我們都知道現代士兵的單兵裝備是非常多的,而數量多就代表著重量大。通常單兵負重都達到百十斤往上,而在古代,士兵的武器輜重也是不少,並且在缺乏交通工具的情況下,行軍打戰基本都是靠兩條腿來完成,這樣的條件下,對體力的消耗是十分強大的。而體力消耗了自然是需要得到補充的,這時候就得吃飯。士兵只有吃飽了飯才有精神,才有動力,才不至於貽誤戰機。

另外,就是古代兩軍交戰都是冷兵器,肢體衝撞。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著哪邊的士兵體力更好,哪邊的勝率就會大一點。所以,這一旦糧草缺了,士兵吃不飽,在戰場上就會陷入被動。

軍心不穩

古代打戰動不動就是幾萬幾十萬的人員,而這些人員出門在外,保家衛國。一般一場戰爭就得忍受著長時間的背井離鄉的苦楚。而打戰最重要的就是軍心的穩定,如果人心不穩的話,這幾十萬人不同上令,軍隊自然就亂套了,等會沒打戰就輸了。而穩定軍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糧草。所謂民以食為天,吃喝拉撒,這吃也是排在第一位。只有讓士兵吃飽飯了,士兵才能安下心來打戰。

總結

古代打戰最要緊的就是糧草的供應,若糧草供應不上,士兵餓著肚子,等會戰還沒開始打,自己的軍隊就先亂了。又怎麼可能會打贏戰爭呢。所以,這糧草的充足供應是打贏戰爭的第一步。自然,所有將領最怕的就是糧草短缺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是再厲害的將領,也帶不動沒有吃飽飯的軍隊。


浪裡白條不再白


那是肯定,原因是什麼,所謂衣食住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冷兵器時代,打仗靠的就是士兵的蠻力和戰馬衝鋒,試問你的軍隊士兵,餓著肚子,戰馬餓著,那無論如何也不會取勝的。

古人打仗最怕缺糧草,糧草一缺,必動搖軍心,所為軍心不穩,亂則必敗。

那個時候打仗就怕糧草遠距離運輸,我們都看過《三國演義》,劉備三顧茅廬,請孔明出山,當時隆中對,諸葛亮就給劉備分析好了天下大勢,第一取荊州之地,第二取益州之地,待天下有變,兩路兵馬北伐,即可平定天下匡扶漢室。



那麼孔明又為什麼要讓劉備取這兩個地方呢,其一荊州地屬中原,四周開闊,方便行軍和糧草運輸,其二益州蜀地,有廣沃的土地,有土地自然能生產足夠軍隊打仗的糧食。

後來大家也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讓劉備失去了一統天下最有利的條件,最後劉備只佔了益州,諸葛亮在益州黔兵黷武,囤積糧草,以備北伐曹操,大家都知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諸葛亮五出岐山,皆無功而返,就是因為蜀地易守難攻,出兵北伐中原,糧草運輸很不方便,再加上北伐曹操路途遙遠,糧草補給線漫長,有幾次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糧草運輸線斷了,糧草運輸不過來。



諸葛亮是有才能的軍事家,謀略家,深知糧草被斷,此次北伐已然失敗。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以木牛流馬運輸糧草,曹魏大將軍司馬懿深溝高壘,和諸葛亮打消耗戰,期間蜀漢軍隊多次辱罵曹魏,司馬懿拒不出戰,諸葛亮眼見糧草不足便下令撤兵。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打仗糧草是多麼重要了,可以說糧草可以決定一場戰爭的輸贏,尤其是對遠距離運輸糧草,運糧通道難走,最怕打消耗戰,糧食耗完,再久攻不下,只能撤退。



我們也可以發現有些戰爭就是敵我雙方燒燬糧草,偷襲糧倉,糧草一毀,對方只能乖乖認輸。

綜上所述:所以古代最害怕缺失糧草,糧草可以決定一場戰爭的走向,古人打仗時總是會考慮好,如何運輸糧草,怎麼樣保證糧草安全。


歷史精神


為什麼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糧草?

因為糧草是軍隊命脈所在,一方面是人都是要吃飯了,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另一方面,糧草充足與否直接影響著軍隊士氣,如糧草被端,對軍隊是致命的打擊,沒開始餓就已經軍心大亂了。最後就是古代作戰都是長途跋涉,而糧草運輸卻是一直以來的難題,因此古代打仗最怕缺糧草。

士兵斷糧,導致戰鬥力下降

  •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一場影響天下局勢走向的世紀大戰,秦趙兩國以傾國之力相博,相持良久,而在雙方分別換帥之後,形勢發生了變化,白起派精兵突襲趙軍,將趙軍一分為二,並切斷了糧道,而秦昭王在得知趙軍糧道已斷,更是親自趕往河內,發動僅有的能戰之人趕往戰場,堵截防備各國運糧給趙軍。

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史記》

而趙軍被秦軍堵在山谷裡整整餓了四十六天,已無反抗之力,而等待他們的是坑殺。可見斷糧對軍隊戰鬥力的影響。

糧草被端,導致軍心大亂

  •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此戰決定了曹操與袁紹誰將是北方一霸。而戰爭的轉折點在曹操火燒袁紹糧草重地烏巢成功,袁軍軍心瞬間崩潰,馬上呈現了一邊倒的局面。

公急擊之,瓊退保營,遂攻之。紹遣騎救瓊。左右或言“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公怒曰:“賊在背後,乃白!”士卒皆殊死戰,大破瓊等,皆斬之。—《三國志》

而火燒烏巢更是曹操親自帶隊,歷經艱辛,才得以成功,從而扭轉整個戰局。可見糧草對軍心的影響。

運糧艱辛,導致無功而返

  • 北伐之戰

諸葛亮為了光復漢室,抑或轉移矛盾,多次北伐曹魏,然而收效甚微,每每因為糧草不足無功而返。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三國志》

而有一個客觀原因就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本來打仗運糧就是個難題,而諸葛亮面對的更是莽莽崇山峻嶺,而由於道路艱險,路上消耗更是大,雖有木牛流馬,但也沒法完全彌補這先天不足。可見運糧艱辛對戰爭結果的影響很大。

總結:綜上所述,糧草乃軍隊命脈,糧草的充足與否直接影響著軍隊的戰鬥力和士氣,加上古代打仗糧草運輸不便,所以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糧草。


臨石觀海


“人是鐵 飯是鋼”這句話在哪個時代都是真理。更何況是行軍打仗的士兵。要是飯都吃不上,哪有力氣為你賣命打仗。如果行軍打仗做不到糧草的保障,士兵很容易士氣低落造成軍心不穩。

在古代打仗人命不是很重要,大多數情況下,打仗就是打後勤補給。糧草也是戰局成敗的關鍵,所以它歷來是戰爭的重中之重

古代運輸不方便,特別是輜重運輸尤其緩慢。所以有句話叫“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一個國家如果要打仗,做準備工作都要花上好長時間,快則數月,慢則數年。

1、 首先籌備工作要做好

糧食準備好了,還要做好保障的情況下才可以出發,也必然要有軍隊護送,或稱為先頭部隊。保證軍隊的補給,這在軍事行動中是相當重要的。 漫漫征途一旦出發,糧草就開始消耗。

2、糧草損耗率高

糧草在運輸過程,被劫被燒的情況先不說,單單是運輸環節的損耗,就是一般人想不到的。傳說中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目的就是運輸軍糧更方便。 古代的運輸能力十分有限,靠的就是人力畜力。運送一批十萬士兵需要的糧草,需要“運輸大隊”可能就超過十萬人。這十萬民夫也是需要吃飯的,路上也要消耗糧食。 因為人力運輸速度緩慢,遇到複雜地形更是舉步維艱。如果遇到陰雨天氣,還有可能導致糧食腐敗變質。一系列的問題都會出現。

3、勞動力去打仗,產糧能力大幅下降

從漢代開始就實行的屯田制,尤其是軍屯制度,其實就是士兵們不打仗的時候種田,解決糧食問題。更重要的是,屯田制最初的想法,就是在邊塞種田,可以解決打仗時糧食遠距離運輸的問題。 到了東漢末年,曹操的屯田制更為廣泛、複雜、系統。不過,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打仗的基礎上,一旦打仗,參與糧食生產的士兵就要離開土地,遠赴戰場。這樣一來,糧食生產就會明顯下降。 不僅如此,打仗還會徵召大量的青壯年,進一步削弱原本就脆弱的糧食產量。

4、戰爭時間延長,就會產生惡性循環

戰爭初期還好,軍隊有儲備的糧食,國家也有儲備的糧食。但是一旦時間長了,糧食損耗又很嚴重的話,必然會波及到老百姓。古代一打仗,老百姓是首先遭殃的,徵糧還是次要的,就害怕打到自己家門口,亂兵流寇,殺人屠城。農民不得不離開土地,逃往安全的地方。

所以,每到大戰亂之後,總是有大片大片的荒地。越打仗糧食越少,糧食越少越要想辦法徵糧搶糧,民不聊生。這種情況下,缺糧在正常不過了。

5、打仗缺糧時有發生

而打仗缺糧這種事情,在古代時有發生。尤其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期間,經常因為糧草問題而影響到戰爭的結果。

北宋最後的生力軍種師中所帶領的種家軍,最後可以說就是因為沒有糧食而導致的慘敗。在戰場上,种師中和金兵進入相持階段後,宋軍每人能獲得的口糧不過是一勺子豆子。就那一勺豆子塞牙縫都嫌少。

所以“民以食為天”,在古代能夠吃飽飯就相當幸福了!

我是鼎鼎九公主,精彩內容持續奉上!喜歡可以加關注


鼎鼎九公主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並非指糧草先運過去,而是指糧草要先準備好,然後隨軍運送。

一、糧草是什麼及糧草的重要性

古代糧草並非僅為今天我們吃的糧食。

糧草一詞出自《宋史·食貨志三》,其中寫道:“即今所在糧草盡乏,漕臣計無所出,文移指空而已。”

這裡的糧草指的是士兵食用的糧和喂牲口的草料。

古代的軍糧一般以慄米(也叫小米)為主,製作幹餅、鍋盔、肉乾等隨身攜帶,同時大部分隨軍運輸。

在《宋史》中記載“倉贍軍粟陳腐不可”,清代《皇朝經世文續編》中記載“古之餉軍以粟”。

而草料一般是用來喂戰馬以及運送輜重的牲口等。

可見糧草是打仗的必需品,否則根本就沒法打。

二、打仗缺少糧草會有什麼影響

古代打仗都會想方設法斷對方的糧道,也就是讓對方打不下去。

官渡之戰初期,袁紹強,曹操弱,但是自從曹操一把火燒了袁紹放在烏巢的糧草,袁紹就不行了。可見,缺少糧草會影響戰局,甚至是團滅。

士兵跟隨打仗無非是為了填飽肚子,既然肚子都填不飽,士氣就低下,軍心就不穩,勢必會影響戰局。

劉備死後,諸葛亮五次北伐,效果一直不理想,其中一大半與缺少糧草有關,因為北伐走的基本是山路,後勤補給跟不上。

所以打仗缺了糧草基本意味著失敗了,當然害怕。


歲在甲子


這麼跟你說吧,打仗打的就是後勤,你說最怕什麼?肯定是後勤補給不足啊。

劉邦評價漢初三傑,蕭何第一,蕭何是幹嘛的?就是提供後勤補給的,糧草、兵器、兵源等。

遊牧民族打中原,為什麼可以吊打中原的士兵呢?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遊牧民族沒有後勤補給的問題,自己隨身攜帶乾糧,

而中原王朝呢?十萬軍隊出征,三十萬民夫運送糧草,一萬軍隊保護運糧隊,運糧的民夫和軍隊不可能吃草吧?也得吃糧食,孫子兵法就說了,前線需要一萬石糧食,得運糧二十萬石,中途消耗之大,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一旦跟遊牧民族打仗,中原王朝很容易把自己拖垮了,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冑矢弓,戟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萁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後勤補給一旦出現問題,戰爭幾乎是必敗的,連飯都沒吃的,仗怎麼打?

不僅是古代,現代戰爭一樣的都是打後勤,這也是為什麼要研究運20這種大飛機了,目的也是後勤和兵力投送能力,包括鐵路網。


南朝居士


我是品讀歷史者,我來回答。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光是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糧草,就是現代戰爭也怕缺糧草啊。

糧草,不僅指糧秣、草料等軍需物資,還包括衣服、武器、醫藥等諸多方面的軍隊必須品。

糧和草是分開解釋的,草料是為戰馬準備的,糧食是為人準備的。而糧食的種類並不是單純的米,古代人主要以麵食為主,易於儲存和攜帶,簡單加工後就變成了所謂的乾糧,隨身攜帶一部分,運輸一部分。

古代打仗,不像現代這樣交通高速發達,交通工具之便利,想運什麼就運什麼,想運多少就運多少,想什麼時候到就能什麼時候運到,在古代,基本是靠騾馬,人力車,或者就是靠人用肩膀來扛,在這樣的情況下,運輸往往要經過漫長的過程,才能抵達目的地,而如果像是在中國西北這些地方打仗的話,道路極為難走,運輸就變得更加麻煩。

另外,古代打仗少則幾萬人馬,多則十幾萬、幾十萬大軍,這麼大數量人、馬等著吃飯,一頓需要消耗的糧草可想而知了。再加之運輸過程中可能還會遇到一些極端天氣,這會導致糧食在運輸的過程中會變質發黴,會有糧食損耗,古代還有強盜,丟失等一些其他想不到的情況,又會導致糧食等一些軍用物資出現損耗,這些都是行軍打仗需要擔心的,沒了糧食和武器,這仗還怎麼打!

為了緩解各種問題帶來的糧草隱患,古代的執政者在打仗的時候也是頗費腦筋的,也想了很多辦法,比如說秦朝為了北擊匈奴,便修建了秦直道;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

古代行軍打仗不是一天兩天就打完了,實際上,戰爭真正交戰的時間非常短,但是為了打這場戰爭所做的一些戰術安排可能需要很多天,甚至幾個月。所以古代戰爭會因為等待作戰時機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耗費大量時間。

所以,孫子說過:“十萬軍隊出征,軍費需日費千金”,對一直軍隊來說是非常大的開銷。

綜上所述,古代軍隊在打仗的時候每天固然需要吃飯,兵器、醫務物資等也需要消耗,但一些意外情況導致的損耗也會很多,這樣就會導致糧草非常緊張的情況,所以糧草的供應會直接左右戰爭的走向。


品讀歷史者


民以食為天!為了百姓黎民的溫飽,糧食在歷朝都是重中之重!所以才有了無糧不穩的說法。

做為在前方打仗的士兵更是如此。古今中外的軍事家有一種共識:一場中等以上規模的戰爭,其實拼的是後勤保障。中國有句古語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其重要性。

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至所以稱為第一功臣,就是因為劉項楚漢戰爭中,屢戰屢敗的劉邦卻因為有了不絕糧道的蕭何,使糧草能源源不斷的供應,終使劉邦反敗為勝,成就了帝業,建立了大漢。

歷史上斷敵糧道的高手是曹操。在與袁紹逐鹿中原大戰中,袁強曹弱,眼看敗局己定。曹操派人燒了袁紹屯糧大營一一烏巢,從而造成袁紹陣營軍心浮動。官渡一戰,袁紹敗北,曹操大獲全勝!

六出祁山的諸葛亮,軍事上佔優,屬攻勢。他發明的木牛流馬做為運糧工具至今為人稱道。但蜀地糧食也很有限,每次都因糧草不足半途而廢、無功而返。

道理很淺顯、古代餓著肚子打仗的不多、堅持個兩三天有可能、再長必定軍心浮動。曹操當年借軍需官的首級掩蓋己斷糧的真相、以安撫士兵就是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