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什麼孫臏戰勝龐涓後,被鬼谷子叫回民間了?

稍安勿躁9988


說到古往今來中國歷史上最神秘的人物,鬼谷子往往是榜上有名的。

現如今能找到的相關資料除了一部精簡的《鬼谷子》之外,幾乎再也找不到隻言片語的介紹。然而僅僅是這寥寥數言,卻幾乎包含了宇宙萬物的深意。正所謂大道至簡,恐怕恰是如此,鬼谷子之所以傳神,還在於他所教出來的那些徒弟,前有張儀蘇秦,後有龐涓孫臏,各個都身負經天緯地之才,這也正是鬼谷子的神秘之所在。

其實不光是鬼谷子這個當師傅的,他的徒弟也和他一樣神秘,比如說孫臏,眾所周知,孫臏乃是兵聖孫武的後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無出其右的軍事大師。

作為鬼谷子門下的師兄弟,龐涓和孫臏這一對曾在魏國反目成仇,龐涓因為嫉妒孫臏的才能而向魏王進獻讒言,不僅將孫臏搞成了終身殘疾,還差點殺死孫臏。

好在孫臏憑藉裝瘋賣傻躲過一劫,又得到了齊國田忌的幫助,這才得以逃出魏國並受到齊王的重用。直到後來齊國拜孫臏為軍師,又以田忌為大將軍,憑藉馬陵之戰等戰役擊敗龐涓,迫使其刎頸自盡。

而齊國也因為擊敗勁敵魏國而實力大增,一躍成為中原強國。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立下大功的孫臏,卻並沒有出現在加官進爵之列,而是在大敗魏國殺死龐涓以後便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銷聲匿跡了。

關於孫臏到底去了哪?史學家歷來是爭論不休的。

有人說,孫臏在殺死龐涓以後,隨即收到師傅鬼谷子的召喚,於是選擇歸隱深山,最後終老於青州。這種說法雖然頗富傳奇色彩,但卻毫無根據可循,更像是世人憑空杜撰而來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田忌和孫臏聯手擊敗龐涓重創魏國以後,兩人身價大增,卻因此招致齊國權臣鄒忌的嫉恨,於是進言誣陷這倆人,無奈之下最後兩人只能是一同逃亡楚國。直到後來鄒忌病死,齊國大權旁落,兩人的生命安全才總算是有了著落。

這時候田忌選擇重新回到故國齊國,而當初一起逃出來的孫臏此時卻已經是六旬高齡,不願意再去顛簸流離的他索性留在楚國終老。此後幾年,孫臏一直埋頭著寫兵書,這也就是後來傳世的《孫臏兵法》。

根據相關記載,孫臏和田忌當年從齊國逃出來以後,楚王將江南之地封賞給二人,後來田忌回到齊國,江南封地自然是落到了孫臏一個人頭上。這一點倒與後來的考古發現不謀而合,因為後來所發掘的疑似孫臏的墓穴恰恰是處在江浙一帶,這在一定程度上恰好驗證了這一說法的可靠性。

這樣看來,無疑是後一種說法更具有說服力,但是也未必完全可信,畢竟時間久遠,而且像孫臏這樣的鬼才,又有誰能真正猜透他的想法呢?

綜合這兩種說法來看,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在打敗龐涓以後,孫臏是心甘情願退出政壇隱於江湖的。

或許是受到政敵打壓,亦或者是受到師傅的召喚,而歸根結底還是追隨於自己的本心。實際上,孫臏真正去了哪去不重要,畢竟在經歷過同門相殺之後的他早已經是身心俱疲,無心於爭鬥了。從當初要好的兄弟到後來的骨肉相殘,饒是孫臏才華過人,又如何忍受得了這種反目成仇呢?

所以一個真正僻靜和不被打擾的居所才是最適合他的去處,無論青州還是江南水鄉,都是比身居高位更適合他的去處。更重要的是,他給我們留下了畢生所學彙集而成的軍事鉅著!或許其人可以銷聲匿跡不見蹤影,但他智慧的結晶和軍事才能的摧殘卻是無法掩蓋的,這才是最值得我們探索的,不是麼?


貓眼觀史


鬼谷子,姓王名詡,衛國人,現在河南鶴壁淇縣人。民間稱其為王禪老祖,戰國時代的顯赫人物之一,諸子百家其中之一,縱橫家的鼻祖,很有成就的教育家。經常在夢雲山採藥修行,隱居於清溪鬼谷,其實是歸谷,兩字發音相近,時間久了,變成鬼谷。鬼谷子招收學生從不挑剔,他的學問非常淵博而深邃,只要學會一種便能縱橫天下。蘇秦,張儀,龐涓,孫臏都是鬼谷子先生的徒弟,史記戰國策中記錄了蘇秦與張儀,孫龐演義寫的是孫臏,龐涓相鬥的故事。還有人計算鬼谷子不可能活那麼久,因為徒弟出山時間跨度達到四五十年,鬼谷子可能是一個門派,王詡是鬼谷子門派創始人。鬼谷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衣食住行,兵法戰策,治理國家,外交政策,兵器發明,神奇推算,養生教子,無一不通。他著書很多,留下來的很少。孫臏,龐涓專門研究兵法,精通武術,和奇門八卦。



孫臏,本名孫伯靈,戰國時期軍事家,山東菏澤市鄄城縣人,孫武的後代。

龐涓,戰國初期魏國,與孫臏一樣是華夏族人,很多資料沒有他的描述,可能是後人並不尊重他。



他們二人本為同窗好友,龐涓去魏國做大將軍,深知自己才華不及孫臏,想出詭計誘騙孫臏來魏國,捏造無須有罪名將孫臏雙腿致殘,使其終身坐在木車上,並在孫的臉上刺字羞辱他。後來被齊國使者發現孫臏才華橫溢,偷偷用車將其帶回齊國。



孫臏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打敗魏國,使用圍魏救趙的戰術,將龐涓殺死。

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趙國奪取衛國漆及,富丘兩地,今河南長垣縣,遭到了盟國魏國的干預,魏國派兵圍困趙國都城邯鄲。第二年,趙國派使者向齊國,楚國求助。齊威王問眾臣如何應對,鄒忌反對救援,段幹朋建議齊王派兵攻打襄陵,來分散魏國軍隊注意力,等魏國部隊攻破邯鄲後救援趙國,同時削弱了魏國和趙國。由田忌大將軍和孫臏率領大軍救援趙國,另一大軍圍攻魏國的襄陵。

馬陵之戰:魏國為了彌補桂陵之戰的損失,去打弱小國家韓國,韓國向齊國救援,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的戰術,進軍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市,使魏軍回去救都,解決韓國危難形式。一是用了減少灶坑的假象,讓龐涓以為齊軍被魏軍打擊的潰逃的假象。後來在剝皮的樹幹上寫字,讓龐涓點火把看,這時魏軍已經進入了齊軍的埋伏陷阱中,龐涓眾軍被孫臏的部隊用亂箭殺死,龐涓把劍自刎。



後來孫臏去哪了?歷史並沒有記載,一種說法是去青州隱居了。一種說法他與田忌將軍逃亡到楚國了。田忌去了楚國,楚宣王把江南之地賜予田忌。孫臏的墓地葬在江蘇鎮江,而後來田忌政敵鄒忌病死,田忌又回到了齊國。孫臏沒有再回齊國,因為孫臏這時在江南度過了24年,年事已高,接近58歲,所以他不願回去,生前他在江南專心研究孫子兵法,鬼谷子的很多兵法理論,創作出不朽著作孫臏兵法。只有田忌得到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本絕世兵法書,把它們帶回齊國。孫臏的後代是孫策,孫權,是三國吳國的統治者。


冠希論壇


孫臏戰勝龐涓後,被鬼谷子叫回民間?

不懂這是什麼意思。孫臏戰勝龐涓後,不是一直在民間嗎?

但看了別的回答,有些點不吐不快。所以,還是試著說說這三個人吧。

鬼谷子這個人,歷史上有沒有,還真不好說。但他的能耐肯定沒有傳說中那麼大。

而孫臏留在世上的資料也不多。只是知道他和龐涓一同學藝與鬼谷子。祖先是春秋時期的兵法家孫武。龐涓因為嫉妒他的才能,把孫臏的膝蓋挖了,致使他雙腿殘疾。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李斯與師兄弟韓非子之間。不過,韓非子最終死於監獄。而孫臏被解救出來,成為齊國的軍師。

之後留下了田忌賽馬和兩次指揮作戰戰勝師弟龐涓的魏國軍隊。

之後,孫臏就沒有消息了。而龐涓戰敗死去。

如果孫臏真的是個通透之人,應該是隱居了。但並沒有看到,鬼谷子與孫臏又有什麼聯繫。

即使是鬼谷子叫孫臏回去。也是為了讓他避免捲入之後的齊國貴族之間爭權鬥爭中。在戰勝魏國軍隊之後,孫臏是問過他的好搭檔田忌,是否想做一番事業。意思就是要軍事政變。但田忌沒有同意。所以在之後田忌與鄒忌的爭鬥中,敗下陣來,逃亡。

孫臏應該是在這之前,就已經迴歸山野了。


參習處


鬼谷子在戰國時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神秘的人,很多人都在說戰國時期就是鬼谷子下的一盤棋,鬼谷子也確實太神秘了,法家尊他為聖人,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為祖師爺,謀略家尊他為謀聖,名家尊他為師祖,道教尊其為王禪老祖。

當時在各國有大作為的人幾乎都打著是鬼谷子徒弟的名號,不僅僅是龐涓和孫臏,蘇秦,張儀, 孫臏,龐涓,商鞅,呂不韋,李斯,李牧等人都說是鬼谷子的徒弟,但是我們看看這些人的跨度那是相當大的,龐涓,孫臏這些是戰國中期的人,而李牧,李斯,呂不韋已經是在戰國後期了,這些人相差都差不多七八十年了。我們看看馬陵之戰也是龐涓的謝幕戰發生在公元前341年,桂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52年,那麼至少還要向前推幾年龐涓拜入鬼谷子門下吧,所以這個時候差不多就是公元前360年左右的事了,而李牧,李斯,呂不韋這些人呢?公元前229年死的,李斯更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這已經是相差一個多世紀了。鬼谷子真的有如此神奇嗎?歷史上也很難找到答案了。

再說孫臏,馬陵之戰作為龐涓的謝幕戰,可以說也是孫臏的謝幕戰,因為馬陵之戰之後孫臏基本上在歷史上就已經找不見他了。至於孫臏是不是被鬼谷子叫走了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只是在一些歷史上面記載,孫臏在晚年的時候辭官回到故里。

馬陵之戰之後齊國基本上就確定了他的霸主地位,讓齊國一下子成為了戰國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可以說這個時候的秦國,楚國等等這些國家齊國都是不放在眼裡的。在這之後田忌受到猜忌逃亡楚國,當時孫臏和田忌的關係非常好,田忌賽馬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的。很多人都在說孫臏跟隨田忌一起逃亡楚國了,但是也有傳聞說孫臏一直在齊國為官,一直到晚年辭官回鄉。

不管最後孫臏去了哪裡,是不是鬼谷子讓他功成身退或者是叫回去了,都是無從考證的。只有等到以後考古有新的發現才會知道答案。


中國歷史研究所


很遺憾的是,我們並不知道孫臏到底是不是真的被鬼谷子老師叫到山裡去了。因為鬼谷子老師本人就非常神秘,也不知道他那些學問從哪兒來的,可能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不小心也罷鬼谷子的身份經歷也給抹殺了吧。我覺得孫臏的下落應該是這樣的。

<strong>

孫臏被龐涓陷害,所以得名孫臏。

龐涓是魏國大將,他之前的身份是孫臏的師兄,兩個人都師從鬼谷子。可能孫臏是貴族出身,這一點讓龐涓十分不爽。而且鬼谷子老師應該常常誇獎孫臏,認為他有先祖孫武的遺風,龐涓就更不爽了,因為他沒什麼出名的先祖。

所以龐涓對孫臏十分嫉妒,龐涓下山以後,成為魏國大將,孫臏前來投靠,卻被龐涓陷害,只能通過裝瘋賣傻苟活了下來。可惜卻遭受了臏刑,也就是兩個膝蓋骨都被龐涓給挖掉了。從此孫臏成了一個廢人,再也無法上陣殺敵。

孫臏原來不叫孫臏,他叫孫伯靈。可是經歷了這次臏刑以後,孫臏的大名也就出現在歷史上了。初出茅廬的孫臏,還不知道江湖的兇險,他本身也是文武雙全,絕不是一個文弱書生,可是膝蓋骨沒了以後,他就只能癱坐在椅子上指點江山了。

孫臏幫助齊國戰勝魏國,殺掉龐涓。

這個仇恨孫臏是一直都沒有忘記,在齊國田忌的幫助下,孫臏成功逃到了齊國。齊國一直遭受魏國打壓,魏國當時有龐涓在,幾乎戰無不勝。

所以齊國總是吃癟,得到孫臏以後,田忌對他言聽計從,田忌賽馬以後,孫臏的威名被齊王所熟知,所以齊王任命孫臏為軍師,協助大將田忌發起對魏國的戰爭。

在這之後,孫臏連續幫助齊國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重大勝利。並且在馬陵之戰中,孫臏成功擊敗並殺掉了龐涓,為齊國解除了最大的禍患。從此齊國成為了東方大國,有了爭霸天下的資格。

孫臏勸說田忌不要解除兵權,結果回去便遭到了鄒忌的清算。

鄒忌是齊國著名的相國,我們曾經學過《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所以說鄒忌也算是賢能的相國。但是他對功高蓋主的田忌十分忌憚,這就有點像秦國的範睢了,不過他比範睢好的地方是,顧全大局,在田忌出征的時候沒有下絆子。

想著等到田忌回來再收拾他,孫臏早就察覺到了這一點,所以勸說田忌千萬不要解除兵權回去。田忌覺得自己打了勝仗,應該要獲得封賞,沒有聽從孫臏的建議,反而選擇回國,結果就遭到了鄒忌的清算。

跟著田忌的孫臏也沒有幸免於難,兩個人為了活下去,只能逃到了楚國。據說楚國給了他們一塊封地,等到田忌回國以後,這塊封地就是孫臏的了,他在這裡著書立傳,了卻餘生。

鬼谷子的學生,沒有一個是回頭的。

傳說鬼谷子教育過無數學生,這裡面比較著名的就有四個人。縱橫家蘇秦、張儀,兵家孫臏、龐涓。這四個人都是有天賦異稟的才能,從鬼谷子這裡下山以後,在世上創下了不朽的功績。可是奇怪的是,這四個學生,沒有一個是回去看望過老師的,似乎鬼谷子老師有這麼一個規定,下山以後,就再也不能回來。

回來只有兩個可能,一個是剿滅師門來了,還有一個是學藝不精回來深造。前者這些徒弟自然是做不出來,後者如果發生的話,鬼谷子也不會讓他們下山。所以這幾個徒弟要麼被殺,要麼終老,是不會回去的。孫臏也是這樣,鬼谷子是不會無端將他叫回去。他擊敗龐涓的時候才不過34歲,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時候,這個時候老師不會攔著他建功立業的。

《孫臏兵法》的出土,代表孫臏晚年還是得以善終的。

為了烘托出孫臏當時內心的情感,孫臏跳崖自盡。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孫臏被困在魏國,天天住在豬圈裡裝瘋賣傻的時候,他都沒有想過死,在戰勝了生平宿敵龐涓以後,他又怎麼可能想到自殺呢?我認為孫臏應該是在取得勝利以後,帶著自己的一幫門人,回到了鄉下。

當時並沒有和平的淨土,越靠近中原,越會惹上是非。所以孫臏選擇了江南之地作為自己隱居的地方,他在這裡一邊耕種,一邊整理自己的兵法。這是孫臏最完美的結局,畢竟他殺掉龐涓以後,已經看透了一切,不想再參與到戰爭中去了。其實如果他真的願意攪局的話,可能秦國沒那麼容易就能一統天下了。

總結:孫臏戰勝龐涓後,歸隱鄉林,著書立傳。

  1. 孫臏原名孫伯靈,可惜因為被龐涓陷害,受了臏刑,所以被大家稱之為孫臏。他失去了兩個膝蓋骨,從文武雙全的能人,變成了殘廢的軍師。
  2. 在齊國田忌的幫助下,孫臏來到齊國,得到齊王賞識,被任命為軍師。孫臏幫助齊國戰勝了魏國,殺掉了生平宿敵龐涓。
  3. 孫臏勸說田忌不要解除兵權回去,應該直接把鄒忌趕下臺,田忌不聽,結果遭到了鄒忌清算,孫臏和田忌為了活命,只能逃到楚國避難,楚王給了他們一塊封地,孫臏在此地寫書,了卻餘生。
  4. 鬼谷子的學生中,沒有一個是回去過山門的,所以孫臏也不例外。況且孫臏才34歲,正是建功立業的時候,鬼谷子也不會在這個時候讓他回來。
  5. 孫臏晚年應該是得以善終了,他或許是帶著一幫門人回到了鄉下,開始著書立傳,最終《孫臏兵法》才得以流傳到了後世。

<strong>


江湖小曉生


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掉吳國而稱霸天下,但是後來受到猜忌,所以歸隱江湖。

朱元璋打下天下後。開始懷疑身邊的功臣,朱元璋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也是所有帝王的一貫思維。

所以必然清君側。朱元璋利用劉伯溫和其他大臣間的矛盾,讓其互相殘殺。看透一切的劉伯溫,只能請求告老還鄉。

雖然風水輪流轉,江山輪流坐,但是不改的是帝王的多疑。對於那些立下功勞的將相,帝王總會疑心重重。

功臣此時就是招風的大樹,總會讓帝王心生不安。正所謂“忠可以為國,智才可以真正保身。”

帝王在將相的打拼下,得到了帝位。帝王真正關心的不是將相為他打下江山立下的汗馬功勞,他真正關心的是如何穩固自己的帝位。

所以明智的臣子都會選擇全身而退來保全自身。總比等著被帝王誅殺要好。

孫臏戰勝龐涓後,齊國內部也出現了了類似的情況。只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孫臏為啥能做到這一點呢?這和孫臏的性格有很大關係。

孫臏和龐涓同為鬼谷子的徒弟。但是他們的性格截然不同。他們和鬼谷子學習兵法,沒學多久。

龐涓覺得自己學到了本領,好名利的他,覺得自己可以出將入相了,可以建功立業了,所以辭別師傅下了山,投奔魏國,在魏國做了大將。

而孫臏並沒有急著下山,選擇繼續跟著鬼谷子老師繼續好好學習,最後學到了更多本領。

一向為人謙虛,低調,做事謹慎冷靜的孫臏孫臏,為人敦厚質樸。這必然決定了他們不同的人生。

龐涓下山時,和孫臏相約,龐涓說,如果自己做了大將,一定請孫臏和他一起建功立業。可是孫臏並沒走有踐行他的承諾。

還是魏王聽說了孫臏的才能才把孫臏請到了魏國。由此可以看出龐涓心胸的狹隘。並且嫉妒孫臏的才能,設計殘害孫臏。

當孫臏戰勝龐涓後,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和孫臏可以說是完美組合的田忌。田忌慧眼識孫臏,而孫臏幫助田忌實現了權利的跨越和追逐。

使田忌成為齊國的權臣和名將。而齊國的丞相是鄒忌,田忌和鄒忌向來不和。鄒忌也很有才華,但是度量特別小,他總是擔心田忌會取而代之。

所以迫害田忌。最後田忌也歸隱。所以對孫臏也很有影響,最後就假借師傅鬼谷子給自己寫信回去探望鬼谷子。

藉此歸隱山林才是最能保全自己的。孫臏不是重名和利的人,才能走這條路。如果愛名和利,那他的結局將會很悲慘。孫臏早已看透了世間的這一切,當然是走為上。

政治上的勾心鬥角,沒有永遠的勝者。與其如此,歸隱山林,全身而退才是最好的選擇。


有書博物館


谷鬼子素有奇謀,但他的弟子卻鮮有善終。孫臏先後於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大敗魏軍,並逼死魏國大將龐涓,為齊國立下曠世奇功。不過,孫臏的最終去向,卻是一個歷史謎團,始終眾說紛紜。

翻閱史書可知,孫臏的歸宿大體有兩個版本:

依照《漢書·刑法志》所講:“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功滅亡於後”。按顏師古所注,孫、吳、商、白四姓為五人,分別為孫武、孫臏、吳起、商鞅和白起。當然,顏師古以“孫”為孫武、孫臏並稱之說,倒也不見得合乎班氏本意。

不過,據曾鞏所作的《戰國策序》來看,似乎還是贊成《漢書·刑法志》中孫臏被誅戮之說的:

戰國之遊士……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亦滅其國。

大體而言,班固、顏師古、曾鞏等人均認為,孫臏在功成名就後,應當是沒有躲過“兔死狗烹”的命運。按此說,孫臏當身死於齊國,並沒有被鬼谷子召回。

依照《東周列國志》所講,孫臏逼死龐涓後不願為官,只求“閒山一片,為終老之計”,而齊宣王則從其所願,到一年多後,孫臏卻蹤跡難尋,有人說是被“鬼谷先生度之出世矣”。按此說,孫臏也並非是被鬼谷子叫回了民間,而是在恩師的幫助下得道昇仙了。

顯然,《東周列國志》的“出世”說是並不存在的,是一種文學化的書寫方式,給歷史人物賦予了特殊的光環。

就以上兩種說法來看,孫臏戰勝龐涓後,應該是在齊國風光了一段時間。不過,這個時間並不長久,很快就死於政治紛爭了。不過,由於孫臏生前著有《孫臏兵法》,且戰績卓越,使得他的名字得以載入史籍,並流傳下來罷了。


夕陽下的晚楓


這個說法從哪裡開始又從哪裡結束的呢。莫名其妙,莫非,還有這樣的懸疑在裡面,就是,馬陵之戰,詭異的孫臏出奇招,“減灶法”誘敵深入而大敗龐涓,據史料上應是亂箭射死了龐涓,莫非也是,是鬼谷子安排好的叫孫臏下山?命令他戰勝殺死不可一世的龐涓,然後又叫他歸引民間,這麼想想,其實,可以發揮想象,寫篇故事了:

神人也,真神人也,鬼谷子大局在握,所有的也不過是鬼谷子安排好的局,他隨手捻了幾個棋子,一盤天下一盤棋的大局就在他似閉非閉的眼瞼下徐徐展開了,原來,故事是這樣,據說,孫臏與龐涓同時在雲夢山十里鬼谷與鬼谷子學藝時,一天,天高雲淡,鬼谷先生一早入深山親自採藥去了,身後毛遂緊緊跟隨,只見那山道崎嶇,但二人如履平地,放眼望去半山腰一派雲蒸霧繞,鬼谷子不疾不徐的開口對毛遂說:“毛遂呀,何以孫臏與龐涓都樂意於學習兵法,要操縱天下大事,建功立業,為何你偏偏要與我學習醫道呢?”

毛遂道,“老師,學生愚魯,認為自己身體還沒有治理好,所以沒有那個奢望要駕馭千軍萬馬,況且,當今天下,正值亂世,戰事紛紜,傷亡疾苦的人很多,學通了老師的醫道,能濟世救人,這就是我現在的追求了。”

鬼谷子低吟,“唔”了一聲,淡淡的看了看毛遂,若有所思的停了下腳步,然後又說,“你倒是有些長遠的眼光啊!龐涓天生盛氣好強,這是他致命的弱點,他有極強的功名之心,他下山的願望已經很強烈了,不久會向我來辭別下山的,之所以,擔待著,是一直我還沒有把孫武的兵法傳授給他。也不是我不願意傳他,只是傳了他不但會害了他而且會害了你們不少同門師兄弟和天下蒼生。再者,這孫武的兵法,也算是孫家的東西,看來還是要歸孫家人去學習了,現在合適的人選就是孫臏,孫臏,哪.....”突然,鬼谷子嘆了一口氣,轉頭看了眼毛遂。

毛遂,若有所覺,也是一時不明,便問師道,“老師,既然知道龐師兄下山會造禍,那何不想辦法留住龐師兄在山上?”

:“人各有志,豈可強留,欺天道不公否?留不住,而況,那是他的人生價值所在。”鬼谷子說著腳步放大了直往一處開闊處走去。毛遂緊隨。

山是大地上隆起的結果,河谷是大地凹陷的結果,但是,世間事往往如此,並無絕對,你看那山中高低起伏的不平,卻也有平坦處的所在,不一會二人到了方圓大有百十平米的一平坦處,當然,這個好地方二人不陌生,而且相當熟,時常是他們師徒們習武修道演習擺兵佈陣的場地,只見那一面是萬丈懸崖,一眼不見底,一面緊鄰溪壑,流水潺潺,一面是高涯聳峙,直插雲霄,另一面就是剛不久前,鬼谷子考驗新來的蘇秦的捨身臺。暖陽高照,微風徐徐,鳥鳴花俏草綠天藍,一派分光無限。

鬼谷子忽然彎下腰,右手食指指著地上一處黑壓壓密密麻麻的一片,沉靜的說到,“毛遂,你過來,你看這一大群的螞蟻,有何想?”

毛遂便彎下腰,細細的去看那匆匆碌碌密密麻麻的螞蟻,原來正在進攻一條草葉般顏色的青蟲,但見那蟲似乎聲嘶力竭了,螞蟻雖小,但實在太多了,看來青蟲就要被殺死,命運難逃了,除非,突然,天氣陡變,大風大雨一起來,把整片的螞蟻都衝跑刮跑,要不,青蟲只能成了螞蟻的食糧了。毛遂邊看邊這麼想著。

鬼谷子道,“你看那青蟲,是不願意戰鬥的,它本就只是食些青草喝些露水,但是,它不願意戰鬥,卻並不能防止戰鬥廝殺的發生。天下攘攘皆為食其利。那,你撿一根小樹枝來。”

毛遂隨即撿了一根樹枝交給老師,鬼谷子接過樹枝用另一端輕輕挑了幾下青蟲,青蟲竭力的掙扎了幾下,被驚嚇的螞蟻也跑散了一半。“戰爭要麼是侵略,另一種就是防止侵略,我拿這個棍子調停,能起到止戰就是恰好不過了,停戰了棍子也是沒用的,各歸本位便恰好了”鬼谷子說著,然後又輕輕敲了幾下青蟲,雖是輕敲,但對於小蟲子而言就是受到劇烈打擊了,由於突然遭到大的打擊,那蟲子拼死似的掙扎著猛力往前爬去,就這時,螞蟻倏地被驚散甩掉了一大半,但是,青蟲剛掙扎幾下就又懶散了,螞蟻復又圍上來了。

谷鬼子道,“沒有誓死決心的拼搏掙扎堅持,倏然的僥倖就只會越來越糟,終是死路一條,你看,青蟲是要一股作氣堅持拼死的抗爭下去突破並不是很難,然而,往往是漸漸的蠶食,青蟲並不以為然並不會全力掙扎抵抗,漸漸的就被螞蟻一小口一小口的毒液麻痺了,最後麻木無知覺無力掙扎而死於非命。”

說著的同時,螞蟻確實很快又包圍了青蟲,鬼谷子又用棍子輕輕挑起青蟲挑離了螞蟻包圍圈,青蟲身上僅僅還趴著幾隻死死咬著不放的螞蟻,鬼谷子用棍子不斷的輕打刺激著青蟲,青蟲便不斷掙扎著往前爬、爬,漸漸,死咬著的螞蟻一個個也被甩下身來,終於青蟲脫離了危險重新活了過來。

毛遂道,“老師我明白了個道理,幫助病人祛除病邪不如激活病人讓其自己祛除病邪。”

鬼谷子道,“是的,內因為主外因為輔。去幫助青蟲一個一個去殺死螞蟻,那螞蟻何其多呀,而且,幫一方殺一方,終究還是殺。不若去盡力幫助激活青蟲,唯有自救才是真救,激活了則是青蟲的命,激不活了是天命如此。”

鬼谷子深吸了口氣然後淡然而沉靜的又說,“毛遂呀,另外,你看到,現在我手中的棍還有什麼用呢,自然把它隨手歸於自然迴歸到它原來的地方,世界相安無事呀,可是,你我會如此想,但對於,那青蟲如果也有我們一樣的大腦,它就更多可能會想了,這棍子是個好寶貝呀;這棍子就好比武器呀,可以是棍子,可以是大刀、斧鉞鉤叉,這是一類;另一類還可以是唇槍舌劍,謀略思慮呀,這後者往往雖無形卻更多決定有形且有更巨大的破壞力殺傷力。”

毛遂恭耳傾聽,信服的看著鬼谷子,若有所思的問到,“老師,這也是你為什麼不傳龐師兄孫武子兵法的原因吧?”

鬼谷子,微點頭,接著又說道,“泰山雖移本性難改,觀念天性不是哪一時半會就能完全清洗的,天下大勢所趨,潮流湧動,人生一世,我不能僅從我的意志來考慮,也不應該主觀的影響他二人的人生軌跡,龐涓需要下山。”

“老師所說,他二人,一是龐涓,另一位就是孫師兄嘛?”

“對的,一陰一陽,天道無親,縱橫捭闔,我不應該太個人感情阻礙他二人的傳奇人生,歷史上會濃墨重彩的留下他二人的光輝事蹟。”

“毛遂呀,我觀你的骨相,你是晚成大器,昨天我給你卜筮一卦,你毛氏後輩定有完人呀!但是,從今天開始往後你必須用心的跟我學習太極玄道,此乃天書,內有玄機,天機不可洩露,日後你自會明白,盡看你的造化了。”

毛遂興奮的連向老師躬身施禮道,“謝謝老師,弟子一定不失老師所望。”

……

一向安然。一月後,龐涓果然來辭別了鬼谷子,鬼谷子應允了。再後來,龐涓身居魏國大將軍之職,一路殺伐征戰,所向披靡,短短几載征服了若干小國,使魏國稱霸一時。

龐涓征戰的幾年,孫臏一直跟隨鬼谷子,孫武子兵法孫臏完全背熟吃透了,尊師傅之命然後就把孫武子兵法付之一炬。不久,龐涓聽聞孫臏已得老師傳授孫武子兵法,很是嫉恨,便假以魏王之名盛邀孫臏下山與自己一併輔助魏國,孫臏得師許可乃下山了。然而,龐涓實是為了想得到孫武子兵法,可是當孫臏下山後,才知孫武子兵法已經付之一炬譭棄了,要能得傳只能經口授心傳。於是龐涓瞞天過海,把孫臏陷害的施行了臏刑,孫臏經友人告知,知道中了龐涓之計,將計就計,用了假痴不癲一計逃離魏國去了齊國,發誓,要打敗魏國戰勝龐涓,報一臏刑之仇。於是,弱小的齊國,在孫臏孫武子兵法的嫻熟運用下節節打敗擊退了強大魏國的進攻,最後,在馬陵道一戰,上演了人類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

這也不知是哪年哪月了,總之是孫臏已經戰勝殺死龐涓後不久的某一日,毛遂有個問題已經疑惑很久了,這回終於耐不住疑惑開口問正在打坐的鬼谷子了,“老師,你已經坐了兩個月了,這一次是你面壁閉關修煉進食最少的一次了,我想問下為啥孫師兄一定要殺死龐師兄呢?”

鬼谷子微微的眯著眼,那低沉的卻又有穿透的嗓音從懶得似乎張開的嘴唇中擠出來,“毛遂呀,這不是孫臏的過錯,是龐涓太過於強悍自負,記得嗎,曾讓你看過那螞蟻進攻青蟲的場景,龐涓呀像那個死死咬住青蟲不放的螞蟻,反被青蟲拖到死穴裡了。天意呀!孫臏雙膝已廢,行動不便,我已經算到,他定是辭去齊國軍師在來山上的路途中,你在半山腰要逢著他,婉辭他下山,我不想見他。另外你婉辭孫臏後,收拾行囊也下山去,蘇秦、張儀已下山,其他師兄弟我也各有安排。對於你,你要記住,要自薦。為師已經道果即將完成,太上老君馬上就要招令我去上界位列仙班了,切記,我鬼谷門不準燒香磕頭祈禱,一切要靠自己,毛遂呀,下山後,你要自薦,切記,切記,我早給你說過,你毛氏今後必出千古完人,所授與你的太極玄道,你要時時勤修習,造化全在你了。”說完後,鬼谷子又閉目寂然了。毛遂輕輕離開。

一日,毛遂果然迎上了舉步維艱的孫臏,幾言幾語後,孫臏毅然辭山歸隱在一山村……後來寫出名震華夏的《孫子兵法》。

不久,謹遵師命,毛遂下山後,果然來了個自薦,世稱“毛遂自薦”,憑三寸不爛之舌曾擊退百萬雄師,免去了無數生靈塗炭,毛遂秉承太極玄道,時時勤悟修習後來突有領悟大筆一揮寫就“太極所生歷鍾瑞氣,華胄出後定有完人”寄寓了毛氏家族人的追宗敬祖、光炳祖業的思想。果不其然,毛氏家族世代相傳,果然在第二十代子孫中,出了一位震撼世界的奇人、偉人毛澤東。

後來的後來呢,後來的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就是這位叫毛澤東的人帶領中華人民開創了新中國。就在就在1949年的今天,他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豪邁的宣佈了......宣佈的結果,就是有了今天的國慶喔,差不多了,故事到此為止......後續來日訪談。

本故事純屬鬼谷式的純屬虛構的故事,莫當真,僅饗讀者玩味,適逢國慶,僅以此故事願新中國繁榮昌盛!神人、才人輩出!


質躍


孫臏戰勝龐涓報仇之後,有沒有被鬼谷子叫回民間無從考證,但他確實是自馬陵之戰後在官場消失,杳無音信。

首先,我們對孫臏生平進行一個大概瞭解。孫臏大約在公元前378年,出生在今天的山東菏澤市。18歲時離開家鄉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與龐涓結下了同窗之誼,龐涓先於孫臏出來做官,在魏國做了將軍。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設計陷害孫臏,導致他收了臏刑和黥刑。23歲時孫臏設法來到齊國,與將軍田忌合作,通過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殺死了龐涓,報了陷害之仇,同時也使魏國失去霸主地位,當時孫臏34歲。

那麼孫臏為什麼在取得成功後,杳無音信了呢?筆者有以下幾個猜測:

大仇得報,看透人生

20來歲的孫臏懷著遠大抱負和一腔熱血來到自己的同窗好友身邊,本想共同成就一番事業,可是沒想到遭到的卻是好朋友的陷害,這導致他之後的十幾年一直生活在仇恨當中。這十幾年與龐涓鬥來鬥去,漸漸地年輕時的豪情壯志發生了變化,當馬陵之戰龐涓身死的那一刻,孫臏快意了一會,卻再也沒有了任何鬥志。十幾年人生的黃金時光,竟然都放在了與師兄弟的互相殘殺之中,一剎那所有夢想煙消雲散,只想平平淡淡的過過日子。

厭倦戰爭,遠離戰場

孫臏的軍事思想是慎重對待戰爭,反對窮兵黷武。強調政治、經濟、軍心、民心才是戰爭勝利的保障。但是古往今來又有多少戰爭是順應軍心、民心的呢,那一場戰爭不會導致民生凋零、生靈塗炭呢。十多年的打打殺殺下來,孫臏認清了戰爭的本質,也意識到在這個多國林立的年代,自己的軍事思想是不實用的,打敗了魏國,還有秦國、趙國、燕國、楚國等國家等著他去打呢......想到此處,孫臏意識到再打下去,自己和一具行屍走肉也沒什麼區別,不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心思純正、無意爭權奪利

孫臏是一位著名的軍事家,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研究行軍打仗上面,對於朝廷上的爭權奪利他基本是一個愣頭青,一直以來可能都是好搭檔田忌在朝堂上獨自戰鬥(有人說是狡兔死、走狗烹,在此筆者不認同,因為齊國的霸業還沒完成呢,國王捨不得)。馬陵之戰後,田忌和孫臏風頭無限,得到重賞的同時,肯定也會遭到更大的排擠。這個時候自己退出,或許對田忌來說也是一種保護。

不管以上哪一點符合孫臏當時的處境,都會使得這個聰明的軍事家果斷急流勇退。至於孫臏離開朝堂去了哪裡,有人說他回了老家,有人說他等著田忌一起歸隱於江南水鄉,有人說他回到了老師(鬼谷子)那裡繼承衣缽......筆者異想天開的以為孫臏被鬼谷子天頂傳功,長生不老啦,哈哈哈!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孫臏的傳說呢,歡迎留言討論!


以史勵人


凡是拿到了免死金牌的功臣,死亡率高達90%,剩下的10%是把免死金牌還了回去;凡是拿了至尊名號的臣子,鮮有善終的。

鬼谷子的學生,幾乎沒有善終的,他們只學了鬼谷子的一半:只知道進,不知道退。他們指點江山後,最終被江山上的石頭所砸死。

蘇秦縱橫天下,最終被刺殺而死;張儀被秦武王所不喜,卒於魏國,算是善終;龐涓在魏國做大將,四處攻伐,陷害自己的同門孫臏。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幫勾踐滅吳後范蠡臨走前對文種信中如是說。

“卿為寡人七條計策滅吳,寡人用其三而吳國滅掉了,其四君為我試之於先王”——勾踐滅吳後逼迫最大功臣文種自殺時說的話。

商鞅變法強秦之後,最後落得被車裂而死,自己逃走的路上因為自己的新法而沒有成功。

秦國施行軍功爵制度二十級,殺八千人可封大將,白起長平一戰坑殺趙軍40萬,該封什麼?封無可封,只有一個方法——讓白起打敗仗。不肯打敗仗的白起拒絕邯鄲之戰,秦昭王逼迫白起自刎。

李牧數次擊敗秦國,最終被趙王遷猜忌殺了。

孫臏是一個殘疾人,在朝堂政治盤根錯節的齊國,沒有任何根基沒有任何勢力依靠。越是有才華,越是有功勞,越容易成為別人嫉恨的對象。

齊國有田氏、齊王之間的微妙政治平衡;孫臏懂得兵法卻未必懂得政治和人心。

前面有那麼多的鬼谷弟子掀起了風雲,又死於自己掀起的風雲。自己的弟子,沒有幾個善終的。孫臏時自己最後一個得意弟子了;在頂峰退卻,是為了保住他一條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