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代凌遲有多殘忍?為什麼石達開能不叫一聲?

用戶111139981945


凌遲,是歷代十大酷刑中,位居榜首,千百年未曾掉過排名,也叫做千刀萬剮。整個行刑過程要求一共切1000刀,並且要在最後一刀也就是第1000刀將犯人剮死,稱之為完美的凌遲;如果刀數不夠,或者犯人挨不到1000刀便死了,就是不合格的凌遲。



現代醫學上,把疼痛分為0度—10度,10度疼痛就是在沒有打麻醉情況下進行的剖腹產的外科手術,而這種疼痛會導致人休克。而古代的凌遲,是沒有麻醉的,削肉削骨1000次,簡直不能想象是有多少層級的痛苦。

在凌遲前,監獄會提供較好的飲食條件,為的就是確保他們的體力,而不是在接受幾刀便死掉,有的甚至要餵食止疼藥和鎮靜散,確保犯人不被過度驚嚇而猝死。

凌遲對儈子手來說也是殘忍的,需要眼看著一個大活人折磨致死,過程極其血腥,因此他們的心理素質必須是超強的。

石達開是剛正不阿的民族英雄,是太平天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也是近代中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在受凌遲酷刑時,他面色不改,至死默然無聲。正是他的凜然正氣和不屈意志,讓他不叫一聲的接收酷刑,觀刑的人無不感嘆他的英雄氣節,稱他為“奇男子”。


石達開在十六歲時,就顯現了自己的軍事才華,由洪秀全“被訪出山”;十九歲時,他統帥四千人馬,在湖口、九江參加金田起義,並且大捷,被封為左軍主將;二十歲封號“左軍主將翼王”。

在1863年5月,石達開帶領太平軍搶渡大渡河時,孤軍奮戰時,遭遇清軍圍堵,又因百年不遇的洪水,被陷絕境,糧草用盡時被清軍圍剿。石達開大義凜然,願意自己赴死來保全一同被圍剿的部下。同年6月,石達開在成都公堂受審時,慷慨陳詞,令主審官崇實 理屈詞窮,無言以對。石達開英勇就義,終年三十二歲,一生轟轟烈烈,他的英雄事蹟為後世所傳頌。


接受凌遲的殘忍,正體現了石達開面對生死的一份從容,也是對清政府背信棄義的一種反抗。

(小編配圖時,有搜索到石達開受刑的圖片,場面極其殘忍,不忍直視,更是從心底裡尊敬這位意志堅強的英雄)


狂熱歷史


說起凌遲這種酷刑,在古代可以說是非常殘忍了,雖然與古代酷刑碎屍萬段很像,但二者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凌遲簡單來說,就是是一種國家刑罰,在犯人身上一刀一刀割肉,並且還要在活著的時候進行,犯人疼死也不會停止。


凌遲處死過程中,劊子手將犯人的皮肉一片片削下來。不同於其他儘快殺死犯人的死刑,凌遲是一種曠日持久的刑罰,它的目的在於讓犯人死前受夠多少刀,亦或只是為了讓犯人失去意識,這種凌遲處死比起斬首要殘酷得多,據說還被列入了中國古代刑罰之中。

石達開可以說是一代名將,帶領太平軍英勇抗擊清軍,最後英勇就義於成都。石達開之所以稱為義王,是因為他愛戴百姓,他所到之處,民眾皆擁護愛戴他,連當他離開天京時也有很多手下願意跟隨他,他也被後人認為是“中國曆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太平天國“翼王”為救幾千士兵,甘願獻出自己生命,被割千刀而亡。


十六歲初出茅廬,十九歲統帥千軍,二十歲就被封翼王,這樣驍勇善戰的人物卻敗在大渡河邊,並且是接受招降受到凌遲處死,這不是悲哀也不是恥辱,這是他自己的選擇。

大渡河之戰的石達開身處絕境,清軍向他承諾,只要他肯投降,就放過他手下的六千士兵。他明白當時太平軍大勢已去,失敗也成必然,石達開人手不足,且沒有後援,而清軍兵強馬壯,此時的自己已經沒有退路,為了保全部下性命他毅然決然的向清軍投降。石達開絕對不是貪生怕死之人,這次投降也絕對不是僅僅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在他看來人人都有一死,他的死換來的是幾千士兵的性命,應當是值得的。可是清軍背信忘義,在夜晚的時候,襲擊了駐守在大樹堡的人。

對清軍來說,石達開犯下的可是謀反之罪,接受的刑罰也是非常殘酷的,凌遲處死,這種死法想必大家都聽過,特別是在很多電視劇中都出現過,在犯人活著的時候在他身上割肉,足足3600刀,知道犯人疼痛難忍,才能慢慢死去。沒有致命一擊,只能活活疼死,非常變態。石達開身受酷刑,竟然默默忍受,沒有發出一點聲音,直到死去,換做普通人早就疼痛難忍苦苦哀求。他堅毅的性格,讓清朝士兵都讚歎不已,稱呼他為“奇男子”。當時在場的布政使說他,為人堅毅,非凡的氣度溢於言表,話語之間不卑不亢,即使是投降也不惺惺作態乞求饒命。


哭鼻子的美男子


悟空問答,你有問,我有答,且聽大獅回答這一問題。

至於凌遲有多殘忍,在此不用細述,歷數古代中外之酷刑,凌遲完全可排前十,但絕對排不進前三,若想知道前三的酷刑為何物,大獅回頭在圈子“歷史很有刑”之中慢慢敘述。

另外若對凌遲有興趣者,可搜索大獅以前的文章“1864年“幼天王”洪天貴福被凌遲,整個過程只能用慘不忍聞來形容”來看。絕對令你看罷之後,瞠目結舌,瑟瑟發抖,不禁大呼,天下竟有如此之刑,驚駭,實在驚駭!

閒言少敘,書歸正文。只說石達開為何受凌遲寸磔之刑,卻不叫一聲呢?

實則他叫不叫,你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全憑文學作品一句話。寫他一聲不吭,無外乎是褒揚他鐵骨錚錚的英雄氣概。但事實上,這根本就不可能。

一個人如果在受刑時不叫,只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他已經死了;二種是他沒有痛覺神經。

除此之外,就算啞巴,也會因痛而發出痛苦的聲音。


你要知道,英雄也是人,並不是神。就算這個人的意志力再強,也控制不住對於痛楚的反應,不喊不叫,顯然是不可能的。

打個比方,刑訊者用燒紅的烙鐵放在你皮膚上來回燙,或者用電去電你,你能說你的意志控制你不做任何反應?

顯然你不能。就算你炒菜時,被一滴熱油濺到胳膊上都會疼的大叫,何況是烙鐵或者電。

你不能,石達開同樣不能。他之所以不吭聲,不是他不想吭聲,是他喊不出來。

至於原因,你且接著往下看:

在開刀之前,劊子手會提前灌入特製麻藥一碗,使其身體出現麻木狀態,不會因痛而昏厥。你看那些清末照片,受刑者有時候看低頭看自己被割零碎的軀體,並非這個人有多堅強,而是那碗麻藥使他腦子已經不清醒,身體的痛楚感也並不明顯。

另外,多數時候,劊子手會用一個特製的木核桃塞入受刑者口中。他們會在用刑前,乘其不備,猛擊犯人心口,使之閉氣,而後將木核桃塞入口中。有這個木核桃,犯人就算想喊也喊不出來,只能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

為什麼要這樣做?一則是擔心犯人口出狂言,說出大逆不道的話。二則是如果犯人喊叫,很容易使劊子手分心。因此不讓他出聲,是必然的。

唐朝的郝處俊就因為在臨行前大罵武則天,而使得監斬官差點掉了腦袋。從此之後,舉凡殺人,多數時候不會讓其喊話,到了清朝也不例外。

還有一點很重要,劊子手每割幾刀,會塗抹一種特製的藥油在犯人刀口處,起到止痛、止血的作用。有了這種藥油,再加上先前的麻藥,犯人便不會因痛苦而昏厥或氣絕,也不會因失血過多而早死。劊子手達不到規定刀數,是要受罰的。

以上所說,便是石達開不喊叫的主要原因。若你非要說石達開有英雄氣概,不畏生死,就算清妖的刀割在自己身上也一聲不吭。你秉持這個觀點,我絕對不反對。我只是從常識和一個正常人的角度去分析這個問題。因此,您也犯不上憤懣,咱只不過觀點不同罷了。


大獅


凌遲俗稱“千刀萬剮”,也被稱為“魚鱗剮”。刑如其名它的行刑過程是:將犯人固定住,用漁網將犯人的身體包裹起來,犯人皮膚會從漁網的網格里露出來,這時劊子手會用特製的鉤子將犯人露出魚網外的皮膚鉤住,對犯人身上的肉進行片割。


一般劊子手會先從犯人腿腳處開始片割,由下至上,犯人被每割一刀就會發出痛苦的慘叫,行刑過程一般會持續幾天,在這幾天裡,犯人不僅要經受身體上的疼痛,當他看到自己身上的肉,一塊塊的堆在自己面前時,犯人的精神也會處於崩潰的邊緣。當劊子手割到指定刀數後,犯人才會在極度痛苦和嘶吼聲中死去!

凌遲之刑一般都會用在犯了滔天大罪的人身上,如明朝大太監劉瑾,被以圖謀不詭罪割了3357刀而死,明末名將袁崇煥,被以通敵賣國罪割了3543刀而死。



到了清朝後期,以洪秀全,石達開為首領的農民起義軍在金陵建立了太平天國,洪秀全為天王,石達開為翼王,幾年後石達開在四川跟清兵的對戰中,被困大渡河,眼看就要糧草用盡,軍隊陷入絕境。在這種情況下,石達開抱著必死的決心隻身親赴清營談判,結果被四川總督駱秉章扣留並將他押往成都!


石達開犯的是謀反重罪,一個月後被清廷判處極刑凌遲,當在行刑過程中,石達開大義凌然,至死都默不作聲,令當時在場的所有人都從心底裡佩服這位真漢子,四川布政使劉蓉曾評價石達開說:

梟桀堅強之氣溢於顏面,而詞句不卑不亢,不做搖尾乞憐語。臨刑之際,神色怡然,是醜類之最悍者。


石達開不是不懼怕疼痛,他是想以視死如歸的精神,激勵向他一樣不懼強權的人。而石達開的精神也得到了人們的敬佩,人們視石達開為真豪傑、真英雄。


唐古看今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當我們切菜時不小心切到了手指,我們都能疼的哇哇大叫,趕緊找醫藥來止血止痛,畢竟“十指連心”嘛,肯定是非常疼的。那麼,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問題——凌遲有多殘忍?石達開為何不叫一聲?
古代凌遲有多殘忍?為什麼石達開能不叫一聲?背後讓人心碎

先分開來看,我們先來聊聊凌遲!

說簡單點,就是民間常說的“千刀萬剮”之刑。這在古時候乃至現在都可以說是一項非常惡毒的詛咒了,從道家的學說來看這可都是大逆不道之輩,死後永世不得超生,並且打入地府,受盡折磨的一種非常恐怖的一種刑罰。那你想想,如果真的現實中實行這種刑罰的話,得多麼的疼痛和殘忍?給大家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古代凌遲有多殘忍?為什麼石達開能不叫一聲?背後讓人心碎
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之後,幼天王洪天富貴被活抓,要知道當時天王洪秀全是死太早了,所以說曾國藩那個氣的,把這怒火基本上都使勁往他兒子上撒,你想想哪怕洪秀全死了,曾國藩都派人把屍體挖出來,用大炮給炸到天上,可以說是給“化為灰燼”了,所以說這活著的兒子能不狠整嗎?
古代凌遲有多殘忍?為什麼石達開能不叫一聲?背後讓人心碎
其實那時候洪天富貴才16歲,算是個小孩而已,但是清軍將之綁在牛車上,拉到菜市場。一路上這個孩子被嚇得是胡言亂語,到了地方脫下衣服更是大小便失禁,求饒不斷。但是劊子手可不跟你講道理,一刀一刀割下去,並且每十刀吆喝一聲,圍觀百姓也喝彩一聲(那個時候的百姓還都是非常麻木的),從清晨到傍晚,洪天富貴的慘叫聲慢慢變弱,直至消失!這,便是凌遲!


為什麼石達開能不叫一聲?背後讓人心碎

話說清朝可以說完全是把凌遲這一刑法給“發揚光大”,發揮到了極致,或者也是因為謀反忤逆之人必須處以這種刑罰吧,當時太平天國上到不少“王”,下到將軍小卒,很多都是被處以這種刑罰的,為的便是讓那麼“麻木不仁”的老百姓們知道謀反是什麼下場!而這翼王石達開,便是其中之一!
古代凌遲有多殘忍?為什麼石達開能不叫一聲?背後讓人心碎
談起太平天國,我們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翼王石達開!他簡直堪稱是太平天國裡的一股清流,其為人正直,體恤民情,作戰勇猛,戰無不勝,是一位素養極高的軍事天才,又是一個人品極佳的三軍統帥。縱覽其短短32年的一生,我們幾乎是找不到一絲的劣跡,哪怕是後來足足將他處以千刀萬剮之刑的清朝將領大臣們對之也是隻有佩服二字!那麼問題來了,凌遲之刑如此痛苦,他為何能不叫出聲呢?
古代凌遲有多殘忍?為什麼石達開能不叫一聲?背後讓人心碎
《蜀海叢談》中記載,石達開“致死默默無聲”,絲毫沒有畏縮的神情,讓清朝官員都讚歎他為“奇男子也”。
其實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平白無故如此堅強的,石達開亦是如此,石達開十六歲便出山,加入太平天國之後征戰一生,大大小小上百戰役,甚至曾經以少勝多大敗曾國藩,甚至差點給他搞跳河自盡了,所以說這位將軍是真的軍人那種,非常非常的堅韌和有骨氣,再加上當他兵敗大渡河,在他踏上為自己士兵求一條命的時候,或許他就已經知道結局了,他是真正的不懼的,或者說心已死,又有什麼可懼怕的呢?對於清朝的不講信用,他用自己的“鐵骨錚錚”的骨氣,證明了自己!他是一位英雄!老梁只有敬佩之情!
古代凌遲有多殘忍?為什麼石達開能不叫一聲?背後讓人心碎
對於凌遲,對於“大清”,對於石達開的結局,你怎麼看?歡迎評論下方一起交流哦~
論人文歷史那些事,且聽老梁為你一一道來。認認真真的原創,不搬運,不剽竊,喜歡文史類的朋友們關注我,一切去看看更有趣的世界吧!你的支持我最大的動力,謝謝!(圖片來源於網絡)手機碼點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點贊和關注,謝謝。

老梁說歷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古代凌遲的殘忍程度讓人毛骨悚然,如果現代人去觀看古代的行刑過程,應該沒幾個人敢正眼看完。但在古代,每次行刑的時候總是圍著很多人觀看,甚至還對劊子手的刀法叫好,現場瀰漫著麻木和冷漠。

凌遲到底有多殘忍?

歷史上很早就有凌遲的刑罰,但將其列入官方刑法是在五代十國的時候。明清時期記載的凌遲案例非常多,主要還是離現代比較近,很多史料得以保存下來。在眾多的凌遲案例中,太平天國幼主洪天貴福的凌遲過程應該是最能體現這種刑罰的殘忍。

1864年11月,洪秀全的兒子洪天貴福被執行凌遲。他被綁在囚車上押往刑場,一路上這位年僅16歲的少年被嚇得胡言亂語,大聲求饒,到了刑場被脫去衣物的時候,更是嚇得大小便失禁,汙穢滿地。

洪天貴福的求饒絲毫沒有動搖劊子手的心,行刑的時候,兩名劊子手從工具籃裡取出刀具,在他身上割下一片片的肉,每割十刀就吆喝一聲,刑場下面圍觀的百姓也跟著喝彩。整個行刑過程從早晨開始一直到傍晚結束,洪天貴福的慘叫聲也隨著劊子手的刀起刀落而漸漸微弱,直至消失。

在割完第1003刀的時候,劊子手從工具籃裡取出一把特製的刀具扎向洪天貴福的心窩,然後一旋轉,掏出一塊心頭肉來,此時洪天貴福才最終斷氣。行刑結束後,從他身上割下來的肉和內臟都被圍觀的百姓買走,據說可以入藥,其中命根子和眼睛價格最高。這也反應了圍觀百姓在看凌遲的時候,不是看著犯人怎樣死去,而是看著這些所謂的“藥”是如何從劊子手裡製作出來,那種冷漠和麻木甚至比行刑的人還要可怕。

石達開凌遲的時候為什麼不叫一聲?

洪天貴福的凌遲過程因為有他的恐懼而變得更加殘忍,但同為太平天國的石達開在凌遲的時候卻一聲不吭,連劊子手都對他另眼相看。

在《蜀海叢談》的記載中,石達開“致死默默無聲”,絲毫沒有畏縮的神情,讓清朝官員都感嘆他為“奇男子也”。

石達開面對凌遲無所畏懼的態度主要還是和他的性格有關。他從小就吃過很多苦,經歷過很多的艱苦磨鍊,後來參加起義後也是英勇神武,打過很多大大小小的戰役,生死對他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好怕的了。他被清軍包圍的時候,決定自己出去投降而保全士兵們的性命,在他做出這一決定的時候就已經做好面對死亡的準備,因此哪怕是凌遲極刑,對於石達開來說也就是一死,咬咬牙就過去了。

歷史上面對凌遲表現無所謂的人有不少,比如明朝大太監劉謹,他被剮了三千多刀,分三天剮,第一天割完三百多刀就押回監獄,他當晚還喝了兩碗粥;還有清朝最後一個被凌遲的大盜康小八,也是整個凌遲過程都沒有喊叫一聲。

結束語

凌遲之刑非常殘忍,在1905年由沈家本向光緒皇帝提出廢除這一刑罰,同年四月光緒皇帝批准了他的奏摺,決定把凌遲、梟首、戮屍等酷刑永遠廢除。


水煮汗青


石達開,(1831-1863)綽號石敢當,太平天國主要的將領,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革命家,戰略家,政治家,武學家,革命家,書法家等等。光看史書上這家那家的這些個稱號就可以看出石達開的不同凡響之處,所以後人對石達開的評價很高。

凌遲處死自古以來就是刑法中最為殘忍的,在封建社會中存在了很多年,最終在1905年清廷決定廢除這一刑法支持以後在無凌遲的刑法。“凌遲”處罰又被稱為“千刀萬剮”意思就是要把用小刀把人身體上的肉一刀一刀的切割下來,對於罪犯來說極其的痛苦和殘忍。

在歷史上明朝的太監劉瑾就遭受到了凌遲處死,身上被割了3000多刀最終死去,凌遲有一個要求就是刀還沒有割完之前犯人是不能死去若是在中途犯人死去行刑者也是會遭受到處罰,所以劉瑾在第一天的時候行刑者害怕他死去僅僅就割了數百刀就停止了,當天劉瑾還活著可是第二天的時候終究還是沒有能撐過去死去了,劉瑾也是把凌遲這個刑法可謂是體驗得淋漓盡致。

對於凌遲一般人來說是沒有辦法在行刑的時忍耐下來的,在被割第一刀的時候便會發出嗷嗷叫的痛聲,但是在歷史上卻有一個奇人在面對凌遲的時候一直一聲不吭,他便是太平天國時期的翼王石達開。

當初天平天國運動失敗,翼王石達開兵敗大渡河時,被清軍包圍的他們無處可逃生,最終石達開為了保全將士們,自願投向於清軍希望他們能留下自己部下的性命。就這樣石達開被抓後清軍決定對他實行凌遲以此來懲戒全天下敢造反的人民。

我們知道凌遲處死是一項非常痛苦的行刑過程,歷史上記載石達開在整個過程中一句疼也沒有喊出來,在和他一起行刑的曾仕和被割了一刀後就嗷嗷的直叫,這時候石達開還給他說“何遂不能忍此須臾?當念我輩得彼,亦正如此可耳。”為何石達開在受刑的時候能夠達到一聲不吭呢?我認為跟以下的幾點是有關係的。

第一點,石達開有著堅強的意志力,對於疼痛和別人的忍耐是不一樣,在加上他本是為人民奮戰而敗正氣凜然,所以他能夠忍耐下來,就如同三國時期的關羽刮骨療傷一樣,所以石達開作為一個擁有堅強意志力的人在整個過程一聲不吭也不是不可能。

第二點,石達開常年征戰在外,在戰場上作戰受到傷害也是不能避免的,所以他早已經習慣了疼痛。

第三點,在最初之際石達開就已經氣絕身亡了,只是沒有人知道。

不過我們的關注點不應該是這個他疼不疼的問題,我們應該知道的石達開作為天平天國運動中唯一一個正氣凜然的人是值得我們敬佩的,就連他們的敵人清軍也是非常的佩服他。說他是真英雄,大丈夫一點不為過。

過去已過去,但過去的那些事,總有奧秘值得你去探究。


談談歷史中的那些事


我國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完備的刑法律例,與之對應的酷刑在夏商時期就已經開始設定使用了,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墨、劓、宮、髕、大辟等五種酷刑。在遼代的時候出現了我們認為迄今為止最為殘酷的刑罰—凌遲。

凌遲在產生的一開始就是針對反對統治者,叛亂悖逆等政治罪犯。在一定程度上有力震懾了認為“頭掉了不過碗大的疤”的潛在反對分子。凌遲按規定要對罪犯先後進行切割三千六百刀。由於過程太過殘酷一般正史都不會有很詳細的記載。

  • 最詳細的文字記載是明朝時的王明德《讀律佩觿》中有比較可靠詳細的講述,大意是,凌遲就是將犯人身體上的肉,一寸一寸割下來。下刀的部位和順序也很是講究,第一刀先割左胸乳頭扔到空中,名叫祭天。第二刀割右胸乳頭扔到地上名叫謝地。第三刀割額頭上的肉,把這塊肉不切斷,耷拉下來遮住犯人的雙眼,避免行刑過程中罪犯過於痛苦又放射出尖銳的目光,擾亂劊子手的心神,從而影響行刑。
  • 開始正式行刑時總共分為八個步驟,先從臉部面容開始,然後是四肢,再然後是胸腹部位,最後到犯人身上沒有肉仍然沒有死亡,最後環節是男性犯人“去勢”,女性犯人“幽閉”。這兩個動作也稱為宮刑,在很多古代士大夫看來,宮刑比死刑還要沉重。不僅帶給受刑人極大的身體痛苦,也帶來心理上的極大的侮辱。最後一刀是將犯人斬首,整個凌遲刑罰才算是宣告結束。可以看出古代對於刑罰的研究已經到了極致。
  • 歷史上不乏慘遭凌遲處死的高官權貴甚至皇親國戚。最知名的當數清朝晚期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據說在當時對石達開行刑時一聲不吭,整個過程沒有發出一聲慘叫。很多人有疑問,這到底是原因呢?

除了翼王石達開本人作為太平天國主要領導人的膽色,和堅強超人的意志力之外。最重要的,恐怕是源於他的信仰,他對他所獻身的太平天國具有堅貞的信念,也對清王朝的徹底腐敗而心生輕蔑之情。所以這些對他的傷害在石達開看來根本算不了什麼。這些行為成就了石達開在後人心中比洪秀全還要高大的歷史形象。最後視死如歸的表現恐怕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以史正衣冠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凌遲處死 ,是我國封建社會死刑中最殘酷的刑罰,開始於遼代。“凌遲”俗稱“千刀萬剮”。“凌遲”主要是用來處死危及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政治犯的。“凌遲”的執行方式是將犯人零刀碎割,使其極盡痛苦而死,極其殘忍。

明朝的太監劉瑾就是被凌遲處死的,一共割了3000多刀。劉瑾第一天被割三百多刀,本來第一天應該割一千多刀來,可是劊子手害怕其死去,就只割了三百多刀,第一天劉瑾還可以進一些米粥用來維持體能。第二天終於熬不過死去,可是即使死去也要割完三千多刀,劉瑾絕對把“凌遲”這個刑法演繹的很到位。



一般被判“凌遲”的人,在被行刑時,幾乎沒人能夠一聲不吭,像劉瑾第一天剛開始行刑時就破口大罵正德皇帝,疼的嗷嗷直叫。但是有一個人被稱為“奇人”,那就是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

當年翼王石達開在兵敗大渡河時,在突圍無望的時候為了保護全軍將士,隻身投降清軍,但是清軍卻不守信義,把所有的太平軍悉數殺害。石達開在成都就義時,大義凜然,雖然身受凌遲酷刑,至死默然無聲,觀者無不動容,嘆為“奇男子”。



就連四川布政使劉蓉敬佩道: 梟首堅強之氣溢於顏面,而詞句不卑不亢,不作搖尾乞憐語,臨刑神色淡然,實乃醜類之最悍者!

石達開,(1831-1863)綽號石敢當,太平天國主要的將領,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革命家,戰略家,政治家,武學家,革命家,書法家等等。光看史書上這家那家的這些個稱號就可以看出石達開的不同凡響之處,所以後人對石達開的評價很高。



大家都知道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洪秀全等諸王享樂主義抬頭,廣選美女,修建王府毀民宅,把國庫的錢據為己有,驕奢淫逸,完全失去了最初起義的進取精神。但是唯獨石達開他潔身自好,不與他們同流合汙。

天京事變後,他不計前嫌繼續輔佐洪秀全,這點是很大度的。後來洪秀全繼續猜忌石達開,石達開怕再次內訌離開了天京。從這點看出,石達開本來可以取洪秀全而代之,可是他沒這麼做,足見他不是背主棄義的小人。最後兵敗大渡河,他不顧自己的名聲,投降清軍,為自己的兄弟謀條活路。真是大丈夫也!




那麼大丈夫,大英雄石達開,面對殘忍的凌遲能夠一聲不叫嗎?我覺得關於這個問題,理論上應該不可能。可是根據當時的史料記載確實是一聲不叫,而且不光是一聲不叫,就連旁邊和他一起受凌遲之刑的曾仕和,剛被割一刀就狂呼慘叫。

石達開還不忘訓斥他:“何遂不能忍此須臾?當念我輩得彼,亦正如此可耳。”意思是“為什麼不能忍受此須臾時間?你想想要是我們把他們抓住,還不是同樣處置!”,曾仕和此後便咬牙閉口,再不出聲。不得不說石達開確實是奇人。那麼為什麼石達開可以做到一聲不吭,而劉瑾卻嗷嗷大叫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可能每個人對疼痛的忍耐度不一樣,石達開又有著堅強的意志,在行刑時回憶自己的一生,無愧於天地,正氣凜然,絕對加分不少。就像關雲長一樣刮骨療毒,在不打麻藥的情況下,都能談笑自如,還在和別人下棋。所以有堅強的意志的人,往往面對疼痛都比較能忍,而石達開和清廷對抗這麼多年就是一個有著堅強意志的戰士,一聲不吭也不是沒有可能。

第二,石達開作為一個武將,戰場上流血受傷在所難免,見慣了腥風血雨,能夠忍住不吭聲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其實只要忍住前幾刀,後面就處於一種麻木的感覺了,也就是說疼的麻木了,沒有了感覺。

我覺得我們糾結於這個問題沒有任何意義,我們應該瞭解的是石達開的才能,石達開的大義,石達開的傳奇一生。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系統裡唯一一個讓敵人都佩服的人,石達開十六歲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萬馬,二十歲被封為翼王,二十三歲打敗了四十四歲的曾國藩,逼的曾國藩要投河自盡。雖然後期兵敗大渡河,但是仍然不影響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為數不多的將才。凌遲處死時,行刑時一聲不吭,是真英雄,大丈夫也!


楚風說歷史


“凌遲”被譽為是死刑中“最極端”的刑罰,也就是民間常說的“千刀萬剮”。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痛恨至極的時候,會咒罵對方是“挨千刀的”。或者是“你就該千刀萬剮,不得好死”等等。而這些說法,其實也都是來自“凌遲”。

但是總的來說,“千刀萬剮”只是作為一個成語,對這種刑罰的展現度還是不夠,我們對其還相對來說比較抽象。那麼,歷史上的凌遲酷刑究竟有多殘忍呢?

根據《宋史 · 刑罰志》記載:

“凌遲者,先斷其支(肢)體,乃抉其吭,當時之極法也。”

也就是說,被施以凌遲的犯人,得先斬斷肢體,再割斷喉嚨,真是讓人慘不忍睹。其次在《國史舊聞》中還仔細記載了,這種刑罰的具體實施辦法,其中的一大典型人物便是明朝的大太監劉瑾,被割了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持續了三日,可見其殘忍至極。

那麼問題又來了,這種殘酷的刑罰究竟起於什麼時候呢?為何會發明出這麼一條殘酷的刑罰出來呢?

根據清代史學家錢大昕的研究,凌遲最早起於五代時期,這種說法來自陸游的《渭南文集》:

“五代多故,以常法為不足,於是法外特置凌遲一條。”

但是後來根據閻步克先生考證得出,凌遲在當時“尚非刑律中正式的‘常法’”(《說“凌遲”》),其理由是來自《舊五代史·刑法志》中:

禁止“以短刀臠割人肌膚”,“有罪宜從正法”。

但嚴格來說,凌遲作為一種非正式殺人手段,其實早就有了。在南北朝齊文宣帝就曾經以凌遲法處決人了。到了元、明、清三朝,凌遲則更是明明白白地寫入法典刑律之中,成為了“常法”,當然了,這也完全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

那麼,犯了什麼罪的人會被執行凌遲呢?

首先是謀反罪。根據《大明律·刑律·盜賊》中記載:

“謀反大逆:凡謀反,謂謀危社稷;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但其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

凌遲這種殘酷刑罰的設置,則主要是是門用於那些對帝國有著巨大危害的人,只要是對國家的統治造成了危害,那麼就會被施以凌遲。當然了,這其中也包括那些造反者,以及政治上的對手。

雖然凌遲這種刑罰十分殘忍,但是也有人在面對它是毫無懼色,硬是不吭一身。他便是註明的軍事才子——石達開。

但你一定很好奇,這種刑罰如此之殘酷,為何石達開就能忍得住不吭一聲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公元1863年5月,石達開部被困與大渡河,無奈之餘,石達開決定捨命以保全三軍。其中,石達開的三千兵馬被王松林收編,剩餘兩千人留下武器駐紮在大樹堡一帶。清軍答應,只要石達開投降,那麼就放過他們。可是後來,這兩千人中有七百人在過河的時候大都被殺害了。

到石達開被押送往成都以後,清軍便違背了最初的諾言,乘著夜色偷襲了大樹堡剩餘的那一千多人。最後除了三百老幼得意活命以外,起於的人全部被殺。

1863年6月27日,石達開被處以凌遲酷刑,但是至死都默然無聲,觀看的人無不為之動容,人們都感嘆石達開為“奇男子”。

石達開在受刑時的炳然正氣和堅強的意志,使得清軍官兵無不為之震撼。

而關於石達開為何能忍住不叫的原因,有人說是因為在行刑前,劊子手已經對他實行了一些殘酷的手段,已經致使他不能開口說話了。

但這畢竟出於野史中,在筆者看來,石達開之所以能夠忍得住,最重要的還是他的經歷。

我們知道,石達開自十六歲出道開始,就已經經歷了各種大小陣仗,早就見慣了打打殺殺,倒不是說他對死亡已經麻木了。而是這樣的經歷造就了頑強不屈,剛毅勇敢的性格特點。一個將生死看淡的傑出軍事家,早就對戰死沙場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所以,讓石達開能忍住這樣殘酷刑罰的,是他的骨氣,是他剛毅頑強的信念!

你們覺得呢?歡迎關注作者,留言我們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