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兩個人,一座山


天地悠悠,問斜陽古道,何來天池奇山?

伊洛湯湯,望熊耳浮雲,自古靈秀之地。

二十年前,天池山還只是藏在大山褶皺裡的一處國有林場,名王莽寨。現在,這裡已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4A級旅遊區了,風光旖旎,名噪中原,遊人雲集。

大山無言,人心有知。有兩位老人,天池山的每一個人都不會忘記,那就是默默地賦予了天池山文化靈性的著名作家李鐵城和洛陽河柴集團退休幹部馬佔武。


兩個人,一座山

著名作家 李鐵城


萍 水 相 逢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2000年,天池山旅遊端倪初露。時任洛陽河柴集團退休辦主任的馬佔武帶隊到天池山旅遊,因情鍾此山,後多次帶團前來。馬老曾擔任廠辦主任17年,博聞多識。當時,景區開發伊始,正值用人之際,求賢若渴,便邀請馬老留下。馬老公職屆休,遂欣然受命,掛職景區管理處副處長,職工親切地稱他為馬老師。

2001年秋,一個偶然的機緣,應時任嵩縣縣委書記高維勳之邀,著名詩人、作家、書畫家、河南省文史館館員李鐵城先生離開省會鄭州,也來到了天池山。

馬老見到李老,心潮難平。由於落後、閉塞,當時的天池山人並不知道鐵城先生的文學地位和斐然成就。但是,對於先生馬老卻是早有耳聞。先生長於策劃,工於詩詞,精於碑文,擅於書法,是國內享有盛名、境外廣有影響的碑文大家,文壇有"南有魏明倫,北有李鐵城"之說。他的《祭炎帝文》,被選入高中教材;他的《新道德經》,被稱作"半生苦難一部書"的警世、驚世之作;他的《軒轅黃帝之碑》,時任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閱後由衷稱讚:"河南大有人才啊!"。

兩個人,一座山


兩個人,一座山

李鐵成書法《軒轅皇帝之碑》


馬老為人謙和,處事穩重,能書擅畫,富有才情。他積數十年閱歷所得,傾心景區建設發展。尤其是他與鐵城先生萍水相逢之後,如遇知音,遂尊先生為師。馬老曾這樣寫到:"遙望先生在天上,品學仰視不可及。"他多次對天池山的職工說:“李老師一來,我心裡就有底了。李老師可是咱天池山的寶啊”!

時年,鐵成先生65歲,佔武先生55歲。馬老對先生心慕手追,成為得力助手。先生撰文,馬老勒之於石。李老提出思路,馬老安排得井井有條。李老撰寫導遊詞,馬老培訓導遊員,配合默契。

李老耿直,或遇疾言厲色,馬老則洗耳恭聽,默然受之,不慍不火,師生之誼,知己之情,山高水長。

李老外出,馬老必前行,引領探路,悉心左右。一次,二人夜宿山頂農家。茅舍溼冷,馬老擔心年邁的先生出事,夜起數次至床前探視。其情殷殷,其意拳拳,令人唏噓。

點 石 成 金

初到天池山,先生即為這一方神奇山水所沉醉。

馬老陪同李老,鑽密林,趟溪流,攀絕壁,探險谷。為摸清底子,他倆以花甲高齡,走遍景區山嶺溝壑。他們精神矍鑠,健步如飛,就連陪同的年輕人也常常跟不上。

李老觸景生情,文采飛揚,隨口吟出即成佳句。如:"山高北風吹,樹木多南枝"、"嶺高寒來早,澗深花發遲"、"葉落峰巒瘦,天寒溪水清"等。李老隨口吟出,馬老隨手記下,相扶相攜,相處默契。

有一次,看到盛開的洋槐花,他喜不自禁,便採了一些準備回去蒸著吃,遂自嘲道:"平生廉自守,今朝竊花歸"。

李老認為,景區建設應從一石一池一溪起步,應遵循科學規律和美學原則,應在保持大自然原始風貌的基礎上,儘可能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


兩個人,一座山

天池山天池


在景點開發上,擁有豐厚國學底蘊和廣博閱歷的李老往往能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有一水潭,中有圓石凸出水面,他名之為"忘憂石",並撰《忘憂石記》刻於側壁:"君不見足下之石,中堅而外圓,默然守靜,與世無爭,大水突來,巋然不動,隱忍以度時艱,此可謂真忘憂也"。

點石成金,妙筆生花。

看到荊棘叢中杜鵑花,李老寫了首《志氣鵑》:"嶺畔山坡即是家,山泉為鏡映朝霞;今生只願棘中老,不作豪門富貴花"。

看到飛來石,李老寫道;"疑是補天石,當年落世間;風來吹欲動,猶恐再昇天。"

兩個人,一座山

天池山飛來石


李老親自為景點命名,如蘆塘聽瀑、柳林聞鶯、蟹瀑雙蝶、雙溪風月、滌煩磯等,均妙手偶得,情趣風雅,詩意盎然。

李老親自撰寫景點說明牌,親自撰寫導遊詞,親自為導遊員傳授講解要領。

李老不失時機為當地的縣委書記、縣長、旅遊局長、景區負責人灌輸環保理念和美學思想。在修路造橋過程中,他堅持現場指導,有效杜絕了開發之初的毀樹、毀石、毀景行為。

如今,行走在步道之上,往往會碰到一些樹在路中間赫然而立。大家知道,這都是他庇護的結果。每次繞樹而過,每次看到那些肆意生長的樹,遊客們就進一步讀懂了先生力倡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李老和馬老嘉言懿行的影響下,天池山這處旅遊勝地,從開發伊始,就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起點上。

高 節 臨 風

凡事,他們都竭己所能,親歷親為。然而,令天池山人沒想到的是,萍水相逢的李老和馬老,從城市來到深山,自帶米麵油鹽,自買果蔬,搭夥做飯,並堅決不要景區一分錢報酬。

李老為玉女溪景點設計了方牖月門,黛牆粉瓦,竹影婆娑,花木掩映,頗具創意。門上,有他親書的楹聯:"奇幻旖旎,不信人間存仙境;空靈幽絕,方知世上有天堂"。

李老利用自己在文化圈的良好人脈關係,先後邀請中國書協主席張海及知名書法家王澄、周俊傑、李剛田、胡秋萍、武慶平、吉欣璋等數十位文化名人、書法大家為景區題名、題詩、題字。

如今,漫步天池山,隨處可以看到"偉人仰臥"、"蘆塘聽瀑"、"曲徑通幽"、"觀魚"、"虹橋臥波"等眾多書法題刻。這些高品位的書法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珠聯璧合,極大地提升了景區文化品位。


兩個人,一座山

偉人臥像


這些名家書法,市場價值成千上萬。然而,天池山景區一分錢也不用花。

有年冬天,李老考察景點歸來時,不慎滑進水裡,鞋襪溼透。晚上,先生讓同行的時任管理處副處長韓少先把襪子拿去烤一下。韓少先想到先生為景區辛勞奔波,未拿景區一分報酬,吃是自己的,穿是自己的,心裡十分過意不去,就把先生溼漉漉的舊襪子扔掉,自己拿出兩塊錢,給李先生買了雙新襪子。結果,先生不高興了。但襪子還得穿啊,次日,先生到商店問清價錢,分文不少照價付清才算了事。

多少年過去了。但現在提起這件事,我看到,韓少先滿眼淚水,欲說無語。

在牛皮凹,李老給朱家孩子買過作業本。

在前坪,李老給一殘疾人家送錢,幫忙修繕了損壞多日的門樓。

教 化 一 方

李老學養深厚,思想不羈,率性而為,自有高格;馬老謙遜穩重,高風亮節,腳踏實地,至情至性。他們二人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響和教化了一方生民。

到景點巡視,他倆親自下水撈取漂浮物;路邊如有汙穢之物,他們用落葉包住雙手捧起遠離道路埋掉;施工現場,他倆常常高挽褲管和民工一起搬石抬沙。

為了美化寶箱潭景點,李老從三里外的地方挖了一種叫"羊鬍子"的草,他邊挖邊說:"我是請你們去一個好地方生活,不要捨不得老家啊!"

他倆把修剪下來的柳枝抱回,一枝一枝插到月牙潭沙洲上,現在,那裡已是新綠一片,鬱鬱蔥蔥。

2002年10月,林場一位老職工因病倒在了崗位上。聞訊後,這位曾給華夏人文始祖炎帝、黃帝寫過碑文的人,掂起筆,又為默默無聞的護林工人寫了這樣的碑銘:

"護林員老羅,貌清瘦,話不多,見人唯一笑而已。日修路,夜執勤,數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無怨無憂。2002年10月24日因病去世,石西即生前所居之屋。"

碑文刻成之日,整個景區震動。

別 情 依 依

2004年,在景區名聲日隆之時,李老離開了天池山。他無時不牽念這裡的一山,一石,一水。4年的風風雨雨,讓他難以釋懷。他寫道:"人間天上西溪水,奇特清幽幻景開;盡日徘徊行不夠,別離又到夢中來。"

稍後,馬老因身體原因,也離開了天池山。二人離別後,一個居洛,一個住鄭,但時有聯絡,殷殷牽念。馬老在《中州人物》上撰寫回憶文章,介紹李鐵城與天池山開發的難忘歷程。李老得知馬老病重,曾在《鄭州日報》發表《沁園春-贈馬佔武》,其中寫道:

 “人生來去轉蓬,有幾個相知意氣傾。念崎嶇夜路,時相扶攜;溫冷茅舍,幾度心驚。心裁別出,山河重塑,狂士聊輸一片情。千山路,待養精蓄銳,再度出征。”


兩個人,一座山

天池山秋色


然而,天妒此情,天不假年。

2004年歲末,馬老突患惡疾,終致不治。天池山人聞此噩耗,無不扼腕嘆息,淚溼衣襟。先生聞之,忍痛為其撰寫碑文:

"……尋常相貌,尋常言語,尋常人也。然交之愈久,識之愈深,方知非可以尋常二字概之。

……佔武長逝,山川草木禽鳥何處再尋良朋?餘與眾人何處再得佳友?悠悠蒼天,曷吝曷嗇!"

高山流水,此情依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在天池山,兩位先生留下的,不僅僅是勒石的字跡,不僅僅是匆匆的足跡,不僅僅是感人的事蹟……

其實,天池山人知道,兩位先生留下的,就是我們須仰視才見的、比天池還高的、照亮我們心靈的、值得我們一生為之攀越的---那一方精神高地!

【作者 張相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