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鋼琴曲,你彈過幾首?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鋼琴曲,你彈過幾首?

肖邦:“軍隊”波蘭舞曲

《軍隊波蘭舞曲]》 又名《軍隊波洛涅茲》、《第三波蘭舞曲》。鋼琴曲。肖邦作於1838年10月。他創作的波蘭舞曲的音樂內容已經遠遠超出舞曲體裁所包括的範圍。他的波蘭舞曲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情緒昂揚、氣魄宏大,富於戲劇性;另一類情緒悲壯、細膩優美,富於詩意。本曲與肖邦的另一首《英雄波蘭舞曲》均屬於第一類。李斯特最讚賞這兩首樂曲,幾乎在他的每次鋼琴演奏會上都要演奏這兩首樂曲。本曲A大調,三拍子,復三部曲式,是一首勝利凱旋的進行曲。它歌頌了波蘭民族鬥爭的光輝業績,被認為是肖邦音樂中民族精神體現得最為強烈的作品之一。主題剛勁有力,表現了軍隊高昂堅定的情緒。中部的旋律威武嘹亮,猶如軍號在大地上回蕩。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整再現,它使全曲統一在雄赳赳氣昂昂的氣氛之中。(演奏時間約4分鐘)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鋼琴曲,你彈過幾首?


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以輝煌的技巧表現作曲家的個人風格,然而作品裡最令人難忘的卻不是眼花繚亂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個變奏,整部狂想曲到這裡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純樸抒情的曲調,這個旋律開朗優美,動人心魄,其中當然也隱含著永不褪色的“俄羅斯憂鬱”,這個旋律先在鋼琴上唱出,質樸而平和,然後讓位給絃樂,熱情在逐步增長,隨後發展成浪漫激情的頌歌。這段音樂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尤其富於浪漫氣息,它雖然只是一個音樂片段,不是一個樂章,也被抽出來編入一些浪漫曲集的唱片,在芭蕾舞臺上也可以見到這段音樂的芭蕾小品。拉赫瑪尼諾夫當初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時有意表現帕格尼尼傳說中的舞臺形象,瘦骨嶙峋、蒼白、狂熱、鬼魅般的軀殼包裹著熱情的靈魂,被藝術之神喚醒時,便光芒四射地瘋狂演奏,輝煌的音樂照亮整個大廳。拉赫瑪尼諾夫甚至在寫這部狂想曲的同時就在考慮把它搬上芭蕾舞臺,他提供了芭蕾劇情構思,編舞導演當然又是芭蕾大師福金。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鋼琴曲,你彈過幾首?


這位小提琴魔鬼被許多人描繪成炫技能手,看不到他的輝煌技巧給浪漫派帶來的風格上的影響,這不但低估了帕格尼尼的藝術價值,也是對浪漫主義藝術本質的忽略。浪漫主義是一種不受拘束和無窮無盡的美,浪漫音樂最突出的特點是狂熱的主觀表現。音樂家表現狂放無羈的感情世界,必須有爐火純青的技巧為依託,才能進入橫無際涯的藝術境界。有一件趣聞說明的正是這個問題,有一次,一位提琴手拿著樂譜去找貝多芬,提出某些小提琴部分的音樂太難,不好演奏,請作曲家修改一下,貝多芬卻說:“當上帝喚醒我的時候,你以為我還會去考慮你那倒黴的提琴嗎?”


李斯特:愛之夢 

李斯特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寫為三首鋼琴曲,題作《愛之夢》(Liebestraum,S541)。原來的歌詞,分別作為鋼琴曲的題詩。第一、二首的題詩是德國詩人烏蘭德(Ludwig Uhland,1788-1862)的《崇高的愛》(Hohe Liede)和《幸福的死》(Seliger Tod);第三首的題詩是弗萊裡格拉特的《愛吧》(Olied,so land du lieder kannst)。三首《愛之夢》都是夜曲體裁,特別著名的是其中的第三首,原來的歌曲作於1845年,是一首用鋼琴“演唱”的抒情歌曲,音樂深情婉轉,抒寫弗萊裡格拉特詩中的意境:愛吧,能愛多久,願愛多久就愛多久吧,你守在墓前哀訴的時刻快要來到了。你的心總得保持熾熱,保持眷戀,只要還有一顆心對你回報溫暖。只要有人對你披露真誠,你就得盡你所能,教他時時快樂,沒有片刻愁悶!還願你守口如瓶:嚴厲的言辭容易傷人。天啊--本來沒有什麼惡意--? 卻有人含淚分離。


莫扎特:第二十一鋼琴協奏曲

全曲共分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快板,C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 第一主題以類似齊奏進行曲般的節奏拉開序幕,色彩十分明朗,之後主奏鋼琴與引子同時登場,再度呈示第一主題。樂章的第二主題令人感到趣味盎然,鋼琴展示出絢爛的演奏技巧。 第二樂章,行板,F大調,2/2拍子,三段歌謠曲式。首先,加上弱音器的絃樂器呈示歌謠風的主題,接著重新由主奏鋼琴加以接引。擔任主題伴奏的三連音節奏在整個樂章中幾乎不曾間斷。第三樂章,極活潑的快板,C大調,2/4拍子。充滿生命力的第一主題由樂隊反覆兩次之後,由鋼琴再度呈示主題。在樂章的中段,管絃樂伴奏與鋼琴主奏不斷交替出現,相映生輝。最後鋼琴以排山倒海之勢的上升音階,華麗地結束全曲。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鋼琴曲,你彈過幾首?


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

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是一部最通俗的協奏曲,但就其構思之宏偉和作品的規模而論,它可以稱為用鋼琴和樂隊演奏的一部交響曲。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光明與歡樂的熱望,它的基本形象深具民族特點——作者在這裡引用了一些真正的烏克蘭曲調,同時也特別鮮明地表現出作者的協奏曲的一些特點,那就是巨大的力量、宏偉的規模同真誠率直的抒情性的結合。這部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象之豐富,它的主題的多樣和對置,緊張地發展的樂思所具有的內在的巨大力度,都是它那激動人心的魅力所在,正也就是這些特點,使得這首協奏曲在作者生前就已廣泛流傳,歐美各國音樂會舞臺時常有各種類型的鋼琴家演奏它,作者也經常把它列入自己的交響音樂會曲目,多次親自指揮這部作品的演出;到1878年,尼·魯賓什坦終於也理解到這部作品的優點和價值,並出色地演奏它,從而也使這部作品更加牢固地確立它在音樂會舞臺上的地位。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鋼琴曲,你彈過幾首?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號

勃拉姆斯德國古典主義最後的作曲家,出身於漢堡的一個音樂家庭,是創作和演奏並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與舒曼夫婦、李斯特等浪漫派音樂家交往甚密,得到他們的賞識和支持,有人把勃拉姆斯的作品比作“摻雜著浪漫主義新酒的古典主義陳酒”。   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採用標題,作品氣勢宏大,然而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與巴赫、貝多芬並稱德國音樂史上的“三B”。他創作了一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奏曲,其中以《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是雅俗共賞的作品。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節奏自由,旋律有各種各樣的裝飾,速度變化激烈,帶有一定的即興性,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廣為世人所知的樂曲,當時他在維也納對該地的吉普賽音樂頗感興趣,於是記下了許多吉普賽音樂的旋律。1869年他開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實際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賽音樂的旋律,加以編輯和整理而成。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鋼琴曲,你彈過幾首?


貝多芬: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為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貝多芬在這一樂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變了傳統鋼琴協奏曲中一向作為慢板樂章的第二樂章,而採取了十分輕快的節奏,短小精悍而又優美動聽的旋律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本樂章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承前啟後”作用,第一樂章與第三樂章在此銜接得非常完美。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本樂章擁有精巧的結構與美妙的鋼琴性效果和充實的音樂內容,急風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著各種複雜的鋼琴技巧,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鬥志。直到全曲結束之前,還是一種作“最後衝擊”的態勢。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鋼琴曲,你彈過幾首?


肖邦:“英雄”波蘭舞曲

全曲有一段莊嚴熱烈的序奏開始,隨後堂堂引出偉岸的英雄主題,一種略帶滄桑的感情是英雄的風格 奔騰的氣勢排山倒海般襲來,充滿力度的熱情在肖邦的作品中實屬難得。樂曲進入中彈後持續擴大作品幅度,一連串下降音製造了華麗雄偉的效果,而熱切的情緒仍一刻不停的在指尖翻滾澎湃。結尾處再度回到開頭的主題,更加奔騰,接著漸弱,安排了一個隱匿的懸疑,是未盡的情感死灰復燃,創造出石破天驚般的效果。演奏既終,一股餘韻卻久久迴盪,那正是肖邦對祖國訴不盡,揮不去的哀切思念。可以說藉著華麗的舞曲,肖邦傾訴了滿腔的愛國熱情,也把音樂的可能性帶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鋼琴曲,你彈過幾首?


莫扎特:第八鋼琴協奏曲

作於1776年4月,據說乃為當時薩爾茨堡城防司令呂左伯爵夫人安東尼雅而作,莫扎特為此曲第1、2樂章分別作了3種華彩。樂曲共有3個樂章:1.明亮的快板,C大調,奏鳴曲式。第1主題在合奏呈示後,主奏接替,轉成高調後,展示動機中帶半音進行的旋律,第2主題則由主奏鋼琴與絃樂對話的方式表示。發展部以小調發展為主體,再現部 3個主題均以原調再現,華彩有3種方式。2.行板,F大調,奏鳴曲式。一開始即由絃樂演奏第1主題,主奏部接替後將第1主題加以修飾與變奏。第2主題為C 大調,發展部手法同第1樂章。3.迴旋曲,小步舞曲速度,C大調。主奏鋼琴先呈示迴旋曲主題,結構為A-B-A-C-A-B-A的大回旋曲式,B段為G大調,C段為A大調,第2次B段以原調,經過名引出最後的C段。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鋼琴曲,你彈過幾首?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鋼琴曲,你彈過幾首?

聖桑:第二鋼琴奏鳴曲

1. 極慢板,從呻吟般的極慢板開頭,接著用雙倍速度奏出第一主題。這第一主題一直情緒不安,直到第二主題出現,才趨於安靜。但安靜的第二主題馬上也激動不安。結尾陰沉不安,它並沒有帶來寧靜的氣氛,沒有使人感到戲劇已經結束,而使人急切期待著以後將發生的事件。   


2. 諧謔曲,以陰鬱開頭,猶如低雲密佈,大風咆哮的感覺。速度轉慢後,有天籟般的甜美。在諧謔曲的最後,低音區中低沉的八度敲擊聲也說明已經失去了光明的希望……   


3. 慢板,送葬進行曲。這首進行曲是肖邦1837年為哀悼失去祖國而作,開頭表達送葬隊伍出動,喪鐘的低鳴。中部有一段寧靜的來自上帝的安慰,帶有“模糊的回憶”般的抒情,然後再重複送葬隊伍,直至遠去,留下一片空白。   


4. 急板。舒曼評述:“這是非旋律,沒有歡樂的樂章,像是強有力的手壓抑了叛逆的靈魂,使那特別恐怖的幽靈與我們對話。”結尾“像是帶著被獅身人面像愚弄過的微笑終了。”肖邦要求這個樂章,要“左手與右手七七八八地齊奏同音。“尼克斯對這個樂章的評述是:”葬儀之後,那邊有兩三位鄰居在議論這位已故者的為人,沒有惡意的批評,只有善意的讚揚。”而克拉克則認為,“像是秋風吹散枯葉,飄落在新墓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